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7章

方脈心脾病合參

真心痛者,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寒邪傷其君主也。蓋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受邪則本經自病,必死不治。今之治例,皆言胞絡受邪,在腑不在臟,在絡不在經,而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脈絡,或手心主之脈絡,或胃脘,或胸膈,或食傷,或寒傷,或氣逆,或痰飲,或死血,或蟲或郁火,皆致痛也。蓋胃屬濕土,列處中焦,為水谷之海,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于此,壯者邪不能干,弱者著而為病。其沖和之氣,變至偏寒偏熱,因之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惟肝木之相乘者為尤甚,腎氣上逆者次之。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

咽膈不通,蓋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而易得攻害也。

《脈經》曰:有憂愁思慮傷心而痛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其脈弦,此心臟傷所致也。蓋心主血而統性情,因于怵惕思慮,傷神涸血,于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以致食飲風冷熱悸蟲疰之九種,乘虛侵凌也。

蟲痛者,發作懊 ,腫聚往來,上下行痛,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而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清水者蛔也。

大虛心痛者,宜補之。如大實心痛者,當食受惱,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而心胸高起,按之至痛,不能飲食,宜利之。

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遍身冷汗,便溺清白,大便通利不渴,氣微力弱,急以術附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發暮死,急當救之,是知久病無寒,暴病非熱也。

夫心痛有九種,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者,除風熱冷屬外所因,余皆不內外因。更婦人惡血入心脾經,發作疼痛,尤甚于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擊尸疰,使人心痛,亦屬不內外因,以意推度施治。

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時,當有溫散,或溫利之。其病得之稍久,則成郁矣。郁則蒸熱生火。若再欲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故古方多以山梔為君,加熱藥為響導,而開郁行氣,則邪易伏,病易退。然向安之后,若縱恣口味,病必復作。

大概皆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痛隨利減,為不易之法,不知形實病實,便閉不通者,乃為相宜。若形虛脈弱。食少便泄者,豈容混治?須知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痛不移者為血,痛無定者為氣:喜寒者多實,受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餓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衰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里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榮不可。上虛而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脾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若泥痛無補法,為害不淺。

食積與痰飲作痛者,胃氣亦藉所養,故卒不便虛,日數雖多,不食無損。若痛止便吃物,痛必復作,須三五服藥后,以漸將息可也。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術,蓋諸痛不可補氣,一胃中有熱而作痛者,非山梔子不可,須佐以姜汁,多用臺芎開之。一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必日輕夜重,甚則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輕則用韭汁消其血,桔梗開提其氣。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時吐清水,痛定便能食,時作時止,有塊往來,上下行者是也,治以苦楝根、錫灰之類。然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凡服藥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引蟲頭向上,然后用藥打出。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心痛,用山梔子并劫藥止之。若又復發,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左手脈數熱多,脈澀者,有死血。右手脈緊實痰積,弦大必是久病。

有脾痛,大小便不通者,此是痰隔中焦,氣聚下焦。心痛者,脈必伏,以心主脈,不勝其痛,故伏也。不可因其脈伏神亂,疑為心虛,而用地黃白術補之。蓋邪得溫則散,泥則不散,溫散之后,可用陰陽平補。中宮氣不清則痛,有挾痰與火,或日久成積,古方用陳皮、香附、甘草為君,因所挾而兼用,一加海粉,火加梔子,積加醋蓬術,死血加干漆。胃中若有清痰留飲,腹中漉漉有聲,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脅抽痛,惡心煩悶,時吐黃水,甚則搖之作水聲,用小胃丹,或控涎丹,徹去病根而止。丹溪曰,草豆蔻一味,性溫能散滯氣,利膈上痰。若果因寒而痛者,用之如鼓應桴。若濕郁結痰成痛,服之多效,若因熱郁而痛者,理固不可,但以涼藥來之。如炒芩連枝子之類,其效猶捷。

東垣草豆蔻丸,治寒厥心痛,大獲奇效。若久熱郁熱己甚者,諸香燥藥斷不可用也。

術附湯

治寒厥暴痛,脈微氣弱。

甘草(炙,一兩) 白術(四兩) 附子(一兩五錢) 每用一錢,姜棗水煎服。一方,治心痛,用荔枝核燒存性,為末,酷湯下二錢。

丹溪方

痰飲停積,胃脘作痛。

螺蝦殼(墻上年久者 ) 滑石 蒼術 山梔 香附 南星(各二兩) 枳殼 青皮木香 半夏 砂仁(各一兩) 上末,生姜汁浸面糊為丸,菜豆大,每三四十丸,姜湯下。春加川芎,夏加黃連,冬加吳茱萸。

