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經》曰:兩個一般無二樣,中間一點是真精;又曰:兩腎中間一點明。夫真精者,明也。即命門相火也。命門乃穴名,而其穴在兩腎中間,蓋一陽生于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而象天之北也。《經》曰:少火生氣,人無此火生化之源幾乎息矣。非附子雄健不足以噓既槁之陽春。王太仆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此方是也。按:六味地黃丸專補左尺腎水,八味丸既補左尺腎水,兼補右腎相火。少年水虧火旺,宜服六味丸;老年水火俱虧,宜服八味丸。況老年腎臟真水既虛,邪水乘之而為濕熱,以作腰痛足痿,痰唾消渴,小便不禁,淋閉等證,非桂附之溫散而能治之乎?昧者畏其熱,殊不知所補之火乃真陽之元也。真陽之元一得,陰翳之火潛消矣。
金匱腎氣丸
治脾腎大虛,腰重腳重,小便不利,肚腹腫脹,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已成蟲證,其效如神。
熟地黃(四兩) 白茯苓(三兩) 山茱萸(去核) 干山藥(炒) 川牛膝(酒炒) 車前子(微焙) 牡丹皮(酒洗,炒) 澤瀉(炒) 肉桂(去皮,各一兩) 附子(制熟,五錢) 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白湯下。
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源,身中所最重者也。若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腎虛則水不能安位,故逆行而泛濫于皮膚,妄加攻逐禍不旋踵,八味丸脾腎要藥,佐以車前泄太陰之水,佐以牛膝開少陰之竅,則小便行而脹自己,且有益于真元也。
八物腎氣丸
平補腎氣,堅齒駐顏。
熟地(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五味子 肉桂(去皮,各一兩) 為末,蜜丸,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白湯下。
六君子湯
治氣虛脾弱,食少痰多。
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 半夏(制熟) 陳皮(各二錢) 甘草(一錢,炙) 姜棗水煎服。
半夏燥濕治痰之本,陳皮利氣泄痰之標,標本既得,攻補互行,補而不滯,攻而不峻,故曰六君子。《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六君子者,壯其氣矣。
氣壯則升降自如,清以奉上,濁以歸下,尚有何物可停為滯耶?加香附、藿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其用稍峻矣。
甘露神膏神治一切干癆虛損。
方見燥門。
錦囊新定癆嗽膏滋藥方
心肺脈俱洪大有力者,宜之。
熟地(十兩) 生地(五兩) 丹參(三兩) 丹皮(三兩) 薏苡仁(六兩) 地骨皮(二兩)紫菀(二兩) 款冬蕊(二兩) 牛膝(三兩) 麥冬(四兩) 姜炭(六錢) 白蜜(六兩) 另煉,入藥,以上用清水煎,取頭汁,二汁,去渣,慢火煉成膏滋,入后藥,并煉蜜,收入瓷器中藏貯。白茯苓三兩,研凈末,川貝母,去心二兩四錢,研凈末,二味并煉蜜,收入前膏,每食遠,白湯化服五錢,日三服。
滋腎百補丸
當歸(四兩,酒浸) 知母(二兩,酒浸) 沉香(五錢) 黃柏(酒炒褐色) 山藥 菊花杜仲(炒) 楮實(各二兩) 青鹽(一兩,炒) 菟絲子(四兩,酒炒) 熟地(八兩)為末,酒糊丸,或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玄菟固本丸
