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9章 戶政十八旗生計(2)

請籌費移屯兼舒國用疏

沈桂芬

竊維我 朝定鼎燕都。居重馭輕。八旗禁旅。悉入環。每歲縻金錢數百萬兩。以贍其身家。計至深也。無如二百余年來。戶口日煩。縱使軍旅不興。歲入如故。隱銷坐耗。上與下均岌岌有不可終日之勢。歷朝謀國諸臣。已逆知經費之難繼。與旗人生計之日艱。屢次條奏。實已準行者。如清查入官地畝。分撥拉林地方。移住雙城堡屯田。外官準帶親族隨任。所以調劑之者至矣。而屯邊之法。旋以安土重遷。事寢不行。近復準出外謀生。而去者寥寥。固由人情憚于跋涉。亦以各旗兵丁之愿去者。欲貿易則無本。欲耕種則無具。欲遷徙則無資也。臣官京師時。親見旗民生齒繁庶。不農不商。除仰食錢糧外。別無生生之策。自圜法變更。南漕不繼。一丁所領之糧。不敷供一丁之食。其強者悍然為非。每陷刑網。弱者坐以待斃。轉于溝壑。我  皇上視民如傷。四海之內。一夫失所。猶深軫恤。矧以八旗世仆勛舊子孫。近在輦轂。忍令饑寒顛覆。不為之計乎。從來以一人養天下。恒苦其不足。使天下自為養。常覺其有余。臣竊以為今日安插旗人。其上策無過移屯邊方。中策則聽往各省而已。夫移屯于豐盈坐之日。人情孰不好逸而惡勞。移屯于凍餒交迫之秋。人情又莫不辭饑而就飽。此今日移屯一議。較之昔人事半而功倍也。臣請先言聽往各省之法。即就從前武隆阿英和諸臣所奏而推廣之。無論馬甲養育兵閑散。其愿出外謀生。赴各廳州縣者。準其徑呈本旗都統前往。照商籍軍籍例。編為旗籍。戶婚田土命盜案件。歸地方官管理。生子隨時呈報。督撫年終匯咨部旗緣守戰馬糧。及各營將弁。亦令一體考拔。并許用旗籍應府州縣文武試及鄉會試。欲應翻譯試者。照各省駐防例。凡降革休致官弁。及舉貢生監與各省駐防。愿移者均聽之。此移之內地。人所樂從。其資給概從其省也。至若移屯邊防之法。臣請  欽派廉干大員。為屯田大臣。隨帶司員。查照舊檔于奉天吉林一帶。及獨石口外。紅城子開平等處。與張家口外之興和新平等城。昔年富俊孫家淦諸臣所勘定舊地。歲計可開若干頃。并建造房屋城堡。添制農具牛種。及軍裝器械。酌定成規。宅中駐扎。始終經理其事。再由八旗都統剴切勸諭旗戶。愿移口外者。照道光初移屯雙城堡舊例。由戶部當堂發給治裝銀三十兩。沿途官給車馬。到屯后每戶官給房屋四間。農具牛耔皆備。三時務農之隙講武。刑罰教養之事皆屯田大臣主之。十年以后。地畝照下則升科。征收之糧。糶運于口內。而積銀于屯所。每年即以屯糧所糶。為次年京旗移屯。與屯所各項之用。無事再動庫帑。此移之邊防。事極艱難。其資給不得不量從其優者也。

然議者必謂口北寒冷。不宜粟麥。饔無出。流離遠徙。易傷臣仆依戀之心。不知昔年迭次移居雙城堡。及拉林地方。旗戶至今長養子孫。稱為樂土。若非耕種。何以自存。至孫家淦勘地原奏。亦將地方之寒暖。谷種之所宜。與日用之水火煤薪。旗民之相安。蒙古旗廠之無擾。以及山場之可牧。平原之可獵。條分縷晰。非徒托諸空言。況人氣日聚。地氣亦開。天氣即為日暖。旗人不過一遷徙之勞。永可豐衣足食。較之株守在京。饑寒無策。告貸無門。相去遠矣。臣所謂恤旗民者此也。議者又必謂邊屯太多。禁軍單薄。恐非強干弱枝之道。不知  圣朝開國之初。人心甫定。不得不藉資勁卒。鎮輔京畿。今則薄海黔黎。胥歸天籍。自軍興以來收復郡縣。殄除渠魁。大都綠營兵勇及蒙古與東三省兵力居多。旗人生長京華。習于豢養。偶有調遣未聞得力。若令移屯口外。練習風霜。耕種牧營。生資勞苦。氣體必見充實。再能督帥得人訓練有素。無難上復 國初驍健之風。十數年后環邊之地。東西開辟。不斷。北可震懾強鄰。南亦以拱京邑。設有征調緩急。更為可恃。臣所謂足邊防者此也。特以移屯諸費。昔年猶以為難。今日帑藏空虛。更安得此閑。臣嘗私心計之。八旗現放兵餉除二成大錢外。實放銀四成。人口嗷嗷。朝不謀夕。各省軍務告蕆。必應循例照八成舊章。以裕兵食。竊謂救八旗一時之窮困。其惠小。貽八旗無窮之贍養。其利長。當未減之時而忽議減。其勢逆而難行。迨已減之后而量為增。其勢順而易節。請于定復八成兵餉之年。暫給六成。酌留二成。每年約可得銀一百余萬兩。治裝銀兩與房屋種具。每戶以八十兩計之。加以屯所修城堡。制器械。及一切費用。每年至少亦可移數千余戶。俟屯田升科后。移屯有資。京旗兵餉仍復八成之舊。如此。則目前經費。毋庸另籌。日后正供永無不足。臣所謂舒國用者此也。昔臣佐理度支。籌之至再。而軍旅方亟。未暇上陳。今雖出為疆吏。不敢緘默自安。所幸僭偽削平。東南漸臻底定。寰宇民生。皆蒙休息。似宜及時預籌本計。勿責旦夕之效。冀開樂利之源。 國家億萬載之丕基。可于是而益固矣。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訓示。敕部核議施行。謹奏。

