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 華嚴經(jīng)疏注
  • (唐)澄觀
  • 9196字
  • 2015-12-19 15:22:48

七西南方十事。初定方所。

此華藏世界海西南方。

二明土海。

次有世界海名日光徧照。

三辨世界。

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師子日光明。

四彰佛名。

佛號普智光明音。

五主菩薩。

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並華光燄髻。

六眷屬數(shù)。

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

七至佛所。

來詣佛所。

八興供雲(yún)。

各現(xiàn)十種眾妙莊嚴寶蓋雲(yún)(至)悉徧虗空而不散滅。

九申禮獻供。

現(xiàn)是雲(yún)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yǎng)。

十化座安坐。

即於西南方各化作(至)於其座上結加趺坐。

八西北方十事。初定方所。

此華藏世界海西北方。

二明土海。

次有世界海名寶光照耀。

三辨世界。

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眾香莊嚴。

四彰佛名。

佛號無量功德海光明。

五主菩薩。

於彼如來大眾海中(至)名無盡光摩尼王。

六眷屬數(shù)。

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

七至佛所。

來詣佛所。

八興供雲(yún)。

各現(xiàn)十種一切寶圓滿光雲(yún)(至)悉徧虗空而不散滅。

九申禮獻供。

現(xiàn)是雲(yún)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yǎng)。

十化座安坐。

即於西北方各化作(至)於其座上結加趺坐。

九下方十。初定方所。

此華藏世界海下方。

二明土海。

次有世界海名蓮華香妙德藏。

三辨世界。

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寶師子光明照耀。

四彰佛名。

佛號法界光明。

五主菩薩。

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法界光燄慧。

六眷屬數(shù)。

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

七至佛所。

來詣佛所。

八興供雲(yún)。

各現(xiàn)十種一切摩尼藏光明雲(yún)(至)而不散滅。

九申禮獻供。

現(xiàn)是雲(yún)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yǎng)。

十化座安坐。

即於下方各化作寶燄燈(至)於其座上結加趺坐。

十上方十。初定方所。

此華藏世界海上方。

二明土海。

次有世界海名摩尼寶照耀莊嚴。

三辨世界。

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無相妙光明。

四彰佛名。

佛號無礙功德光明王。

五主菩薩。

於彼如來大眾海中(至)名無礙力精進慧。

六眷屬數(shù)。

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

七至佛所。

來詣佛所。

八興供雲(yún)。

各現(xiàn)十種無邊色相寶光燄雲(yún)(至)而不散滅。

九申禮獻供。

現(xiàn)是雲(yún)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yǎng)。

十化座安坐。

即於上方各化作(至)於其座上結加趺坐。

十方化座。體相各異。而皆同名蓮華藏師子之座者。師子之義。已見上文。蓮華藏言。通有三意。一約菩薩。表含藏開敷故。二約所詮。將說依報故。三約諸會。通顯華嚴故。上下還於本方坐者。佛圓迴身。皆見面故。異於餘宗。但八方故。

三總結。

如是等十億佛剎微塵數(shù)(至)於其座上結加趺坐。

文有其八。一略示前文。云如是等。二總明海數(shù)。謂十億剎塵。以上來所列是華藏鄰次之海??诠飧髡找粌|。十方故有十也。上二段。前別中所無。三結主。四結伴。五結來至。六結興供。七結禮獻。八結安坐。既為總結。故闕定方。已至會中。故闕初海等三事。

二現(xiàn)自在用。即為歎德。謂塵塵近佛。念念益生。文有其八。一明諸菩薩毛孔現(xiàn)光。

如是坐已其諸菩薩(至)一切寶種種色光明。

二光現(xiàn)菩薩。

一一光中悉現(xiàn)十世界海(至)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三菩薩入塵。

此諸菩薩悉能徧入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所有微塵。

略有二義。一一切施設。依正等塵。一一稱真故。二約觀心。眾生意識所緣。即是法界。例依名相分別而轉。是謂安立。妄故為塵。體皆可依。是名大剎。皆有覺性。是曰如來。此明菩薩證入眾生性海。

