第12章
- 南疆繹史
- 溫睿臨
- 3477字
- 2015-12-21 12:21:51
甲申,以邱磊為山東總兵官。以黃斌卿防御京口,調(diào)鄭芝龍兵六千入衛(wèi)。
乙酉,命魯王暫駐處州、崇王駐臺州。詔薦舉人材,授西北殘破州縣。停止勸餉事例。吏部左侍郎呂大器罷。
「勘本」曰:是月朔,命禮部鑄國璽,以金代。壬午,顧宗伯錫疇請追謚文震孟等,削溫體仁謚;并從之。
秋七月丙戌朔,祀高皇帝以下于奉先殿,以大行皇帝后祔祭。加張慎言、程注太子太保,予蔭。添設(shè)兵部侍郎二員。
戊子,追尊皇考福恭王曰貞純肅哲、圣敬仁懿恭皇帝,皇妣姚氏曰孝誠端惠、慈順貞穆皇太后,皇祖妣貴妃鄭氏曰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圣太皇太后。遙上嫡母太妃鄒氏尊號曰恪貞仁壽皇太后。追謚先妃黃氏曰孝哲懿莊、溫貞仁靖皇后,繼妃李氏曰孝義端仁、肅明貞潔皇后。追復(fù)懿文太子廟謚曰興宗孝康皇帝,妃常氏曰孝康皇后。上建文帝謚曰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純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后馬氏曰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圣讓皇后。追尊恭仁康定景皇帝謚曰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曰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圣景皇后。
庚寅,以左懋第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經(jīng)理河北、聯(lián)絡(luò)關(guān)東軍務(wù);馬紹愉為太仆寺少卿兼兵部職方司郎中,加總兵官陳洪范太子太保:赍白金十萬兩、金千兩、緞絹萬匹,偕使大清。金聲桓駐防淮揚。
壬辰,定守護鳳陵戍兵五千人。劉之勃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
甲午,定從逆諸臣以六等罪。以六科員缺,令將中行、評博、推知等官俱減俸行取。
乙未,依舊制為五軍、神樞、神機三大營,以團練總兵官杜弘等六人分統(tǒng)之。
癸卯,命禮部尚書顧錫疇祀海。
甲辰,追封開國功臣故潁國公傅友德麗江王,謚曰「武靖」;宋國公馮勝寧陵王,謚曰「武壯」。蔭福府內(nèi)臣屈尚忠等弟侄各錦衣衛(wèi)指揮使世襲。顧錫疇糾從逆詞臣周鐘、項煜等。
己酉,中旨以吏部右侍郎張有譽為戶部尚書;弘圖封還詔書爭之,不聽。
辛亥,釋高墻罪宗前唐王聿鍵等三百余人,計七十五案。
時群臣分黨,紛爭日甚。壬子,諭曰:「朕遭百六之運,軍書間阻;方資群策,旋軫故都。乃文武之交爭,致異同之日甚。先帝神資獨斷,匯納眾流;天不降康,咎豈在上。爾諸臣當(dāng)鑒于前車,精白乃心,匡復(fù)王室。若水火不化、戈矛轉(zhuǎn)興,天下事不堪再壞,且視朕為如何主。祖宗成憲,勿尚姑息。各宜欽承,朕言不再」。改正閣銜:尚書兼大學(xué)士,舉經(jīng)筵。高弘圖等請建中宮;諭俟母后回鑾日行。
乙卯,弘圖乞休,不允;請召還史可法,亦不報。
是月,萬元吉奏大清兵南征。
八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丁巳,親祀孔子。以楊鶚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川、湖、云、貴、廣西軍務(wù)。劉澤清等疏劾劉宗周。命惠王居廣信。馬士英與姜日廣同詆王前。宗室朱統(tǒng)囗〈金類〉糾曰廣黨從逆諸人;又不肯迎立,堅持異議。禮科袁彭年特糾統(tǒng)囗〈金類〉,報聞。
