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清高宗實錄選輯一(2)
- 臺灣資料清高宗實錄選輯
- 佚名
- 4979字
- 2015-12-19 14:49:59
二十七日(庚戌),命建臺灣考棚。諭曰:『據巡視臺灣給事中兼理學政單德謨奏稱:「臺灣考試生童,向來未建考棚,止就海東書院之便;而地方湫隘,實不能容。遂別開門徑,通于圣廟戟門外,搭蓋棚廠;未免雜沓喧囂,鄰于褻慢。且慮關防不密,易滋弊端。應請照內地之例建立考棚,以昭嚴肅」等語。向因臺灣應試人少,故未建立考棚;今人文日盛、生童眾多,非復疇昔之比。著該督、撫轉飭地方有司,相度地方情形,修造試院;俾官墻肅靜、考試謹嚴,以重造士育才之典』。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五十九。
乾隆三年
乾隆三年(戊午、一七三八)春正月二十八日(辛巳),戶部議覆:『福建布政使王士任奏稱「閩省秋屯兵糧米石,例于每年二月開征。查現在米價昂貴,民力維艱;請將乾隆三年秋屯兵糧十二萬八千余石,聽民完納一半本色、一半折色,定價以一兩一石征收。至不敷兵米,應在臺榖及監榖內動碾支給。其折價銀解司庫,買補還項」。均應如所請』。得旨:『依議速行』。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六十一。
二月二十七日(己酉),戶部議覆:『閩浙總督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疏稱「臺灣北路登臺等處追近深山、接連番社,為生、熟番往來要區。應于登臺、新莊二處設立義勝、永勝二寨,各安鄉勇三十名巡防;柳樹湳莊口另建營盤,安兵一百名,撥貓霧拺兵五十名、彰化汛兵五十名駐防。其貓霧拺原駐之都司移彰化,另建衙署駐札;仍于彰化汛派把總一員。該協中營調千總一員往貓霧拺防守,其千總即令駐札都司衙署;南北投汛歸該協中營屬。所有原設外委一員、兵二十名,徹防虎尾溪塘。其中營分防篷山汛之千總帶兵一百名,內除牛馬等三塘分兵十五名照舊安防外,余兵八十名隨該千總移駐中營之南北投汛。將蓬山汛,在該協右營內撥把總一員、兵八十五名防守」。應如所請』。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六十三。
夏五月十七日(戊辰),以修撰金德瑛為福建鄉試正考官、編修柏謙為副考官。
二十日(辛未),調福建福寧鎮總兵章隆才為臺灣鎮總兵,以原任臺灣鎮總兵馬驥為福寧鎮總兵。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六十九。
秋七月初九日(己未),賞恤福建征剿臺灣北路陣亡、病故弁兵及義民人等銀兩如例;其南路有功兵丁及義民人等,亦賞給銀兩有差。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七十二。
八月十四日(甲午),戶部議覆:『福建巡撫盧焯遵旨議奏:「閩省納粟捐監事宜,請就各府、廳、州、縣大小酌定榖石,分別捐貯。惟臺灣一府素稱產榖之區,倉貯充裕,毋庸議捐:所有臺灣生俊情愿報捐者,令取本籍供結送司,轉飭泉防廳收納。其駐防旗人及在閩年久已經入籍者,亦準一體捐納」。應如所請』。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七十四。
九月十四日(癸亥),諭:『大學士嵇曾筠在浙年久,今海塘工程已漸次就緒,著入閣辦事。……浙江原系應差巡撫省分,今仍循照舊制,改歸閩浙總督管轄;郝玉麟著改給閩浙總督敕書關防。浙江巡撫員缺,著福建巡撫盧焯調補,兼管鹽政;福建巡撫員缺,著福建布政使王士任署理;建福布政使員缺,著喬學尹前往署理。郝玉麟既兼轄兩省,事務繁多;其所管關務,著將軍隆升管理』。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七十六。
是月,巡視臺灣御史諾穆布等奏:『臺屬被旱成災,現飭地方官加意賑恤』。得旨:『知道了。賑恤之事,雖地方之責;汝等不可不用心查察,使災黎有不受惠之嘆也』。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七十七。
冬十月二十一日(庚子),免福建臺、鳳等廳縣額征社餉并粟石折價銀八千四百二十五兩有奇、各地鹿皮折銀價一百六十九兩有奇,減征臺屬各縣彲番地貼餉銀一半。
是月,閩浙總督郝玉麟等奏報閩省臺、鳳二縣旱災情形并辦理賑恤、緩征緣由。得旨:『臺地遠處海外,賑恤之事更宜周詳,不可以素稱產米之區而稍有所忽也』。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七十九。
