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花間集新注
- 佚名
- 4983字
- 2015-12-20 16:01:14
花間詞人中的溫庭筠、皇甫松、韋莊等,就是生活在這干戈騷擾之世
即使是生活在前蜀和后蜀的詞人薛昭蘊、魏承斑、歐陽炯、鹿虔扆、顧敻等,雖在西南天府,也只是相對的安定些罷了。而況五代中原云擾,社會的衰微景象,也是會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影響他們的。這些詞人雖然都沒有用詞這種文學形式,正面地去反映這個時代的面貌,但這樣的時代,對詞人們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及文學創作,無疑是有極大的影響的。這正像經濟繁榮、政治統一、國力強盛的初盛唐,提高了詩人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了詩人們建樹功勛的種種幻想的道理一樣,晚唐五代衰敗的社會,使詞人們的感情趨于沉靜、頹喪,他們的詞也就比較注重于個人生活情趣的表現,多寫閨閣情懷和離愁別緒了
盛唐時期,都市和商業的蓬勃發展,新興樂曲廣泛流行,為適應社會和音樂的需要,詞這種新興的文學形式,首先在民間應運而生,敦煌曲子詞的發現,提供了這方面的最可靠的證明。曲子詞一般是反映城市生活的,它比后來的文人詞的內容要廣泛一些,但多數還是以愛情、相思之類為題材的,這對文人詞,特別是花間詞影響很大。中唐時期,如劉禹錫、白居易等文人作詞,只是受到民間詞的啟示,偶然興到,染指嘗試。到晚唐,作者漸多,而這時的詞又成了官僚、地主、豪商、巨賈在秦樓楚館、歌臺舞榭中縱情享樂的專利品了。作為花間派鼻祖的溫庭筠,就是適應了這種社會的需要,而“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的。這樣填出來的詞,多是給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去歌唱的,故其內容自然偏向于溫香軟玉的一面。溫庭筠以后,這種詞風日益繁盛,歐陽炯的《花間集?序》對這一文學現象,作了客觀的概括:“楊柳大堤之句,樂府相傳;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爭高門下,三千玳瑁之簪;競富樽前,數十珊瑚之樹。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花間集》的作者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文學氛圍里,他們是很難擺脫“綢繆婉轉之度”而“一洗羅綺香澤之態”的,當然更談不上去抵制這種香風艷雨的侵蝕了
還有兩點與花間詞的內容緊密相關的,就是某些社會風氣與詞體本身的原因
在一夫多妻制的封建社會,特別是在唐代,文人們的生活情趣大都不很嚴肅,他們放蕩而不守禮法,以狎游暢飲為樂事(這些我們都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因此,他們與歌妓、舞妓以及一般妓女的關系甚為密切
王昌齡等人有旗亭觀妓聽唱的美談,《唐代叢書》中記載了許多文人賦詩贈妓的佳話。這種現象到中晚唐更盛,“長安風俗自貞元侈于游晏”(《國史補》),“至于貞元末,風流恣綺靡”(杜牧《感懷》)。文人們的這種風氣,是一定會在他們的筆下表現出來的。而表現風流艷事,抒發個人情懷的形式,莫過于在樽前月下淺唱低吟的詞了。詩當然也可以用來表現文人的生活情趣,但詩究竟是歷史悠久的“舊家世閥”,六藝之首,為我國正統的文學形式,馬虎不得。而詞興起的時間還不很長,不必像詩那樣講究身份,許多在詩里很難出口、有失尊嚴的事,不妨在詞里描述,所以,摹寫風流綺艷便成了詞的專業。本來文人詩中,也有描寫愛情的篇章,但大都較為含蓄莊重,不像詞中寫得那樣恣放柔媚。這只要讀讀溫庭筠、韋莊以及宋初文人的詩和詞,就可以發現愛情這一題材,差不多都從古體詩喬遷到近體詩里,并又從近體詩中轉移到詞里了。加上詞本身句式長短變化,語調輕重緩急,音韻疏密相間,特別適宜于表達婉轉柔媚、細膩纏綿的感情。這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詞之為體,要吵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二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滄浪詩話?詩評》)這話對于《花間集》也是適合的。《花間集》中的詞,多數是寫離開親人的愁思、對所愛之人的想念、分別時的依戀情懷等,這些詞無論是詞人主觀的感受,或是客觀的描寫,都是具體的,合于當時情理的,它從一些側面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某種社會生活。詞人生活在那個“不如意事常八九”的封建社會,愿“花長好、月長圓、人長壽”,是那個時代許多人的共同愿望。詞人們從相思、離別的角度,表達了對春天、對生命、對愛情的熱愛與珍惜,對生活、對人生、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即使是有些低沉、感傷的作品,如韋莊的《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之類,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把它只看成純粹的醉生夢死、流連光景之作,而應該從“半為枕前人,半為花間酒”(孫光憲:《生查子》)的表面現象中,體察出時代的陰影
