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為陽。陽者主外。陽絕不通于外。為手足寒。陽不外通。則并而上行。為上氣腳縮也。五臟為陰。陰者主內。陰絕不守于內。則下利不禁。甚者不交于陽。而隧道痹閉。為手足不仁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沉為里為下。沉中見弦。為少陽之氣滯于下而不得越。故下重。大為邪盛。又大則病進。故為未止。徐氏曰。微弱者。正衰邪亦衰也。數為陽脈。于微弱中見之。則為陽氣將復。故知利欲自止。雖有身熱。勢必自已。不得比于下利熱不止者死之例也。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厥冷無脈。陰亡而陽亦絕矣。灸之所以引既絕之陽。乃厥不回。脈不還。而反微喘。殘陽上奔。大氣下脫。故死。下利為土負水勝之病。少陰負趺陽者。水負而土勝也。故曰順。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愈。
微熱而渴者。胃陽復也。脈弱者。邪氣衰也。正復邪衰。故令自愈。脈數、亦陽復也。微熱汗出者。氣方振而勢外達。亦為欲愈之候。設脈緊則邪尚盛。必能與正相爭。故為未解。脈數而渴。陽氣已復。亦下利有微熱而渴之意。然脈不弱而數。則陽之復者已過。陰寒雖解。而熱氣轉增。將更傷陰而圊膿血也。弦脈陰陽兩屬。若與發熱身汗并見。則弦亦陽也。與脈數有微熱汗出正同。故愈。
按、上數條。皆是傷寒邪氣入里之候。故或熱或渴。或汗出。或脈數。陽氣既復。邪氣得達則愈。
若雜病濕熱下利之證。則發熱口渴脈數。均非美證。內經云。下利身熱者死。仲景云。下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蓋內經所言者。雜病濕熱下利之證。仲景所言者。傷寒陰邪內入之證。二者不可不分也。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氣者。氣隨利失。即所謂氣利是也。小便得利。則氣行于陽。不行于陰而愈。故曰當利其小便。喻氏所謂急開支河者是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寸浮數者。陽邪強也。尺中澀者。陰氣弱也。以強陽而加弱陰。必圊膿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清與圊同。即完谷也。是為里虛氣寒。乃不溫養中土。而反攻令汗出。則陽氣重虛。陽虛者。氣不化。故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喻氏曰。下利脈沉遲。而面少赤。身微熱者。陰盛而格陽在上在外也。若其人陽尚有根。其格出者。終必復返。陽返而陰未肯降。必郁冒少頃。然后陽勝而陰出為汗。陰出為汗。陰邪乃解。自不下利矣。陽入陰出。儼有龍戰于野。其血玄黃之象。病患能無微厥乎。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者。陰先竭而陽后脫也。是必俟其 時經氣一周。其脈當還。其手足當溫。
設脈不還。其手足亦必不溫。則死之事也。
下利后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下利腹脹滿。里有寒也。身體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溫其里。而后攻其表。所以然者。里氣不充。則外攻無力。陽氣外泄。則里寒轉增。自然之勢也。而四逆用生附。則寓發散于溫補之中。桂枝有甘、芍。則兼固里于散邪之內。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四逆湯方(見上)桂枝湯方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熱粥一升。
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
停后服。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
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有里虛臟脫者。亦有里實腑閉者。昔人所謂利者不利是也。按之心下堅。其證的矣。脈雖不實大。而亦未見微弱。自宜急下。使實去則利止。通因通用之法也。脈遲為寒。然與滑俱見。則不為寒而反為實。以中實有物。能阻其脈行之機也。夫利因實而致者。實不去則利不已。故宜急下。病已瘥而至其時復發者。陳積在脾也。脾主信。故按期復發。是當下之。令陳積去。則病本拔而愈。
大承氣湯方(見痙)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譫語者。胃實之征。為有燥屎也。與心下堅脈滑者大同。然前用大承氣者。以因實而致利。去之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氣者。以病成而適實。攻之恐傷及其正也。
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 枳實(三枚) 濃樸(三兩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此治濕寒內淫。臟氣不固。膿血不止者之法。赤石脂理血固脫。干姜溫胃驅寒。粳米安中益氣。崔氏去粳米加黃連、當歸。用治熱利。乃桃花湯之變法也。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此治濕熱下注。及傷寒熱邪入里作利者之法。白頭翁湯苦以除濕。寒以勝熱也。
白頭翁湯方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下利后更煩者。熱邪不從下減。而復上動也。按之心下濡。則中無阻滯可知。故曰虛煩。香豉、梔子。能撤熱而除煩。得吐則熱從上出而愈。因其高而越之之意也。
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愈。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主之。
挾熱下利者。久則必傷脾陰。中寒清谷者。甚則并傷腎陽。里寒外熱。汗出而厥。有陰內盛而陽外亡之象。通脈四逆。即四逆加干姜一倍。所謂進而求陽。以收散亡之氣也。
通脈四逆湯方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趙氏曰。大腸與肺合。大抵腸中積聚。則肺氣不行。肺有所積。大腸亦不固。二害互為病。大腸病而氣塞于肺者痛。肺有積者亦痛。痛必通用。紫參通九竅。利大小腸。氣通則痛愈。積去則利自止。喻氏曰。
后人有疑此非仲景之方者。夫詎知腸胃有病。其所關全在肺氣耶。程氏疑是腹痛。本草云。紫參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
紫參湯方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氣利。氣與屎俱失也。訶黎勒澀腸而利氣。粥飲安中益腸胃。頓服者。補下治下。制以急也。
訶黎勒散方訶黎勒(十枚煨)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附方千金翼小承氣湯 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上)外臺黃芩湯 治干嘔下利。