四塵含廣剎。

彼一一塵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shù)諸廣大剎。

五剎有如來。

一一剎中皆有三世諸佛世尊。

隨世俗故。說有三世。全稱性故。並在塵中。

六菩薩往供。

此諸菩薩悉能徧往親近供養(yǎng)。

通財及法。

七助佛揚化。

於念念中以夢自在(至)隨眾生心悉令開悟。

八所化成益。

念念中一一國土(至)廣大願海生如來家。

於中賢首對前開悟。以三義釋之。初別配釋。謂以前十法門。對後所成十益。一門得其一益。二三前卻。餘並如次。一以夢自在門。夢中警覺造惡眾生。令得斷惡免苦益故。二以菩薩行門。令入正定。三以現(xiàn)諸天歿生門。令生天受樂。以放逸則歿。剋念便生故。上三人天乘。四以動剎?,F(xiàn)無常令厭。以歎佛神變令欣。成二乘益。下皆大乘。五以嚴剎大願。令修福求向。六以攝生言辭。令發(fā)大心。以佛音聲。即同體大悲故。七以佛雲(yún)雨法。令入菩薩不退之位。已上三位在地前三賢。八以照徧滿法界土及神變。令得初地已上智眼。見平等法。九以佛普現(xiàn)徧法界解脫力。令得八地已上大力大願無盡智淨國土益。十以普賢建道場。令住佛果大願海。言生如來家者。入佛果位故生。非是初地已上生佛家也。二圓通者。此上十法。於此十益。一一徧通。謂或一法成十益。或十法成一益。如是互徧無所障礙。

三各別者。謂前十法門。各自開悟世界海微塵數(shù)眾生。此以法無益。後十益。但言須彌塵數(shù)。不言剎塵之國。則是己身以人為益。既各別釋。則夢自在門。亦顯一切皆如夢故。延促等無礙。故云自在。餘並可知。

此上菩薩法化。始從放光。終於得益。順數(shù)八段。逆推十二。重疊無盡。一其十須彌塵數(shù)眾生得益。方在一國。餘一切土皆爾。故云一一國各各令等也。二此一切土益。在一念時中。餘一切念時皆爾。故云念念中也。三如是念念之益。方是一法門所開悟。一一法門皆爾。四彼多法門。方是一念所用。餘念念所用法門亦爾。五彼多念法門。方論一廣剎。如一廣剎。如是十剎塵數(shù)廣剎皆爾。六彼多廣剎。方論一塵內。如一塵。一切安立中諸塵亦然。七如上諸塵方是一安立海。如一安立海。徧法界諸安立海亦然。八徧法界安立海中業(yè)用。方是一化菩薩所化。如一化菩薩。十世界?;兴_一一皆然。九諸化菩薩方是一光所現(xiàn)。如一光。一一光亦然。十彼十剎塵數(shù)光明。方是一毛孔現(xiàn)。如一毛孔。徧身一一毛孔皆然。十一彼徧身毛孔。方是一菩薩。如一菩薩。有如是十億佛剎微塵數(shù)箇世界海微塵數(shù)菩薩。有如是孔皆爾。十二上來所明十一重作用。方論來此一會。如此一會。於餘佛會亦復如是。此後一段偈文具之。

又上十二重。一一開之為二。便成二十四重。且如一念。望一切念。即是二義。類例相似。合之為一。餘十一重。準此思之。如是重疊無盡。各周法界。唯智頓觀。非心識境。華嚴海會。大用皆然。三光聲自述。前既光聲召命。今亦光聲自述。菩薩位極。用窮深廣。若非自述。時眾難知。

十頌分二。初一總明兼陳說處。

爾時諸菩薩光明中同時發(fā)聲說此頌言。

諸光明中出妙音(至)能入菩提之妙道。

二別顯德用殊勝三。初通顯體用自在。

劫海修行無厭倦(至)佛子善入斯方便。

悲智相導。度眾生而不疲。

盡諸劫海修方便(至)而恒說彼性寂滅。

空有雙觀。入法門而常寂。

三世諸佛所有願(至)而為自行清淨業(yè)。

物我無滯。故化他而自淨。

二別敘前現(xiàn)自在。與前影略。

一切諸佛眾會中(至)入彼如來寂滅法。

身徧十方。智觀寂滅。即顯不唯來此會也。

一一光明無有邊(至)見諸菩薩所行境。

身光普入。智眼徧觀。

菩薩能住一毛端(至)是其清淨方便地。

住一毛端。徧動諸剎。況乎於上。處寶蓮華。

一一塵中無量身(至)獲無礙意莊嚴者。

塵塵多身。門門化異。舉一歿生門??梢岳T。

三世所有一切劫(至)證明法性無礙者。

念劫無礙。結由證深。念劫既融。故於念念能作法性。無礙者。分與無分。皆無礙故。謂證理不唯無分故。在一切處。而全在此一法。一切法亦然。各有四句身等。不唯分故。常在此而無在思之。

