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復有萬萬億十八梵(至)喜樂天
釋曰。第七色界天眾。文別有三。初標數辨德。次別贊德。后總結德。此即初也。然此經文。三本不同。一本如前。自有一本。除十八梵天四字。自有一本。除十八梵天。更加梵字。謂三梵五喜樂天。雖有三本。且依初本。是故本記。先舉總數。故言復有萬萬億十八梵天。三靜慮各有三天。第四靜慮有其九天。都合十八。故瑜伽論第四卷云。色界有十八處。謂梵眾。梵輔。大梵。小光。無量光。極光凈。小凈。無量凈。遍凈。無云。福生。廣果。無想天即廣果攝。無別處所。復有諸圣五凈居宮。謂無繁。無熱。善現。善見及色究竟。復有超過五凈宮地。大自在住處。十地菩薩得生其中。然彼諸天。如順正理二十一釋。彼云。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歿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于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自地天內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凈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凈。意地受樂。說名為凈。于自地中。此凈最劣。故名小凈。此凈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凈。此凈周普。故名遍凈。意顯更無樂能過此。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說名云。此上諸天更無云地。在無云首。故說無云。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說名福生。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離欲諸圣。以圣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凈。凈身所止。故名凈居。或住于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為凈。凈者所住。故名凈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圣所止。故名凈居。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說名無繁。或名無求。不求趣入無色界故。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或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遠離。得無熱名。或復熱者。熾盛為義。謂上品雜修靜慮及果。此猶未證。故名無熱。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雜修定障。余品至微。見極清徹故名善見。更無有處。于有色中。能過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倒眾苦所依身最后邊。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積集色。至彼后邊。名色究竟。薩婆多宗。不立大自在天。故不釋也。解名已訖。今當釋文。言九梵者。第四靜慮九種天也此即從上向下。次第別釋。言三凈者。第三靜慮三種天也。言三光者。第二靜慮三種天也。言三梵五喜樂天者三梵是初定三天(別本經云。三梵天也)五喜樂者。五支具足故名為五言喜樂者簡別也第二靜慮有喜無樂第三靜慮有樂無喜初定天中五支具足。雙有喜樂。故名五喜樂天也。然此喜樂。自有二義。一者。眼耳身識相應。名之為樂。意識相應。名之為喜。二者。意識相應喜受。有其二用。一令悅身。名之為樂。二令悅心。名之為喜。如顯揚說
經。天定功德定味常樂神通
釋曰。第二別贊功德。言天定者。報得功德功德定者。修生功德。言味者。謂貪味定。相從而說。非正功德。一云。屬上。謂功德定味。謂受功德定味。言常樂神通者。四種靜慮。皆有五通。或可六通
