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
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后。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咽喉塞噎。脅下急痛。
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系不去。其病不除。復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戎蛊浯责?。先治新病。病當在后。
此水氣先得。而沖氣后發之證。面目肢體俱腫。咽喉噎塞。胸脅滿痛。有似留飲。而實挾沖氣也。沖氣宜溫降。不宜攻下。下之亦未必去。故曰氣系不去。其病不除。醫乃不知而復吐之。胃氣重傷。胃液因盡。故咽燥欲飲水。而小便不利。水谷不化。且聚水而成病也。是當養胃氣以行水。不宜徑下其水。水雖下。終必復聚。故暫瘥而尋復如前也。水聚于中。氣沖于下。其水揚溢上。及肺位。
則咳且喘逆。是不可攻其水。當先止其沖氣。沖氣既止。然后水氣可去。水去則咳與喘逆俱去矣。先治新病。病當在后者。謂先治其沖氣。而后治其水氣也。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 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此條義詳痙濕 篇。雖有風水、風濕之異。然而水與濕非二也。
防己黃 湯方(見濕病)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此與上條證候頗同。而治特異。麻黃之發陽氣。十倍防己。乃反減黃 之實表。增石膏之辛寒。
何耶。脈浮不渴句?;蜃髅}浮而渴??收邿嶂畠葻?。汗為熱逼。與表虛出汗不同。故得以石膏清熱。
麻黃散腫。而無事兼固其表也。
越婢湯方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風水加術四兩。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皮中水氣。浸淫四末。而壅遏衛氣。氣水相逐。則四肢聶聶動也。防己、茯苓善驅水氣。桂枝得茯苓。則不發表而反行水。且合黃 、甘草。助表中之氣。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防己茯苓湯方防己 黃 桂枝(各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里水。即前一身面目黃腫。脈沉。小便不利之證。越婢湯義見前。甘草、麻黃。亦內助土氣。外行水氣之法也。
越婢加術湯方(見上)甘草麻黃湯方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水氣脈沉小者屬少陰。言腎水也。脈浮者為風。即風水也。其無水而虛脹者。則為氣病而非水病矣。氣病不可發汗。水病發其汗則已。然而發汗之法。亦有不同。少陰則當溫其經。風水即當通其肺。
故曰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脈浮者。宜杏子湯。沉謂少陰。浮謂風也。
麻黃附子湯方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湯方(缺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陽。不行于四肢也。此厥之成于水者。去其水則厥自愈。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屬。助其內伏之陽也。蒲灰散義見前。
蒲灰散方(見消渴)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湯主之。
黃汗之病。與風水相似。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風水惡風。而黃汗不惡風為異。其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則黃汗之所獨也。風水為風氣外合水氣。黃汗為水氣內遏熱氣。熱被水遏。水與熱得。
交蒸互郁。汗液則黃。黃 、桂枝、芍藥。行陽益陰。得酒則氣益和而行愈周。蓋欲使營衛大行。而邪氣畢達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積藥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按前第二條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第四條云。身腫而冷。狀如周痹。
此云黃汗之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后又云劇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
豈新久微甚之辨歟。夫病邪初受。其未郁為熱者。則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熱甚者。則身熱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芍桂酒湯方黃 (五兩) 芍藥 桂枝(各三兩)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嘗暮盜汗出者。此營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 湯主之。
兩脛自冷者。陽被郁而不下通也。黃汗本發熱。此云假令發熱。便為歷節者。謂脛熱。非謂身熱也。蓋歷節黃汗。病形相似。而歷節一身盡熱。黃汗則身熱而脛冷也。食已汗出。又身嘗暮臥盜汗出者。營中之熱。因氣之動而外浮?;虺岁栔g而潛出也。然黃汗、郁證也。汗出則有外達之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是熱與汗俱出于外。久而肌膚甲錯?;蛏鷲函彙K^自內之外而盛于外也。若汗出已身重輒輕者。是濕與汗俱出也。然濕雖出而陽亦傷。久必身 而胸中痛。若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者。
是陽上通而不下通也。故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其病之劇而未經得汗者。則窒于胸中而不能食。
壅于肉理而身體重。郁于心而煩躁。閉于下而小便不通利也。此其進退微甚之機。不同如此。而要皆水氣傷心之所致。故曰此為黃汗。桂枝、黃 。亦行陽散邪之法。而尤賴飲熱稀粥取汗。以發交郁之邪也。
桂枝加黃 湯方桂枝 芍藥 甘草 黃 (各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
即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微則為氣者。為氣不足也。寒氣不足。該寸口、趺陽為言。寒而氣血復不足也。寒氣不足。則手足無氣而逆冷。營衛無源而不利。由是臟腑之中。真氣不充。而客寒獨勝。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即后所謂失氣、遺溺之端也。營衛俱勞者。營衛俱乏竭也。陽氣溫于表。故不通則身冷。陰氣營于里。故不通即骨疼。不通者。虛極而不能行。與有余而壅者不同。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者。陽先行而陰不與俱行。則陰失陽而惡寒。陰先行而陽不與俱行。則陽獨滯而痹不仁也。蓋陰與陽常相須也。不可失。失則氣機不續而邪乃著。不失則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失氣、遺溺。皆相失之征。曰氣分者。謂寒氣乘陽之虛。而病于氣也。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主之。
氣分即寒氣乘陽之虛。而結于氣者。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其勢亦已甚矣。然不直攻其氣。而以辛甘溫藥。行陽以化氣。視后人之襲用枳、樸、香、砂者。工拙懸殊矣。云當汗出如蟲行皮中者。
蓋欲使既結之陽。復行周身而愈也。
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方桂枝 生姜(各三兩) 細辛(二兩) 甘草 麻黃(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
即愈。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
證與上同。曰水飲所作者。所以別于氣分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也。
枳術湯方枳實(七枚) 白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附方外臺防己黃 湯 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