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 爝火錄
  • 李天根
  • 3502字
  • 2015-12-19 14:57:49

御史朱國昌疏言:『往者賊入都門,自閣部以至庶僚,有一不青衣小帽、叩首賊廷者乎?至賊眾已去,猶思藏頭露面,駕言不屈;潛蹤覓跡,冀燃死灰。如何瑞征、梁兆陽,萬口吐罵矣;若劉大鞏等廉恥蕩然,當與周鍾等并行正法者也』。奪溫體仁官蔭。

御史鄭友立疏請溫體仁、薛國觀、周延儒三人生前官爵、蔭子盡行削奪,以為作奸不忠之戒。從之,并削總督熊文燦官。

命閩省撫按擇懷慶王僑寓,并議給供膳等費。

巡視東城御史朱國昌奏「叛兵作亂、鄉民難安疏」曰:『據宣義鄉居民吳思恩、鄒敬、汪貞、馬守正等連名狀告前事詞稱:「思恩等俱居在鄉,離闕不過數十里;況山連陵寢,原非扎寨駐馬之方。今月十六,叛兵數百騎懸刀帶矢,竟在本鄉驅男劫女,掠殺劫財。口稱「奉令打糧」,震恐赤子;發銃放矢,打死多人。龍潭有中軍王把總坐擁健卒三千,不行救援,反思助虐;借與火炮、鎗刀,饋餉進食,表里為奸」等情到臣。又據本鄉居民孟貴等聯名狀告流寇掠殺事:「突今十六日,有流寇百余騎口稱「奉令打糧」,劫掠民財,毀燒民屋。比有東流村衿監鄒永富鳴鑼報眾,遇寇逞威,發矢射傷民兵三十余人。各村鄉民追圍,所在地方指望龍潭守御官兵援救。不意中軍王把總與寇交結,反差兵卒饋食;仍貪厚利,賣箭及火藥、銃炮,如虎添翼,致死鄉兵百有余人。尸暴腐朽,畏寇不敢向收,慘酷屠戮不堪;懇憐救剿等情」到臣,隨批「東城速察報」去后。續據該城副兵馬江士標揭稱:「看得近來將怯兵驕,公行劫掠;鄉民被害,號吁無門。漸至賊假兵名,陽為奸細,莫之能辨。前此地方處處失陷,多坐此弊。今東陽離朝陽門僅二十里許,突有賊騎數百公行劫殺;居民遂驚惶鳴鑼,聚眾相救護,賊兵箭盡勢窮。乃以火藥、器械、糧餉公行相助攻殺百姓者,系龍潭鎮守之王中軍也。如此,則此方之兵防又不足恃矣。即曰是兵非賊,亦既公行殺掠、行賊之行,縱為真兵,已犯軍政,即兵亦賊矣」等因,揭報到臣。據此,看得兵為民害,處處被其荼毒;將官褎如充耳,率多庇護左袒,小民冤抑殆甚。今據被告,寇兵三百余騎,不為不多;劫殺宣義地方,去京止二十余里,不為不近。殺掠如此,認之為賊,何王中軍留之共住龍潭?認之為兵,何不聞將官之統領約束,一任其劫掠公行?是兵是賊,茫然莫辨,惟有王中軍知其來歷。所可異者,賊兵矢盡勢窮,王中軍既當一旅之援,何至步兵饋其糧餉、資其困乏、假之炮矢,助桀為虐?水深火熱,倒懸日甚也哉!所宜皇上敕下兵部發兵援拯,當無執民兵相調之說,俾百姓益為寇兵蹂躪也。若王中軍者助寇殃民,以為暴難為黨賊解也;并祈敕問。庶近郊重地,少得敉寧;所恃本固邦寧,非淺鮮也』(龍潭把總,名王奇)。

復左都御史易應昌官(一作左副都御史),遷工部左侍都(應昌,字瑞芝,臨川人。以執奏喬允升等無死罪,下獄遣戍)。

起張采禮部主事(采,字受先,太倉人;崇禎元年進士,官臨川知縣)。

采授儀制司主事。

朱國弼、劉孔昭,各請增家丁營將,乞戶部給糧。

蘇松巡按周一敬請表已故舉人張世偉、顧云鴻;部議贈翰林院待詔,從之。

二十四日(己酉)

以張有譽為戶部尚書。高弘圖等爭之;不聽。弘圖封還內札,具疏力諫;吏科給事中章正宸以有譽雖人望,而中旨不宜出,抗疏力爭。卒以廷推簡用。

馬士英欲用中旨擢阮大鋮;適戶部尚書周堪賡久不到任,而有譽廉慎為人所稱,士英借以開傳升之幸門,特降內批擢用。高弘圖以不經會推,繳還成命。士英票旨:『特用出自朕裁,卿不必過為疑揣,仍著遵前旨行』。章正宸等力爭;弘圖票擬再發改,卒不奉詔。

