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禮政十六正俗下(1)
- 皇朝經世文續編
- 饒玉成
- 3567字
- 2015-12-20 19:21:34
鬼神篇上
周元鼎
鬼神者何。陰陽也。陰陽者何。氣也。氣之所以為氣。不可名。則名之為太極耳。陰陽之所以為陰陽。仍不可名。則名之為鬼神耳。蓋既為氣矣。其在于天。不得不辟也闔也。日月星辰。不得不東出而西沒也。不得不晝而夜。夜而復晝也。春夏秋冬。不得不生長而收藏也。凡萬物不得不以枯以榮。以化以育也。是辟也。出也。晝也。春夏也。生長也。榮而育也。皆神也。是闔也。沒也。夜也。秋冬也。收藏也。枯而化也。皆鬼也。而其在人。乃有呼有吸。有動有靜。為氣為血。為魂為魄。為寤為寐。為生為死。皆氣之陰陽為之也。則皆鬼神之為之也。又極而言之。心太極也。性其體也。為鬼。情其用也。為神。耳目其體也。為鬼。能視能聽其用也。為神。四肢百體。無一非氣之為。陰陽之為。則無一非鬼神之為也。人如是。凡萬物之含生負氣。莫不如是。所謂不見不聞。體物而不遺也。所謂鬼神之德之盛也。明乎此也。天地間之鬼神。即吾心之鬼神。然惟吾心有鬼神。而后天地間有鬼神。何也。日月星辰之昭昭。此鬼神之常可視可指者也。習焉而不之異矣。風雨霜雪之與雷霆。此亦鬼神之常。倏有而倏無。不知其來與所往也。亦習焉而不異之矣。即以人言。心之馳也。倏忽于千萬里之外。而目如視之。耳如聽之。游于千百年之上下。而可以論世。可以俟之百世。凡此豈不甚奇甚怪。大可驚愕乎。又自其最近者言之。人之飲食也。陳物于杯盤。意欲之而心動也。則體就之。肘赴之。捥趨之。指執箸而探取之。口以啟。舌以。齒以截嚙。咽以氣。而喉為納之。乃入于腹。由外以至入腹。各任其職。共效其能。凡其委曲者多矣。而一瞬之間。效用之神速乃不謀而授。不待言而喻。而莫知其所以然。不又為至靈至妙。極神極奇。大可驚愕矣乎。然亦習焉而不以為異也。其心不見為鬼神。天地間亦安有鬼神乎。而乃于聞非常聞。見非常見。如伯有之厲。曹社之謀。之髻。沈之履。以為鬼矣。而乃于臺駘實沈。降于莘。言于宋。以為神矣。自為鬼神。而獨異乎物之有鬼神。終日在莫非鬼神之地。而忽獨有可驚可愕之鬼神。均此鬼神。均此見聞者之皆鬼神。不之異也。而忽以一人所見所聞之非常有者。以為至靈至妙。極神極奇之鬼神也。蓋亦不思而已矣。圣人者。與鬼神合其吉兇者也。于[鬼](怪)神不謂之有。亦不謂之無。而但正之以不語。
鬼神篇下
周元鼎
惟圣人與鬼神合其吉兇也。故明則治人。幽則治鬼。神何以治之。治之以禮而已。莫大于天地。而南郊北郊。以地判之。冬至夏至。以氣判之。燔柴瘞埋。以形理判之。朝日夕月。六宗是禋。星辰寒署。各有其位。以及山之岳鎮。水之江淮河漢。為望為旅。有源有委。凡皆所以治神也。社稷以句龍后稷主之。凡有功德。與捍大災。御大患。則祀之。祀其先祖。則由七廟五廟三廟一廟。至祭于寢。廟有等。器有制。禮有數。祀有時。凡皆所以治鬼也。夫非以鬼神之果有而不得不治也。亦非以鬼神之果無而或可以不治也。所以盡乎人之道。而本于人之心。有必如是而后快者。何也。人之施于人也。不必望其報。而人之受施于人也。則必思所以報。不報焉。而其心不能安也。夫受施于人且若此。而戴者天。履者地乎。其照臨之所被。雨露之所濡。草木貨財禽獸之生殖以利用乎。其始為之播種以養我乎。其委形禪氣以生我乎。彼其為鬼為神。不必望報。而人之報之。容可已乎。禮尚往來者也。圣人之所以治鬼神者。本于人心而盡其道。則亦以禮治之已耳。夫以不望報者待鬼神。是待鬼神之厚也。故謂其未嘗有可也。以不可不報者待人。是亦待人之厚也。故謂其未嘗無可也。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其敬也。以鬼神之未嘗無也。其遠也。以鬼神之未必有也。且吾既思報之矣。又不之遠。而有求于鬼神。則即報施于人。且不可也。是無厭之求也。可乎哉。后人之事鬼神也。不以禮。其所敬者。則必有所求。其所遠者。則必無所求。且當有所求則敬之。及其無所求即遠之。充其求之之心。名為鬼神者益多。而所以事之益大。倍于禮。即使鬼神果靈。亦不至任人之忽敬忽遠。而給其所求也。可不謂大愚乎。且夫鬼神之非吾之及奉事者多矣。即吾之先祖不及奉而事亦已多矣。人之所及。朝夕奉事。則莫如父母。吾以鬼神之道。事之于廟于寢。何如以人之道。事之于堂上于膝下。父母豈望報哉。人子之報。其愛日之誠。可得已乎。所以守身思顯揚之志。可不力乎。此圣人之所以勤勤拳拳。教人以孝。治天下以孝之意也。若夫生無以養。死無以顯。乃至求遺澤于為鬼神之時。葬者藏也。至數十年而弗藏。或且狐埋之而搰之。其非子也夫。
請同文館無庸招集正途疏
張盛藻