又方治痰厥心痛,用半夏油炒為末,每服二錢,姜湯下。

丹溪方治死血胃脘痛者。

玄胡索(一兩五錢) 肉桂 滑石 紅花 紅曲(各五錢) 桃仁(三十個) 為末,湯浸面糊為丸。

又方神治心痛,用香附子、高良姜各等分。為末,白湯調服二錢。

丹溪方治火痛黃連 山梔(炒,各二錢) 陳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草豆蔻(七分) 甘草(四分)姜水煎,食前服。

失笑散

有心痛百藥不效,用此而愈。

五靈脂 蒲黃(等分) 為細末,醋調二錢,熬成膏,入水一盞,食前溫服。有瘀血作痛,加玄胡,沒藥。

干漆丸

治九種心痛,腹脅積聚滯氣。

干漆二兩,搗碎、炒、去煙,細研,醋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熱酒下,醋湯亦好,日進二服。

蠶砂散

治男婦心氣痛不可忍。

晚蠶砂不拘多少,滾水泡過,濾凈,白湯調服,立止。

梅硫丸

酸熱以收散寒,如服辛劑反甚,改服酸劑立愈。

水梅(去核)一個 生硫黃 為末,搗勻可丸為度,作一丸,白湯下,立愈,病不再作。

濟世方

治心痛用 草搗汁,醋汁相和服,立效。昔有人服此,吐蟲二條,終身不發。

綠礬止痛方

用綠礬七八分,好酒化下,再不發。

衍義方

治心痛,用銅青一味,淡醋湯些小服之。

手拈散

治心痛最妙。括曰:草果玄胡索,靈脂并沒藥,酒調二三錢,一似手拈卻。

化蟲丸

鶴虱 檳榔 胡粉(炒) 苦楝根(去濃皮,各五十兩) 白礬(飛,十二兩) 為末,面糊丸,桐子大。凡小兒蟲痛,一歲五丸,溫水入香油一二點,打勻下之,米飲亦得,其蟲自下。

燒脾散

治飲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干姜(炮) 濃樸(姜炒) 草果仁 縮砂仁 甘草(炙) 神曲(炒) 麥陳皮 高良姜(炙)等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熱鹽湯點服。

一方用胡椒匹十九粒,乳香一錢,為末,男用姜湯下,女用當歸湯下。

錦囊心痛神方

用燒鐵浮起白沫如枯礬樣者,研極細,白湯調服二分,不愈再一服,永不再發。

扶陽助胃湯

治寒客腸胃,胃脘當心而痛,得熱則已。

干姜(炮)一錢五分) 揀參 草豆蔻 甘草(炙) 官桂 白芍 陳皮 白術(各一錢) 附子(炮) 吳茱萸 益智(各五分)姜棗水煎溫服。

一方用枯礬為末,蜜丸欠實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淡姜湯下。若有蟲者,苦參煎湯下,蓋白礬有去熱涎之功。

愈痛散

治急心痛胃疼。

五靈脂(去沙石) 玄明索(炒,去皮) 蓬莪術(煨) 當歸 良姜(炒,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熱醋湯調服。

檳榔散

治男婦心脾痛。

五靈脂 檳榔(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隔夜先將豬肉鹽醬,煮熟,令患人細嚼吐出,以引蟲頭向上,然后煎菖蒲湯調藥服之,以殺蟲也。

方脈胸脅病合參

《經》曰:南風生于夏,病在心,喻在胸脅,此以胸屬心也。肝虛則胸痛引背脅,肝實則胸痛不得轉側,此又以胸屬肝也。夫胸中實,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脈從心系,卻上肺也。其言肝者。以肝之脈,貫膈上注肺也。然胸痛即膈痛,其與心痛別者,心痛在歧骨陷處,胸痛則橫滿于胸中兩脅間也。其與胃脘痛別者,胃脘痛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

《素問》曰: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是以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濁氣在上,則生 脹。胸痹者,陰氣上逆之候也。

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陽,甚則用附子干姜以消其陰,世人不知胸痹為何病,習用豆蔻、木香、三棱、神曲等藥,坐耗其胸中之陽,益增其困矣。

有飲食失節,勞役過度,以致痹土虛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為胃脘當心而痛,上攻兩脅,膈噎不通,其脈沉弦著,宜歸脾湯加白芍,以姜棗為引煎服。

