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序跋之屬一(6)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

《務(wù)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托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托。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shù)》二十五篇。武帝時。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shù)》一篇。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蹵一家,二十五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shù)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jīng)》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圣久遠,道術(shù)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shù)。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屈原賦二十五篇。楚懷王大夫,有《列傳》。

唐勒賦四篇。楚人。

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并時,在屈原后也。

趙幽王賦一篇。

莊夫子賦二十四篇。名忌,吳人。賈誼賦七篇。

枚乘賦九篇。

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

淮南王賦八十二篇。

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

太常蓼侯孔臧賦二十篇。

陽丘侯劉郾賦十九篇。

吾丘壽王賦十五篇。

蔡甲賦一篇。

上所自造賦二篇。

皃寬賦二篇。

光祿大夫張子僑賦三篇。與王褒同時也。

陽成侯劉德賦九篇。

劉向賦三十三篇。

王褒賦十六篇。

右賦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陸賈賦三篇。

枚皋賦百二十篇。

朱建賦二篇。

常侍郎莊{匆心}奇賦十一篇。枚皋同時。

嚴助賦三十五篇。

朱買臣賦三篇。

宋正劉辟強賦八篇。

司馬遷賦八篇。

郎中臣嬰齊賦十篇。

臣說賦九篇。

臣吾賦十八篇。

遼東太守蘇季賦一篇。

蕭望之賦四篇。

河內(nèi)太守徐明賦三篇。字長君,東海人,元、成世歷五郡太守,有能名。

給事黃門侍郎李息賦九篇。

淮陽憲王賦二篇。

楊雄賦十二篇。

待詔馮商賦九篇。

博士弟子杜參賦二篇。

車郎張豐賦三篇。張子僑子。

驃騎將軍朱宇賦三篇。

右賦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楊雄入篇。

孫卿賦十篇。

秦時雜賦九篇。

李思《孝景皇帝頌》十五篇。廣川惠王越賦五篇。

長沙王群臣賦三篇。

魏內(nèi)史賦二篇。東暆令延年賦七篇。

衛(wèi)士令李忠賦二篇。

張偃賦二篇。

賈充賦四篇。

張仁賦六篇。

秦充賦二篇。

李步昌賦二篇。

侍郎謝多賦十篇。

平陽公主舍人周長孺賦二篇。雒陽锜華賦九篇。

眭弘賦一篇。

別栩陽賦五篇。

臣昌市賦六篇。

臣義賦二篇。

黃門書者假史王商賦十三篇。侍中徐博賦四篇。

黃門書者王廣、呂嘉賦五篇。漢中都尉丞華龍賦二篇。

左馮翊史路恭賦八篇。

右賦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

《客主賦》十八篇。

《雜行山及頌德賦》二十四篇。

《雜四夷及兵賦》二十篇。

《雜中賢失意賦》十二篇。

《雜思慕悲哀死賦》十六篇。

《雜鼓琴劍戲賦》十三篇。

《雜山陵水泡云氣雨旱賦》十六篇。

《雜禽獸六畜昆蟲賦》十八篇。

《雜器械草木賦》三十三篇。

《大雜賦》三十四篇。

《成相雜辭》十一篇。

《隱書》十八篇。

右雜賦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

《高祖歌詩》二篇。

《泰一雜甘泉壽宮歌詩》十四篇。

《宗廟歌詩》五篇。

《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十四篇。

《出行巡狩及游歌詩》十篇。

《臨江王及愁思節(jié)士歌詩》四篇。

《李夫人及幸貴人歌詩》三篇。

《詔賜中山靖王子噲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詩》四篇。

《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

《燕代謳雁門云中隴西歌詩》九篇。

《邯鄲河間歌詩》四篇。

《齊鄭歌詩》四篇。

《淮南歌詩》四篇。

《左馮翊秦歌詩》三篇。

《京兆尹秦歌詩》五篇。

《河東蒲反歌詩》一篇。

《黃門倡車忠等歌詩》十五篇。

《雜各有主名歌詩》十篇。

《雜歌詩》九篇。《洛陽歌詩》四篇。

《河南周歌詩》七篇。

《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周謠歌詩》七十五篇。

《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

《諸神歌詩》三篇。

《送迎靈頌歌詩》三篇。

《周歌詩》二篇。

《南郡歌詩》五篇。

右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入楊雄八篇。

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耑而,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楊子云,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是以楊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序詩賦為五種。