竊臣考堯典授時。分命羲和。周禮佚司空一篇。漢儒補以考工記。未聞水火工虞之職。俱習鳥火虛昴之文。亦未聞天官六屬。俱習考工之事。我 朝頒行憲書。一遵 御制。數理精蘊。不爽毫厘。可謂超軼前古矣。即或用算術。不過借西法以印證中法耳。近見邸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用正途科甲人員。學習天[文](之)算術。以為制造輪船洋鎗之用。臚列六條。意在專講習考課。又恐人之不樂從也。乃厚給餼。優與獎。以鼓舞之。其誘掖獎勸。用心苦矣。臣愚以為 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為其讀孔孟之書。學堯舜之道。明體達用。規模宏遠也。何必令其習為機巧。專明制造輪船洋鎗之理乎。若以自強而論。則 朝廷之強。莫如整紀綱。明政刑。嚴賞罰。求賢養民。練兵籌餉諸大端。臣民之強。則惟氣節一端耳。 朝廷能養臣民之氣節。是以遇有災患之來。天下臣民。莫不同仇敵愾。赴湯蹈火而不辭。以之御災而災可平。以之御寇而寇可滅。皆數百年深仁厚澤。以堯舜孔孟之道為教。有以培養之也。若令正途科甲人員。習為機巧之事。又藉升途銀兩以誘之。是重名利而輕氣節。無氣節。安望其有事功哉。臣以為設立專館。只宜責成欽天監衙門。考取年少悟之天文生算學生。送館學習。俾西國與中國互相考。至輪船洋槍。則宜令工部遴選精巧工匠。或軍營武弁之有心計者。令其專心演習。傳受其法。不必用科甲正途官員肄習其事。以養士氣而專責成。臣職司獻納。未敢以緘默自安。惟念此舉。于士習人心。大有關系焉。
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
曾國藩
奏為擬選聰子弟前赴泰西各國肄習技藝以培人材。恭折仰祈 圣鑒事。竊臣國藩上年在天津辦理洋務。經前江蘇巡撫丁日昌奉 旨來津會辦。屢與臣商。擬選聰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書。約計十余年業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后可以漸圖自強。且謂帶幼童前赴外國者加四品銜。刑部主事陳蘭彬。江蘇候補同知容閎。皆可勝任等語。臣國藩深韙其言。曾于上年九月本年正月。兩次附奏在案。臣鴻章復往返商。竊謂自斌椿。及志剛。孫家谷。兩次奉 命游歷各國。于海外情形。亦已窺其要領。如輿圖算法步天測海造船制器等事。無一不與用兵相表里。凡游學他國得有長技者。歸即延入書院。分科傳授。精益求精。其于軍政船政。直視為身心性命之學。今中國欲效其意。而精通其法。當此風氣既開。似宜急亟選聰穎子弟。往外國肄業。實力講求。以仰副我 皇上徐圖自強之至意。查美國新立和約第七條內載。嗣后中國人欲入美國大小官學學習各等文藝。須照相待最優國人民一體優待。又美國可以在中國指準外國人居住地方設立學堂。中國人亦可在美國一體照辦等語。本年春間。美國公使過天津時。臣鴻章面與商及。允俟知照到日。即轉致本國妥為照料。三月間。英國公使來津接見。亦以此事有無相詢。臣鴻章當以實告。意頗欣許。亦謂先赴美國學習。英國大書院極多。將來亦可隨便派往。此固外國人所深愿。似于和好大局。有益無損。臣等伏思外國所長。既肯聽人共習。志剛孫家谷又已導之先路。計由太平洋乘輪船徑達美國。月余可至。當非甚難之事。或謂天津上海福州等處。已設局仿造輪船鎗軍火。京師設同文館。選滿漢子弟。延西人教授。又上海開廣方言館。選文童肄業。似中國已有基緒。無須遠涉重洋。不知設局制造。開館教習。所以圖振奮之基也。遠適肄業。集思廣益。所以收遠大之效也。西人學求實濟。無論為士為工為兵。無不入塾讀書。共明其理。習見其器。躬親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遞相師授。期于月異而歲不同。中國欲取其長。一旦遽圖盡購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奧窔。茍非覽久習。則本原無由洞澈。而曲折無以自明。古人謂學齊語者。須引而置之莊岳之間。又曰百問不如一見。比物此志也。誠得其法。歸而觸類引伸視。今日所為孜孜以求者。不更擴充于無窮耶。惟是試辦之難有二。一曰選材。一曰籌費。蓋聰子弟不可多得。必其志趣遠大。氣質樸實。不牽于家累。不入于紛華者。方能遠游異國。安心學習。則選材難。 國家帑項。歲有常額。增此派人出洋肄習之。更須措辦。則籌費又難。凡此二者。臣等亦深知其難。第以成山始于一簣。蓄艾期以三年。及今以圖。庶他日繼長增高。稍易為力。爰飭陳蘭彬容閎等悉心酌議。加以復核。擬派員在滬設局。訪選沿海各省聰幼童。每年以三十名為率。四年計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赴洋。在外國肄習。十五年后。按年分起。挨次回華。計回華之日。各幼童不過三十歲上下。年力方強。正可及時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