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女科(1)

  • 古今醫徹
  • 懷遠
  • 4962字
  • 2015-12-20 15:27:46

調經論

經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靈樞曰。婦人有余于氣。不足于血。月下。數脫血。

任沖并傷。又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不治。由是觀之。天癸者。天一所生之水也。月事者。月屬陰。其盈虧應潮汐。猶女子之月信也。任沖二脈。皆起于會陰。為經脈之海。故女子月事。以三經主之。經何以言二陽之病發心脾。則女子不月。蓋二陽者。乃指足陽明而非手陽明。足陽明者。胃也。心為之母。脾為之助。胃乃水谷之海。

病則飲食少衰。而水谷不榮。以女子心思偏執。心不生血。而月事衰少。心火偏盛。而月事暴下。脾不統血。而月事過多。脾陰不足。而月事早絕。皆謂之不月。先期過期。血崩經閉。不以時下也。其傳為風消者。風屬肝木。病善怒。木有余。則脾益不足。故肌肉消瘦。其傳為息賁者。土不生金。心火乘之。

故肺氣喘促。而為不治之候也。明乎此而知天癸者。先天所稟之血脈。而沖任為之蓄泄。心脾者。后天所生之血脈。而陽明為之灌溉。故先天不足者。滋其腎陰。后天不足者。調其心脾。其理雖殊。而實一致。治法有能外之者哉。

一婦人多思慮。損傷于脾。月水過多。歸脾湯主之。兼郁火。先期而至。加柴胡山梔牡丹皮。

一婦人多怒傷肝。經水或前或后。或發寒熱。或內熱口苦。脈弦數。小柴胡湯加當歸香附。如月水衰少。四物湯加香附續斷。月水過多。四物湯加香附阿膠白術茯苓。

一婦人勞役所傷。面黃唇白。四肢乏力。經水過多。或暴下不止。補中益氣湯。加阿膠珠炮姜炭。五味子。經水衰少。十全大補湯。八珍湯。人參養榮湯。

一婦人陰虛火動。稟賦素弱。或骨蒸煩熱。用加味逍遙散。間進六味丸。或八珍湯加秦艽條芩香附阿膠之屬。

一婦人氣滯血凝。經水過期。至則腹痛。乃下焦有寒也。四物湯加吳茱萸桃仁肉桂牛膝澤蘭香附。

一婦人肥盛多痰。經行過多。六君子湯加歸芍阿膠。或腰痛。八珍湯加杜仲山茱肉。

一婦人虛寒。脾不統血。補中益氣湯加姜附山茱肉。兼進八味丸加五味子。或八珍湯加阿膠蘄艾。

一婦人心火熾甚。煩熱脈數。經水過多。加味歸脾湯加麥門冬。或清心蓮子飲加山梔。

一婦人臨經。感冒風寒。參蘇飲加減。寒熱往來。名熱入血室。小柴胡湯加丹皮生地。脈不數。加當歸香附。兼停食仍與內消。

一婦人臨經感氣。經反凝滯。逍遙散加木香廣皮香附。去白術。或入撫芎。

一婦人臨經。因飲冷水。凝結不行。平胃散加芎歸。如久而不行。少腹脹痛。

四物湯加肉桂牛膝茯苓廣皮。

一婦人受暑熱。經水過多。清暑益氣湯。虛者生脈散。實者香薷飲。

一婦人飲食不運。或失饑傷飽。血暴下崩。先理中氣。使食轉化。后與補脾。

一婦人血虛有火。月經耗損。漸至不通。日漸羸瘦。而生潮熱。慎毋以毒藥通之。宜用柏子仁丸澤蘭湯。

一婦人去血過多。惡寒發熱。作渴煩躁。用人參二兩。棗十枚。水煎服。

一師尼寡婦室女。乍寒乍熱。肝脈弦長而出魚際。用生地黃丸。

附時珍月經辨李時珍曰。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復有變常。而古人并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謂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俗名按季。有一年一行者。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盛胎。俗名垢胎。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隕者。是謂漏胎。此雖以氣血有余不足言。而亦異于常矣。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絕。其常也。有女年十二十三而產子。如楮記室所載平江蘇達卿女。