黃芩 人參 干姜(各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此與前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治同。而無芍藥、甘草、生姜。有人參、桂枝、干姜。則溫里益氣之意居多。凡中寒氣少者。可于此取法焉。其小承氣湯。即前下利譫語有燥屎之法。雖不贅可也。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浮數脈皆陽也。陽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者。衛氣有所遏而不出也。夫衛主行營氣者也。而營過實者。反能阻遏其衛。若有痛處。則營之實者已兆。故曰當發其癰。癰腫之候。膿不成。則毒不化。而毒不聚。則膿必不成。故以手掩其腫上。熱者毒已聚。則有膿。不熱者毒不聚。則無膿也。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
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甲錯、肌皮干起。如鱗甲之交錯。由營滯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腹皮急。按之濡。氣雖外鼓。而病不在皮間也。積聚為腫脹之根。脈數為身熱之候。今腹如腫狀而中無積聚。身不發熱而脈反見數。
非腸內有癰。營郁成熱而何。薏苡破毒腫。利腸胃為君。敗醬一名苦菜。治暴熱火瘡。排膿破血為臣。
附子則假其辛熱以行郁滯之氣爾。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盒飯下。
腫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腫癰。疑即腸癰之在下者。蓋前之癰在小腸。而此之癰在大腸也。大腸居小腸之下。逼處膀胱。
致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而實非膀胱為害。故仍小便自調也。小腸為心之合。而氣通于血脈。大腸為肺之合。而氣通于皮毛。故彼脈數身無熱。而此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也。脈遲緊者。邪暴遏而營未變。云可下者。謂可下之令其消散也。脈洪數者。毒已聚而營氣腐。云不可下者。謂雖下之而亦不能消之也。大黃牡丹湯。腸癰已成未成。皆得主之。故曰有膿當下。無膿當下血。
大黃牡丹湯方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個) 冬瓜仁(半升) 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出者云何。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血與汗皆陰也。陰亡。則血流不行。而氣亦無輔。故脈浮微而澀也。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茲不汗出而身有瘡。則知其被刀斧所傷而亡其血。與汗出不止者。跡雖異而理則同也。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金瘡。金刃所傷而成瘡者。經脈斬絕。營衛沮弛。治之者必使經脈復行。營衛相貫而后已。王不留行散。則行氣血和陰陽之良劑也。
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細葉(十分七月七日采) 甘草(十八分) 黃芩(二分)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川椒(三分) 濃樸(二分) 干姜(二分) 芍藥(二分)上九味。王不留行、蒴 、桑皮三味。燒灰存性。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后亦可服。如風寒。桑根勿取之。前三物陰干百日。
排膿散方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枳實苦寒。除熱破滯為君。得芍藥則通血。得桔梗則利氣。而尤賴雞子黃之甘潤。以為排膿化毒之本也。
排膿湯方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姜(一兩) 大棗(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此亦行氣血和營衛之劑。
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浸淫瘡。義如臟腑經絡篇中。黃連粉方未見。大意以此為濕熱浸淫之病。故取黃連一味為粉粉之。
苦以燥濕。寒以除熱也。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 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人身經絡。陽明行身之前。太陽行身之后。太陽傷。故不能卻也。太陽之脈。下貫 內。刺之所以和利其經脈也。 、足肚也。
病患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 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濕痰凝滯關節則腫。風邪襲傷經絡則動。手指臂腫動。身體 者。風痰在膈。攻走肢體。陳無擇所謂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生諸病。手足項背。牽引釣痛。走易不定者是也。藜蘆吐上膈風痰。甘草亦能取吐。方雖未見。然大略是涌劑耳。(李氏)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肝主筋。上應風氣。肝病生風。則為轉筋。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經云。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也。轉筋入腹者。脾土虛而肝木乘之也。雞為木畜。其屎反利脾氣。故取治是病。且以類相求。
則尤易入也。
雞屎白散方雞屎白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陰狐疝氣者。寒濕襲陰。而睪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沒無時。故名狐疝。
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溫入陰。而逐其寒濕之氣也。
蜘蛛散方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兩)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蜜丸亦可。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腹痛脈多伏。陽氣內閉也。或弦者。邪氣入中也。若反洪大。則非正氣與外邪為病。乃蛔動而氣厥也。然必兼有吐涎心痛等證。如下條所云。乃無疑耳。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者。甘草粉蜜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