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6章 荀韓鐘陳列傳(1)

  • 后漢書
  • 范曄
  • 3330字
  • 2015-12-20 17:33:51

荀淑字季和,潁川潁陰人,荀卿十一世孫也。少有高行,博學而不好章句,多為俗儒所非,而州里稱其知人。

安帝時,征拜郎中,后再遷當涂長。去職還鄉里。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等皆師宗之。及梁太后臨朝,有日食地震之變,詔公卿舉賢良方正,光祿勛杜喬、少府房植舉淑對策,譏刺貴幸,為大將軍梁冀所忌,出補朗陵侯相。蒞事明理,稱為神君。頃之,棄官歸,閑居養志。產業每增,輒以贍宗族知友,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李膺時為尚書,自表師喪。二縣皆為立祠。有子八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專,并有名稱,時人謂之“八龍”。

初,荀氏舊里名西豪,潁陰令勃海苑康以為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陽里。

靖有至行,不仕,年五十而終,號曰玄行先生。

淑兄子昱字伯條,曇字無智。昱為沛相,曇為廣陵太守。兄弟皆正身疾惡,志除閹宦。其支黨賓客有在二郡者,纖罪必誅。昱后共大將軍竇武謀誅中官,與李膺俱死。曇亦禁錮終身。

爽字慈明,一名谞。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經書,慶吊不行,征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

延熹九年,太常趙典舉爽至孝,拜郎中。對策陳便宜曰:

臣聞之于師曰:“漢為火德,火生于木,木盛于火,故其德為孝,其象在《周易》之《離》。”夫在地為火,在天為日。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夏則火王,其精在天,溫暖之氣,養生百木,是其孝也。冬時則廢,其形在地,酷烈之氣,焚燒山林,是其不孝也。故漢制使天下誦《孝經》,選吏舉孝廉。夫喪親自盡,孝之終也。今之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喪,不得即去,殆非所以增崇孝道而克稱火德者也。往者孝文勞謙,行過乎儉,故有遺詔以日易月。此當時之宜,不可貫之萬世。古今之制雖有損益,而諒闇之禮未嘗改移,以示天下莫遺其親。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喪不得奔赴。夫仁義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應乎下。傳曰:“喪祭之禮闕,則人臣之恩薄,背死忘生者眾矣。”曾子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親喪乎!”《春秋傳》曰:“上之所為,民之歸也。”夫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故加刑罰;若上之所為,民亦為之,又何誅焉?昔丞相翟方進,以自備宰相,而不敢逾制。至遭母憂,三十六日而除。夫失禮之源,自上而始。古者大喪三年不呼其門,所以崇國厚俗篤化之道也。事失宜正,過勿憚改。天下通喪,可如舊禮。

臣聞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禮儀。禮義備,則人知所厝矣。夫婦人倫之始,王化之端,故文王作《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恒》孔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夫婦之道,所謂順也。《堯典》曰:“釐降二女于媯沬,嬪于虞。”降者下也,嬪者婦也。言雖帝堯之女,下嫁于虞,猶屈體降下,勤修婦道。《易》曰:“帝乙歸妹,以祉元吉。”婦人謂嫁曰歸,言湯以娶禮歸其妹于諸侯也。《春秋》之義,王姬嫁齊,使魯主之,不以天子之尊加于諸侯也。今漢承秦法,設尚主之儀,以妻制夫,以卑臨尊,違乾坤之道,失陽唱之義。孔子曰:“昔圣人之作《易》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察法于地,睹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今觀法于天,則北極至尊,四星妃后。察法于地,則昆山象夫,卑澤象妻。睹鳥獸之文,鳥則雄者鳴鴝,雌則順服;獸則牡為唱導,牝乃相從。近取諸身,則乾為人首,坤為人腹。遠取諸物,則木實屬天,根莇屬地。陽尊陰卑,蓋乃天性。且《詩》初篇實首《關雎》;《禮》始《寇》、《婚》,先正夫婦。天地《六經》,其旨一揆。宜改尚主之制,以稱乾坤之性。遵法堯、湯,式是周、孔。合之天地而不謬,質之鬼神而不疑。人事如此,則嘉瑞降天,吉符出地,五韙咸備,各以其敘矣。