當然,在《花間集》中,還有某些庸俗、消極,或者是毫無真情實感的無聊之作,那是我們應該完全摒棄的。如歐陽炯《浣溪沙》,描寫了男女的歡合、狎昵;和凝的《小重山》為偏安一隅的小王朝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還有多數作者的《女冠子》一類,庸俗地贊賞美人等等。這些東西,華而不實,品格低下,實屬封建糟粕,應予批判。但是,這些詞在集中的數量極少,不過百分之二三,瑕不掩瑜,不過是一斛米珠的幾顆稗子罷了
《花間集》中也還有一些詞表現的是另外一些方面的內容,雖為數不多,但內容較為深刻豐富,值得我們重視,而且這些詞對后來詞的境界的擴大,題材的開拓,是有很大影響的。如薛昭蘊的《浣溪沙》:傾國傾城恨有馀,幾多紅淚泣姑蘇,倚風凝睇雪肌膚
吳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宮殿半平蕪,藕花菱蔓滿重湖
這首詞是憑吊古跡之作。前片寫昔日榮華歡樂,后片寫眼前的冷落衰敗,在今昔對照中,將世異時移委婉寫出,隱含吊古傷今之情,無限蒼涼感喟
還有毛熙震的《后庭花?鶯啼燕語芳菲節》、鹿虔扆的《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牛嶠的《江城子?飛起郡城東》、孫光憲的《后庭花?石城依舊空江國》等,都屬這一類詞
又如:毛文錫的《甘州遍》:秋風緊,平磧雁行低,陣云齊。蕭蕭颯颯,邊聲四起,愁聞戍角與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飛聚散無定,往往路人迷。鐵衣冷,戰馬血沾蹄,破蕃奚。鳳皇詔下,步步躡丹梯
這首詞就是邊塞詞,生動地描繪了邊塞荒寒景象。還有溫庭筠的《蕃女怨?磧南沙上驚飛起》、牛嶠的《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孫光憲的《酒泉子?空磧無邊》等,也都是這類的塞下曲
再如:歐陽炯的《南鄉子》:嫩草如煙,石榴花發海南天。日暮江亭春水綠,鴛鴦浴,水遠山長看不足
李珣的《南鄉子》:歸路近,扣舷歌。呆真珠處水風多。曲岸小橋山月過。煙深鎖,豆蔻花垂千萬朵
這是寫景紀俗之詞。歐陽炯的另外七首《南鄉子》和李珣的另外九首《南鄉子》以及皇甫松的《夢江南?蘭燼落》、孫光憲的《風流子?茅舍槿籬溪曲》等,都寫盡了南國風物,異鄉情態,真切生動,樸而不俚
此外,還有的詞寫處士心懷,深藏著身世之感的,如顧敻的一首《漁歌子》、孫光憲的兩首《漁歌子》以及李珣的四首《漁歌子》;有的詞是旅途抒懷,如張泌的《浣溪沙?馬上凝情》;有的詞是給狂少畫相的,如張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車》;有的詞則是市場即景,如張泌的《浣溪沙?小市東門》;也有的詞是詠物寄情的,如牛嶠的《夢江南》二首;還有的詞則表達了詞人對受凌辱的女子的同情,如牛嶠的《楊柳枝》
從以上所舉數端可以看出,在五彩斑爛的花間錦繡叢中,有這些感慨淋漓、清新娟秀的好作品,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還應該指出的是:對《花間集》的評價,歷來都有分歧。例如清代常州派詞人張惠言,為了抬高《花間集》的地位,采取了封建經學家慣用的手法,硬說花間詞有什么寄托寓意,牽強于君臣朝野,附會于風雅楚騷,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算千古不朽的上品;而另有些人卻又只是就事論事,只見花間詞中的美人花草,而不實事求是地、歷史地研究其所產生的社會根源和從某些角度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生活和美學意義,采取一筆抹煞的態度,取消了它在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以上傾向雖二,實質則一,即把所謂的“政治內容”(主要指題材的政治成分)來作為衡量藝術作品價值的唯一標準,看來,某些形而上學的文藝觀,其淵源是相當深長的
三花間詞可以說是純抒情詞。情,在文學作品中既屬于內容的范疇,也與作品的藝術性相聯系。表達什么樣的情,是屬于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范圍;而情是否表達得充分以及它是如何表現的,則是藝術性的問題了。花間詞人大都具有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段,他們能將曲折復雜、蟠結在心靈深處的種種微妙情思,運用多種藝術方法傾吐出來
