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清高宗實錄選輯一(3)

夏四月初二日(丙申),諭:『……著將嚴瑞龍調補福建布政使、喬學尹調補湖北布政使。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

二十五日(己未),戶部議覆:『閩浙總督宗室德沛奏稱「閩省山海交錯,向來內地所產米糧不敷兵民食用,經歷任督、撫奏請每歲臺灣撥運榖一十六萬余石,以為平糶及兵米、眷米之需;內有五萬石,須將出糶榖價買補。近年因豐歉不齊,壓欠末運之榖至二十萬五百余石,亟思變通之法;將應行采買榖五萬石,暫行停運」。應如所請。至壓欠之榖,請自本年為始,每年運榖六萬七千石,限三年報竣』。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一。

五月甲子朔,賞恤期滿換班渡洋遭風飄失臺灣右營弁兵恩蔭、銀兩如例。

十五日(戊寅),諭:『福建臺灣地方,上年秋間缺雨,收成較常歉薄。聞今春以來,米價日漸昂貴;小民謀食艱難,而納課尤為竭蹶。查臺灣縣自雍正十三年起、至乾隆三年未完人丁正雜錢糧、餉稅銀共二千二百一十六兩零,未完供粟共四萬三千七百一十石零;鳳山縣乾隆三年未完人丁正雜錢糧、餉稅銀共三百五十六兩零,又未完四、五-+-、六等年帶征三年分被災官莊銀四百三十六兩零,未完供粟五千一百四十七石零;諸羅縣乾隆元年起、至三年未完官莊銀共四百三十九兩零,末完供粟共二千六百三十二石零。此皆多年舊欠,今若責償于儉歲之后,民力未免拮據,朕心軫念。特沛恩膏,概行豁免。至乾隆四年以后未完銀、粟,統俟本年十月成熟之后再行征收;庶追呼無擾,力量寬紓,海疆百姓共受蠲賦緩征之益。該部即遵諭行』。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二。

十八日(辛巳),以翰林院編修諸錦為福建鄉試正考官、檢討郭肇錢為副考官。

二十六日(己丑),諭:『閩浙總督德沛前奏請陛見,著準其來京;其總督印務,著將軍策楞暫行署理』。

是月,巡視臺灣外轉御史舒輅、巡視臺灣御史兼理學政張湄奏報四月得雨情形;得旨:『此等事,至今方奏,殊為遲緩;非朕念切民瘼之意也』!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三。

六月初七日(庚子),戶部議覆:『閩浙總督宗室德沛奏稱「臺屬歉收,米價驟長。前據粵省督、撫咨稱潮州府屬倉貯充盈,可濟鄰??;今移咨粵省檄飭潮屬存倉榖內就近撥給六萬石,運臺平糶。如臺屬秋收,即照數買榖運粵;倘或豐歉不齊,即將榖價解粵就近買補」。應如所請,通融辦理;并令廣東督、撫俟閩省委員到日,酌量撥給,以資平糶』。得旨:『依議速行』。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四。

二十九日(壬戌),以福建按察使張嗣昌為福建布政使、福建興泉道王丕烈為福建按察使。

是月,廣東潮州鎮總兵官武繩謨奏報閩省臺灣委員來潮借運倉榖,潮陽縣民閉糴罷市,現經文武協同查拏審究。得旨:『已有旨諭〔廣東巡撫〕王安國矣。刁民因撥借臺榖而罷市,此風固不可長;然亦汝等平時不能彈壓地方、和緝兵民之所致耳。以后當諸事留心,奮勉改過,毋以竊祿茍安為得計也。將此旨令通省大員知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五。

秋七月初七日(己巳),閩浙總督宗室德沛奏:『閩省各標、鎮、協營獲息銀兩,除賞給兵丁紅白事件及臺、澎班兵游巡車輛等項外,每年剩銀八千余兩。查臺、澎兩處實兵一萬一千余名,以余剩之息銀作班兵之盤費,頗為充足。興化、漳州、泉州等府屬各營,每兵一名給銀一兩;福州、福寧、延平、建寧等府屬,每名給銀一兩五錢;邵武、汀州等府屬,每名給銀二兩:概以起程之日,于各該營就近支領。至各兵三年期滿換回內地,亦于臺營剩息項下分別撥給』。下部知之。

禮部議準:『閩浙總督宗室德沛奏稱粵民流寓臺屬四邑,年久入籍堪以應試者共有七百余名;請于歲、科兩試,將粵童另編新字號應試,四邑通校,共取進八名,附入府學。俟應試數次后取進人數漸多,再將廩、增并出貢之處題請定議。其鄉試,暫附閩省生員內;數科后數滿百名,另編字號取中一名』。從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六。

