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 金匱要略心典
  • 尤怡
  • 4941字
  • 2015-12-17 17:30:26

此但舉火邪二字。而不詳其證。按傷寒論云。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又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jīng)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仲景此條。殆為驚悸下血備其證歟。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加蜀漆之辛。蓋欲使火氣與風(fēng)邪一時(shí)并散。而無少有留滯。

所謂從外來者。驅(qū)而出之于外也。龍骨、牡蠣。則收斂其浮越之神與氣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龍骨(四兩) 牡蠣(五兩熬)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此治飲氣抑其陽氣者之法。半夏蠲飲氣。麻黃發(fā)陽氣。妙在作丸與服。緩以圖之。則麻黃之辛甘。

不能發(fā)越津氣。而但升引陽氣。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飲氣。而并和養(yǎng)中氣。非仲景神明善變者。

其孰能與于此哉。

半夏麻黃丸方半夏 麻黃(各等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按、仁齋直指云。血遇熱則宣行。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營氣虛散。

血亦錯(cuò)行者。此干姜、艾葉之所以用也。而血既上溢。其浮盛之勢。又非溫藥所能御者。故以柏葉抑之使降。馬通引之使下。則妄行之血順而能下。下而能守矣。

柏葉湯方柏葉 干姜(各三兩) 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千金加阿膠三兩。亦佳。

下血、先便后血。此遠(yuǎn)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虛氣寒。失其統(tǒng)御之權(quán)。而血為之不守也。脾去肛門遠(yuǎn)。故曰遠(yuǎn)血。黃土溫燥入脾。合白術(shù)、附子。以復(fù)健行之氣。阿膠、生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

轉(zhuǎn)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有制之師也。

黃土湯方甘草 干地黃 白術(shù) 附子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豆當(dāng)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下血先血后便者。由大腸傷于濕熱。而血滲于下也。大腸與肛門近。故曰近血。赤小豆能行水濕。

解熱毒。當(dāng)歸引血?dú)w經(jīng)。且舉血中陷下之氣也。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心氣不足者。心中之陰氣不足也。陰不足則陽獨(dú)盛。血為熱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黃、黃連、黃芩。瀉其心之熱而血自寧。寇氏云。若心氣獨(dú)不足。則當(dāng)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以苦補(bǔ)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此說亦通。濟(jì)眾方用大黃、生地汁治衄血。其下熱涼血。亦瀉心湯類耳。

瀉心湯方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癰膿。胃中有癰。膿從嘔出也。是因癰膿而嘔。膿盡癰已。則嘔自愈。不可概以止吐之藥治之也。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嘔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陽將復(fù)也。故曰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致。故曰此屬飲家。嘔家本渴。水從嘔去故也。今反不渴者。以宿有支飲在心下。愈動而愈出也。故曰此屬支飲。

問曰。病患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dāng)消谷引飲。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础:谟谏稀at(y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脈數(shù)為熱。乃不能消谷引飲而反吐者。以發(fā)汗過多。陽微膈虛所致。則其數(shù)為客熱上浮之?dāng)?shù)。而非胃實(shí)氣熱之?dāng)?shù)矣。客熱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不能消谷也。脈弦為寒。乃不曰寒而曰虛者。以寒在于上。而醫(yī)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陰寒外加之弦。而為胃虛生寒之弦矣。胃虛且寒。陽氣無余。則朝食暮吐而變?yōu)槲阜匆病Wx此知數(shù)脈弦脈。均有虛候。曰熱曰寒。蓋淺之乎言脈者耳。

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無氣。無氣則營虛。營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此因數(shù)為客熱。而推言脈微而數(shù)者。為無氣而非有熱也。氣者營之主。故無氣則營虛。營者血之源。故營虛則血不足。營衛(wèi)俱虛則胸中之積而為宗氣者少矣。故胸中冷。

合上二條言之。客熱固非真熱。不可以寒治之。胸中冷亦非真冷。不可以熱治之。是皆當(dāng)以溫養(yǎng)真氣為主。真氣、沖和純粹之氣。此氣浮則生熱。沉則生冷。溫之則浮焰自收。養(yǎng)之則虛冷自化。若熱以寒治。寒以熱治。則真氣愈虛。寒熱內(nèi)賊。而其病益甚矣。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此因胃氣無余。變?yōu)槲阜础6蒲云洳≈⒃谟谄⒁病7蛭笧殛枴F殛帯8t為虛者。胃之陽虛也。澀則傷脾者。脾之陰傷也。谷入于胃而運(yùn)于脾。脾傷則不能磨。脾不磨則谷不化。而朝食者暮當(dāng)下。暮食者朝當(dāng)下。若谷不化。則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夫脾胃、土也。土德本緩。而脈反緊。

則肝有余。土氣本和。而脈反澀。則血不足。臟真不足。而賊邪有余。故曰難治。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患欲吐者。邪在上而氣方逆。若遽下之。病氣必與藥氣相爭。而正乃蒙其禍矣。否則里虛邪入。

病氣轉(zhuǎn)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故曰不可下之。

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噦而腹?jié)M者。病在下而氣溢于上也。與病患欲吐者不同。故當(dāng)視其前后二陰。知何部不利而利之。

則病從下出。而氣不上逆。腹?jié)M與噦俱去矣。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胸中、陽也。嘔而胸滿。陽不治而陰乘之也。故以吳茱萸散陰降逆。人參、姜、棗補(bǔ)中益陽氣。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干嘔吐涎沫。上焦有寒也。頭者諸陽之會。為陰寒之邪上逆而痛。故亦宜茱萸湯。以散陰氣而益陽氣。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邪氣乘虛。陷入心下。中氣則痞。中氣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陽獨(dú)上逆而嘔。陰獨(dú)下走而腸鳴。

