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初明種類者。小乘唯有一類娑婆等界。無別凈土。三乘中有二。一約佛自住處有三。一法性土。二實德土。謂妙行等。三色相土。謂勝寶等。后二為自受用土。此三非是攝化處故此中不辨也。二約佛攝化處亦有三。一化身土。此有二。一染謂此娑婆等此約釋迦。二凈謂余方化土此約余佛。二變染土。謂足指案地等。三他受用土。謂十八圓滿等。初中二。若依始教唯有百億閻浮百億釋迦為攝化境。若依終教如智論中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數。數至恒沙為一世界性。數此性復至恒沙為一世界海。數此復至恒沙為一世界種。數此復至無量恒沙為一佛世界所化分齊。其受用土若始教在色界頂。為引小乘同界說故。若依終教不在三界。如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無勝。是釋迦佛實報凈土。又于一切須彌樓山世界畔間往往數有一凈佛土。此通報化為引眾生。三依一乘有二。一約果分十佛自體國土海。此當不可說。寄緣說十。如第二會說。二約攝化處有三類。一從須彌山界及樹形等已去乃至一切眾生形世界海為第一類。二三千界外別有十世界。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輪。四世界圓滿。五世界分別。六世界旋。七世界轉。八世界蓮華。九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等當萬子已云輪王境界為第二類。三十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如帝網等。是佛境界為第三類。此上三類通有十事。為首成世界。一說世界海。二起具因緣世界海。三住世界海。四形世界海。五體世界海。六莊嚴世界海。七清凈世界海。八如來出世世界海。九劫世界海。十壞方便世界海

二所居人者。若小乘唯有有余依圣及凡位居也。三乘三中初二通有凡夫二乘及地前菩薩并佛化身居也。后一初地上菩薩及佛報身居也。解深密經中三地菩薩生佛凈土者彼約七地明義。即初地當彼第三也。又起信論中許地前菩薩見報身佛者彼約終教。依三昧見也。一乘三中多分論時。初見聞位。次解行位。后向果位。通即可知。三處佛身同是十佛也

三名體者。世是時。界是分齊。謂于時中分齊顯現。從相得名。繁多奧積深廣難窮同名海也。世界即海從喻。持業釋也。若小乘以子母七微及色等四塵并能造四大實色為體。若三乘中凡小地前俱以賴耶識為體。地上二義。報土亦同賴耶識為體。若二智所現即以唯識智為體。故攝論云。菩薩及如來唯識智乃至為凈土體故。若依終教俱以如來藏真如為體。若一乘以無盡法界通三世間。人法理事等諸行相即互為其體準思可知

四染凈者。若小乘唯染。三乘有二。一約位。二約法。初中有四對顯其染凈。一約因果。謂金剛已還菩薩所住名果報土。不名凈土。以過患未盡故。唯佛一人使習都亡所居名凈。是故仁王經云。三賢十圣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二約一向非一向。謂八地已上菩薩所住得名凈土。以一向出三界事故。具足四句一向義故。謂一向凈一向樂一向無失一向自在。七地已還未名凈土。以非一向出三界故。縱由愿力而得出者。四句一向不具足故。謂無流觀智有間斷故。非無失等也。此依攝論辨。三約純雜。謂凡夫二乘雜居之處不名凈土。地上菩薩生處名凈故。瑜伽論說世界無量有其二種。謂凈不凈清凈世界中。無那落伽傍生餓鬼。亦無欲界色無色界。純菩薩眾于中止住。是故說名清凈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薩由愿力故于彼受生。無有異生及非異生聲聞獨覺。解云。此第三地既名凈意樂。即是歡喜地。以約七地辨故。四約退不退。謂入十住已去不退位。三賢菩薩生處名為凈土。于中亦有四果二乘等。如阿彌陀土生彼皆住正定等。堪任已還輕毛退位。三聚眾生共生之處不名凈土。此四對八義中。初約果唯凈。后約退唯染。中間相形皆通染凈。二約法四句者。或唯凈謂于上四門中形取凈故。退位所居自性凈故。或唯染謂四門中相形取染故。佛果隨緣約機說故。起信論中名隨染業幻所作也。或俱由前二義不相離故。或俱非以二義互融非定一故。二相盡故。一乘亦二。初約類中初類染。后類凈。中類通二。二約法中或俱凈以即佛故。或俱染即眾生故。或具二由前二義不相離故。或不俱以二相融二相盡故。上三類中一一皆具此四句準思知之

第五流無流者。若小乘唯有流。三乘有二門。一隨相門。二融通門。初中四句一唯有流謂凡小地前所變土。二唯無流謂佛所現土。三俱謂地上菩薩二智所變及賴耶所現。此二雖為苦道二諦攝然無別二體。但隨義異攝。四俱非謂皆即空故。不墮數故。此上約始教。二融通中亦四句。一或一切皆無流乃至凡位亦爾。以離諸流性故。如經云。色無流無系受想行識無流無系乃至廣說。二或一切皆有流乃至佛亦爾。以不離流法故。如經言。諸佛安住三毒四倒五欲等中得阿耨菩提乃至廣說。前句不異流之無流故即無流。后句不異無流之流故無流即其有流。三俱以前二義不相離故。四俱非以皆離縛脫性故。如經言色無縛無脫受想行識無縛無脫乃至廣說。一乘中如緣起法界。若無一即一切不成。互融無礙亦具四句。全攝可知思之