生地黃(酒浸) 熟地黃(酒浸,蒸,俱不犯鐵器) 天冬(去心) 五味子 茯神(各四兩) 蓮肉 人參 枸杞子(各二兩) 干山藥(炒,二兩) 菟絲子(一斤,酒煮數沸,搗爛壓作餅,曬干,凈稱半斤) 為末,蜜丸,每服五十丸,加至八九十丸,空心白湯,或淡鹽湯下,溫酒俱可。
明目益腎丸
枸杞 當歸 菟絲子 生地(俱酒浸) 伏神(各一兩) 知母 黃柏(酒炒,各七錢)山藥 巴戟(去心) 人參 天冬(去心) 甘菊 五味子(各五錢) 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一方治癆瘵。
青蒿一斗五升,童便三斗,文武火熬,約童便減至二斗,去蒿再熬至一斗,入豬膽汁七枚,再熬數沸,再入甘草末,收之,每用一匙,白湯調服。
瓊玉膏
調養氣血,駐美容顏,一切虛勞干咳并治。
生地(十六兩,取汁) 人參(三兩,取凈末) 白茯苓(取凈末,五兩) 白蜜(六兩)上以地黃汁同蜜熬沸攪勻,用絹濾過,將參苓細末和勻,納瓷瓶中,封口,入砂鍋內,重湯煮透,每用白湯點服。
干咳者,有聲無痰,火來乘金,金極而嗚也。故丹溪以地黃為君,令水盛則火自息也。
損其肺者,益其氣,故用人參以鼓生發之元。虛則補其母,故用茯苓以培萬物之本。白蜜為百花之精,昧甘歸脾,性潤悅肺,且緩燥急之火。四者皆溫良和濃之品,誠堪寶重郭機曰:起吾沉瘵,珍賽瓊瑤,故有瓊玉之名也。
參乳丸
大補氣血,一切虛怯最宜。
人參(末) 人乳(粉) 等分,蜜丸,或化或吞俱可。制乳粉法:取無病少婦乳,用銀瓢,或錫瓢,傾乳少許,浮滾水上,頓再浮冷水上,一頓立干,刮取粉用,如攤粉皮法。按:人參大補元氣,人乳乃血液所成,大補陰虛,服之交補氣血,潤燥降火,以人補人也。單飲恐濕脾滑腸,惟制為粉,且同人參則有益無損,須用一婦之乳為佳,乳雜則氣雜,又宜旋制旋用,久則油膻無效。
斑龍丸
諸虛百損,殊有奇效。歌曰:尾間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慢說,惟有斑龍項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
鹿茸(酒炙) 鹿角膠(炒成珠) 鹿角霜 陽起石( 紅酒淬) 酸棗仁(炒)肉蓯蓉(酒浸去甲) 柏子仁 黃 (酒炙,各二兩) 當歸(酒炒) 黑附子(炮)熟地(杵膏,各八錢) 辰砂(五錢) 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酒下。腎氣虛則督脈傷而精竭,鹿性熱而得天地之陽氣最全,以鼻向尾能通督脈,故足于精者也。
茸、膠、霜三物同用,蓋以陽氣在頭,取其全耳。陽起、蓯蓉、附子,取其直入少陰,酸棗、柏子、辰砂,皆安神之品。《仙經》曰:神足則氣旺,氣旺則精生也。黃 、當歸和上下之氣血,酒糊為丸,通表里之隧道,且助藥勢,令諸品無微不達,命曰斑龍者,龍配東方屬木為陽,且取其雄矯,此方為健陽而投,故以名之。如真陰下損,亢陽上乘者,不宜輕投反濟其火。
獺肝丸(肘后)
治鬼疰傳尸癆瘵。此五疰之一,其疰使人寒熱,沉沉默默,不知所苦,而無處不惡,死后傳入,乃至滅門。
獺肝一具,須從獺身取下,不爾多偽,陰干,為末,水服二錢,日三服。獺肝治鬼疰,此何以故?凡物惡人而僻處,晝伏而夜出者,皆陰類也。故假之以治陰疾,獨用其肝者,肝為厥陰藏魂之臟也。然晝伏夜出者,狐鼠皆然,不獨獺也。《本草》云:諸肝皆有葉數,惟獺肝一月一葉,其間又有退葉,獨異于他獸,此其所以能治鬼疰也。
蟲丸
