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嚙。時時上下是也。發作有時者。蛔飽而靜。則痛立止。蛔饑求食。則痛復發也。毒藥。即錫粉、雷丸等殺蟲之藥。毒藥者。折之以其所惡也。甘草粉蜜湯者。誘之以其所喜也。白粉即鉛白粉。能殺三蟲。而雜于甘草、白蜜之中。誘使蟲食。甘味既盡。毒性旋發。

而蟲患乃除。此醫藥之變詐也。

甘草粉蜜湯方甘草(二兩) 白粉(一兩) 白蜜(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蛔厥。蛔動而厥。心痛吐涎。手足冷也。蛔動而上逆。則當吐蛔。蛔 安而復動。則病亦靜而復時煩也。然蛔之所以時安而時上者何也。蟲性喜溫。臟寒則蟲不安而上膈。蟲喜得食。臟虛則蛔復上而求食。故以人參、姜、附之屬。益虛溫胃為主。而以烏梅、椒、連之屬。苦酸辛氣味。以折其上入之勢也。

烏梅丸方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 川椒(各四兩)附子(炮) 桂枝 人參 黃柏(各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曰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物。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平脈。脈無病也。即內經身有病而無邪脈之意。陰脈小弱者。初時胎氣未盛。而陰方受蝕。故陰脈比陽脈小弱。至三四月經血久蓄。陰脈始強。內經所謂手少陰脈動者妊子。千金所謂三月尺脈數是也。其人渴。妊子者內多熱也。一作嘔亦通。今妊婦二三月。往往惡阻不能食是已。無寒熱者。無邪氣也。夫脈無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熱邪氣。則無可施治。惟宜桂枝湯和調陰陽而已。徐氏云。桂枝湯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也。六十日當有此證者。謂妊娠兩月。正當惡阻之時。設不知而妄治。則病氣反增。正氣反損。而嘔瀉有加矣。絕之謂禁絕其醫藥也。樓全善云。

嘗治一二婦惡阻病吐。前醫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絕之之旨。以炒糯米湯代茶。止藥月余漸安。

婦人宿有 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此為 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 也。所以血不止者。其 不去故也。當下其 。桂枝茯苓丸主之。

、舊血所積。為宿病也。 痼害者。宿病之氣。害其胎氣也。于法妊娠六月。其胎當動。今未三月。胎不當動而忽動者。特以 痼害之之故。是六月動者胎之常。三月動者胎之變也。夫 病之人。

其經月當不利。經不利。則不能受胎。茲前三月經水適利。胞宮凈而胎可結矣。胎結故經斷不復下。

乃未三月而 血仍下。亦以 痼害之之故。是血留養胎者其常。血下不止者其變也。要之。其 不去。

則血必不守。血不守。則胎終不安。故曰當下其 。桂枝茯苓丸。下 之力。頗輕且緩。蓋恐峻厲之藥。將并傷其胎氣也。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婦人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脈弦發熱。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惡寒而腹反惡寒。甚至少腹陣陣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臟開不能合。而風冷之氣乘之也。夫臟開風入。其陰內勝。則其脈弦為陰氣。

而發熱且為格陽矣。胎脹者。胎熱則消。寒則脹也。附子湯方未見。然溫里散寒之意。概可推矣。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后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

膠艾湯主之。

婦人經水淋瀝。及胎產前后下血不止者。皆沖任脈虛。而陰氣不能守也。是惟膠艾湯為能補而固之。

中有芎、歸。能于血中行氣。艾葉利陰氣。止痛安胎。故亦治妊娠胞阻。胞阻者。胞脈阻滯。血少而氣不行也。

膠艾湯方干地黃(六兩) 川芎 阿膠 甘草(各二兩) 艾葉 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婦人懷妊。腹中 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按、說文 音絞。腹中急也。乃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血不足而水侵。則胎失其所養。而反得其所害矣。