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干姜辛以升陰。陰升陽降。痞將自解。人參、甘草則補(bǔ)養(yǎng)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

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斤洗)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此傷寒熱邪入里作利。而復(fù)上行為嘔者之法。而雜病肝胃之火。上沖下注者。亦復(fù)有之。半夏、生姜。散逆于上。黃芩、芍藥。除熱于里。上下俱病。中氣必困。甘草、大棗合芍藥、生姜。以安中而正氣也。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黃芩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一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嘔吐谷不得下者。胃中有飲。隨氣上逆。而阻其谷入之路也。故以半夏消飲。生姜降逆。逆止飲消。谷斯下矣。

小半夏湯方(見痰飲)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病在膈上。病膈間有痰飲也。后思水者。知飲已去。故曰欲解。即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之義。

夫飲邪已去。津液暴竭。而思得水。設(shè)不得。則津亡而氣亦耗。故當(dāng)急與。而嘔吐之余。中氣未復(fù)。

不能勝水。設(shè)過與之。則舊飲方去。新飲復(fù)生。故宜豬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豬苓散方豬苓 茯苓 白術(shù)(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脈弱便利而厥。為內(nèi)虛且寒之候。則嘔非火邪。而是陰氣之上逆。熱非實(shí)邪。而是陽氣之外越矣。

故以四逆湯救陽驅(qū)陰為主。然陰方上沖。而陽且外走。其離決之勢。有未可即為順接者。故曰難治。

或云。嘔與身熱為邪實(shí)。厥利脈弱為正虛。虛實(shí)互見。故曰難治。四逆湯舍其標(biāo)而治其本也。亦通。

四逆湯方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qiáng)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而發(fā)熱。邪在少陽之經(jīng)。欲止其嘔。必解其邪。小柴胡則和解少陽之正法也。

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 半夏(一升)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姜(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胃反嘔吐者。胃虛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脈本下行。虛則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參、白蜜益虛安中。東垣云。辛藥生姜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shí)之病。若胃虛谷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yáng)谷氣而已。此大半夏湯之旨也。

大半夏湯方半夏(二升)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yáng)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經(jīng)云。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若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所謂陰陽反作。氣逆不從。食雖入胃。而氣反出之矣。故以大黃通其大便。使?jié)釟庀滦袧岬馈6鴩I吐自止。不然。止之降之無益也。東垣通幽湯治幽門不通。上沖吸門者。亦是此意。但有緩急之分耳。

再按、經(jīng)云。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云霧不精。則上應(yīng)白露不下。夫陽氣、天氣也。天氣閉。

則地氣干矣。云霧出于地。而雨露降于天。地不承。則天不降矣。可見天地陰陽。同此氣機(jī)。和則俱和。乖則并乖。人與天地相參。故肺氣象天。病則多及二陰脾胃。大小腸象地。病則多及上竅。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亦通。與大黃甘草湯之治嘔吐。法雖異而理可通也。

大黃甘草湯方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豬苓散治吐后飲水者。所以崇土氣。勝水氣也。茯苓澤瀉湯治吐未已。而渴欲飲水者。以吐未已。

知邪未去。則宜桂枝、甘、姜散邪氣。苓、術(shù)、澤瀉消水氣也。

茯苓澤瀉湯方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 桂枝(各二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nèi)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

吐后水去熱存。渴欲得水。與前豬苓散證同。雖復(fù)貪飲。亦止熱甚而然耳。但與除熱導(dǎo)水之劑足矣。乃復(fù)用麻黃、杏仁等發(fā)表之藥者。必兼有客邪郁熱于肺。不解故也。觀方下云。汗出即愈。可以知矣。曰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者。以麻、杏、甘、石。本擅驅(qū)風(fēng)發(fā)表之長耳。

文蛤湯方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姜(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粒)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嘔吐逆。胃中氣逆也。吐涎沫者。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與前干嘔吐涎沫頭痛不同。彼為厥陰陰氣上逆。此是陽明寒涎逆氣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溫中和胃。漿水甘酸。調(diào)中引氣止嘔噦也。

半夏干姜散方半夏 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寒邪搏飲。結(jié)于胸中而不得出。則氣之呼吸往來。出入升降者阻矣。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皆寒飲與氣。相搏互擊之證也。且飲、水邪也。心、陽臟也。以水邪而逼處心臟。欲卻不能。欲受不可。則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也。生姜半夏湯。即小半夏湯。而生姜用汁。則降逆之力少。而散結(jié)之力多。乃正治飲氣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生姜半夏湯方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nèi)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

停后服。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干嘔噦非反胃。手足厥非無陽。胃不和。則氣不至于四肢也。橘皮和胃氣。生姜散逆氣。氣行胃和。嘔噦與厥自已。未可便認(rèn)陽虛而遽投溫補(bǔ)也。

橘皮湯方橘皮(四兩)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胃虛而熱乘之。則作噦逆。橘皮、生姜。和胃散逆。竹茹除熱止嘔噦。人參、甘草、大棗。益虛安中也。

橘皮竹茹湯方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东台市| 婺源县| 莱芜市| 偃师市| 宁南县| 海门市| 观塘区| 三门峡市| 溆浦县| 长武县| 伽师县| 元氏县| 广宗县| 崇礼县| 海安县| 文成县| 龙泉市| 任丘市| 玉环县| 鞍山市| 仙游县| 吉安市| 康马县| 博客| 遂昌县| 伊宁市| 来安县| 尼木县| 台州市| 蒙城县| 平乐县| 福海县| 右玉县| 阆中市| 新安县| 惠安县| 郁南县| 城口县| 若尔盖县|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