八月初七日(己亥),兵部議覆:『閩浙總督宗室德沛奏稱臺灣義民林尚隆等先于康熙六十年臺匪朱一貴竊發,隨時剿捕,奮勇殺賊;雍正十年北路兇番林武攻圍縣治,林尚隆等聞風起義,殺賊防御:兩次立有功績,請補行議敘」。應如所請,將林尚隆等十五名照例均各功加一級,授千總;給與功札』。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八。

九月十一日(癸酉),實授署福建巡撫王恕為福建巡撫。

十二日(甲戌),兵部議覆:『閩浙總督宗室德沛奏稱「雍正十年臺灣南、北二路兇番奸匪不法案內義民李端伯等二百十二名,應補行議敘」。應如所請,照例均各功加一級,給與千總功札』。從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

冬十二月十四日(乙巳),諭:『今歲夏間,臺灣地方因米價昂貴,曾借撥潮州倉榖六萬石運臺接濟平糶;俟閩省秋成豐定,買榖還粵。朕聞閩省目今榖價仍昂,尚須購貢于鄰??;若再買運還粵,恐一時艱于采買。著將借撥潮州倉榖六萬石,免其買運還粵;其平糶榖價,即留閩買榖,以備倉儲。至潮屬因借撥閩省所缺榖數,著將該處收捐之項照數補足』。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六。

十九日(庚戌),命翰林院編修吳華孫提督福建學政。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七。

乾隆七年

乾隆七年(壬戌、一七四二)春三月十一日(庚午),福建巡撫王恕緣廣東按察使任內改招被議,以直隸布政使劉于義為福建巡撫。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二。

夏四月初五日(甲午),以兩江總督那蘇圖、閩浙總督宗室德沛對調。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四。

五月十三日(辛未),禮部議準:『閩浙總督策楞疏請將故福建總督范承謨于省城建祠入祀,并將同事殉難諸臣及臺匪案內死事人員一并附祀』。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六。

六月十六日(壬寅),諭軍機大臣等:『御史陳大玠條陳,可發與那蘇圖閱看。向來臺灣地方產米甚多,是以漳、泉等處資其接濟。后因流寓人多,米價漸貴;乾隆六年彼地又復歉收,特令禁米出港。今陳大玠此奏,未必即系該地方實在情形;但年歲果屬豐稔,而奸商等居奇囤積,亦非便民之道。該督、撫等亦當通融辦理』。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八。

秋八月,〔福建巡撫劉于義〕奏:『據臺灣道劉良璧報稱「彰化縣有奸徒豎旗一面,上寫「順天」二字,又寫十一人姓名。內七人訊系良民,諭令各回安業;隨經拏獲為首之吳永泰、林察兒一名并匪犯莊烈等二十二名。查臺地五方雜處,游手無賴之徒挾嫌圖陷,常有豎旗之事,居民不以為怪;現在地方安堵如故」等語。臣已檄飭該道、府將現獲各犯細訊究擬;其未獲各犯,設法查拏』。得旨:『知道了。雖屬常有之事,然不可聽其常有此等事也』。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三。

九月初五日(辛酉),調福建按察使王丕烈為河南按察使、河南按察使儲龍光為福建按察使。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四。

冬十月二十一日(丙午),以福建提督蘇明良、新授廣東提督武進升對調。

二十八日(癸丑),戶部議準:『閩浙總督那蘇圖奏稱近年臺灣米貴,又遇偏災;從前題定每年撥運金、廈、漳、泉米一十六萬余石,遞年壓欠積二十余萬石;業經奏準,分三年運足。實緣內地需米孔殷,撥協必不可少。今給事中楊二酉奏:先實臺倉,俟臺倉既盈,再買運內地,將兵糈民食無從措辦;應仍照前撥運,毋庸更改』。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七。

十一月十四日(己巳),賞恤福建臺灣遭風溺斃兵丁。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八。

是月,福建巡撫劉于義奏臺灣彰化縣突有奸民二十余人聚眾豎旗、散札為匪,誘脅愚民;而札內又載「有功封官」字樣,情罪重大。已經先后拏獲,嚴行審辦』。得旨:『所奏俱悉。此等風氣,閩省往往有之,汝等最宜留心;又不可掩飾以圖無事也』!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