十二受孕者。有婦年五十六十而產子。如遼史所載亟普妻。生二男一女者。此又異常之尤者也。業醫者之于此類。恐亦宜留心焉。

歸脾湯人參 白術(土炒) 茯神 黃 (蜜炙) 棗仁(炒研各二錢) 遠志(甘草湯凈焙) 當歸(各一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龍眼肉(七枚)姜棗水煎。加柴胡山梔牡丹皮。名加味歸脾湯。

逍遙散白術(土炒) 茯苓 當歸 白芍藥(酒炒) 柴胡(各一錢) 炙甘草(三分)姜水煎。加山梔牡丹皮。名加味逍遙散。

八珍湯人參 白術(土炒) 熟地黃 當歸 茯苓(各一錢) 白芍藥(酒炒一錢) 川芎(五分) 炙甘草(三分)姜棗水煎。

四物湯當歸(一錢) 熟地黃(一錢) 白芍藥(酒炒一錢) 川芎(五分)水煎。

六君子湯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 半夏 陳皮(各一錢) 炙甘草(三分)姜棗水煎。

清心蓮子飲黃芩 人參 麥門冬 蓮肉 柴胡 地骨皮 車前子(焙各一錢)水煎。

柏子仁丸柏子仁(焙研) 牛膝(酒拌) 卷柏(各半兩) 澤蘭 續斷(酒炒各二兩) 熟地黃(三兩)為末。入地黃膏。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澤蘭湯澤蘭(三兩) 當歸(酒拌一兩) 白芍藥(酒炒一兩) 甘草(五錢)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生地黃丸生地黃(一兩酒拌杵膏) 秦艽 黃芩 柴胡(各五錢) 赤芍藥(一兩)上為細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糊丸。每服三十丸。烏梅湯下。日進二服。

帶癥論

張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之狀。而沖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于氣沖。屬于帶脈。絡于督脈。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于帶脈之間。客熱郁抑。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資生經載一婦。患帶下。有為灸氣海未效。次灸帶脈穴。

在兩脅季肋下一寸八分。有鬼附耳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著。今灸著我。我去矣。遂愈。

劉宗濃曰。帶下多本于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脈凝澀。衛氣下陷。精氣積滯于下焦奇經之分。蘊釀而成。以帶脈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屬氣。赤者屬血。多因醉飽房勞。服食燥熱所至。亦有濕痰流注下焦者。腎肝陰淫濕勝者。或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無窮。發為筋痿。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或余經濕熱。屈滯于少腹之下。或下元虛冷。子宮濕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發中兼補。補中類利。燥中兼升發。潤中兼溫養。

或溫補。或收澀。諸例不同。亦病機之活法也。

帶下一癥。素問歸于任脈。明堂歸于帶脈二穴。子和擴而充之。以帶為約束諸脈。而會合沖任督諸經。郁熱淫溢。皆由帶脈滲漏而下。可謂原委燦然矣。而宗濃則本陰虛陽竭。及諸病機治法。至詳且悉。比之丹溪專重濕痰。子和單主濕熱。則懸絕也。然男子遺精之外。有赤白濁。女子崩漏之外。

有赤白帶。而帶獨重于濁者。以女子七情偏勝。抑郁為多。綿綿而下。無休止也。須察其五臟之偏甚。所感之虛實。或清或補。或升提下陷。大抵虛多而實少。熱多而寒者。亦不乏也。故子和所論者尋其原。而宗濃所列者盡其變。至立齋以帶分五色。則又推展言之耳。

一崩帶向以崩為肝虛有火。而血不能藏。帶為脾虛有濕。而氣不能攝。然帶癥而面青脈弦。多郁怒者。能不調其肝乎。崩癥而面黃脈弱。多倦怠者。能不補其脾乎。則又在于臨病變通矣。

一帶癥元氣虛者。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加酒炒椿根皮最妙。真陰虧者。六味地黃湯加酥炙鹿茸。兼肝火。加味逍遙散入椿皮。或八珍湯加椿皮。

