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1章

論。此加行位未遣相縛者。本釋如疏。今又助釋。此相縛體由第七識二執為本。令諸識中不能亡相。為相所拘。然前第五云。由我執故令六識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據執我能行布施等及有受者。若執所施不亡相者。豈我執耶。由執法有故不亡相。設云見所施屬我之物。是我所見亦我執起者。于余度中不亡相者。豈皆執為我所耶。故瑜伽論但云染污末那為依止故。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不言由我。望菩薩說名為染污。二乘不行無相施等。又前釋言。言相縛者。謂于境相不能了達如幻事等。又若我執為相縛者。二乘無學斷此我執應無相縛。此等回心加行等位應無二縛。又觀安立應能斷縛。何故瑜伽六十四云若離非安立諦二種解脫不應道理。二乘但能觀安立諦。故知二縛未得解脫 問若爾二乘無漏后得既行于相。應有相縛 答以漏無漏性相違故暫能伏除。雖行于相不為相縛。即據此理四分相望為所緣者亦得名相。雖非相分而是境相。前第五云。由斯見分彼相所拘者約顯相明。非唯相分名為相縛。故瑜伽七十五云。相.粗重縛有十四種。五于所知境無智縛。六于能知智無智縛。既能知所知俱名相.粗重縛。明見分等亦得名縛。本疏復云。如前第二卷引。眾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等。證四皆縛。西明.要集俱悉不許見.自證等亦名為縛 要集難云。若由說纏即說縛者。如何論師引彼經頌。證成有漏.無漏四分。無漏無縛非證無漏 今者為通。且據有漏證有四分。顯知無漏亦有四分。若說言縛不得證無漏。亦應說眾生言不得證佛有 又云正智證如即無相分必有見等。故知不由有見分等。自證分等有了.不了 此難非理。據有漏說不約無漏。如何得舉無漏為難。

言粗重者。諸文不同。具如疏引。言如別抄說。粗重不同略有五種 一二障種子名粗重。即此論頌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二二障所引生所余習氣無堪任性名為粗重。即下斷障中云。二障所生無堪任性。如于二定說斷苦根 三二障現行名為粗重。即說惛沈正障輕安。違細輕故名為粗重。如第六明。又對法第十云。領受粗重。即異熟受能障定故 四諸有漏種總名粗重。顯揚十六說依他自性由相生粗重。粗重為緣又生于相 五一切有漏種及現行名為粗重。瑜伽五十八云。粗重縛即一切有漏法。應知此中或漏所隨故。漏所生故名粗重。或漏自性故。或相應故。名為粗重。何以故。瑜伽六十四云。無所堪能不調柔相是粗重相。此有五種。一現重相。二剛強相。三障礙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轉無堪能相。由此有漏隨其所有。總說有漏名為粗重。望無漏說。不善.無記名為粗重。即二障種.現及無記受望善心說。善有堪能故。或唯說散名為粗重望定而說。定有輕安故。前五相中具.不具等隨其所應。且有漏善或名粗重。漏所隨故。或非粗重非漏性故。非種子故。非習氣故。所余或名粗重。或不名粗重。或唯說煩惱名為粗重。漏自性故。或通二障名為粗重。執自性故。漏性漏俱故。或唯障種說為粗重。以漏執性性沉隱故。生現障故偏得其名。或唯習氣名為粗重。以微隱故。性難斷故。諸說不同準此會釋。