十一月二十八日(丙子),命刑科給事中黃佑提督福建學政。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八十一。
乾隆四年
乾隆四年(己未、一七三九)夏四月十九日(乙未),命翰林院編修于辰提督福建學政。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九十一。
秋七月初四日(戊申),諭:『……〔福建按察使〕倫達禮著解任來京。……其福建按察使員缺,著四川驛傳鹽茶道張嗣昌補授』。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九十六。
二十二日(丙寅),以閩浙總督郝玉麟為吏部尚書,調湖廣總督宗室德沛為閩浙總督。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九十七。
八月初十日(甲申)以福建臺灣北路副將雷澤遠為福寧鎮總兵。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九十八。
是月,閩浙總督郝玉麟、署福建巡撫布政使王士任奏:『番社土目四老眉壽等一十八人赴省叩祝萬壽,現在給與口糧,加意安頓』。得旨:『知道了。番黎等誠順之意,頗屬可嘉!到者數人,汝等酌量賞給,仍與口糧遣回;并將朕旨曉諭:「汝等皆年老之人,道途跋涉匪易。朕憐老之心,反覺不忍;以后不必赴省也」』。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九十九。
九月初三日(丁未),戶部議覆:『署福建巡撫布政使王士任疏稱:「臺灣府臺、鳳二縣地處海外,民間少種早禾,亦鮮栽二麥。乾隆三年被旱偏災,本年錢糧照例緩征外,所有未完雍正十三年、乾隆元年、二年舊欠粟石、官莊銀兩,因時屆麥秋,設法勸輸,查無完納;請一并緩至乾隆四年十月收成后,一體帶征」。與例不符,應毋庸議』。特旨:『如該署撫所請行』。
初五日(己酉),閩浙總督郝玉麟、署福建巡撫布政使王士任奏:『據臺灣鎮總兵章隆、知府劉良璧等飛羽呈報該地民間使用小錢,從前番銀一兩,換錢一千五、六百文,后漸減至一千有零。本年六月間,每兩僅換小錢八百一十二文;兵民力不能支,因與錢鋪較論錢價,欲令稍減。開鋪之人,竟至閉歇。該鎮、府等婉為勸諭并禁兵民不許強行勒換,始復開張;并稱目前得內地運錢一萬串,便可接濟。臣等查內地錢價現在昂貴,勢不能運往接濟;而臺地錢價,其貴大異尋常。況兵丁遠戍,所支糧餉銀以之換錢為日用薪水、操演辦公,較前更覺拮據。再四籌酌會議,惟有福州省城從前收買黃銅器皿共九萬八千余觔,除已賣外,尚存生熟銅共八萬一千余觔;若用鼓鑄錢文,照定例每文重一錢二分,配以白黑鉛觔,約可鑄錢萬有余串,足以運濟臺地。應請開局鼓鑄,俾臣等得將鑄出錢文,運赴臺地照例搭放官兵月餉,流通于民,以紓一時之極困』。得旨:『如所請速行。該部知道』。
閩浙總督郝玉麟奏:『查臺灣一郡向為閩之漳泉、粵之惠潮各府民人流寓,開墾貿易;并無攜帶眷口之例。雍正十年,經廣東督臣鄂彌達條奏,部議準令在臺流寓之民搬取家眷團聚;并經臣將應搬眷口分別題明,準部議行。定例以來,將及八載。乃善政所在,即有奸民從而滋弊:或捏稱妻媳姓氏、或多報子女詭名、或通同奸棍,領出執照賄頂渡臺,弊且百出。臣以為應請再定一年之限,出示通曉:如有業良民未搬家眷過臺者,務于限內搬取;逾限不準給照。若有偷渡,照例治罪』。得旨:『如所請行。該部知道』。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
是月,閩浙總督郝玉麟奏:『洋船戶黃萬興稟繳呂宋國判事書一封;內開:「去秋敝邑甲板抵廈,一應雜費概從寬免,我國王報效未能。近因貴治民人名張清有趕繒船一只,船戶陳五勝,于丁巳年載木料往臺,配載糧米回廈;押船之人,乃陳同、蔣伊、施偉、陳悅等,將米換麥,駕駛來宋,冒稱遭風撲滅糧米,貽害保船之人。本職偵知此事,立提陳同、施偉訊供,認實無諱;而陳悅、蔣伊逃闖外方,我國王移文拘拏,到日解赴發落。另現追賣船之銀一百大員,奉繳」。查陳五勝于乾隆二年閏九月載米赴臺,至今未到;久已提保究追。今據該國查拏以申報效,理合奏聞』。得旨:『該國王輸誠報效,甚屬可嘉!可移傳旨嘉獎之。這所奏,知道了』。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一。
冬十一月初八日(辛亥),以福建臺灣鎮總兵章隆、廣東左翼鎮總兵何勉對調。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四。
是月,巡視臺灣御史楊二酉奏臺地兵民安帖情形;『惟有一種游民多系內地無賴,頂充水手私渡來臺。海口既難清辨,又無業安身;鼠竊、訟棍,率系此輩。保甲之法,行于臺地更宜。現在切諭地方員弁行之,頗有成效』。得旨:『所奏俱悉』。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五。