作丸亦勝。內熱者加黃芩香附。半產者入杜仲阿膠。

一帶證肥人多因氣虛有痰。瘦人多因血虛有火。未有不從調補而愈者。

若專主痰火。則失之矣。每見久而不止。去之過多。必致少腹重墜而痛。

肌肉消瘦。虛癥畢見。骨脈為枯矣。以是知帶之為物。精血所攝。所云濕熱者。乃言現癥之標。而實本沖任帶所至。焉可不求其原而治之哉。

治驗一儒者內室。素患帶下。時作時止。后因過勞。帶遂不止。腹重墜。疼痛異常。

余以補中益氣湯。加肉蓯蓉山茱肉杜仲牡蠣粉。數劑得減。后以八珍丸加蓯蓉杜仲椿根皮。調理而愈。

一女子帶下半載。肌肉憔瘦。余以補中益氣湯加酒炒椿根皮。三四十劑。

以六味地黃丸相間服之。帶遂止而肌肉亦長。乃愈。

補中益氣湯人參(一錢半) 黃 (蜜炙一錢) 白術(土炒一錢半) 甘草(炙三分) 當歸(一錢) 陳皮(八分)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姜棗水煎。加椿根皮一錢半。酒炒。腰痛。加杜仲山茱肉肉蓯蓉。頭風。加本白芷各三分。濕熱。加蒼術黃柏各五分。澤瀉七分。

妊娠論

女子之有娠也。構精于腎。受先天之氣以成。資養于脾。根據后天之氣以長。

則是腎與脾者。為始終生成之本也。而治之者。獨不專重二經。必始于清火而終于理氣。則胎氣得安而母氣得健者。此何以故。殊不知天非此火。

不能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蓋男女構精。俱藉此命門之火。種于無形之先。而精血聚合。結于有形之后。此雖腎陰為主。而沖任厥陰之脈。皆資養于胞。而其火獨上沖而逆。所以女子重身。嘔惡阻味。月事不以下。蓋沖脈之血海衰。而胞絡之火熾。任脈之宗氣弱。而陽明亦不能獨旺。素問所謂諸逆沖上。皆屬于火。又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故當百日之內。亟亟補土而食反不下。往往清火平逆而反得安也。迨四五月來。飲食漸入。母氣日衰。母氣既衰。則不能約束于胎而胎氣寢大。必需白術健母之氣。條芩益子之陰。加以陳皮利其氣。而胎始得安。又如子煩者。心火也。子嗽者。

肺火也。子懸者。肝火也。子腫者。脾火也。均宜麥冬條芩桑皮紫菀生地知母之類。隨癥選用。未有不從內熱所致。進而七八月。母氣愈弱。母血亦虧。

又必須八珍兼補氣血。及阿膠條芩陳皮香附縮砂之屬。且固且利。則母氣健旺。而胎雖長。約束有制。蓋母之氣血有以運之。則不致胎氣滋大。母反不得展舒也。迄九十月矣。此時氣血必欲補。而胎氣又必欲利。蓋氣血不補。無以為生育之藉。而胎氣不利。未免有難產之虞。故丹溪謂八九個月內。服達生散數貼甚好。蓋達生散中。用大腹皮為君。使氣疏達于母腹之中。營運于胞胎之外。又以紫蘇陳皮佐之。參術歸芍。補而不滯。有熱則加黃芩。煩躁則入生地。滋養陰血。始終不為火所銷鑠。而分娩之時。猶有慮其不易產者。吾未之聞。即或受胎以及彌月。間有外邪乘襲。七情所傷。

當分輕重緩急。以固胎為主。兼以解利。隨癥施治。內經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若無故而誅伐之。又豈有不殞者哉。

一妊娠惡食。客曰阻惡。經云女子重身。百日惡味。且妊娠一二月。足厥陰少陽脈養之。厥陰少陽。屬木。有火。善嘔。婦人性又易怒。肝木有余者多肝欲收。故喜食酸物。丹溪治一婦嘔逆不止。服參術反甚。以抑青丸投之。遂平。蓋此意也。一方用藿香濃樸茯苓炙甘草廣皮竹茹。有熱加黃芩山梔。血虛加當歸芍藥。氣虛加人參白術。或均入半夏。俗謂礙胎。蓋千金方每用之。及湯泡油焙亦可。