論。菩薩起此暖等善根等。若二乘人增上忍.世第一通依五地。中.下忍及暖.頂可通中間。非是見道近所依故 又解方便可通。若成滿者非在中間。若大乘者。上忍.第一唯第四定。余可通依近分.中間 又解中.下品忍及暖.頂二方便通依。成滿唯在第四靜慮故。今此文云。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準此成滿當不通下。故知中間定不得有三乘成滿。方便皆通。以入見道七十一及六十九唯說五依非中間地。西明.要集俱許得依者。乖文自說。西明引瑜伽第一百云。復有九依能盡諸漏。謂未至.中間.四靜慮.三無色。能起斷惑能起善根。理必應爾 今謂不爾。彼說盡漏約修道斷。非謂見道。七十一云三五依生。及六十九現觀依未至.及四靜慮。不說無色.及以中間。若以九依能斷為證。亦應無色能入見道能起善根。若許起者違涅槃經暖等善根是色界系。及七十一.六十九文 又此論中.及六十九.顯揚論等云依欲界起四善根及入見道者。就斷煩惱并大乘中頓悟者說。若漸悟者斷所知障色界亦許。二乘回趣亦依彼身起四善根入于見道 問既許毗缽菩薩生色.無色。雖是頓悟。亦依彼身起四善根。應通無色亦有善根 答暖.頂.下忍容許上生。非鄰近者可許上生。雖許上生所起暖等是色界故。定.惠均勝非彼地法以惠劣故。言生上地不起下者。據諸凡夫及二乘說 或四善根菩薩生彼不能現起此四善根 或不上生。資糧位中許有生上未起暖等。作此說者順諸經論。

論。實證二空實斷二障等。傳三藏解頓漸二師合二十五釋。且漸斷師有十四釋。且煩惱.所知各分三品總有五解。一云即各三品先斷煩惱三品之中。各有無間.解脫成其六心。次斷所知既起異類斷道即起勝進復有一心。總有七心。次斷所知三品亦有六心。欲入相見起一勝進。亦總七心。合十四心真見究竟。何故入相起勝進道。以相見道未曾得故 問準第十云剎那剎那前后相望皆具四道。即不別起。何故今說有十四心 答彼別師義 又釋彼據修道。非創初說 問瑜伽五十五但說二障各分上下。別總三心真見究竟。如何今說有十四心 答如此論會依真假說。實相見道重法于前。以曾得故。各下品別法。中.上合法。故說三心。非實如是 二云所斷之障雖成六品。斷煩惱已欲斷所知。一類緣真更不別起勝進方入斷所知道。故十三心真見究竟 三云從真入相以曾修故。勝入劣故亦不起勝進。但十二心 問從真入相不起勝進。從相入修真無漏道起勝進不 答相入真修難故起勝進道 或已曾得入修。不更起勝進道。雖有二解起將為勝。非相見后即入修道真斷惑道。中間起散別時方入修真斷道故有勝進 四云準第十云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無間.解脫。菩薩不爾。即后無間是前解脫。斷煩惱時有三剎那無間斷道。起勝進道欲斷所知。即為煩惱第三無間之解脫。即有四心。斷所知中三品亦爾。欲入相見起勝進道。即為第三無間解脫。故但八心真見究竟 五云斷煩惱障三無間已即斷所知不起勝進。即以所知初無間道。為彼煩惱第三無間之解脫道。故但七心真見究竟。準此應為六釋。以入相見亦除勝進。準前一解 又解二障各分上下。粗細難易斷差別故。如佛十力根上下力中根隨應屬上下故。斷障亦爾。中品隨應由觀行者意樂力故。隨上下斷故各分二 若爾云何名為漸斷 答由上下別得名為漸 又解本意二障各二不分中品。以各粗細易難斷故。二障合有四品斷別。亦有五釋義準前明。準其義加亦應六釋。義亦如前。又解二障。各分上下。二障下品必各別斷。以創斷故。二障上品即合共斷。以能重起斷障道故。以前斷彼二下品故。即以煩惱下品為下。所知下品為中。望初難故。二各上品為上。以難斷故。既三品斷。于中四釋。一云七心。三無間道三解脫道起一勝進入相見道。二云六心。從真入相不起勝進。三云五心。后無間道是前解脫斷。第三品別起解脫。從真入相起一勝進。四云四心除勝進道頓斷師義有十一釋。且斷二障各三品中。各下中上共合為三有其四說。一云七心。三無間三解脫起一勝進入相見道。二云六心。除勝進道。三云五心。即后無間為前解脫。第三無間后起解脫及一勝進。四云四心。除勝進 問既有七.四剎那差別如何名頓 答二障同斷名之為頓 若爾云何五十八等說三心耶 答同前漸斷釋彼三心 就斷二障各分二品亦有四釋。義同于前 就斷二障各一品中有其三說。一云三心。一云二心。一云一心。義說為二。無間.解脫。能斷障故名無間道。證無為故名解脫道。此論雖多剎那者。是余師義。上漸斷十四。頓斷十一。總二十五釋。又傳二十六釋。漸有十六。頓斷有十。

