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有訓,我訊我誥。訓我嘉務,誨我博學。爰率朋友,尋此舊則。契闊夙夜,庶不懈忒。
秩秩大猷,紀綱庶式。匪勤匪昭,匪壹匪測。農夫不怠,越有黍稷,誰能云作,考之居息?
二事敗業,多疾我力。如彼遵衢,則罔所極。二志靡成,聿勞我心。如彼兼聽,則溷于音。
於戲君子,無恒自逸。徂年如流,鮮暇日。行邁屢稅,胡能有迄。密勿朝夕,聿同始卒。
毅以顯宗求賢不篤,士多隱處,故作《七激》以為諷。
建初中,肅宗博召文學之士,以毅為蘭臺令史,拜郎中,與班固、賈逵共典校書。毅追美李明皇帝功德最盛,而廟頌未立,乃依《清廟》作《顯宗頌》十篇奏之,由是文雅顯于朝廷。
車騎將軍馬防,外戚尊重,請毅為軍司馬,待以師友之禮。及馬氏敗,免官歸。
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復請毅為主記室,崔髎為主簿。及憲遷大將軍,復以毅為司馬,班固為中護軍。憲府文章之盛,冠于當世。
毅早卒,著詩、賦、誄、頌、祝文、《七激》、連珠凡二十八篇。
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人也。年九歲,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喪,鄉人稱其至孝。年十二,大守劉護聞而召之,署門下孝子,甚見愛敬。香家貧,內無仆妾,躬執苦勤,盡心奉養。遂博學經典,究精道術,能文章,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肅宗詔香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香后告休,及歸京師,時千乘王冠,帝會中山邸,乃詔香殿下,顧謂諸王曰:“此‘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觀。后召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書郎,數陳得失,賞賚增加。常獨止宿臺上,晝夜不離省闥,帝聞善之。
永元四年,拜左丞。功滿當遷,和帝留,增秩。六年,累遷尚書令。后以為東郡太守,香上疏讓曰:“臣江淮孤賤,愚矇小生,經學行能,無可算錄。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連階累任,遂極臺閣。訖無纖介稱,報恩效死,誠不意悟。卒被非望,顯拜近郡,尊位千里。臣聞量能授官,則職無廢事;因勞施爵,則賢愚得宜。臣香小丑,少為諸生,典郡從政,固非所堪。誠恐矇頓,孤忝圣恩。又惟機密端首,至為尊要,復非臣香所當久奉。承詔驚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剛,適可驅使。愿乞余恩,留備冗官,賜以督責小職,任之宮臺煩事,以畢臣香螻蟻小志,誠瞑目至愿,土灰極榮。”帝亦惜香干用,久習舊事,復留為尚書令,增秩二千石,賜錢三十萬。是后遂管樞機,甚見親重,而香亦祇勤物務,憂公如家。
十二年,東平清河奏訞言卿仲遼等,所連及且千人。香料別據奏,全活甚眾。每郡國疑罪,輒務求輕科,愛惜人命,每存憂濟。又曉習邊事,均量軍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數加恩賞。疾病存問,賜醫藥。在位多所薦達,寵遇甚盛,議者譏其過幸。
延平元年,遷魏郡太守。郡舊有內外園田,常與人分種,收谷歲數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農’,《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祿之人,不與百姓爭利。”乃悉以賦人,課令耕種。時被水年肌,乃分奉祿及所得賞賜班贍貧者,于是豐富之家各出義谷,助官稟貸,荒民獲全。后坐水潦事免,數月,卒于家。
所著賊、箋、奏、書、令、凡五篇。子瓊,自有傳。
劉毅,北海敬王子也。初封平望侯,永元中,坐事奪爵。毅少有文辯稱。元初元年,上《漢德論》并《憲論》十二篇。時,劉珍、鄧耽、尹兌、馬融共上書稱其美,安帝嘉之,賜錢三萬,拜議郎。
李尤字伯仁,廣漢雒人也。少以文章顯。和帝時,侍中賈逵薦尤有相如、楊雄之風,召詣東觀,受詔作賦,拜蘭臺令史。稍遷,安帝時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仆射劉珍等俱撰《漢記》。后帝廢太子為濟陰王,尤上書諫爭。順帝立,遷樂安相。年八十三卒。所著詩、賦、銘、誄、頌、《七嘆》、《哀典》,凡二十八篇。
