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 智儼
- 5322字
- 2015-12-18 16:57:35
融會三乘決顯明一乘之妙趣
夫圓通之法。以具德為宗。緣起理。實用二門取會。其二門者。所謂同別二教也。別教者。別于三乘故。法華經云。三界外別索大牛之車故也。同教者。經云會三歸一故。知同也。又言同者。眾多別義。一言通目故言同。又會義不同多種法門。隨別取一。義余無別相故言同耳。所言同者。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三乘故。前德已述通別二教。而未見釋相。今以理求。通之與同義無別趣也。問所以佛教多用一言通目諸義。既通目諸義。于辯才中。云何得明法義及辭樂說等耶。答佛教若不通目。有情眾生。隨言取義。以定根性。無由以近會其遠旨。所以佛教存通目者。依其論道及施設道。以生智滅惑。顯理成果之便巧也。故華嚴中信解行等諸位。以信一言。成其信位。位中所含。即通成解行理事等一切法門。亦簡前后諸位法相不同。及會普眼境界一乘無礙陀羅尼門。據斯圣巧。一言之下。玄復玄耳。又華嚴經文前之五會。及十明已后。盡不思議品。即以一乘別教。從三乘說。十地中文。即用一乘圓教。從三乘教。以顯一乘別教說。所以知者。故文中以悉曇字音。會成無盡故也。普賢性起用。彼一乘別教。以顯一乘文義。由彼文中是廣大說故。離世間下二會之文。一乘行法。以始標終說故。教義俱一乘也。又十地以前四會中六決定文。何故不依十數而說。答為六決定是本分義。深體略難解故。寄三乘之教。卻顯一乘玄趣。令其聞者一往易解也。經文善巧二文交絡二義。顯宗分齊極善妙也。三乘緣起。緣聚即有。緣散則離。一乘緣起。緣聚不有。緣散未離。此約所對不同故。成綺互明耳。又如同體依持。以明因果。理性體融。在因為因。在果為果。其性平等。據緣以說。在一乘即圓明具德。處三乘則一相孤門。在小乘廢深論淺。居凡有則唯事空文。此即理之妙趣也。又一乘之法。對機以明。別非謂自相而可別。隨機論別。別別別別別別別別別別。所以說十者。欲顯無量故。又一乘同法。對智以彰同。若引機以會同。則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即窮無盡也。又小乘未窮論道故有諍論。三乘及同教。窮其論道故有定論。別教一乘。絕其論道故。無論義經。法門具滿。無喻可說故。無譬喻經。法門圓備。不可由致而說故。無因緣經。此則佛法善施教網極巧然矣。又佛性論明其通觀。通觀滅諸惑。通證諸理。通成諸行。通克諸果。此約一乘同教言。若一乘別教說。即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窮其法界也。余并準之。又梁攝論云。生死即涅槃無二無此彼故者。欲明即事備真矣。又諸三乘經論所明位地。及差別次第法相門等。并約信解門中。作如是說故。大論云。隨一方化儀也。若據行法則不如。是行解亦入解門。又別教一乘佛。及普賢愿行等法。始終皆齊。無有前后。仍于諸法義。隨舉為首。余即為伴。宜可準之。若隨機欲。或有總知。謂大學者。或有別知。謂小乘學者。一乘同別教義。依海印定起。普眼所知。三乘教義。依佛后得法住智說。聞思修及報生善意識。并內證梵行勝智。及真實智所知。此約別相說。又一乘法義。出出世證。余時見聞及比解行。三乘法義。出世得證。世間比而解行。一乘法義。佛及普賢菩薩愿行建立。有情眾生依而住持。三乘法義。眾生業行建立。佛菩薩等依而住持。一乘法義。臨其玄想。玄想頓得。若見于佛。頓見頓見頓見頓見頓見頓見頓見頓見頓見頓見。稱名亦爾。菩薩亦然。一乘法義。成佛共一切眾生。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成佛。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皆新新斷惑。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也。普賢菩薩行愿亦爾。三乘即不然。又別教之中。亦有同別。由多即一。是其同也。為一中多。即是別也。同教之中。亦有同別。一乘三乘。同一善巧。是其同也。各為據機別。即是別也。有情眾生所知之境。則無上來所明諸義。何以故。為是遍計故。前德云。惟一實之淵曠。嗟萬像之繁雜。真俗異而體同。凡圣分而道合者。此則先人已通斯趣耳。上來所舉。略開一乘宗序之狀相也。其間三乘法相次第。明義取解。法式列名出體。釋得名所以。辨寬狹明位地。障治相擬。通局隨義。分別具緣多少。問答釋疑等。具如諸章及諸論也。
顯華嚴經部品增減義
相傳。龍樹菩薩往龍宮中。見有大本不思議經。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三十六品。支法領從千奠國。從三萬六千偈三十四品來見傳此土也。
釋瓔珞本業二經顯華嚴經一乘分齊義