一妊娠三四月。手少陰太陽脈養之。少陰太陽。屬火。丹溪曰。火能消物。造化自然。故有三四月而墮胎者。必于滋補中兼清火。有患子懸者。胎上搶心。用條芩香附末各二錢調服即安。

一妊娠五六月。足太陰陽明脈養之。太陰陽明。屬土。胎盜脾氣以自養。則土益虛。束胎丸為安胎圣藥也。血虛加歸芍。氣虛加人參茯苓甘草。漏胎加阿膠。

一妊娠七八月。手太陰陽明脈養之。太陰陽明屬金。主氣。八珍湯加黃芩阿膠杜仲之類。或入紫蘇陳皮以利其氣。

一妊娠九十月。足少陰太陽脈養之。此時受氣將足。宜預服達生散及獨參湯。補助真氣。胎自易產。人參補肺氣。金生水而少陰益得力矣。

一妊娠子煩。用麥冬知母茯苓黃芩。子腫。用五皮飲加白術車前條芩枳殼。隨癥加減。子嗽。用門冬紫菀桑皮知母桔梗竹茹。有血加阿膠。其外感嗽者。仍與解利。

一妊娠外感瘧痢。嘔吐泄瀉。俱用常法。但不可峻利。及損胎氣耳。

一妊娠七情所傷。及饑飽勞役。仍用補中歸脾逍遙等湯加減施治。

一妊娠轉胞小便不利。用升提兼補氣血。如肝經郁熱。小柴胡湯加山梔生地木通。如子宮下脫。亦屬肝火。兼升兼清。乃效。

一婦人素有虛寒。即懷娠不可寒涼者。仍須溫補。或過服寒涼。恣啖生冷而成病者。亦須以熱藥挽之。不得拘于常例也。

半夏湯 治妊娠阻惡不食。

半夏(一錢湯泡七次) 茯苓(一錢) 紫濃樸(五分姜制) 炙甘草(三分) 廣皮(一錢)(內熱)條芩(一錢) (胃寒)藿香(一錢) (或加)人參(一錢)竹茹一團。姜三片。熟砂仁末七分。水煎。

束胎丸白術 條芩 廣皮各等分。為末。水發丸。虛者人參湯下。多怒者砂仁湯下。

知母湯 治子煩。

知母(一錢) 麥門冬(一錢) 竹茹(一團) 廣皮(七分) 炙甘草(三分) 茯苓(一錢)燈芯二十根。姜一片。水煎。

紫菀湯 治子嗽。

紫菀茸(一錢) 桑白皮(一錢) 桔梗(七分) 麥門冬(一錢) 前胡(六分) 茯苓(一錢) 廣陳皮(七分) 炙甘草(三分) 阿膠珠(一錢)姜一片。水煎。

黃芩湯 治子懸。

黃芩 香附(便制)各等分。為末。水調二錢服。

大腹皮湯 治子腫。

大腹皮(一錢五分) 桑白皮(蜜炒一錢) 生姜皮(五分) 茯苓皮(一錢半) 廣陳皮(一錢)白術(土炒一錢) 條芩(七分) 車前子(二錢焙研) 木瓜(七分)大棗二枚。水煎。

八珍湯 六七八月。用此養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南岸区| 保山市| 宜章县| 佛学| 吉水县| 镇康县| 屯门区| 集贤县| 驻马店市| 南雄市| 潢川县| 瓮安县| 金阳县| 安宁市| 壤塘县| 图木舒克市| 绥化市| 龙江县| 黑河市| 民乐县| 广安市| 德保县| 武陟县| 农安县| 浪卡子县| 扬州市| 阿勒泰市| 咸丰县| 珲春市| 平乡县| 儋州市| 建瓯市| 静海县| 巴中市| 乌审旗| 舞阳县| 遵义市| 台南县| 盐城市|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