庚申,加可法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xué)士,弘圖太子少師、文淵閣大學(xué)士,曰廣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xué)士,士英太子太師、武英殿大學(xué)士,鐸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xué)士;予蔭有差。
壬戌,賀世壽為戶部尚書,總督倉場。復(fù)東廠;袁彭年疏爭,外調(diào)。
癸亥,敕左良玉兼提督官,開藩武昌。起丁魁楚為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督河南、湖廣軍務(wù)。
甲子,張獻忠陷成都府;蜀王遇害,撫臣龍文光、劉之勃,道臣劉士斗及知縣等官皆死之。
乙丑,王曰:「川陜道遠,職官多缺。吏部選擇賢才堪任監(jiān)司、府縣者,與巡按御史米壽圖前去,隨才署用。以后凡殘破險遠地方,準此」。
丁卯,逮光時亨等。
戊辰,皇太后自儀鳳門入宮,遣靈璧侯湯國祚告于南郊。
壬申,起樊一蘅為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督川、陜軍務(wù)。起越其杰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兼轄潁、亳二州軍務(wù)。
癸酉,命修西宮之西園第一所為皇太后宮。
乙亥,命吏部察廢籍及舉貢監(jiān)生才品堪用、愿效力危疆者,考選二、三千名咨發(fā)督輔軍前,以補地方缺官。
丙子,下項煜于獄,逮周鑣、陳以謙等。
丁丑,封皇太后弟千戶鄒存義為大興伯。贈吳三桂父故總兵官吳勷遼國公、母祖氏遼國公夫人。
戊寅,王永吉載罪督山東軍務(wù)。
庚辰,命選淑女及內(nèi)員;廷臣交章諫,不聽。
辛巳,賜北京殉節(jié)諸臣大學(xué)士范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華等二十二人贈謚、祭葬有差;建祠雞鳴山,賜額「旌忠」。
壬午,改前大學(xué)士王應(yīng)熊為兵部尚書,總督川、廣、云、貴等處專辦蜀寇,賜尚方劍便宜行事;仍給銀三萬兩。
癸未,封鄭芝龍為南安伯。命停文武官薦舉。禁非言官而上疏者。革楚撫王楊基任,聽勘。
乙酉,中旨以阮大鋮為兵部右侍郎巡閱江防;劉宗周劾奏,不聽。我大清于是月遣將楊萬興下濟寧。
「勘本」曰:是月太妃至,諭工部三日內(nèi)搜括萬金以充賞賜。顧宗伯錫疇議并奪溫體仁蔭爵。
九月丙戊朔,黃得功趨揚州,高杰以兵襲儀征。
戊子,復(fù)前薊督趙光抃官。
己丑,纂修「玉牒」。贈恤湖廣殉難諸臣。以都督僉事張成福充山東總兵官。
庚寅,裁各省布政司右布政使。
辛卯,命撰起居注。
癸巳,大學(xué)士姜曰廣罷。逮御史黃澍,不至。命修「思宗實錄」。
甲午,左都御史劉宗周罷。三法司奏定從逆六等條例。其大逆凌遲處死者五條:凡從賊攻陷京師及為賊毀宗社、易門榜者,凡倡率勸進及為賊草偽詔者,凡部院詹事、翰林三品以上大臣從賊受偽命而親信用事者,凡文武封疆大吏如督撫、總兵降賊者,凡京堂、科道部屬等官為賊畫策規(guī)取地方者;以上如本犯不歸、歸而又逃,悉收系其妻子,籍沒其資產(chǎn)。其斬決不待時者三條:凡四品京堂及翰林、科道受賊偽命居要地比原職加崇者,凡方面分巡、分守、知府等官降賊者,凡文武封疆大吏聞變先逃者。