依主伴二經相顯者。依瓔珞本業經。初會說十世界海。第二會說十國土海。第三會說十住。第四會說十行。第五會說十回向。第六會說十地。第七會說善財入法界。第八會說瓔珞本業經。第九會說等覺位。第十會說妙覺位。成六明門及七見六著等。別說十無盡戒。以成位也。若依梵網經。釋迦佛在第四禪魔醯首羅天王宮。與無量大梵天王及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說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品時。釋迦身放慧光。照蓮華臺藏世界。其中一切世界眾生。相視歡喜。皆生疑念。是時釋迦。擎此世界。大眾還至蓮華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見盧舍那佛坐百萬蓮華光明座上。釋迦及大眾。敬禮盧舍那足下。請問成佛因緣。時廬舍那佛。即大歡喜。為于大眾。說成佛因緣。及明依正兩報及成化佛釋迦身等。廣在經文。時盧舍那佛。廣答所化千佛及所化千百億釋迦佛。說四位法。一十發趣心。二十增長。三十金剛。四十地以成勝果。廣在經文。成次第者。盧舍那佛。引三世佛說。百劫修行。成心地法。號盧舍那。成蓮華臺藏世界海赫赫天光。師子座上依諸別光成千葉上佛持心地法門。復轉為千百億釋迦。次第說上心地法門。并勸修行。其佛復各舉身。放不思議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青黃赤白等華。供養盧舍那竟。各從蓮華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還本世界閻浮提地菩薩樹下。還從體性華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法。復至焰天。說十行法。復從座起。至四天中。說十回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其十地。復至初禪。說十金剛。復至二禪。說十忍。復至三禪。說十愿。復至四禪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原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其余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爾時釋迦。從初現蓮華藏世界。東方來入天宮。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凈。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為釋迦。于寂滅道場金剛華光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說教門。亦復如是。吾今來此世界之中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竟。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闇。說本盧舍那佛心地之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原。一切菩薩本原。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有因。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無盡波羅提木叉等。具在經文。上來所錄。瓔珞本業經。廣說其位。行相略說。梵網經行相廣說。位相略說。上釋迦于第四禪說心地法者。即是閻浮化釋迦也。又顯彼天中別有實報盧舍那身。乃至次第。于閻浮提。七歲出家。已去說十住處者。化身復說報身三乘華嚴十說十住處也。次第到第四禪地。后下閻浮。重說十戒。據此文相。瓔珞經與梵網經。并別不同。重頌十戒處者。亦各不同。此約三乘。盧舍那當彼報身。所化千佛。及化千億釋迦。亦當報身。下閻浮提。七歲出家等。當是化身。若依華嚴。即不如此。為有十佛不同故。其盧舍那等。及化釋迦。并是十佛化用。應可準知。今經文云。于閻浮提八千返。上下說心地法者。通彼應化。二處總籠說。若依大經。本初會說十世界海。及明世界因時分齊義。第二會說凈土海及信解行成就法。第三會說十住法。及明法法。第四會說十行法及十藏法。第五會說十回向法。第六會說十地因果德用及普賢性起等法。第七重會普光說離世間法。第八會說入法界法。若依大慈恩寺梵本增第九會。佛游于樹下及普光堂處。說如來功德境界。上境界入品。問何故上來所錄并皆差別不同。答依大經本所顯義門相。即容融理事自在所有教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帝網喻無盡不同。若諸教網。主伴相顯。有定相者。即違大理故。主伴經差別不同。如地經說。六決定義。是其地體。返不用十數目之。十地不同。是其地相。翻用十數目之。以此驗求知。佛慈悲欲令易解。將不滿數目體。以滿數目相。是佛別意也。今準瓔珞本業梵網二經。會數具十。華嚴經本但有七八不具。義并準知。其瓔珞本業梵網二經。是二乘攝。華嚴經是一乘攝。何以故。十數之義。含有二門。一成圓教門。二不成圓教門。今將梵網經等。對大經本。瓔珞等十數。即是單別。不具一切圓故。入三乘攝。不具十義數。亦有二種。一目彼三乘。令人分解。二目彼一乘。就彼下機。相對以顯一乘。今據相對顯發門故。用不滿十數教。入一乘攝。余可準知。
證華嚴經用教分齊義
