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略一
福王(上)
右南都紀略第一。
○燕京自闖賊淪陷,懷生之倫莫不飲痛。然大河南北雖經蹂躪,而吳、楚、閩、粵、滇、黔疆域如故也。當時紫蓋渡江,南都擁立,以倫以序,福王為正。史閣部忠亮日月,招徠耆舊,奮揚師旅;高弘圖、姜曰廣為左右二人,張慎言、徐石麒代為冢宰,張有譽、顧錫疇并列六卿,起劉宗周為亞相,鄭注為廷尉;翰林則陳子壯、劉同春、侯峒曾、姚思孝、詹兆恒、郭維經、趙士春、劉君則,臺諫則馬嘉植、熊汝霖、章正宸、陳子龍、沉宸荃、游有倫、喬可聘、郭貞一,部曹則夏允彝、吳嘉胤、黃端伯、何剛、錢旃:群賢濟濟,布在殿陛。方將告九廟、閱六師、申和議、翦寇仇,眾庶喁喁,想望中興;即未能颷起云蔚,略地中原,而滔滔江國,畫塹自守,猶未失為晉元、宋高也。奈何貴陽煽虐,盜竊秉鈞,外連強帥、內起狐群,斥逐貞賢、引用匪類;寵賂既彰,紀綱大壞。史閣部奔走江淮,綢繆內攘,惟日不足;久之,忠貞激發,桀驁降心,援指北旗,奠掃河洛。初不意變生杯酒,喋血倒戈,而自相屠滅。天之不祚,亦可概見也矣。迨夫朝昏日甚,飛章告密,網盡清流,而又有托名嗣胤者,以王郎故智,適符其會。于是跋扈之徒,借稱清側;晉陽之甲,羽檄四馳。乃至空淮左以遏江防,使大軍得乘其罅,飛渡長江,君臣轝櫬。嗚呼悲哉!究其始終,詎非以人為興替?「易」言「否泰」,亦惟君子小人之消長而已爾。
紀略一
福王(上)
。福王(上)
福王,神宗第二子福恭王之長子也。諱由崧,母鄒氏。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四年(辛巳)春正月,李自成陷河南,恭王遇害,世子出走懷慶。癸未秋七月,嗣封福王,莊烈帝手擇宮中玉帶賜之。明年(甲申)春三月,京師失守。夏四月己巳,兇問至南京。時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勤王,在浦口。諸大臣聞變,倉卒議立君,未有所屬。會王與潞王皆以避賊至淮上。潞王諱常淓,穆宗之后,有賢名。大臣意多在潞王;以福王立,恐修釁三案也。移牒可法,可法遂還南京。而鳳陽總督馬士英遺書諸臣,言福王為神宗孫,倫序當立。守備南京魏國公徐弘基、提督操江誠意伯劉孔昭等,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工部尚書程注、都察院右都御史張慎言、掌翰林院事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等,南京守備掌司禮監務太監韓贊周等,集議于朝;兵部右侍郎呂大器兼署禮、兵二部印,頓筆不肯下。吏科給事中李沾厲聲言:「今日有異議者死之」!時士英握兵于外,與靖南伯黃得功、總兵劉澤清、劉良佐、高杰等相結;諸將連營江北,勢甚張。可法乃以福王告廟。
乙酉,弘基等迎王于江浦。丁亥,百官迎見于龍江關;王素服角帶哭。
五月戊子朔,王乘馬自三山門外至孝陵。從臣請從東門御路入,王遜避自西門入,至享殿,祭告畢,次謁懿文太子陵;自朝陽門入東華門,步行謁奉先殿。出西華門,駐蹕內守備府。
己丑,群臣勸進。王辭讓,遵景皇帝故事監國。
庚寅,王行告天禮。升殿,百官行四拜禮。魏國公徐弘基奉「監國之寶」跪進之;王受訖,行四拜禮,乃退。發大行皇帝喪,告諭天下,大赦;其新加練餉及崇禎十二年以后一切雜派并各項錢糧十四年以前之實欠在民者,悉免之。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是日,我大清兵大破闖賊李自成于北京。
壬辰,以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高弘圖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并入閣辦事。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總督鳳陽等處軍務。發銀一萬兩,遣職方郎中萬元吉往犒得功等軍。
癸巳,為大行皇帝舉喪哭臨。
甲午,以姜曰廣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前禮部尚書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并入閣辦事。曰廣辭,改禮部左侍郎入直。以工部右侍郎周堪賡為戶部尚書、以呂大器為吏部左侍郎,召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劉宗周復官。
乙未,遣河南道御史祁彪佳安撫江南,止江督袁繼咸入援。楚撫何騰蛟奏恢復隨州。可法請裁去南京內外守備參贊各銜,依北都舊制設京營府衛等官,罷錦衣衛南北兩鎮撫。又請江北分為四鎮,以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高杰四人分統之。杰駐徐州,經理河北、河南開、歸等處招討事;良佐駐壽州,經理河南陳、許等處招討事;澤清駐淮安,經理山東等處招討事;得功駐廬州,經理各路援剿事。各以分地統轄軍民,節制有司,修葺營衛,整頓行伍;墾荒蕪、采山澤、招商稅,以供軍資。每鎮額兵三萬人,歲供本色米二十萬石、折色銀四十萬兩。設督師于揚州,節制諸鎮。罷鳳陽總兵官,改置副將。設九江、京口兩鎮,以操江總督協理之:詔并舉行。