腹中能無 痛乎。芎、歸、芍藥。益血之虛。苓、術、澤瀉。除水之氣。趙氏曰。此因脾土為木邪所客。谷氣不舉。

濕氣下流。搏于陰血而痛。故用芍藥多他藥數倍。以瀉肝木。亦通。

當歸芍藥散方當歸 川芎(各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 白術(各四兩) 澤瀉(半斤)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此益虛溫胃之法。為妊娠中虛而有寒飲者設也。夫陽明之脈。順而下行者也。有寒則逆。有熱亦逆。逆則飲必從之。而妊娠之體。精凝血聚。每多蘊而成熱者矣。按外臺方。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兩。生姜、茯苓各四兩。麥冬、人參各三兩。為治胃熱氣逆嘔吐之法。可補仲景之未備也。

干姜人參半夏丸方干姜 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小便難而飲食如故。則病不由中焦出。而又無腹滿身重等證。則更非水氣不行。知其血虛熱郁。而津液澀少也。本草當歸補女子諸不足。苦參入陰利竅除伏熱。貝母能療郁結。兼清水液之源也。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妊娠小便不利。與上條同。而身重惡寒頭眩。則全是水氣為病。視虛熱液少者。霄壤懸殊矣。葵子、茯苓滑竅行水。水氣既行。不淫肌體。身不重矣。不侵衛陽。不惡寒矣。不犯清道。不頭眩矣。經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虛之變。不可不審也。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升) 茯苓(三兩)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小便利則愈。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

妊娠之后。最慮濕熱傷動胎氣。故于芎、歸、芍藥養血之中。用白術除濕。黃芩除熱。丹溪稱黃芩、白術為安胎之圣藥。夫芩、術非能安胎者。去其濕熱而胎自安耳。

當歸散方當歸 黃芩 芍藥 川芎(各一斤) 白術(半斤)上五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養胎。白術散主之。

妊娠傷胎。有因濕熱者。亦有因濕寒者。隨人臟氣之陰陽而各異也。當歸散。正治濕熱之劑。白術散。白術、牡蠣燥濕。川芎溫血。蜀椒去寒。則正治濕寒之劑也。仲景并列于此。其所以詔示后人者深矣。

白術散方白術 川芎 蜀椒(去汗) 牡蠣(各三分)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 。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

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傷胎。胎傷而病也。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而實非水也。所以然者。心氣實故也。心、君火也。為肺所畏。而妊娠七月。肺當養胎。心氣實則肺不敢降。而胎失其養。所謂太陰當養不養也。夫肺主氣化者也。肺不養胎。則胞中之氣化阻。而水乃不行矣。腹滿便難身重。職是故也。

是不可治其肺。當刺勞宮以瀉心氣。刺關元以行水氣。使小便微利。則心氣降。心降而肺自行矣。勞宮、心之穴。關元、腎之穴。

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

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痙、筋病也。血虛汗出。筋脈失養。風入而益其勁也。郁冒。神病也。亡陰血虛。陽氣遂厥。而寒復郁之。則頭眩而目瞀也。大便難者。液病也。胃藏津液而滲灌諸陽。亡津液胃燥。則大腸失其潤而便難也。三者不同。其為亡血傷津則一。故皆為產后所有之病。

產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郁冒雖有客邪。而其本則為里虛。故其脈微弱也。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津氣上行而不下逮之象。所以然者。亡陰血虛。孤陽上厥。而津氣從之也。厥者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

陰陽乍離。故厥而冒。及陰陽復通。汗乃大出而解也。產婦新虛。不宜多汗。而此反喜汗出者。血去陰虛。陽受邪氣而獨盛。汗出則邪去。陽弱而后與陰相和。所謂損陽而就陰是也。小柴胡主之者。以邪氣不可不散。而正虛不可罔顧。惟此法為能解散客邪。而和利陰陽耳。