治五癆七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大黃(十兩,酒蒸) 黃芩(二兩,炒) 甘草(三兩) 桃仁(去皮、尖,炒) 杏仁(去皮、尖,炒) 芍藥(各四兩,炒) 干漆(一兩,炒) 地黃(十兩) 水蛭(百枚,炙黃) 虻蟲(去翅、足,炒) 蠐螬(各一兩五錢,炒) 蟲(一兩,去頭、足,炒)蜜丸,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勞傷之癥,未有無瘀血者也。瘀之日久,則發而為熱,熱涸其液,則干枯于經絡之間愈干愈熱,愈熱愈干,而新血皆損,則無以潤澤肌膚,故甲錯也。目得血而能視,營氣不貫于空竅,故黯黑也。仲景圣于醫者,洞見此癥,補之不可涼之無益,而立此方。《經》曰:血主濡之,故以地黃為君;堅者削之,故以大黃為臣;統血者脾也,《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又曰:酸苦涌泄為陰,故以甘草、桃、杏、芍藥為佐;《經》曰:咸走血,苦勝血,故以干漆之苦,四蟲之咸為使。吳氏曰: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今人一遇勞證,便用滋陰服而不效,坐以待斃,豈知去瘀乃可生新?猶浣衣垢盡而加漿水也。
逍遙散
治血虛煩熱,肢體疼痛,口干盜汗,嗜臥,月水不調,寒熱如瘧,痰嗽骨蒸。
白茯苓 白術(土炒) 當歸 白芍(酒炒) 柴胡(各一錢) 甘草(五分)水鐘半,加煨姜、薄荷煎八分服。加山枝、牡丹皮,名加味逍遙散。
肝虛則血病,歸芍養血而斂陰,木盛則土衰,術草和中而補土,柴胡升陽散熱,合芍藥以平肝,使木得條達,茯苓清熱利濕,令心氣安寧,煨姜暖胃祛痰,能潤中解郁,薄荷搜肝瀉肺,理血消風,諸證自己,所以有消遙之名。
一方治男子婦人,骨蒸癆瘵,憎寒壯熱。
青蒿(春夏用葉,秋冬用子,用子不用葉,用根不用莖,四者混用,反為痼疾,必用童便浸過,方有功驗,無毒) 大鱉甲(醋炙) 白術 地骨皮 白茯苓 桑白皮(炙) 粉草(炙) 揀人參 北柴胡 栝蔞實(各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姜湯調服。
太上混元丹
治勞損五臟,補真氣。紫河車一具,用少婦首生男子者良。東流水洗斷血脈,入麝香一錢在內,以線縫定,用生絹包裹,懸胎于沙甕內,入無灰酒五升,慢火熬成膏。沉香另研,朱砂另研飛過各一兩,人參、肉蓯蓉酒浸,乳香另研,安息香酒煮去沙,白茯苓各二兩,為末,入河車膏子,和藥末杵千百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九,空心溫酒送下。沉香湯送下,尤佳。服之可以輕身延年。
人參養榮湯
治脾肺氣虛,發熱惡寒,面黃肌瘦,倦怠短氣,食少作瀉。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人參 陳皮 黃 (蜜炙) 當歸(酒炒) 白術(土炒) 甘革(炙) 桂心(各一錢) 熟地(姜汁炒) 茯苓(各七分半) 五味子(炒,杵)遠志(去木,各五分) 姜棗水煎服。
陽春至而物榮,肅殺行而物槁,脾為坤土,肺屬干金。《經》曰:脾氣散精,上輸于肺,此地氣上升也。肺主治節,通調水通,下輸膀胱,此天氣下降也。于象為泰,脾肺氣虛,則上下不交,陰陽否隔,故面黃肌瘦,亦猶夫物之槁也。人參、五味溫其肺, 術甘苓,溫其脾,陳皮、芍藥溫其肝,地黃、桂心溫其腎,當歸、遠志溫其心,五臟互相灌溉,臟臟氣血自生,臟臟之邪氣難匿。溫者陽春之氣也,春氣榮而一身之中,有不欣欣向榮者乎?故曰榮養湯。薛立齋曰:氣血虛而變現諸證,莫能名狀勿論其病,勿論其脈,但用此湯,諸證悉退,可謂有回春之識矣。
遇仙灸
治瘵捷法,取癸亥日,二更后,六神皆聚時,解下衣,衣直身平立,以墨點記腰上兩旁陷處,謂之腰眼穴。然后上床合面臥,每穴灸七壯,癆蟲或吐、或瀉而出,取后用火焚之,棄于江河恐害人故也。灸后宜將軍丸服之。