經。十八生處功德皆成就
釋曰。第三總結功德應知
經。復有億億六欲諸天子
釋曰。第八六欲天眾。文別有二。初標數辨類。后別贊功德。此即初也。六欲天者。如順正理三十一云。四大王眾天。謂彼有四大王。及所領眾。或彼天眾。事四大王。是四大王之所領故。二三十三天。謂彼天處。是三十三部諸天所居。三夜摩天。謂彼天處。時時多分稱快樂哉。瑜伽云時分天。即與此同。四睹史多天。彼天處多于自所受。生喜足心。五樂化天。謂彼天處樂。數化欲境。于中受樂。六他化自在天。謂彼天處。于他所化欲境。自在受樂。智度論云。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天。奪他所化。而娛樂故。言他化自在天(前四天。列名不釋)
經。十善果報(至)皆成就
釋曰。第二別贊功德。謂勝處故。十善所感。通有二種。所謂報得。及修得也。今謂神通。是其報得。欲界諸天。不修定故。或可通二。義亦無傷
經。復有十六(至)十萬眷屬
釋曰。第九明十六王眾。于中有二。初標數辨類。后別贊功德。此即標也
經。五戒十善(至)信行具足
釋曰。第二別贊功德。德有三種。一五戒德。二十善德。三三歸德。后信行具足者。總結具德
經。復有五道一切眾生
釋曰。第十辨五道眾。亦名雜類眾。問地獄來不。若來者。瑜伽等說。如何會釋。彼說。地獄一向純苦。傍生。鬼界。一分亦爾。若不來者。如何此經有五道眾。答有兩釋。一云。不來。瑜伽等說純苦處故。而此經云。五道眾者。從多分說。一云。亦來。此經說有五道眾故。陀羅尼經中。有地獄眾故。瑜伽等云一向苦者。從多分說。據自力說。大品云。佛光整照。苦得息故
經。復有他方不可量眾
釋曰。第十一他方眾。問他方眾中。唯是菩薩得神足者。亦兼余眾未得通者。答準大品經及智度論。通七部眾。并童男童女未得通者。問若爾如何能至。答準智度論。有神足者。自力能來。神足力薄。及無通者。彼國佛力。亦是相隨大菩薩力。亦是釋迦光明之力。一力尚來。何況三力。如轉輪圣王飛上天時。四兵宮觀。乃至畜獸。一切皆飛。轉輪圣王。功力大故。能令一切隨而飛從。此亦如是。雖無自力。他力得來。故無有失。廣如智論第十三說
經。復有變十方(至)須彌寶華
釋曰。第十二明變化眾。文別有二。初明單化。后華上皆有下。明其重化。前中有二。一明所依。二明能依眾。此明所依。有其三種。一者化土。二者化虛。三者化華。梵云須彌寶華。此云妙高華
經。各各座前華上(至)坐寶蓮華
釋曰。第二明能依眾。有其四種。一無量佛。二無量菩薩。三無量比丘。四無量八部眾。然八部眾。略有三種。一天龍等八部。如諸經說。二者。相傳說言。四天王各領二部(勘說處)又八部者。如長阿含經第三卷說。世有八部眾。一剎利眾。二婆羅門眾。三居士眾。四沙門眾。五四天王眾。六忉利天眾。七魔眾。八梵眾。瑜伽釋云。八眾會來。所謂八眾。大同阿含及智度論等。問人及天。各說四眾。有何所以。答如瑜伽第十五說。七因緣故。建立八眾。故彼論云。四因緣故。于人趣中。建立四眾。三因緣故。于天趣中。建立四眾。最增上故。世間共許。為福田故。受用資財不由他故。棄舍一切世資財故。由此四緣。于人趣中。建立四眾。依地邊際故。欲界邊際故。諸行邊際故。由此三緣。于天趣中。建立四眾。若依智度論第十。別釋所以。恐繁不述
經。華上皆有(至)如今無異
釋曰。自下第二明其重化。文有兩節。初明眾集。后明眾說經。此即初也
經。一一國土(至)波羅蜜
釋曰。第二明眾說經
經。他方大眾(至)皆來集會
釋曰。第五教所被機。文別有二。初別敘贊德。后他方下。總結集會。上來敘眾已訖。自下第二。總結集會。文別有三。初明十二大眾集會。次明坐處分齊。后明坐儀。此即初也
經。坐九劫蓮花(至)僉然而坐
釋曰。第二座處分齊。第三座儀。如經可知
經。爾時十方(至)釋迦牟尼佛
釋曰。自下第二明發起序。文別有五。一如來現瑞。二大眾生疑。三覺悟如來。四佛升華座。五大眾歡喜。就現瑞中。文別有五。一贊如來德。二現瑞時節。三正住十地。四入大寂室。五思緣現瑞。此即初也。言爾時者。釋迦如來坐十地時。言十號等者。人所成德。德有四種。一十號德。二三明德。三斷德。四智德。然此通號。諸教不同。若依本業瓔珞第二。世尊不入十號之數。彼云。諸佛道同。果法不異。所謂十號。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御丈夫。九天人師。十佛陀。若依涅槃梵行品。十號之外。別說婆伽婆十號。即同瓔珞所說。若依瑜伽第三十八。