其絞者六條:凡獻玉帛、獻子女以媚賊求免者,凡內(nèi)外衙門官僅受偽命者,凡在巡方及布按三司、分巡、分守、知府等官遇變而逃者,凡被賊拷掠不能自決仍受偽命者,凡受偽命而為賊疏遠者,凡各衙門奉差如管屯、管河、榷關(guān)、督餉等官雖無封疆之守而棄職潛逃者。其流者二條:凡內(nèi)閣重臣及部院等三品以上、詹事翰林五品以上即不從敵而偷生潛逃者,凡既受偽命復(fù)自疏遠見賊未敗而脫身南還者:以上斬、絞、流共十一則,如各犯認罪自投,擬減本罪一等;如遁歸匿形、蓄謀叵測,照本罪加一等,仍收系其親屬。其徒者二條:凡候考、候選,即無官守、即未受偽命而浮沉賊中,賊奔乃還者;凡遇賊變,為賊脅留而未受偽官者。其杖者一條:凡為賊所拘未受偽官而乘間先歸者。王曰:「北都淪喪,帝后升遐,巷戰(zhàn)死節(jié)者遂無一人;且反面事仇、甘心降賊,為之指斥先帝、規(guī)并海宇。人心已喪,法紀何存!所奏既已會議,允當(dāng)并先奪職。其絞罪以上,法司行撫按官逮解來京候訊;流罪以下,撫按官依律訊處具奏。其有身雖陷賊,能改圖歸正、擒殺賊首及以兵馬、城池來歸或為內(nèi)應(yīng)克立大功、或為內(nèi)間效忠本朝者,仍從優(yōu)升賞,不用此例」。
丙申,以王之綱充總兵官,掛蕩寇將軍印,鎮(zhèn)守河南;御史凌駉聯(lián)絡(luò)河南、北直。
丁酉,敘江北文武多年戰(zhàn)功。黃斌卿移屯大江、黃蜚屯蕪湖采石、鄭鴻逵屯鎮(zhèn)江。加士英少傅,仍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xué)士;蔭一子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
戊戌,謚前大學(xué)士孫承宗「文忠」、太常寺少卿鹿繼善「忠節(jié)」,賜祀「忠烈」。以王瀠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贊理軍務(wù)。牟文綬充總兵官,鎮(zhèn)守荊州。黃得功移駐廬州,以防桐皖。劉良佐進復(fù)黃、汝。高杰移駐徐州,進復(fù)開歸。追補建文死節(jié)諸臣方孝孺等贈謚,立祠祀之。
甲辰,追贈開國名臣、及正德諫臣、天啟慘死諸臣各有差。左良玉子夢庚掛平賊將軍印。士英請令童生輸銀,免府、縣考二試。
乙巳,給河南巡撫越其杰銀十五萬兩,令募兵屯田。
丙午,丁魁楚另用,以何騰蛟并撫湖北。命鄉(xiāng)官與監(jiān)生齊民較田多寡一體當(dāng)差,不得擅立官戶。
丁未,稱皇考福恭王陵曰熙陵。
庚戌,命奪浙江巡撫黃鳴駿官。革侍郎呂大器職。逮問前巡按御史左光先,不至。開佐工事例。
辛亥,停宗室換授。
壬子,再命刑部逮問黃澍,亦不至。以李成棟鎮(zhèn)守徐州。戶科給事中陸朗、御史黃耳鼎例授外職,特旨留之;二人疏攻徐石麒。
甲寅,吏部尚書徐石麒罷。
是月,高杰率兵赴鎮(zhèn)。
「勘本」曰:南都初建,有刑部主事前知寧國府事錢敬忠于六月朔日具疏千余言,極陳恢剿事理;得旨:「錢某有何異謀可足兵食,以便恢剿?著再奏」。既而連上三疏,匭臣謂其累瀆費辭,且多斥犯,久扼不上;敬忠乃移疾歸。兵部右侍郎徐人龍具疏極言「祖宗湯沐重地,不宜遽予擁兵自衛(wèi)之人。夫帶礪之盟,俟有成績。乃兵未即動而遽刳內(nèi)地畀之,江南尺寸土可勝刳哉」!人龍與士英同堂決事,每正色危坐,語輒刺及。士英惡之甚,諷臺臣何綸劾其衰髦失儀,勒令致仕;然則人龍實未衰髦而失儀也。寧河王孫鄧文昌者,有勇敢言,以世爵官后軍都督。后以左兵內(nèi)犯,議撤防河軍,力爭之;為士英所訶,遂棄官去。
右錢、徐、鄧名,正史皆闕、溫氏亦失之;今傳入「摭遺」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