將軍丸
治傳尸癆瘵,追蟲取積。
錦紋大黃(九蒸曬焙) 麝香(一錢,研) 貫眾 牙皂(去皮,醋炙) 桃仁(去皮,尖,炒) 檳榔 雷丸(各一兩) 蕪荑(五錢) 鱉甲(醋炙黃,一兩) 為末,先將蒿葉二兩,東邊桃柳李桑葉各七片,水煎至七分,入蜜一大盞,再熬至成膏,入前藥末,及麝香、安息香,搗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棗湯下。
大補陰丸
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炒褐色) 知母(酒浸,炒,各四兩) 熟地(酒蒸) 龜板(酥炙,各六兩) 為末,豬脊髓和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四者皆滋陰補腎之藥。補水即所以降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加脊髓者,取其能通腎命,以骨入骨,以髓補髓,蓋人身腎命,系于脊骨也。此方惟右尺洪大有力者宜之。
古庵心腎丸
此方補精益血,清熱潤燥,治心腎之圣藥。
熟地 生地(俱懷慶者,酒浸,竹刀切片) 山藥 茯神(各三兩) 龜板(去裙,酥炙) 山茱萸肉(酒浸,去核) 枸杞子(甘州者,酒洗) 牛膝(各二兩) 牡丹皮鹿茸(火去毛,酥炙,一兩) 當歸(酒洗) 澤瀉 辰砂(一兩五錢,為衣) 生甘草(五錢) 黃柏(一兩五錢,鹽酒炒褐色) 黃連(酒洗,一兩) 為細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一百丸,空心溫酒下,或淡鹽湯下。
按,年高之人有患其無子者,有惡其白發者,蓋無子責乎腎,發白責乎心,何則?腎主精,精盛則孕成,心主血,血勝則發黑。若嗜欲無窮,而虧其本然之真,憂慮太過,而損其天然之性。心,君火也,腎,相火也。君火動則相火翕然從之,相火動則天君亦瞀亂而不寧矣,故發白者,古方皆責之于心,蓋以心之所藏者神,神之所附者血,血之所擾者火也。心火動則血沸騰,血沸騰則神不安,神不安則夢寐紛壇,而髭發漸白矣。然天地間不過陰陽五行而已,五行有相生者,有相制者,夫心火上炎,由乎腎水虧乏,不能制耳,是發白不獨由于心也。無子者,古方皆責之于腎,蓋以腎之所藏者精,精盈而有子,精虧則乏嗣耳。然腎精之妄泄,由乎心火之所逼,或心腎之氣皆虛,不能攝精所致耳。是無子不獨由于腎也。夫心惡熱腎惡燥,是方補血生精,寧神降火,清熱潤燥,不獨施于發白無子二者,其驚悸怔忡,遺精盜汗,目暗耳鳴,腰痛足痿,諸證無不治也。
七寶美髯丹
治氣血不足,嬴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癥。
周痹者,周身痿痹也,由氣血不足;無子由腎冷精衰;消渴、淋瀝由水不制火;遺精由心腎不交;崩帶瘡痔由營血不調。
何首烏(大者,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曬) 牛膝(酒浸,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 甘州枸杞子(酒拌) 白茯苓(乳拌) 當歸(酒浸) 菟絲子(酒浸蒸,各八兩) 破故紙(黑芝麻拌炒,四兩,凈) 蜜丸,鹽湯調酒下,并忌鐵器。
此足少陰厥陰藥也。何首澀精固氣,補肝堅腎為君;茯苓交心腎而滲脾濕,牛膝強筋骨而益下焦,當歸辛溫,以養血,枸杞甘寒而補水,菟絲子益三陰而強衛氣,補骨脂助命火而暖丹田,此皆固本之藥,使榮衛調適水火相交,則氣血太和而諸疾自己也。
唐鄭相國方
治虛寒喘嗽,腰腳酸痛,肺虛則痰多喘嗽,腎虛則腰腳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