成實論十號品。世尊即是第十名號。無上士。調御丈夫。合為一數。以為第七。天人師第八。佛為第九。世尊第十。余六同前。故今且依瑜伽所說。故彼論云。又諸如來。略有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何等為十。謂薄伽梵。號為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師。天人師。佛。薄伽梵。言無虛妄。故名如來。已得一切所應得義。應依世間無上福田。應為一切恭敬供養。是故名應。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正等覺。明謂三明。行如經說。止觀二品。極善圓滿。是故說名明行圓滿。上升最極。永不退還。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類。染凈相故。名世間解。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是故說名無上丈夫。調御師。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與顯了義。為開導故。與一切義。為所依故。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凈故。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為開導故。為所依故。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眾苦。是故說佛名天人師。于能引攝義利法聚。于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于能引攝。非義利非不義利法聚。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能破諸魔大力軍眾。具多功德。名薄伽梵。若廣分別。如瑜伽八十三。涅槃經第十八卷梵行品。成實論十號品。大智度論第二卷。具辨同異。義如別章。言三明者。所謂宿命。生死。漏盡。義如上說。言大滅諦金剛智者。智斷二德門。斷謂涅槃。真如為性。智即菩提。四智為性。言釋迦牟尼佛者。德所成人。釋迦是姓。牟尼是名。然如來種姓不同。種謂剎帝利婆羅門。姓謂喬答摩迦葉波等。如順正理七十五等。今言釋迦。此云能仁。如長阿含經說。昔者梵摩鼓王四子。有過。從向雪山直樹林下。令自在活。四子至彼。能自存活。王嘆四子。是直釋子。能自存立。因此姓釋法。佛第四祖已來。始姓釋法也。又解。釋是樹名。四子治化在釋樹下。從樹立名。故名為釋。是故本姓名瞿曇。今改本性名釋迦也。言瞿曇者訛也。正音名喬答摩。此翻甘[這-言+蔗]種。或云日天種。或云月天種。或云牛糞種。此是劫初。有旃陀羅王等。殺諸釋種。并皆都盡。時在仙人。在深山中。修得天眼。見誅釋種。被誅欲盡。意欲留釋種。遂藏得一釋子。擬紹王位。時彼旃陀羅王。遣瞻天文者瞻之。知有釋種不盡。入山伺求仙人不在。提童子將去。以日炙治。臨命終時。仙人既見不可教免。遂于空中為其說法。化作美女令生世心。遂有身分。遣之在地。仙人取置牛糞中。著甘[這-言+蔗]園內。滿足數月。于牛糞內。有雙童子化生。因續釋種。今現釋種。并從此生。若好心嘆者。言是日天種。或云甘[這-言+蔗]種。若惡心毀者。言是泥土種。或云牛糞種。言牟尼者。即是名也。此云寂默。故婆沙論一百一十七云。三寂默者。謂身語意寂默也。乃至云。無學身中。煩惱意究竟滅。寂默圓滿。故名寂默。具說如彼。廣如俱舍
經。初年月八日
釋曰。第二現瑞時節。如來成道已后。第三十年。初正月八日。我即說時。有云。真諦三藏意。如來在世。四十五年。說三乘法輪。一轉轉法輪。說小乘故。然轉有顯密。密則始從得道夜。至涅槃夜。但具轉三法輪。顯即從初成道七年。但轉轉法輪。次七年。后三十一年中。兼轉照法輪。從三十八年后。于七年中。轉種法輪。從初照至于轉治來。合有三十一年。前二十九年。已說余般若。今至三十年初月八日。方說仁王般若。故云初年月八日。故今本記云。言初年月八日者。即正月八日。如來成道七年。說般若。案此經文。已二十九年。至此時。應是成道后三十六年。此本記意。義如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