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謂之禮,禮者,所以興福祥之本,而止禍亂之源也。人能枉欲從禮者,則福歸之;順情廢禮者,則禍歸之。推禍福之所應,知興廢之所由來也。眾禮之中,婚禮為首。故天子娶十二,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陽性純而能施,陰體順而能化,以禮濟樂,節宣其氣。故能豐子孫之祥,致老壽之福。及三代之季,淫而無節。瑤臺、傾宮,陳妾數百。陽竭于上,陰隔天下。故周公之戒曰:“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時亦罔或克壽。”是其明戒。后世之人,好福不務其本,惡禍不易其軌。傳曰:“截趾適屨,孰云其愚?何與斯人,追欲喪軀?”誠可痛也。臣竊聞后宮采女五六千人,從官侍使復在其外。冬夏衣服,朝夕稟糧,耗費縑帛,空竭府藏,征調增倍,十而稅一,空賦不辜之民,以供無用之女,百姓窮困于外,陰陽隔塞于內。故感動和氣,災異屢臻。臣愚以為諸非禮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通怨曠,和陰陽。二曰省財用,實府藏。三曰修禮制,綏眉壽。四曰配陽施,祈螽斯。五曰寬役賦,安黎民。此誠國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

夫寒熱晦明,所以為歲;尊卑奢儉,所以為禮:故以晦明寒暑之氣,尊卑侈約之禮為其節也。《易》曰:“天地節而四時成。”《春秋傳》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昔季氏八佾舞于庭,非有傷害困于人物,而孔子猶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洪范》曰:“惟辟作威,惟辟作福,惟辟玉食。”凡此三者,君所獨行而臣不得同也。今臣僣君服,下食上珍,所謂害于而家,兇于而國者也。宜略依古禮尊卑之差,及董仲舒制度之別,嚴督有司,必行其命。此則禁亂善俗足用之要。

奏聞,即棄官去。

后遭黨錮,隱于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余年,以著述為事,遂稱為碩儒。黨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舉有道,不應。及逢卒,爽制服三年,當世往往化以為俗。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吊問喪疾者,又私謚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

后公車征為大將軍何進從事中郎。進恐其不至,迎薦為侍中,及進敗而詔命中絕。獻帝即位,董卓輔政,復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為光祿勛。視事三日,進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臺司,九十五日。因從遷都長安。

爽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舉皆取才略之士,將共圖之,亦與司徒王允及卓長史何飆等為內謀。會病薨,年六十三。

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集漢事成敗可為鑒戒者,謂之《漢語》。又作《公羊問》及《辯讖》,并它所論敘,題為《新書》。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

兄子悅、彧并知名。彧自有傳。

論曰:荀爽、鄭玄、申屠蟠俱以儒行為處士,累征并謝病不詣。及董卓當朝,復備禮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黃發矣,獨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意者疑其乖趣舍,余竊商其情,以為出處君子之大致也,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荀公之急急自勵,其濡跡乎?不然,何為違貞吉而履虎尾焉?觀其遜言遷都之議,以救楊、黃之禍。及后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悅字仲豫,儉之子也。儉早卒。悅年十二,能說《春秋》。家貧無書,每之人間,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性沉靜,美姿容,尤好著述。靈帝時閹官用權,士多退身窮處,悅乃托疾隱居,時人莫之識,唯從弟彧特稱敬焉。初辟鎮東將軍曹操府,遷黃門侍郎。獻帝頗好文學,悅與彧及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累遷秘書監、侍中。

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既成而奏之。其大略曰:

夫道之本,仁義而已矣。五典以經之,群籍以緯之,詠之歌之,弦之舞之,前監既明,后復申之。故古之圣王,其于仁義也,申重而已。

致政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夫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圣人不得全其道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得充其求矣。是謂四患。

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

人不畏死,不可懼以罪。人不樂生,不可勸以善。雖使契布五教,皋陶作士,政不行焉。故在上者先豐人財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蠶宮,國無游人,野無荒業,財不賈用,力不妄加,以周人事。是謂養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源县| 理塘县| 施甸县| 杭锦旗| 灌南县| 田阳县| 泸西县| 云林县| 清苑县| 辛集市| 哈巴河县| 望都县| 临朐县| 册亨县| 克东县| 福建省| 高台县| 恩施市| 分宜县| 克什克腾旗| 唐海县| 安阳市| 吕梁市| 留坝县| 大丰市| 丰城市| 特克斯县| 泽库县| 农安县| 玛纳斯县| 合江县| 罗平县| 正蓝旗| 卫辉市| 泸州市| 读书| 常熟市| 乐至县| 盐源县| 新疆|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