後一偈結廣有歸。

普賢勝行皆能入(至)諸光明中大音吼。

普賢勝行。皆入非獨。向來所陳。故能光中。演斯自在。

四現(xiàn)瑞表說。上所現(xiàn)相但召有緣眾。集將陳故。重現(xiàn)斯瑞。瑞文有三。初光示法主。二現(xiàn)華表義。三現(xiàn)眾表教法。籍人弘故。先明主義為教本。故在教前。初文分六。初意。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至)無邊境界神通力故。

二體。

放眉間光。

眉間者。表離二邊故。於體不計有無二邊。於義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於行不習苦樂二邊。於道不住邪正二邊。於人不執(zhí)因果二邊。於教不說世出世二邊。於諦不見真俗二邊。於化不定權實二邊。是故為眾放眉間光。

三名。

此光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耀十方藏。

上句令得能知智也。下句令照所知境也。藏有三義。一智光含德無盡故。二以十方剎海各於塵內重含諸剎故三。亦通於五藏。以言智光故。照初二藏。令菩薩證照。次二藏令菩薩成證。則得於涅槃成則得於菩提。照第五藏。令化令淨。三中後二。如下業(yè)中。

四相。

其狀猶如寶色燈雲(yún)。

謂色如燈雲(yún)。猶日月洞照。周徧潤澤。雨法雨故。如相海品。

五展即光業(yè)用五。初所照分齊。

徧照十方一切佛剎。

二光現(xiàn)依正。

其中國土及以眾生悉令顯現(xiàn)。

三動其剎網(wǎng)。

又普震動諸世界網(wǎng)。

以諸世界重疊影現(xiàn)。交互相當。猶如網(wǎng)孔。

四塵現(xiàn)如來。

一一塵中現(xiàn)無數(shù)佛。

五隨機雨法。

隨諸眾生性欲不同(至)普賢菩薩道場眾會。

略舉三法。皆下所顯。初法輪雲(yún)示其所行。二出離雲(yún)示其所度。三大願雲(yún)示說法主。謂將說普法。令知法主大願普周剎塵內故。

六收。

作是事已右繞於佛從足下入。

示有終歸也。證從佛流。眉間出光。修因順果。故須右繞。自下升高。故從足入履。佛所行方證入故。

二現(xiàn)華表義二。初總標華現(xiàn)。

爾時佛前有大蓮華忽然出現(xiàn)。

為座所現(xiàn)中方眾故。通表所詮佛華嚴故。別表華藏佛所淨故。故於佛前。出此蓮華。既通表華嚴。亦具同時具足等十門。及教義等。而其本意正表義耳。忽然現(xiàn)者。依理起事。難測量故。