《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

《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

《公孫鞅》二十七篇。

《吳起》四十八篇。有《列傳》。

《范蠡》二篇。越王句踐臣也。

《大夫種》二篇。與范蠡俱事句踐。《李子》十篇。

《娷》一篇。

《兵春秋》一篇。

《龐爰》三篇。《皃良》一篇。

《廣武君》一篇。李左車。

《韓信》三篇。

右兵權(quán)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

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鹖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出《司馬法》入禮也。

權(quán)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zhàn),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楚兵法》七篇。圖四卷。

《蚩尤》二篇。見《呂刑》。

《孫軫》五篇。圖二卷。

《繇敘》二篇。

《王孫》十六篇。圖五卷。

《尉繚》三十一篇。

《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名無忌,有《列傳》。

《景子》十三篇。

《李良》三篇。

《丁子》一篇。

《項王》一篇。名籍。

右兵形勢十一家,九十二篇。圖十八卷。

形勢者,雷動風舉,后發(fā)而先至,離合背鄉(xiāng),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太壹兵法》一篇。

《天一兵法》三十五篇。《神農(nóng)兵法》一篇。《黃帝》十六篇。圖三卷。

《封胡》五篇。

黃帝臣,依托也。

《風后》十三篇。圖二卷。黃帝臣,依托也。

《力牧》十五篇。黃帝臣,依托也。

《鵊冶子》一篇。圖一卷。

《鬼容區(qū)》三篇。圖一卷。黃帝臣,依托。

《地典》六篇。

《孟子》一篇。

《東父》三十一篇。

《師曠》八篇。晉平公臣。

《萇弘》十五篇。周史。

《別成子望軍氣》六篇。圖三卷。

《辟兵威勝方》七十篇。

右陰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圖十卷。

陰陽者,順時而發(fā),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鮑子兵法》十篇。圖一卷。

《五子胥》十篇。圖一卷。

《公勝子》五篇。《苗子》五篇。圖一卷。

《逢門射法》二篇。

《陰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將軍射法》三篇。

《魏氏射法》六篇。

《強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

《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護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

《蒲苴子弋法》四篇。

《劍道》三十八篇。

《手博》六篇。

《雜家兵法》五十七篇。

《蹴A74》二十五篇。

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省《墨子》重,入《蹴A74》也。

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guān),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蹴A74》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入禮也。

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洪范》八政,八曰師。孔子曰為國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燿金為刃,割革為甲,器械甚備。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自春秋至于戰(zhàn)國,出奇設(shè)伏,變詐之兵并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樸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猶未能備。至于孝成,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

《泰壹雜子星》二十八卷。

《五殘雜變星》二十一卷。

《黃帝雜子氣》三十三篇。

《常從日月星氣》二十一卷。

《皇公雜子星》二十二卷。《淮南雜子星》十九卷。

《泰壹雜子云雨》三十四卷。

《國章觀霓云雨》三十四卷。

《泰階六符》一卷。

《金度玉衡漢五星客流出入》八篇。

《漢五星彗客行事占驗》八卷。《漢日旁氣行事占驗》三卷。

《漢流星行事占驗》八卷。

《漢日旁氣行占驗》十三卷。

《漢日食月暈雜變行事占驗》十三卷。

《海中星占驗》十二卷。

《海中五星經(jīng)雜事》二十二卷。

《海中五星順逆》二十八卷。

《海中二十八宿國分》二十八卷。

《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

《海中日月彗虹雜占》十八卷。

《圖書秘記》十七篇。

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然星事<歹兇>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夫觀景以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聽也。以不能由之臣,諫不能聽之王,此所以兩有患也。