給事中熊汝霖、御史游有倫劾章曠沔陽失城罪,候訊黃州;何騰蛟薦令戴罪立功。

劉宗周疏請正心以正朝廷。

召張亮入京議事,復遣還。

朱國弼、劉孔昭合疏條陳新政:一、吏部用人必勛臣商榷;一、各部行政必勛臣面定;一、皇上圖治必勛臣召對。

劉澤清疏請免故輔周延儒職。姜曰廣惡其漸干朝政,暫停不下;欲待言路發之,然后下。澤清疏既久,無言者,乃下部議,竟不許。

史可法遣人報睿親王書,語多不屈。

可法答書云:『南中自得好音,隨遣使訊吳大將軍,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誼于草莽也,誠以大夫無私交,「春秋」之義。今倥傯之際,忽持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諷讀再三,殷勤至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討,煩貴國為憂,法且感且愧。懼左右不察,謂南國臣民偷安江左,頓忘君父之仇;故為殿下一詳陳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至有三月十九之事。法待罪南樞,救援無及。師次淮上,兇信突來;地坼天崩,川枯海竭。嗟呼!人孰無君;將肆法于市朝以為泄泄者戒,奚足慰先帝于地下哉!爾時南中臣民,哀慟如喪考妣;無不撫膺切齒,愿悉東南之甲,立剪兇仇。而二、三老成,謂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人心。今上非他,神宗之孫、光宗猶子,大行皇帝兄也;名正言順,天與人歸。五月朔日,駕臨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里;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謙讓再三,僅允監國。迨臣民伏闕屢請,始于十五日正位南都。從前鳳集河清,瑞應非一。即告廟之日,紫氣如蓋,祝文升霄,萬目共睹,欣傳盛事;大江涌出柟梓數萬,助修宮殿,是豈非天意哉?越數日,遂命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破走逆成;殿下入都,為我先帝后發喪成禮,掃清宮殿,撫輯群黎,且免薙發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振古鑠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跪北面而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圖報」已哉!謹于七月薄具筐篚,遣使犒師;請兵鴻裁,連兵西討。是以王師既發,復次江淮。乃辱明諭,引「春秋」大義來相詰責;善哉!推而言之,此文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未討,不忍死其君」者之一說耳。若夫天下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拘牽「不即位」之說,坐昧「大一統」之義,中原鼎佛,倉卒出師,將何以維系人心、號召忠義?紫陽「綱目」,踵事「春秋」。其間特書,如莽移漢祚,光武中興;丕廢山陽,昭烈踐祚;懷、愍亡國,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宋高纘統:是皆于國仇未報之日,亟正位號。「綱目」未嘗斥為自立,卒以正統歸之。至于玄宗幸蜀,太子即位靈武;議者察之,亦未嘗不許以行權,幸其光復舊物也。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身次冠帶之屬;繼絕存亡,仁恩遐被。貴國夙膺封號,載在盟府,殿下豈不聞乎?今痛心本朝之難而驅除逆亂,可謂大義復著「春秋」矣。昔契丹和宋,多輸以金繒;回紇助唐,原不利土地。況貴國篤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若夫手足膺難,棄同秦、越;規此幅〈巾員〉,為德不卒:是以義始而以利終,貽賊人竊笑;貴國豈其然乎?先帝軫念潢池,不忍盡戮;剿撫并用,貽誤至今。今上天縱聰明,刻刻以復仇為念。廟堂之上,和衷體國;介胃之士,擊楫枕戈;忠義民兵,愿為國死。竊以為逆成之滅,當不越于斯時矣。語有云:「樹德務滋,除惡務盡」。今賊未伏天誅,卷土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也。伏惟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成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灼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千載一時哉!若夫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載道,不日抵燕奉盤盂以從事矣。法北望陵廟,無涕可揮;身陷大戮,罪應萬死。所以不即從先帝者,實為社稷之故也。「傳」曰:「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法處今日,鞠躬致令,克盡臣節,所以報也。殿下伏賜垂鹽』!

二十六日(辛未)

釋高墻罪宗前唐王聿鍵等三百余人。先是,路振飛督漕,謁鳳陽皇陵,望氣者言高墻有天子氣。唐王聿鍵方以罪錮,守陵中官虐之。振飛捕治其尤甚者,上疏乞概寬罪宗;從之。遂得釋。

罪宗凡九十五案、三百四十一人,俱釋為庶人。

命巡按御史推廣恩詔,罪囚凡系矜疑,盡予釋結;限十日內具奏,不必會同耽延。

二十七日(壬子)

舉經筵。

命副總兵朱國璽開屯蜀地,以圖恢復。

閣臣高弘圖等請建中宮;諭:『俟母妃回鑾后行』。

升詹兆恒本寺少卿。兆恒奉使事竣,即旋里。

太監孫象賢自北來歸,溫旨留用。

給事中陳子龍疏言:『中興之主,莫不身先士卒,故能光復舊物。今陛下入國門三月矣,人情泄沓,無異升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內:臣不知其所終。其始皆起于姑息一、二武臣,以致凡百政令皆因循遵養:臣甚為之寒心也』。王不能聽。

史可法弟可程,崇禎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京師陷,降賊;賊敗,南歸。可法請

致之理;王以可法故,令養母。可程遂居南京。

三十日(乙卯)

高弘圖乞休,不允。請召回史可法,報聞。

街巷遍粘匿名謗帖誣謗吳甡、劉宗周等;皆出于李沾手。

萬元吉報:大清兵南征。

起華允誠驗封司員外郎(允誠,字汝立,無錫人,天啟二年進士。崇禎時,官職方員外郎)。

允誠懇巡撫祁彪佳代題辭職;彪佳曰:『國事如此,年兄勿作赴囗囗,謂之赴難可也』。允誠即日發棹,至九月入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连州市| 庆阳市| 临湘市| 黑水县| 观塘区| 安国市| 北辰区| 濉溪县| 修水县| 永安市| 屏南县| 台东县| 汉阴县| 哈尔滨市| 清徐县| 阜阳市| 来宾市| 曲松县| 遵化市| 湖州市| 兴义市| 内丘县| 浦北县| 定结县| 怀集县| 安国市| 施甸县| 香格里拉县| 湛江市| 彰武县| 台南市| 资兴市| 新疆| 监利县| 炉霍县| 盐山县| 河南省| 桃江县| 邵阳市|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