二顯具德嚴二。初標十種。

其華具有十種莊嚴一切蓮華所不能及。

先標十種顯德無盡。

二別列十句。初體備眾德。

所謂眾寶間銷以為其莖(至)妙網(wǎng)覆上光色清淨。

蓮子住處。有含藏之義。故名為藏。表示法門一含一切華藏之名。由此而立。

二妙用自在。

於一念中示現(xiàn)無邊諸佛(至)一切菩薩所修行願。

一念況多摩尼寶王。即前藏體。影現(xiàn)佛身。即依正無礙。既發(fā)多聲。聲皆演法。

三現(xiàn)眾表教三。初現(xiàn)眾時。

此華生已一念之間。

言一念者。華生無間。表教義相應。

二現(xiàn)眾處。

於如來白毫相中。

表教從所證淨。法界所流。為眾教源。如白為色本。

三正明眾現(xiàn)三。初主屬齊現(xiàn)。

有菩薩摩訶薩名一切法勝音(至)俱時而出。

徧詮諸法。故云一切所詮圓滿。是曰勝音。圓教法門必攝眷屬故。下文云。世界海微塵數(shù)修多羅。以為眷屬。權實無礙。故曰俱時。

二申敬就座。

右繞如來經(jīng)無量帀(至)各於其上次第而住。

主伴雖殊。並修因須果故。右繞如來。文義相隨。故依華坐。正助不等。臺鬚有差。上義依理明故。忽然而現(xiàn)。今教由人立故。眾從佛流。亦如涅槃從牛出乳。

三彰其德業(yè)。

其一切法勝音菩薩。

主教是宗故偏難。至文有十句。略為二解。一豎配十地。明比普攝十地功德一句一地。

了深法界生大歡喜。

初地歡喜。得智證如。

入佛所行智智無疑滯。

二地性戒。是佛所行。

入不可測佛法身海。

三地多聞。入法身海。

往一切剎諸如來所。

四行道品。善友是依。

身諸毛孔悉現(xiàn)神通。

五地雙行。現(xiàn)通利物。

念念普觀一切法界。

六觀法界。般若現(xiàn)前。

十方諸佛共與其力。

七功用已絡。所佛與力。

令普安住一切三昧。

八無住無動。住三昧心。

盡未來劫常見諸佛無邊法界功德海身。

九為法師。見無邊法。

乃至一切三昧解脫神通變化。

十具於大盡三昧等圓。初地尚攝諸地功德。況於後後。不具前前。

二橫就極位釋。一理智了真。二量智入行。三證窮法身。四常觀受用。五毛現(xiàn)神變。六念觀法門。七外感佛加。八內安深定。九豎見來際。十橫無不圓。故此十句攝為五對。若橫若豎。能詮必具。故為二釋。五稱揚佛德。既現(xiàn)既至。任力稱揚。自申罔極之情。顯佛無涯之德。文分為二。初一眉間菩薩讚後十十方菩薩讚。新眾纔集。佛便現(xiàn)瑞。文不累書。故編成次。以讚德相類結集。併之一處。乘現(xiàn)勝音之次。先舉勝音之偈。後十菩薩。即如次十方。昔人不曉斯文。便將後十為勝音眷屬。非唯章疏之失。亦乃翻譯有違。何者且眉間出眾。即主伴皆讚十方來眾。寂無一言。主伴禮儀。一何疎索。況準法界品例。來者皆有讚辭。細尋菩薩之名。與前十方。如次相似。但由譯人不審致令。名小乖差。至下文中。一一對辨。

今初勝音文分二。初說偈儀。

即於眾中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二正說偈。然偈中總相讚佛。亦含諸問。思之可知。十頌分三。初直就佛歎。皆歎如來體用無礙。於中。初不動本而周徧。

佛身充滿於法界(至)而恒處此菩提座。

十身圓融。徧四法界。

二不壞小相而廣容。

如來一一毛孔中(至)如是普周於法界。

上則事如理故。此則事含理故。前一偈半。一毛攝三世間。後半類餘。謂徧法界內皆有佛身。無有一毛不含剎海。又一毛表解脫門。諸佛菩薩智所住故?,F(xiàn)多剎海者。門門皆見淨土因。

二約眾歎佛者。聖賢輔翼。顯主勝故。六偈總明主伴。皆徧二。

初二總身總相徧。

一一剎中悉安坐(至)乃至法界咸充徧。

二有四偈。總身徧別。

法界微塵諸剎土(至)法界周流無不徧。

既微細難思故。唯普智方知。普行方立。

三一偈雙結主伴。

一切剎土微塵。數(shù)(至)各雨法雨稱其心。

第二十方菩薩讚德十。初東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言眾中者。大眾海中。前列名處。名觀察。勝法蓮華幢幢相高。出王是超勝。此喻相似。光慧即是所喻幢體。

二正說偈讚佛真應二身。密答佛地。如來智等。攝佛地故。十頌分二。初三讚真。後七讚應。讚真。必體用雙美。讚應唯約用明。欲顯門差。實非體外。今初分三。初一讚智身。次一讚法身。後一雙結智。含四智法。即法界五法具矣。初讚智身。

如來甚深智普入於法界能隨三世轉與世為明導。

上半正體證真。下半後起隨俗。又句各一智。初句大圓鏡智。行相深細故。次句平等性智。自他平等即法界故。次句妙觀察智。於自共相無礙轉故。末句成所作智成就。利他導世事故。