《黃帝五家歷》三十三卷。

《顓頊歷》二十一卷。

《顓頊五星歷》十四卷。

《日月宿歷》十三卷。

《夏殷周魯歷》十四卷。

《天歷大歷》十八卷。

《漢元殷周諜歷》十七卷。

《耿昌月行帛圖》二百三十二卷。

《耿昌月行度》二卷。

《傳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

《律歷數(shù)法》三卷。

《自古五星宿紀》三十卷。

《太歲謀日晷》二十九卷。

《帝王諸侯世譜》二十卷。

《古來帝王年譜》五卷。

《日晷書》三十四卷。《許商算術(shù)》二十六卷。

《杜忠算術(shù)》十六卷。

右歷譜十八家,六百六卷。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jié),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圣王必正歷數(shù),以定三統(tǒng)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shù)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術(shù)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與焉!道之亂也,患出于小人而強欲知天道者,壞大以為小,削遠以為近,是以道術(shù)破碎而難知也。

《泰一陰陽》二十三卷。

《黃帝陰陽》二十五卷。

《黃帝諸子論陰陽》二十五卷。

《諸王子論陰陽》二十五卷。

《太元陰陽》二十六卷。

《三典陰陽談?wù)摗范呔怼!渡褶r(nóng)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四時五行經(jīng)》二十六卷。

《猛子閭昭》二十五卷。

《陰陽五行時令》十九卷。

《堪輿金匱》十四卷。

《務(wù)成子災異應》十四卷。

《十二典災異應》十二卷。

《鐘律災異》二十六卷。

《鐘律叢辰日苑》二十三卷。

《鐘律消息》二十九卷。

《黃鐘》七卷。

《天一》六卷。

《泰一》二十九卷。《刑德》七卷。

《風鼓六甲》二十四卷。

《風后孤虛》二十卷。

《六合隨典》二十五卷。

《轉(zhuǎn)位十二神》二十五卷。

《羨門式法》二十卷。

《羨門式》二十卷。

《文解六甲》十八卷。

《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

《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

《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

《五音定名》十五卷。

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貌、言、視、聽、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出于律歷之數(shù)而分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shù)家因此以為吉兇,而行于世,浸以相亂。

《龜書》五十二卷。

《夏龜》二十六卷。

《南龜書》二十八卷。

《巨龜》三十六卷。

《雜龜》十六卷。

《蓍書》二十八卷。

《周易》三十八卷。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

《周易隨曲射匿》五十卷。

《大筮衍易》二十八卷。

《大次雜易》三十卷。

《鼠序卜黃》二十五卷。

《於陵欽易吉兇》二十三卷。

《任良易旗》七十一卷。

《易卦八具》。

右蓍龜十五家,四百一卷。

蓍龜者,圣人之所用也。《書》曰:“女則有大疑,謀及卜筮。”《易》曰:“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龜。”“是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及至衰世,解于齊戒,而婁煩卜筮,神明不應。故筮瀆不告,《易》以為忌;龜厭不告,《詩》以為刺。

《黃帝長柳占夢》十一卷。

《甘德長柳占夢》二十卷。

《武禁相衣器》十四卷。

《嚏耳鳴雜占》十六卷。

《禎祥變怪》二十一卷。

《人鬼精物六畜變怪》二十一卷。

《變怪誥咎》十三卷。

《執(zhí)不祥劾鬼物》八卷。

《請官除訞祥》十九卷。

《禳祀天文》十八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阳县| 财经| 古交市| 盐城市| 闻喜县| 三河市| 兰考县| 邯郸市| 平阳县| 洞头县| 阿拉善左旗| 石景山区| 隆子县| 灵武市| 天等县| 云阳县| 宣汉县| 盐边县| 板桥市| 浠水县| 和硕县| 襄垣县| 克东县| 民丰县| 资溪县| 崇信县| 龙胜| 宜兰县| 池州市| 麦盖提县| 南安市| 张北县| 永宁县| 清丰县| 襄垣县| 永新县| 凤阳县| 阿拉善左旗| 万载县| 连城县|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