第六共不共者。于中有二。先明分齊。后顯義相。初中隨一世界皆是有情。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問凡一世界有幾有情異熟識變。答唯識論中有三師說。初師說云。一切有情。以契經說一切有情業增上力所共起故。次師破云。若爾諸佛菩薩應實變為此雜穢土。諸異生等應實變為他方此界諸凈妙土。又圣者厭離有色生無色界必不下生變為此土復何所用。有此三種大過失故明不得通一切有情。應說現居及當生者彼異熟識變為此界。經依少分說一切言。諸同業者皆共變故。后師轉破第二云。若爾器世界將壞時。既無現居及當生者。誰異熟識變為此界。又諸異生厭離有色生無色界現無色身。預變為土此復何用。設有色身與異地器粗細懸隔不相依持。此變為彼亦何所益。亦由如此三種大過。是故現居及當生者皆不成變。謂初器將壞。當生現居俱無受用。二若現受無色界身而于此土無受用義。三設有色界身與此粗細異。亦無依持受用。是故此三俱無變義。若爾誰識變耶。正義應云。凡所變土本為色身依持受用故。若于身可有持用。設令生在他方自地彼識亦得變為此土。故器世界將壞。初成雖無有情而現有土。此土并依唯識論辨。第二顯共不共義相者。若小乘中既是極微所共合成故唯是共。若三乘中有四句。初或亦唯共。謂彼依報雖不離識而識是別。土相是一。由彼彼識中共相種子共所現故。如攬四塵共成一柱。一柱之相不離四塵。非隨四塵而有四柱。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自受用土佛與諸佛共有一土。猶如法身諸佛共依故。以是同法性土故。若他受用土亦佛與菩薩之所共有。如王與臣共有一國。諸雜染土亦是有情共業所現故無別也。二如是依果實皆不共以各于自本識中現故。論云。俱是有情異熟識各變。同處相似不相障礙。如眾燈明。如多所夢。因類是別。果相相似。處所無別。假名為共。實各有異。諸佛凈土亦復如是。各別識變皆遍法界。同處相似說名為共。解云。若有一土不隨識別。則心外有法不成唯識。論云。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由是當知。皆自識變故各不同。三亦共亦不共者由前二說不相離故。瑜伽云。外等諸物或由不共分別為因。或復由共分別為因。若共分別之所起者。分別雖無由他分別所任持故。而不永滅。若不爾者他之分別應無其果。彼雖不滅得清凈者。于彼事中正見清凈。譬如眾多修觀行者。于一事中由定心智種種無量異見可得。彼亦如是。解云。此說依報隨共分別。其不共分別同前第二。是故隨外器世界皆具如是二義而成故雙存也。四非共非不共者有二義。一由前二說互形奪故。隨定取一不可得故。是故俱非。二由土依識土相盡故。識從緣起無自性故。是故共與不共性相皆離不可說也。此上若約果報賴耶識所變等即是初教。若如來藏賴耶所現即屬終教。若一切相盡唯一凈心平等平等。離言絕慮即屬頓教。若依圓教有二義。一如前諸教所說即同無盡法界帝網重重即入無礙具足主伴即屬此攝。二以義求亦有四句。一或唯共以同一法界故。相即故。二或唯不共以緣起各別故。相不雜故。三或俱以上二義不相離故。以全體相即而不壞故。四或俱非以二相泯故。形奪盡故

第七世間涅槃門者有二。初隨相。二融通。初中有四句。一或唯世間謂地前及凡位所居。二或唯涅槃謂諸佛果位所住涅槃。設自受用土亦得是彼大涅槃攝。三或亦世間亦涅槃。依寶性等論依無流法界中有三種意生身應知。彼因無流善根之所作故名為世間。非是有流業煩惱作亦名涅槃。依此義故。勝鬘經云。世尊有有為世間有無為世間。有有為涅槃有無為涅槃。解云有為世間是凡位。無為涅槃是佛果。有為涅槃無為世間是變易報。所望異故屬俱句。四義準諸佛清凈法界是非世間。非涅槃。以非是二乘涅槃故。又亦非雙林涅槃故。二融通者亦四句。一或唯世間謂佛凈土亦悉是器世間攝故。二或唯涅槃謂眾生染土亦相盡同性故。三或俱以理事無礙故。論云。世間與涅槃無毫厘差別。以無別故。無二而二雙現前也。四以無毫分別故。二而無二。形奪俱盡故俱非也。經云。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又此經云。世間與涅槃二俱不可得。此之謂也