二讚法身。

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別隨諸眾生意令見佛色形。

上半體相皆同。同有二義。一本性法身體同。言無依者。無住本故。無差別者。體無二故。二已證法身。相同。力無畏等。皆無異故。此則無礙慧身。不依一切。離諸分別。是無差別。下半用同。能現(xiàn)能生身土智影。皆無二故。即法身無色。應物現(xiàn)形。

三雙結。

具足一切智徧知一切法一切國土中一切無不現(xiàn)。

上半結智。上句根本。下句後得。下半結法。但舉其用。體通上下。以智契如故。金光明說。如如及如如智為法身故。

二讚應三。初隨樂現(xiàn)應。

佛身及光明色相不思議眾生信樂者隨應悉令見。

不思議者。隨緣無邊故。光明覺云。億那由劫。共思量色相威德。轉無邊等。

二身光演法。

於一佛身上化為無量佛(至)淺智不能測。

初一化身演法。望前應身。即重化也。次二毛光演法。後一結歎難量法輪。義如別說。

三成道起通。

一切世界中現(xiàn)身成正覺(至)普現(xiàn)神通力。

上皆圓融。亦有十身。且從一義耳。

二南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前雲(yún)集中。名普照法海。慧會義亦同。光明即照法故。

二正說十頌歎佛寂用。應機德答前境界法身顯現(xiàn)。即分齊境。無生無體。即所觀境。眾生國土皆所化現(xiàn)。文三。初四依真起應二。初一偈顯真。

佛身常顯現(xiàn)法界悉充滿恒演廣大音普震十方國。

佛身常者。第一義常出三世故。智符於理。湛然常照。顯者離二障故?,F(xiàn)者常在前故。不同眾生自體常也。法界悉充滿者。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福智所莊嚴故。次二句音恒用。普恒自受用廣大法樂故。

二三偈起用。

如來普現(xiàn)身徧入於世間(至)能入能觀察。

初一普隨物樂。次一感應道交。後一法光無際。

二體用無礙。

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至)所現(xiàn)皆如影。

初二句約相。無生現(xiàn)生。次二句約性。無住而住。次一偈約用。無去住而普周。後偈體用雙拂。謂無體拂上無生。無生為佛法體故。今體即非體。無住處者。拂約性二句。亦無生可得。拂示生句。下半拂前第二偈約用。用如影故。

三真應無盡。

佛隨眾生心為興大法雲(yún)(至)色相絡不盡。

一法雲(yún)無盡。二眾會無盡。三身相無盡。無盡相言兼真身故。終不盡者。全同體故。

三西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前名月光香燄普莊嚴。此中光即月光明。慧即是智慧莊嚴。