丙申,馬士英率兵入朝。
戊戌,群臣勸進;箋三上,王許之。禮部請祀地祇,命俟祭天一并舉行。命瑞王居重慶。
己亥,修奉先殿。大學士史可法自請督師江北;詔以便宜行事,各鎮并聽節制。
命御史陳丹衷宣諭江北。撫寧侯朱國弼請裁漕鎮,從之。
庚子,召兵部尚書張國維以原官回部協理京營戎政、原任刑部尚書徐石麒為都察院右都御史。以總兵鄭鴻逵鎮九江、黃蜚鎮京口。
辛丑,兵部主事凌駉起兵東昌討賊。闖賊陷雞澤,殷淵死之。
壬寅,王即位。大赦,稱號弘光;以明年為元年。賜文武官一級,存問在籍大臣;起廢滯,宥罪過。其北地文武官員義不從賊在南者,一體試用。明年,稅銀免十分之一,江北、湖廣、四川倍免焉。以太監韓贊周管司禮監事,盧九德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京營。
癸卯,馬士英入閣辦事,仍掌兵部尚書事。顧錫疇為禮部尚書。分應天、蘇松為二巡撫。左懋第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安徽等處。
甲辰,忻城伯趙之龍總督京營戎政。命戶部速挽漕粟以濟軍糈。田仰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淮揚,提督軍務,兼理海防。進封黃得功靖南侯、左良玉寧南侯,各蔭子錦衣衛正千戶。封高杰興平伯、劉澤清東平伯、劉良佐廣昌伯。馬士英加太子太師,蔭一子錦衣衛指揮僉事。
乙巳,禁北來逃官入京。祁彪佳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蘇松,提督軍務。祭告先福王太妃于行宮。
丙午,史可法陛辭出京,督師揚州;給銀二十萬兩。請以總兵劉肇基、李棲鳳、于永綏、卜從善、金聲桓隨征;從之。諭參將王之綱迎太妃于河南郭家寨。遣徐弘基祭孝陵,告即位。李自成遣偽將董學禮等至宿遷。
丁未,張慎言薦舊輔吳甡、原任吏部尚書鄭三俊,命甡陛見。詔封疆失事各官不許起用。以萬元吉為太仆寺少卿,監理江北軍務。
己酉,總督漕運鳳陽巡撫路振飛擊敗董學禮兵,擒其偽副使呂弼周,射殺之;縛偽防御使武愫,獻于朝。命潞王暫居杭州。
庚戌,劉孔昭訐奏慎言薦甡誤國,且定策時有二心。慎言乞罷,王兩解之。弘圖、曰廣各上疏乞退,不許。命御史周一敬護送潞王之浙。設勇衛營,以御馬監太監李國輔監督。詔史可法遣官訪大行皇帝梓宮并太子、二王。
壬子,晉魏國公徐弘基左柱國。其余侯伯各加一級,歲加祿米五十石,予蔭。賜韓贊周、盧九德各蔭弟侄一人錦衣衛指揮僉事,各賜蟒衣及銀。詔恤北都殉難諸臣。
癸丑,遣史可法祭告鳳陵、泗陵,左良玉祭告顯陵。大清兵取河北、山東。
乙卯,封平西伯吳三桂薊國公,世襲;命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犒之:聞其敗賊也。起陳子壯為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命江淮賑恤南歸難民。太常少卿李沾效呂大器定策時有二心,命不必深究。
丙辰,命議黃希憲、邱祖德、郭景昌私逃罪。
六月戊午朔,敬上大行皇帝尊謚曰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大行皇后謚曰孝節貞肅、淵恭莊毅、奉天靖圣烈皇后。大學士高弘圖自請江干督漕,許之。命補記注侍班官。
庚申,頒河北、山東詔。
壬戌,馬士英薦「逆案」原任光祿寺卿阮大鋮知兵,命予冠帶來京陛見。給事中羅萬象、御史王孫蕃、陳良弼、大理寺丞詹兆恒、應天府丞郭維經、懷遠侯常延齡交章劾大鋮不宜召,弘圖請下九卿議,與士英忤;曰廣以中旨用人爭之:俱不得。各疏求去,不許。呂大器劾士英賣官鬻爵罪,不聽。劉良佐攻臨淮,不克;移駐壽州。湖廣巡按御史黃澍入賀,面糾馬士英罪可斬,承天守備太監何志孔助澍言;司禮監太監韓贊周執志孔待命,王密令士英姑避位。士英因內侍乞留,乃止。
甲子,工部尚書程注致仕。士英劾從逆諸臣光時亨、項煜、周鐘等,命逮治。議上殉難諸臣功。
乙丑,命惠王移居肇慶。先是,吉王歿于淮安舟中,命于安吉、孝豐擇地卜葬。
丙寅,起戍籍錢謙益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吏部尚書張慎言罷。禮部請立中宮;詔以列圣、先帝之讎未報,不許。
己巳,吳志葵鎮守吳淞。劉澤清來朝,疏糾呂大器、雷演祚薦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斗等,大器遂引疾。
癸酉,詹兆恒進欽定「逆案」。
丁丑,左懋第疏請北行。流賊張獻忠陷重慶,瑞王并原任巡撫陳士奇等遇害。
戊寅,封福府千戶常應俊襄城伯。
已卯,趙之龍糾高弘圖議思宗廟號之失,請改正;詔仍舊。
庚辰,以徐石麒為吏部尚書、何應瑞為工部尚書。
辛巳,詔迎母后鄒氏。
壬午,巡按淮安御史王爕奏皇太子、定王、永王俱遇害;即以爕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是日,鎮江兵燹,焚民房數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