第八依正門者。若小乘是唯依報。三乘中器世間雖是本識及鏡智所現。而唯依報攝。若依圓教中通三世間。以舍那佛有國土身等是故世界悉是佛身。又有眾生形世界等。是故眾生即世界。此并依正混融無礙故也。相即自在故

第九人法門者。小乘非人法。三乘可有是法門義。一乘具有。是佛普賢及眾生等故唯是人。或諸世界并是法門故。如文云。清凈妙形入于無量正法之門。此明世界等悉是法門

第十無礙門者。小乘世界唯是事相。于上但有苦無常空無我等理。三乘中法性土唯理。余皆是事。然上二宗。理之與事非一非異名為無礙。若一乘中略有十重。一情事無礙。謂應情顯現事超情外。文云喻如幻無方皆從妄想生。二理事無礙。謂全同真性而剎相宛然。文云法界不可壞蓮華世界海等。三相入無礙。謂文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等。四相即無礙。謂文云無量世界即一世界等。五重現無礙。謂于塵中見一切剎。剎內塵中見剎亦爾。如是重重如因陀羅網。六主伴無礙。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為眷屬。七體用無礙。謂一剎海必有大用。赴機說法。八隱顯無礙。謂染凈隱顯異類隱顯等。約緣定之可知。九時處無礙。謂或于一剎現三世劫。或一念中現無量剎。如是無礙。十成壞無礙。謂成即壞壞即成等。無礙顯現自在難知。超過情慮。此十無礙同時具足。應以六相方便而會融之。十世界義略辨如是。諸余義相隨文當顯

第二依章別釋中。十內初一不釋。以釋余九即為說故。文中初釋前八后釋第十。前中初七各二。謂長行及頌初文無頌。初中長行內四。一標二成三辨四結。一切世界海者是彼三類各各非一故也。已成等者一以此諸緣通成三世一切世界。而諸世界已未等異。二成一世界即遍三世。前緣通界別。后界通緣別思之。此約一乘。八緣中。一后得通慧。二緣起法爾。三所化業力。四菩薩行滿。應于彼界而得成佛。則由此力彼界得成。五普因成也。六菩薩為嚴凈無余剎故修愿行。剎隨愿行無礙容持故云解脫自在。七大覺正因。八普愿攝成。然此八中初四是權成。其粗相故。亦通染。后四約實成。其細相故。唯是凈。如經我此土常安穩等。而一世界即具粗細故也。又此八中總有四對。一初及第七約佛明權實。二八及第五別約普賢明權實。以第八是為物故。三四及第六通約一切菩薩明權實。四第二及三約理事為權實。以業行緣成不實故也。何故要具如此四緣。謂佛為教主。普賢是助化。菩薩及眾生所化。初二中若無權無以熟生。若無實無以應真。后二中眾生業報緣虛后必有所依真性。如此八種等塵數因緣成一世界。皆互無障礙全體遍收作不作等如緣起性。即空即有即一即多融無分別思之。余一一界準之。頌中有二十分七。初四頌前佛神力。于中一剎依鏡智現。二土以行修成。三化菩薩。四悟眾生。次四菩薩應得道力。于中初上半明行因。下半明智果。度猶到也。二上半明土因。下半起土果。三上半依正因成。下半明證入依正果境。四上半果廣。下半因久。次二頌眾生業力。次二頌菩薩嚴凈佛土愿行力。次二頌普賢善根力。次四頌普賢自在愿力。次二頌佛依果故也。此頌總通緣起異義。即為法如是故。不別頌也

第二住中長行內二。先具標數。謂凡一世界即具如是剎塵所依故云一一也。二略列七事。一依善凈力住。二依無礙。三依如意寶或一切。四依通明。五依緣起力。六依法身持。七依法界愿。依智論中摩訶名大那名無。伽名罪。此約無失義釋。又云或名大象。即陸行中力大也。或名大龍。即水行中力大也。又初如善調象能破軍敵約自利也。后如大龍降雨約利他也。頌中十六半分九。初一頌依莊嚴住。二一頌虛空住。三二頌依寶住。四一頌佛光謂威神是也。五一頌力士。六五頌上標中剎塵。依此猶略也。七二頌幻業。八一頌普賢愿力。九二頌半通顯因陀羅網安住相。初偈一塵內現依正。后一半類多塵可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永寿县| 梨树县| 香河县| 光泽县| 义乌市| 齐齐哈尔市| 盐池县| 政和县| 罗江县| 大庆市| 竹山县| 洛宁县| 靖远县| 浦江县| 泰兴市| 菏泽市| 从化市| 邵阳县| 陕西省| 当涂县| 宿松县| 蚌埠市| 泰宁县| 苍山县| 彭泽县| 晋城| 资兴市| 临湘市| 太和县| 香河县| 牟定县| 山阳县| 甘泉县| 沂南县| 安平县| 隆子县| 沈阳市| 普兰县| 公主岭市|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