二正說十頌。讚佛身含眾海。即答加持問由。加能入故。於中前九譖眾海。則佛德可知。分二。初一總。

此會諸菩薩入佛難思地一一皆能見一切佛神力。

二八別二。初平徧一切入塵現(xiàn)用。

智身能徧入一切剎微塵(至)入佛之境界。

初一智身入剎塵。次一色身普現(xiàn)用。後二釋成前義。一普賢行圓。二身心平等。

二微細入於毛孔剎作用。

已證如來智等照於法界(至)一念皆能現(xiàn)。

二有一頌結德歸佛。

一切諸佛土一一諸菩薩普入於佛身無邊亦無盡。

非唯一會。一切菩薩皆入佛身。方為讚佛。

四明北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徧觀十方而說頌曰。

此同本名。但加慧字。

二正說十頌。歎佛依體起用轉。大法輪答前佛行。佛以轉法化生。為其行故。文三。初二句總。

毗盧遮那佛能轉正法輪。

二有八偈半。別讚佛十化。

法界諸國土如雲(yún)悉周徧。

現(xiàn)受生化處處受生。身雲(yún)偏故。

十方中所有諸大世界海佛神通願力處處轉法輪。

讚神通化。雖云轉法。意在通用。

一切諸剎土廣大眾會中名號各不同。

讚業(yè)果化。一切諸剎名號不同者。示同趣類。業(yè)報名字故。上三依身。

隨應演妙法。

辨揚化隨應。則能斷彼疑故。

如來大威力普賢願所成一切國土中妙音無不至。

勸讚勵化。妙音讚勵故。

佛身等剎塵現(xiàn)一切世間普雨於法雨無生無差別。

慶慰化普雨法雨。令彼進修無生法故。上三語業(yè)。

無數(shù)諸億劫一切塵剎中往昔所行事妙音咸具演。

領受意化。領問受取。演昔行故。

十方塵國土光網(wǎng)悉周徧光中悉有佛普化諸羣生。

決擇意化。決擇有情心行差別。及揀諸法。性相不同方能普化故。

佛身無差別充滿於法界能令見色身隨機善調伏。

發(fā)起意化。發(fā)起眾善。及三乘大行。為善調故。

三世一切剎所有眾導師種種名號殊為說皆令見。

造作意化。建立佛法。事義種種皆令見故。依實起用。即是化身。故說化身。無別心色。上之十化。與佛地經(jīng)次第無違。但令相融不違經(jīng)旨。

三結歸斯會。

過去及現(xiàn)在一切諸如來所轉妙法輪此會皆得聞。

五東北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前眾集中。名最勝光明燈無盡功德藏法海??僧斪顒俟饷鳌Ax與慧同。功德藏名。前後無別。無盡二字。前有後無。

二正說偈讚。佛攝勝眷屬。答佛力問。寄讚菩薩。實由佛力。故結云住於力地中。文二。初一智滿得法。即為總相。

此會諸佛子善修眾智慧斯人已能入如是方便門。

末句有二意。一指前。謂具前三輪之化故能周徧一一國土。二即下九別。為如是方便也。

二別相共讚七事。

一一國土中普演廣大音說佛所行處周聞十方剎。

一讚普演大音。有三種大。一者處大。一一國故。二者義大。說佛行故三者體大。周聞十方故。

一一心念中普觀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達諸法海。

二讚時無空過。念念觀法。證真實故。

一一佛身中億劫不思儀修習波羅蜜及嚴淨國土。

三能入勝處。諸佛身中修淨國故。

一一微塵中能證一切法如是無所礙周行十方國。

四於染無礙塵中。證法而周行故。

一一佛剎中往詣悉無餘見佛神通力入佛所行處。

五能入佛境。見佛神力。入行處故。行處有二。一智行處。謂十力境。二佛化處。謂器及眾生。

諸佛廣大音法界靡不聞(至)一切皆能了。

六善入音聲。初一入大音。次一入妙音。後一入一切音。

從地而得地住於力地中億劫勤修行所獲法如是。

七善知諸地。言從地者。即出心也。而得地者。即住入也。力地中者。即佛地也。所獲法者。結上方便也。

六東南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名全同前。

二正說頌讚。諸菩薩悟入深廣。由三昧力。見佛三昧。即答三昧問也。文四。初歎見佛真體。

一切諸如來遠離於眾相(至)自在之體性。

一見佛離相。二見佛自在。言離眾相者。般若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慈氏論云。但離四相。即離一切。謂名義自性及差別也。言自在者。由菩薩定慧雙運故。見佛。自在也。

二別明悟法。

見佛真實體則悟甚深法(至)一切諸法海。

一證深理法。願力而現(xiàn)。二悟多行法。福智成形三達果法體。無不徧。四了教法。深廣難知。

三歎身業(yè)普應。

唯一堅密身一切塵中見(至)速令向佛道。

一深。二廣。云堅密者。齊佛體用。堅即金剛之身。密謂三密之一。即一而多。故徧一切。即大而小。故現(xiàn)塵中無功之應故。無相而現(xiàn)。若約法門。此身即如來藏性也。不可破壞故堅。深而難見故密。眾生塵心。無不皆具。本自有之。故曰無生。體絕百非。故曰無相。眾生六根是謂諸國。