維持根本疏

杜瑞聯

竊維政貴有恒。尤貴有要。 朝廷一日萬幾。何在不關要務。然輕重緩急之間。自有次第。蓋固本之計。先民食而后軍儲。安民之經。由根本以及枝葉。變通補救之方。不可不急講也。臣謹就管見所及。分為三條。為我  皇上敬陳之。一八旗生計。宜急設法接濟也。京師者。天下之根本。八旗又京師之根本。我 朝以武功定天下。八旗兵丁。拱衛  皇極。誠至計也。然必厚恤其身家。始可重用其筋力。自軍興以來。所放糧米。迭經裁扣。當十大錢。復不及制錢三文之用。以至啼饑號寒。日益困乏。間或流為匪類。尚望其勤操演備御侮乎。查同治元年前。順天府府尹蔣琦齡。奏請恤旗仆一條。意在屯墾閑田。并寬出外之禁。任其自為謀生。曾經奉  旨交議。然至今辦理。尚未得有端緒。臣愚謂時處艱難。宜為暫濟目前之計。可否  飭下戶部通盤籌算。無論何項銀。茍有可以節省者。或為挪移抽撥。即如現今李世忠。散勇交卡。兩淮鹽課所收。每月必多數萬。或即專提解京。添補八旗兵餉。俟錢漕足額。再行照舊支放。則溫飽有資。而精壯可用。雖外患亦可潛銷矣。 一漕征本色。宜急設法改復也。根本之計。漕糧最為大宗。軍興以來。紛紛改折。以致京通各倉。大半空虛。似此情形。何堪持久。應請  飭下有漕督撫。將各省應征本色。酌量改復舊規。即不能期足額。然每省但得十數萬石。或數萬石。積少成多。陸續接濟。每歲所入。先盡八旗兵米支放。是則有銀無米。亦可資飽暖而練技藝。或曰漕征折色以濟餉也。今若改征本色。兵糧豈不更匱。臣愚以為均則無貧。此理可以確信。現在軍營之冒領。糧臺之冒銷。歲不知幾何矣。誠使各路統兵大臣。暨各省督撫嚴杜冒濫。力圖撙節。且不遽令全行解京。第于各營應得漕銀中。劃出數萬石本色之糧。以為保根本之計。既無礙于兵餉。而大有益于八旗。各大臣公忠體國。當必有所以兼濟之策也。 一錢局鼓鑄。宜設法加增也。今日銀米俱短。但得錢鑄如額。亦可補銀米之不足。乃近來錢局所鑄甚屬有限。曰無銅也。無銀買銅也。臣謂銅本自有專。特因司農支絀。為別所那用。遂致正無著耳。應請  飭下戶部。劃出銅本一。其欠在各省者。酌量情形分別催提。其已解部庫者。另存放。以便隨時采買銅斤。增益鼓鑄。即不能十分足額。然盡其所鑄。添放八旗兵餉。當亦不無小補。或曰需用之額甚多。豈能顧此失彼。然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以今日內外情形皆苦錢缺。是雖抽提別項以資鼓鑄。猶將勉強為之。銅本系錢局正乎。至于采買之弊在乎勒索鼓鑄之弊。在乎盜竊。久為錢法之蠹。則專司采買鼓鑄之員。尤須慎選廉能。勿循保送部員之常例。則可得其人以剔其弊也。 以上三條總歸一事。其收效不爭旦夕。其定計難緩須臾。伏乞  飭下部臣詳確議奏。妥定章程。持之以久。行之以漸。則于本計庶不無裨益矣。抑臣更有請者治國之道。養與教并重。伏見八旗舊設官學教習。半屬虛應故事。應請  旨飭下六部九卿。詳議所以整理之方。自古學術正而后有人心。心術正而后有人才。則衣食既足。力崇教化。尤本務中之最要者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靖宇县| 时尚| 保靖县| 丰顺县| 永安市| 贺兰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新和县| 梨树县| 周口市| 新丰县| 湖南省| 巴南区| 曲麻莱县| 天峻县| 迁西县| 新乡市| 宜良县| 浪卡子县| 原平市| 根河市| 陆川县| 宜章县| 厦门市| 肇州县| 中卫市| 江陵县| 罗源县| 永登县| 宝应县| 彩票| 赫章县| 章丘市| 英吉沙县| 延津县| 永登县| 南平市| 大荔县| 司法|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