且漸斷中十六釋者。如斷二障各三品中分為四釋。于前釋中但除斷煩惱已起勝進道方斷所知。余釋同前故但四解。斷二品中同前除勝進亦只四釋 又二下品別斷。上品合斷中。亦同前四解 各一品中亦有四解。一云五心。一云四心除勝進。一云四心。即后無間為前解脫。別起勝進入相見道。一云三心。亦除勝進。總十六釋 頓斷十釋者。各分三品合頓斷中。同前漸斷除一勝進亦為四解。各分二品亦同前漸分為四解。各一品中但為二解。無唯一心義說為二之中解也 如漸.頓斷各分為三。俱非正釋。各分二中第二二中后二釋正。順教文故。頓中各一初二解正第三及余皆不正釋 西明云。雖二十五釋理猶未盡。各一品中合有漸.頓二師說別。合二十八釋 今謂此說亦未盡理。一西明但聞三藏前二十五釋。不聞二十六釋。各一品中就西明釋但為三解。合有四釋如前已明。亦少一釋。又前三品二品之中斷煩惱已。欲斷所知應加勝進。前三類中各少一釋。不可說言一真見道不可別起勝進。以所釋障品類別故。又多不正故作此解 要集云。有解云。二十八釋亦未盡理。各一品中漸斷障家合有五釋。一個三心。二個四心。一個五心。一個六心。加西明二。又三心見道但為四解。亦不盡理。加前三解。一云初二心是二品無間。第三是前二解脫道。又從第一入第二。從第二入第三。既是異類應有勝進。即合七釋。合三十三方得盡理 今謂不爾。三心見道初二無間第三解脫。與前各一三心何別。應除此解三十二釋 要集云。此皆未盡。于一品頓斷之中合有四。即一無間斷惑證滅義說為二。只是一心。入相見時起一勝進。故為四解。又三二一各別斷中。從斷煩惱欲斷所知各起勝進。即加三勝進。于有解三十三釋中。除三心見道二釋但存五釋。于無間后不許起勝進。但取二心無間一心解脫合三十一。加勝進四。一品頓斷中加一。漸斷之中一二三品各加于一。合三十六釋。于中一二三品各十有釋。三心見道有其六釋 今謂不爾。四勝進道應頓斷中加。漸斷之中準有釋有。又可許各一品中。頓斷只得有四。漸斷有五。三心見道二無間一解脫過亦同前。應三十四釋。今者義準合三十九。各二三品中漸頓各六釋成二十四。各一品中共有九釋。如前準知。三心見道合有六釋。后無間道為前解脫釋中。于斷下品煩惱障已亦起勝進。或除相望無間解脫。但于別起無間解脫。斷下煩惱欲斷所知。起一勝進為一解。又斷中品起一勝進。趣總斷道亦為一解。

論。二相見道等。若依漸斷是真見道。解釋如前。故五十五云。云何名為第四現觀。乃至云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耎品見道所斷煩惱粗重等。故知真見漸斷非頓。皆如疏引 若第二師亦如疏引。說三品心如次下會。又雜集第九云。又如上說見道差別皆假建立。非真實爾。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別內證絕戲論故。亦不可云此依十六。論云皆假。若說十六。但應云是假建立。何須說皆。故知總.別二種見道皆是假立。若爾頓斷家引。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亦應是假 答不爾非差別說故是真見。已下方云。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等。三心見道是差別說。故假建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鄂尔多斯市| 洛南县| 唐山市| 南漳县| 太原市| 长寿区| 平定县| 马山县| 张家口市| 荥经县| 秀山| 米易县| 疏附县| 涞水县| 阳原县| 新巴尔虎左旗| 广丰县| 白玉县| 年辖:市辖区| 沈阳市| 芜湖市| 黄浦区| 阿拉善盟| 兴城市| 磐安县| 平顺县| 襄汾县| 荔波县| 山东省| 正镶白旗| 白朗县| 翁牛特旗| 巴塘县| 镶黄旗| 合江县| 长白| 铜陵市| 昭苏县| 肥西县|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