小柴胡湯方(見嘔吐)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宜大承氣湯主之。

病解能食。謂郁冒解而能受食也。至七八日更發熱。此其病不在表而在里。不屬虛而屬實矣。是宜大承氣以下里實。

大承氣湯方(見痙)產后腹中 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兼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產后腹中 痛。與妊娠腹中 痛不同。彼為血虛而濕擾于內。此為血虛而寒動于中也。當歸、生姜溫血散寒。孫思邈云。羊肉止痛利產婦。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見寒疝)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產后腹痛。而至煩滿不得臥。知血郁而成熱。且下病而礙上也。與虛寒 痛不同矣。枳實燒令黑。

能入血行滯。同芍藥為和血止痛之劑也。

枳實芍藥散方枳實(燒令黑勿太過) 芍藥(等分)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癰膿。大麥粥下之。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瘀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

亦主經水不利。

腹痛服枳實芍藥而不愈者。以有瘀血在臍下。著而不去。是非攻堅破積之劑。不能除矣。大黃、桃仁、 蟲。下血之力頗猛。用蜜丸者。緩其性不使驟發。恐傷上二焦也。酒煎頓服者。補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惟恐不盡也。

下瘀血湯方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個) 蟲(二十枚去足熬)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更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

無太陽證者。無頭痛惡寒之表證也。產后七八日。少腹堅痛。惡露不盡。但宜行血去瘀而已。然不大便。

煩躁。發熱。脈實。則胃之實也。日晡為陽明旺時。而煩躁甚于他時。又胃熱之驗也。食氣入胃。

長氣于陽。

食入而助胃之熱則譫語。至夜陽明氣衰而譫語愈。又胃熱之驗也。故曰熱在里。結在膀胱。里即陽明。

膀胱即少腹。蓋謂不獨血結于下。而亦熱聚于中也。若但治其血而遺其胃。則血雖去而熱不除。

即血亦未必能去。而大承氣湯中。大黃、枳實。均為血藥。仲景取之者。蓋將一舉而兩得之歟。

產后風。續續數十日不解。頭微疼。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者。

可與陽旦湯。

產后中風。至數十日之久。而頭疼寒熱等證不解。是未可卜度其虛。而不與解之散之也。陽旦湯治傷寒太陽中風挾熱者。此風久而熱續在者。亦宜以此治之。夫審證用藥。不拘日數。表里既分。汗下斯判。

上條里熱成實。雖產后七八日。與大承氣而不傷于峻。此條表邪不解。雖數十日之久。與陽旦湯而不慮其散。非通于權變者。未足以語此也。

陽旦湯方(即桂枝湯加黃芩)產后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此產后表有邪而里適虛之證。若攻其表。則氣浮易脫。若補其里。則表多不服。竹葉湯。用竹葉、葛根、桂枝、防風、桔梗。解外之風熱。人參、附子。固里之脫。甘草、姜、棗。以調陰陽之氣。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濟之法。

凡風熱外淫。而里氣不固者。宜于此取則焉。

竹葉湯方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生姜(五兩) 大棗(十五枚)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覆使汗出。頭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

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者。乳子之時。氣虛火勝。內亂而上逆也。竹茹、石膏。甘寒清胃。桂枝、甘草。辛甘化氣。白薇性寒入陽明。治狂惑邪氣。故曰安中益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肥市| 长沙县| 望城县| 屯留县| 关岭| 玉田县| 莫力| 光泽县| 乐清市| 横峰县| 平利县| 龙山县| 沾益县| 龙山县| 建水县| 桐城市| 同仁县| 自治县| 鄂尔多斯市| 清河县| 从化市| 灵台县| 大田县| 乐亭县| 方山县| 高安市| 黄龙县| 谢通门县| 襄城县| 潮州市| 馆陶县| 墨竹工卡县| 保德县| 蒲江县| 新源县| 江山市| 宜州市| 庆城县| 岳普湖县| 六安市|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