十二月十六日(辛丑),開墾福建羅源、永安、南澳、澎湖、龍巖等五縣民、屯田地七十六頃二十五畝有奇。

二十一日(丙午),諭:『……金門鎮總兵官員缺,著澎湖副將孟伍進補授』。

二十六日(辛亥),諭:『臺灣地隔重洋,一方孤奇,實為數省藩籬,最為緊要。雖素稱產米之區,邇來生齒倍繁、土不加辟,偶因雨澤愆期,米價即便昂貴。蓋緣撥運四府及各營兵餉之外,內地采買既多,并商船所帶每年不下四、五十萬。又南北各港來臺小船巧借失風名色,私裝米榖透越內地;彼等概給失風船照,奸民恃為護符,運載遂無底止。且游手之徒乘機偷渡來臺,莫可究詰。聞此項人等,俱從廈門所轄之曾厝埯、白石頭、土擔、南山邊、劉武店及金門所轄之料羅、金龍尾、安海、東石等處小口下船;一徑放洋,不由鹿耳門人口,任風所之。但得片土,即將人口登岸,其船遠棹而去,愚民多受其害。況臺灣惟籍鹿耳為門戶,稽查出入;今任游匪潛行往來,海道便熟,將鹿耳一門亦難恃其險要,殊非慎重海疆之意。朕所聞如此;著該督、撫、提、鎮嚴飭所所屬文武官弁,將以上各弊一一留心清查。并于汛口防范周密,不使稍有疏縱;庶民番不致缺食,港路亦可肅清。該部可即傳諭知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一。

乾隆八年

乾隆八年(癸亥、一七四三)春正月初二日(丁巳),調福州將軍策楞為廣州將軍兼管粵海關事務,以鑲白旗滿洲都統新柱為福州將軍兼管閩海關事務。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一。

二月初十日(甲午),調福建巡撫劉于義為山西巡撫,命前任湖廣總督孫嘉淦署福建巡撫。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四。

二十三日(丁未),諭大學士等:『福建南澳地方,甚屬緊要?,F任總兵官李琨于外海事務,不甚諳練。臺灣鎮總兵官何勉現已年滿,應回內地;即著補授南澳鎮總兵官?!渑_灣鎮總兵官員缺,著總督那蘇圖于所屬總兵內揀選一員,請旨調補』。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五。

三月十五日(己巳),調江南崇明鎮總兵張天駿為福建臺灣鎮總兵。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十七日(辛未),戶部議覆:『閩浙總督那蘇圖疏覆部咨行查閩省鹺政情形:一、臺灣鹽課餉銀及云澳認課菜銀,向俱不隨額引征收。原因彼處或遠隔重洋、或孤懸海島,從前商人完課均不行引;應如所題,仍舊辦理。一、閩省西、東、南三路營銷鹽觔,除西路引目照舊頒給,其東、南路并各縣澳引張鹽觔,請參酌核減。查閩省奏定接引計觔、按觔合擔,未便驟更;應令該督分別官運商辦并鹽課細數,另造清冊報部查核。一、辦理奏銷,應如所題,將正課入正額具題;其余引及額外余引,令各路通融辦理,不必注定州縣。余引繳部查銷,征銀入贏余冊內匯報。至不敷行運之處,仍令另題請增。一、閩鹽收曬收貯、發售接濟及秤掣驗查各事宜,舊制周密;應如所題,照舊辦理。至何處查驗、何處截角,應造冊報部。一、閩省有不入引額之丘折銀,請照例留撥本省兵餉。查此項先經該督奏明解部,未便更張;應仍令按年搭解。一、永春、德化、大田三屬滯銷余引,已撥惠安、光澤二縣分銷;即依西路課則征銀。查閩省向無余引,今始頒發,應令另報。一、臺灣所貯乾隆二、三、四年未銷鹽十四萬擔,曾于乾隆五年撥運內地銷售,業于是年冊報;查造報數目先后不符,應仍令分晰另題』。從之。

二十九日(癸未),〔閩浙總督〕那蘇圖奏:『查禁臺地偷運、偷渡,不專在臺地之對岸,尤其在臺地之各口;臣飭屬防范。惟自臺返棹船只,查非捏報遭風,量給食米;并寄莊佃租連回漳、泉者均報官給照,準其出口。其余商賈販運及捏報遭風各船,一概禁止。各口小船編號約束,止令照舊往來支海,以抵郡為率。如有偷越大洋,將守汛員弁重懲;仍嚴飭文武協力查禁』。得旨:『知道了。應時刻留心者』。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七。

夏四月初四日(丁亥),閩浙總督那蘇圖、福建巡撫劉于義奏:『臺屬常年買榖,每石四錢。從前榖賤,敷購買;近年榖價運費約需五、六錢不等,請酌增價,奉部駁與定例不符。但榖價委系增長,仍請在泉、漳等府盈余項下每石加銀五分;歲豐不以為例』。得旨:『著照所請行。該部知道』。又諭:『著戶部存記,俟二、三年后請旨』。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郑州市| 昆明市| 彝良县| 金湖县| 喀喇沁旗| 锦屏县| 堆龙德庆县| 和龙市| 徐州市| 太和县| 莒南县| 富阳市| 仪征市| 仙居县| 建平县| 历史| 湘西| 女性| 曲沃县| 福贡县| 十堰市| 四子王旗| 天镇县| 中西区| 内江市| 资溪县| 伽师县| 龙川县| 西乌珠穆沁旗| 永和县| 汝阳县| 巧家县| 玛曲县| 清新县| 永宁县| 阿拉善左旗| 泗阳县| 呼玛县| 田东县| 黄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