善于客觀地描繪事物,讓思想情感完全寓于所描繪的藝術形象之中,這是其一。溫庭筠的詞差不多全是這樣。葉嘉瑩先生在《嘉陵論詞叢稿》中說得好:“無論其所寫者為室內之景物,室外之景物,或者為人之動作,人之裝飾,甚至為人之感情,讀之皆但覺如一幅畫圖,極冷靜,極精美,而無絲毫個人主觀之悲喜愛惡流露于其間。”如《菩薩蠻》第七首與第八首:鳳凰相對盤金鏤,牡丹一夜經微雨。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
畫樓相望久,欄外垂絲柳。音信不歸來,社前雙燕回
牡丹花謝鶯歌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干,燕飛春又殘
第一首詞寫女主人公妝扮后的形象以及妝成后的活動和心理;第二首詞寫外界環境和女主人公在此環境中的感受和表情,都是客觀描述,而前一首的“恩婦望人歸來”和后一首的“因懷人而通宵難眠”的“傾向性”,是“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而不是“特別把它指點出來”的(見恩格斯的《致瑪?哈克奈斯》)。這種情在景中的表達手法,細膩而含蓄,耐人尋味
善于根據實際的自然環境,生活的具體內容,相應地描繪出各種不同的生活畫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是其二。如顧敻的《河傳》中有兩首:燕飏,晴景,小窗屏暖,鴛鴦交頸。菱花掩卻翠鬟欹,慵整,海棠簾外影。繡帷香斷金囗囗,無消息,心事空相憶。倚東風,春正濃,愁紅,淚痕衣上重
曲檻,春晚,碧流紋細,綠楊絲軟。露花鮮,杏枝繁,鶯囀,野蕪平似剪。直是人間到天上,堪游賞,醉眼疑屏障,對池塘,惜韶光,斷腸,為花須盡狂
前首寫春閨懷人,后首寫游人賞春,兩首的生活內容不同,所描繪的畫面也帶著不同的感情色彩,前首中,也描繪了明媚的春色:燕兒雙飛,鴛鴦交頸,這些既是引起閨婦春愁的外界物象,又是作為她閨房寂寞的反襯。接著用她的行為刻畫她的內心世界,掩卻菱鏡,懶整容妝,以示“豈無膏沐,誰適為容”之意。“海棠簾外影”一句。既實寫,又虛擬,意思雙關,有女如“海棠倩影”的暗示。下片把情景交錯寫出:由于所愛之人無消息,故心思纏繞,繡帷斷香,空余相思。在濃艷的春色中,紅色卻成了一派愁色,這是她主觀的感受。結尾一句,傾訴苦衷,可謂“流不盡的淚”呵。全詞用了交錯多變的韻腳,使人深感曲折委婉,回腸蕩氣。后首因沒有春怨的情緒,所以全是一幅絢麗多彩的春景圖:彎曲的雕欄,碧色的春水,柳綠花紅,黃鶯歌唱,野草平鋪,境界明麗開闊。賞春人的心懷也是坦然暢快的。他感到自己如迸天國,在被煙景迷惑的朦朧醉眼中,周遭仿佛是萬紫干紅的屏障,他此時只覺得韶光可愛,為此興奮到了極點。最后一句“為花須盡狂”,出語奇峭,振起全闋,言盡而意不窮。這里的“花”,既是自然界的春花良景,也是賞春人意念中的美好人事。這兩首詞,如兩個形象鮮明的電影鏡頭,把我們帶進了不同的藝術境界之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一種追求光明舒暢的感情油然而生。《花間集》中像這類不同的畫面和情趣的作品,還可以舉出一些,如李珣的十首《南鄉子》,可說是十幅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畫,從中我們看到了遠客臨野渡,游女戲彩舫,釣翁羨魚美,越女騎象背等等生動的、充滿著生活氣息的藝術圖景
善于截取生活中一個典型的場面和側影,抒發從現實生活中觸發出的某種短暫的感受,這是其三。如牛嶠的《西溪子》與牛希濟的《生查子》:捍撥雙盤金鳳,蟬鬢玉釵搖動。畫堂前,人不語,弦解語。彈到昭君怨處,翠愁,不抬頭
春山煙欲收,天淡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語已多,情未了
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這兩首都是只有五十四個字的小詞。但我們讀后并無枯寂之感,這是因為詞人是選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場面來表達思想的。前一首用琵琶女彈奏樂曲的一瞬,揭示了她內心深藏著的無限幽怨;后一首則是以離別時的一霎那,把難以言狀的婉轉纏綿之情,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
善于通過主人公的一舉手、一投足,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及其情態,這是其四。如韋莊的《歸國遙》二首:春欲暮,滿地落花紅帶雨。惆悵玉籠鸚鵡,單棲無伴侶
南望去程何許,問花花不語。早晚得同歸去,恨無雙翠羽
金翡翠,為我南飛傳我意。罨畫橋邊春水,幾年花下醉
別后只知相愧,淚珠難遠寄。羅幕繡幃鴛被,舊歡如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