四歎得佛加持。

以佛威神故出現(xiàn)諸菩薩(至)法界悉周徧。

一此佛力。二餘佛力。

七西南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前列名處云。普華嚴髻。少同多異。

二正說頌。歎佛攝生自在德。答前自在問。分三。初攝生無遺二。初能攝。

一切國土中普演微妙音(至)令入此法中。

謂身語深廣。前偈語。後偈身。身中上半體??蛪m不染故。下半用。隨物見異故。亦是釋疑。為物現(xiàn)相。不乖如空。

二所攝。

若有深信喜及為佛攝受(至)入於深法海。

初偈何人能了內信外攝者。次偈以何眼見。唯勝非劣。次偈了見何法。謂一切法地地三心。後偈何位究竟菩薩地盡。至入佛海。

二寂用無礙。

安住佛國土出興一切處(至)如是見導師。

初偈用徧出興。體無來往。後偈即用恒寂。隨解自差。

三大用無涯。

一切毛孔中各各現(xiàn)神通(至)思議莫能及。

初一一毛皆普現(xiàn)通。後一一身各徧轉法。

八西北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前名無盡光摩凡王。此云威德慧。即摩尼王。法喻異耳。

二正說偈。歎佛出現(xiàn)說法。皆周徧德答無畏問。說法無畏故。分三。初總顯身光徧應。

一一佛剎中處處坐道場(至)色相非一種。

二辨其所作二。初光照無遺。

一一微塵內光明悉充滿(至)種種眾形相。

二有四頌。演法周徧。

法界諸剎土周行無所礙(至)現(xiàn)無盡法間。

一徧塵內外法界剎中。二徧佛身中一切剎內。三明所轉性相。四即能轉圓音。

三結用歸本。不可得故。

一切剎土中見佛坐道場佛身如影現(xiàn)生滅不可得。

九下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前名法界光燄慧。此云普明。即前光燄。

二正說頌。讚佛境勝用。菩薩能入。答神通問。文云各各現(xiàn)故。分二。初佛境勝用。

如來微妙身色相不思議(至)各各現(xiàn)神通。

先半偈標其體。謂妙身色相。後二頌半辨其用。

二菩薩能入。謂入佛境界。分三。初二具德知見。

大智諸菩薩深入於法海(至)一切佛神力。

二有三頌智見成益。

若人有信解及以諸大願(至)普攝於法界。

三有二頌。結用速疾。

佛剎微塵數(shù)如是諸國土(至)菩薩力如是。

十上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此與前名顛倒而已。

二正說頌。讚佛圓音現(xiàn)身神變自在。答無能攝取問。謂此願力普周。無能令不取故。分三。初歎佛圓音雨法德。

佛演一妙音周聞十方剎(至)聞已趣菩提。

然具十義。一唯一妙音。一梵音故。二徧聞一切。稱法性故。三此一即多。事理融故。四彼一一音。雨多法雨五彼法各具一切文辭。六各同一切眾生之音。七此音各各徧一切處。八所說各顯性淨之理。九各令一切普得見聞。十各各皆得究竟之益。上之十義。從一妙音。展轉開之。具十無盡。方曰圓音。文處可見。

二歎佛現(xiàn)身無礙德。

法界諸國土一一微塵中(至)平等如虗空。

初偈解脫力故?,F(xiàn)處周細。次偈法身力故?,F(xiàn)相即虗。後二偈以般若德。發(fā)揮前偈。初偈釋下半。言影像者。顯無方所故。謂光東則影西。光西則影東。質對像生。來無所從。質謝像亡。去無所至。故此影像即空無體。後偈釋上半。言如空者。不可取等故。故雖現(xiàn)形。猶如水月。平等如空。

三歎佛神變自在德。

十方所有佛盡入一毛孔(至)不得其邊際。

一則毛孔廣容。二則願能普徧。三則舉少況多。又上略配十句。其中具有四十句意。不能繁指。

六結通無窮二。初舉此。

如此四天下道場中(至)諸菩薩眾而來集會。

言四天下者。意在閻浮。言總意別。既以結通。菩薩雲(yún)集。尤顯上歎。是彼十方。

二類彼。

應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諸道場中悉亦如是。

遠方便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全南县| 景德镇市| 尼木县| 丹江口市| 金川县| 广元市| 右玉县| 夹江县| 肥东县| 阜宁县| 林西县| 宽甸| 梁平县| 饶河县| 台东县| 民权县| 泾源县| 莆田市| 乃东县| 图们市| 红河县| 招远市| 武清区| 湖南省| 瑞丽市| 新民市| 花垣县| 含山县| 青神县| 璧山县| 长寿区| 隆子县| 七台河市| 淳安县| 铁岭市| 龙岩市| 佛冈县| 沙湾县| 乃东县|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