戴氏曰:房勞腎虛之人,胸膈多有隱痛,此腎虛不能納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

氣與血猶水也,盛則流暢,虛則鮮有不滯者,所以作痛,宜破故紙之類補腎,芎歸之類補血。若作尋常脅痛治則殆矣。

膈門一點相引作痛,而吸氣皮覺急者,此有污血也。用滑石、桃仁、黃連、枳殼之類為末,以蘿卜汁煎熟飲之。(以上論胸痹)痰流氣郁而胸脅痛者,(其脈沉澀而細。)風寒者,(脈浮弦而數。)食積者,(脈沉弦而伏。)痰飲者,(或弦滑,或結促。)死血者,(脈沉而澀。)虛者,(脈弦而細數或大而無力)火者,(脈洪滑而數。)當分條類,析明別,左右施治。《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又曰:肝木氣實則脅病。夫實者,指邪氣而言。《經》曰:邪氣盛則實是也。又曰: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心氣逆則少陽盛,足太陽脈,循脅里,出氣街,心主脈,循胸,出脅故爾)《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大凡左乳之下,其動應衣,此宗氣之泄也,故謂之死。)丹溪曰:兩脅走痛是痰實者,可用控涎丹。左脅痛為肝經受邪,宜柴胡疏肝散。右脅痛,為肝經移病于腫,宜推氣散。食積痛,凡痛有一條杠起者是也,當于積門參看。氣弱人脅痛,脈細緊或弦,多從勞役怒氣得者,八物湯加木香、青皮。肥白人氣虛,發寒熱而脅下痛,用參 補氣,加柴胡、木香、青皮調氣。瘦人發寒熱脅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紅花、柴胡、青皮、大黃、滑石,去滯氣必用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若二經血不足者,先當補血,少加青皮。痰飲停伏脅痛,宜導痰湯。脅下痛而大便秘結者,木香檳榔丸。虛寒作痛者,必用辛溫補劑,加調氣藥。

解痛以琥珀膏貼之,或白芥子水研敷之;或吳茱萸醋研敷之;韭菜炒熨亦可。人有房勞內傷,脅下一點痛者,名干脅痛,難愈,當大補氣血以養肝火,滋腎水以補母。

左脅痛胃脘痛二癥,婦人多有之。以其憂思忿怒之氣,素蓄于中,發則上沖,被濕痰死血陰滯其氣,血不得條達,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也,故治婦人諸痛諸疾,必以行氣開郁為主,破血散火兼之。諺云:香附縮砂,婦人之至寶,山藥蓯蓉,男子之佳珍,此之謂也。以上論脅痛。

栝蔞薤白白酒湯

治胸痹喘息,咳唾短氣。

大栝蔞一個(搗碎)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三味同煎,溫服。

旋復花湯

治胸中嘈雜汪洋,冷涎泛上,兀兀欲吐。

旋復花 橘紅 半夏 茯苓 甘草 濃樸 芍藥 細辛 姜水煎服。

推氣散

右脅痛。

片姜黃 枳殼(麩炒) 桂心(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為末,每服二錢,姜湯調下。

柴胡瀉肝湯

郁怒傷肝,左脅痛。

柴胡(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青皮 芍藥(各一錢) 黃連(炒) 山梔(炒) 龍膽草(各八分) 當歸(一錢二分) 水煎服。

桃仁化滯湯

去瘀血,治脅痛。

桃仁(九個) 紅花 川芎 柴胡 青皮(各八分) 芍藥(一錢) 歸尾(一錢五分) 水煎服。

左金丸

治肝經火實,左脅滿痛。夫肝木居于左,肺金處于右,左金者,謂金令行于左,而平肝木也。蓋黃連瀉心火而不使乘金,則肺得清肅,而肝木有所制矣。

黃連(六兩,炒) 吳茱萸(一兩,鹽湯泡) 為末,水發為丸,如椒目大,白滾湯下。

當歸龍薈丸

肝木實火。兩脅痛之要藥。

當歸 龍膽草(各酒洗) 山梔 黃連 黃芩(各一兩五錢) 蘆薈 大黃(酒煨,各五錢) 木香(一錢五分) 黃柏(一兩) 青皮(一兩) 柴胡(五錢) 麝香(少許) 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姜湯下三五十丸。

沉香降氣丸

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刺痛,胸膈痞塞。

沉香 檳榔(各二錢五分) 人參 訶子(煨,去核) 大腹皮(炒,各五錢) 白術紫蘇葉 香附子(炒) 神曲(炒) 麥 烏藥(各一兩) 陳皮 甘草(炒) 姜黃(各四兩) 京三棱(煨) 蓬莪術(煨) 益智(炒,去殼) 濃樸(去皮,姜炙,各二兩) 每服三錢,白湯送下。

方脈六郁合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棣县| 理塘县| 横山县| 昌乐县| 嘉禾县| 兰西县| 沙洋县| 福贡县| 渝北区| 桑日县| 临泽县| 布拖县| 左云县| 台安县| 穆棱市| 太和县| 姜堰市| 民乐县| 富裕县| 西昌市| 宁城县| 布拖县| 沧州市| 衡阳县| 阿坝| 永宁县| 灵武市| 建德市| 瑞丽市| 临邑县| 石林| 萝北县| 江永县| 遂平县| 沙坪坝区| 安达市| 托克逊县| 奉新县| 扶风县| 石台县| 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