尤同郡李勝,亦有文才,為東觀郎,著賦、誄、頌、論數十篇。
蘇順字孝山,京兆霸陵人也。和安間以才學見稱。好養生術,隱處求道。晚乃仕,拜郎中,卒于官。所著賊、論、誄、哀辭、雜文,凡十六篇。
時,三輔多士,扶風曹眾伯師亦有才學,著誄、書、論四篇。
又有曹朔,不知何許人,作《漢頌》四篇。
劉珍字秋孫,一名寶,南陽蔡陽人也。少好學。永初中,為謁者仆射。鄧太后詔,使與校書劉騪騜、馬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觀》、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永寧元年,太后又詔珍與騪騜作建武已來名臣傳,遷侍中、越騎校尉。延光四年,拜宗正。明年,轉衛尉,卒官。著誄、頌、連珠凡七篇。又撰《釋名》三十篇,以辯萬物之稱號云。
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人也。和帝時,以善文記知名。性慷慨壯烈,勇力過人。安帝永初中,舉孝廉,為太官丞,上便宜四事,拜蕩陰令。辟太尉府,病不就。州舉茂才,為臨汾令。居二縣,皆有稱績。著文、賊、碑、誄、書記,凡十二篇。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也。元初中,舉上計吏,為校書郎。順帝時,為侍中。著《楚辭章句》行于世。其賦、誄、書、論及雜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漢詩》百二十三篇。
子延壽,字文考,有俊才。少游魯國,作《靈光殿賦》。后蔡邕亦造此賦,未成,及見延壽所為,甚奇之,遂輟翰而已。曾有異夢,意惡之,乃作《夢賦》以自厲。后溺水死,時年二十余。
崔琦字子瑋,涿郡安平人,濟北相瑗之宗也。少游學京師,以文章博通稱。初舉考廉,為郎。河南尹梁冀聞其才,請與交。冀行多不軌,琦數引古今成敗以戒之,冀不能受。乃作《外戚箴》。其辭曰。
赦赦外戚,華寵煌煌。昔在帝舜,德隆英、皇。周興三母,有莘崇湯。宣王晏起,姜后脫簪。齊桓好樂,衛姬不音。皆輔主以禮,扶君以仁,達才進善,以義濟身。
爰暨未葉,漸已穨虧。貫魚不敘,九御差池。晉國之難,禍起于麗。惟家之索。牝雞之晨。專權擅愛,顯已蔽人。陵長間舊,圮剝至親。并后匹嫡,淫女斃陳。匪賢是上,番為司徒。荷爵負乘,采食名都。詩人是刺,德用無憮。暴辛惑婦,拒諫自孤。蝠蛇其心,縱毒不辜。諸父是殺,孕子是刳。天怒地忿,人謀鬼圖。甲子昧爽,身首分離。初為天子,后為人螭。
非但耽色,母后尤然。不相率以禮,而競獎以權。先笑后號,卒以辱殘。國家泯絕,宗廟燒燔。末嬉喪夏,褒姒斃周,妲已亡殷,趙靈沙丘。戚姬人豕,呂宗以敗。陳后作巫,卒死于外。霍欲鴆子,身乃罹廢。
故曰:無謂我貴,天將爾摧;無恃常好,色有歇微;無怙常幸,愛有陵遲;無曰我能,天人爾違。患生不德,福有慎機。日不常中,月盈有虧。履道者固,杖勢者危。微臣司戚,敢告在斯。
琦以言不從,失意,復作《白鵠賦》以為風。梁冀見之,呼琦問曰:“百官外內,各有司存,天下云云,豈獨吾人之尤,君何激刺之過乎!”琦對曰:“昔管仲相齊,樂聞機諫之言;蕭何佐漢,乃設書過之吏。今將軍累世臺輔,任齊伊、公,而德政未聞,黎元涂炭。不能結納貞良,以救禍敗,反復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冀無以對,因遣琦歸。
后除為臨濟長,不敢之職,解印綬去。冀遂令刺客陰求殺之。客見琦耕于陌上,懷書一卷,息輒偃而詠之。客哀其志,以實告琦,曰:“將軍令吾要子,今見君賢者,情懷忍忍。可亟自逃,吾亦于此亡矣。”琦得脫走,冀后竟捕殺之。
所著賦、頌、銘、誄、箴、吊、論、《九咨》、《七言》,凡十五篇。
邊韶字孝先,陳留浚儀人也。以文章知名,教授數百人。韶口辯,曾晝日假臥,弟子私嘲之曰:“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考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嘲者大慚。韶之才捷皆此類也。
桓帝時,為臨潁侯相,征拜太中大夫,著作東觀。再遷北地太守,入拜尚書令。后為陳相,卒官。著詩、頌、碑、銘、書、策,凡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