乾隆五年
乾隆五年(庚申、一七四○)春二月初七日(戊寅),諭曰:『隆升在福州將軍任內劣跡種種,著解任。……福州將軍印務,即著策楞署理』。
——「大清高宗純皇實錄」卷一百十。
十七日(戊子),吏部議準:『閩浙總督宗室德沛疏稱:閩省臺疆調補人員,毋庸限以二年一次揀發,亦不必拘定道、府等官人數豫行發往;統令督、撫等酌量何項需人并何時應行揀選之處,臨時奏請遵行』。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一。
夏五月二十一日(庚申),閩浙總督宗室德沛奏:署福建巡撫王士任納賄婪贓,訊證明確,相應列款糾參。得旨:『這所參王士任,著革職。……福建巡撫員缺,著廣東布政使王恕署理』。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七。
秋七月二十日(戊子),飭福建講求積貯。諭:『積榖,乃養民之要務。今年直隸、山東、河南、江南、湖廣等省俱慶有秋,朕已降旨諭令各督、撫于豐收地方乘時講求積貯,以備將來緩急之用。今聞福建今歲雨旸應時,年榖順成為向來所罕見,朕心深為愉悅!閩省環山濱海,米販不通,惟賴本省及臺灣之米以資接濟。從前歉收之年,則遠赴吳、楚,由海道運至;不憚涉險煩勞,供民日食。今當多稼之秋,地方大吏有司自賞留心籌劃。凡可以積之于官、藏之于民者,多方經理,以實倉儲;并勸閭閻撙節愛惜,仰承上天之恩賜。如此,則官有余粟、戶有蓋藏,即使歲或不登,而民無饑餒之患矣!該督、撫等可共體朕心,以盡父母斯民之職』。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三。
九月二十九日(丁酉),給臺灣換班兵盤費。諭軍機大臣:『福建臺灣換班兵丁遠戍重洋,向蒙皇考圣心軫念,于本省應領月餉外,添賞伊家口留住內地者每月米一斗、銀二錢八分零,以資養贍;誠屬格外之恩。今朕聞得班兵更換之時,一切行李、衣裝不能無費,甚為拮據,每于本營私派幫貼而后啟行。是行者、居者,均有未便。可寄信與總督德沛,令其將閩省生息銀兩查算余剩之數,每年共計若干?即于此項內,分別班兵路途遠近,賞給往來盤費;永禁營中幫貼之弊:庶于內外兵丁,均有裨益』。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
冬十月二十二日(己未),〔戶部〕議覆:『署福建巡撫王恕疏報「臺灣、諸羅二縣陡被風雨,除吹壞衙署、營房、倉廒、城柵估計興修并浸濕倉榖設法變價易換外,其倒塌民房、淹斃人口現經逐一履勘,動項賑恤」。均應如所請』。得旨:『依議速行』。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九。
十一月初五日(壬申),吏部等議覆:『巡視臺灣御史楊二酉奏「閩省臺屬生俊,部議令赴泉防廳報捐;但以洋運為艱,來者甚少。請酌加運耗,就近報捐」等語。查臣部原議,系為協濟內地起見。今既報捐無幾,應如所奏辦理;令臺灣府出具倉收匯報藩司給發實收,咨部換照到日發府給領』。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
乾隆六年
乾隆六年(辛酉、一七四一)春正月,〔閩浙總督宗室德沛、署福建巡撫廣東布政使王恕〕奏:『臺灣最號難治,求勝任之員,必于繁缺知縣揀選;而繁缺多有處分,若不變通,合例者短于才、勝任者格于例。請調臺官員,任內雖有參展各案,但實系才干,準予題調』。得旨:『照此定例則不可,或隨本奏請則可耳』。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五。
二月二十四日(己未),刑部議覆:『福建按察使張嗣昌奏:「閩省秋審人犯,除臺灣府屬并附近省城之福州、興化二府照舊準到部覆提犯審錄外,其路遠之建寧、邵武、汀州、漳州、龍巖州各屬人犯,三月十五日以前準部咨者入本年秋審、十五日以后匯入次年秋審;次遠之泉州、福寧、延平、永春各屬人犯,四月初一日以前準部咨者入本年秋審、初一日以后匯入次年秋審」。應如所請。至各省人犯,應令各督、撫分別遠近,畫一辦理,以免豫提守候跋涉之苦』。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七。
三月二十二日(丁亥),工部議準:『閩浙總督宗室德沛奏:桅木為戰艦首重,購買艱難、挽運不易,委任微員恐致貽誤;請照雍正年間令各道采辦。除臺灣廠遠隔海洋仍前辦理外,其興泉永道承修之泉廠,令興、泉、永三府協辦;汀漳龍道承修之漳廠,令汀、漳、龍三府協辦;鹽法道承修之福廠,令延、建、邵三府協辦』。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