今依七種教。證華嚴經文義分齊。一經。謂法華經勝鬘經瓔珞本業經梵網經入如來境界不思議經等。二論。謂十地論攝論瑜伽論雜集論如實論等。三疏。四章。五鈔。六問答。七雜孔目。
梵本同異義
依大慈恩寺華嚴梵本撿。有五百四十一紙葉(五十五字為一行。二十行為一紙葉)。一紙葉背面二千二百八十字。十紙計當二萬二千八百字。三十二字為一頌。一百紙當二十二萬八千字。三十二萬為萬頌。五百四十一紙。計當一百三十二萬三千四百八十字。依三十二字為頌。計當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余十字。
世間凈眼品第一(從如是我聞已下是) 如來品第二(從發問已去是) 普賢菩薩修行入三摩提品第三(從入凈藏定已后是) 說入世界海品第四(從說五海已后是) 凈世界海功德海光明品第五(從立世界已后是) 世界輪圍莊嚴海品第六(當知此蓮華藏世界海下是) 說世界海莊嚴地品第七(彼大斫迦羅山已下是) 觀世界性處品第八(彼大地處已下是) 觀世界處安住音聲品第九(此香水海上已下是) 毗盧舍那品第十(此云常寂光。從乃往久遠過世界已下是)
第一會了。
如來名稱品第十一 四諦品第十二 如來光明熾然覺品第十三 菩薩明難品第十四 圓凈行品第十五 賢勝品第十六
第二會了。
須彌頂入如來品第十七 須彌頂如來作菩薩集說偈品第十八 十菩薩說住品第十九 梵行品第二十 說初發心菩薩功德花聚喻偈品第二十一 明法品第二十二
第三會了。
蘇夜摩富作品第二十三 蘇夜摩富菩薩集說偈品第二十四 說功德花和合十菩薩行品第二十五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六
第四會了。
如來升入兜率陀天品第二十七 兜率宮菩薩來說偈品第二十八 金剛幢回向品第二十九
第五會了。
十地品第三十 神通品第三十一(十明) 忍辱品第三十二(十忍) 心王問算教入品第三十三 壽量品第三十四 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五 說佛法不思議品第三十六 說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七 小種好光明說功德門品第三十八 說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九 說如來性起品第四十
第六會了。
出世間品第四十一
第七會了。
善財離貪藏品第四十二(從入法界品初已下。至爾時文殊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已前是) 彌勒離貪名善財所問品第四十三(從有國土名可樂已后。至爾時善財得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知識已前是) 普賢離貪名竟(在普賢長行后說偈前有此語) 說如來功德不思議境界上境界入品第四十四竟(從爾時善財得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已后。盡說如來功德不思議界上境界入品已前是)
第八會了。
又依梵本。彌勒知識后安其品名道已前文。是彌勒離貪名善財所問品。普賢知識后說偈前云普賢離貪名竟。據此文相。入法界品前。文殊游行南方已后經文。即是教大之中三大義也。從前文殊至后彌勒。是因漸成就大。從后文殊至后普賢。是因成就大。由是普法故。普賢偈文。是教說修成就大。由在因中教說佛證故。此有二義。一者證修初地已上通其佛地。是證分齊。今依教說。名教說修成就大。二者觀修依地前比位意言無分別觀。今依教說。名教說修成就大。此教說修。通在因成就及因漸成就二大位中。離過顯理用也。
初文殊師利 二名功德云比丘 三名海云比丘 四名善住比丘 五名彌伽(此方名多云)良醫(祝藥者說藥也) 六名解脫長者 七名海幢比丘 八名休舍優婆姨(休舍者。梵音呼舍也。呼舍者此云靜義) 九名毗目多羅(此云解脫聲) 十名婆羅門優婆塞方便命 十一彌多羅尼子(此云慈優婆姨) 十二名善現比丘 十三國名輸那道場童子名釋天主童子 十四城名大體有長者名電住 十五有長者名甘露法頂城名師子滿 十六長者名法寶周羅 十七長者名普眼妙香 十八有王名滿足 十九王名大光 二十有優婆姨名不動 二十一有出家外道名隨順一切眾生 二十二有優婆塞名勝青蓮華香 二十三有海師名自在城名勝出 二十四城名喜樂長者名無上勝 二十五城名迦陵伽婆提(此云聲悅)有比丘尼師子奮迅 二十六國名險難有女名婆須蜜多(此云天支) 二十七城名首婆羅(此云到凈)有長者名安住 二十八山名光明菩薩名觀世音 二十九東方菩薩名正趣 三十城名婆羅波提(此云門至陰也)天名大天 三十一道場神名安住 三十二名摩竭提國迦毗羅住處夜天名婆娑婆陀(此云依止不畏。準梵本應云婆娑婆也多) 三十三夜天名甚深妙德離垢光明 三十四夜天名喜目觀察眾生 三十五夜天乘道場眾中名妙德救護眾生 三十六夜天名寂靜音 三十七夜天名妙德守護諸城 三十八夜天名開敷樹華 三十九夜天名愿勇光明守護眾生 四十天名妙德圓滿 四十一釋迦女名瞿夷 四十二名摩耶夫人 四十三此世界中忉利天上有天名正念彼天有女 四十四即是彌勒 四十五后文殊 四十六名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