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仁王經疏
  • 圓測
  • 3393字
  • 2015-12-17 14:15:18

經。三根

釋曰。第三三根差別德。言三根者。依本記云。一自性根。謂凡夫。二引取根。謂十信至十地三得果根。謂如來。今解不爾。一未知當知根。二者已知根。三者具知根。然此三根。對見修道及無學道三位別者。諸宗不同。薩婆多宗。三無漏根。見道修道及無學道。三位差別。謂十五心名為見位。亦名未知當知根。第十六心。乃至金剛三昧。名為修道。亦名已知根。得盡智后。名為無學。及具知根。外國師說。十六心皆是見道。亦名未知當知根。余如前說。若廣分別。如正理第九。婆沙一百四十二說。今依大乘智度論說。或十五心名為見道。或十六心名為見道。若依成唯識等。見道多種。一無相見道。二三心見道。三二種十六心。四九心見道。然此三根位差別者。如成唯識第七卷說。未知當知根體。位有三種。一根本位。謂在見道。除后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故。二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三資糧位。謂從為得諦現觀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于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樂舍。為此根性。加行等位。于后勝法。求證愁戚。亦有憂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回修大者。為證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皆菩薩。此根攝故。余二根位尋即可知。有頂雖有游觀無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若廣分別。義如別章

經。十六心行

釋曰。第四十六觀門德。依本記云。十六心者。地前三十心。合為四心。登地為十。金剛與佛。合為十六心。今解不爾。謂緣四諦。起十六行相。行相即用慧為自性。而言心行者。心之行故。名為心行。非心即行也。此十六行。如俱舍論第二十六。論曰。有余師說。十六行相。名雖十六。實事唯七。謂緣苦諦。名實俱四。緣余三諦。名四實一。如是說者。實亦十六。謂苦圣諦有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集圣諦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如種理故因。等現種故集。相續理故生。成辦理故緣。譬如泥團輪繩水等眾緣和合。成辦瓶等。滅圣諦有四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諸蘊盡故滅。三火息故靜。無諸患故妙。脫眾災故離。道圣諦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義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若廣分別。如大婆沙七十九。今依大乘說十六行。如瑜伽四十四及集論等。若依辨中邊論。唯有七種。分別七種。廣如唯識或苦法忍等十六心。為十六行。義亦無失

經。法假(至)名假虛實觀

釋曰。第五三假觀門德。依本記云。三種三假別教因成等。成實論宗。因生緣成相續三假也。通教名受等。大品等云。法假受假名假也。通宗如今義(解深密等三性三無性也)一真實。二依他三名字。法假則真實之法。受假則妄相。依他之心。受納前境。名假則一切名相。與大品相應三空即三假空。名為三無自性。今解不爾。如大般若。一者法假。謂能成五蘊。從緣生故。二者受假。謂蘊所成相續假者。受五蘊故。三者名假。謂彼二名無實體故。遣三虛假觀實相理。名虛實觀

經。三空觀門

釋曰。第六三空觀門德。言三空者。一空門。二無相門。三無愿門。薩婆多宗。空無我行。名為空門。滅下四行。名為無相。余十種行。名為無愿。此三亦名三三昧也。依經部宗勘。今依大乘佛地論云。遍計所執生法無我。說名為空。緣此三摩地。名空解脫門。相謂十相。即色聲香味觸男女生老死(亦名生住滅也)。則是涅槃無此等相。故名無相。緣此三摩地。名無相解脫門。愿謂愿求。觀三界苦。無所愿求。故名無愿。緣此三摩地。名無愿解脫門。智度論第六云。知一切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名空三昧。知是空已。不觀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無等。是名無作三昧。一切法無有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無相三昧。復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種種有中心不求。是名無作三昧。一切諸相破壞不憶念。是名無相三昧。具說如彼

經。四諦十二緣

釋曰。第七四諦觀門德。第八緣生觀門德。就四諦門。兩門分別。一釋名。二出體。釋名有二。先通。后別。言四諦者。即是通名。四是標數。諦是實義。真義。如義。不顛倒義。無虛誑義。如大婆沙。若依大乘。如所說相不舍離義。由觀此故。到究竟。清凈義是諦義。如瑜伽說。言別名者。一苦。二集。三滅。四道。逼迫名苦。生長名集。寂靜名滅。出離名道。廣如婆沙俱舍正理。第二出體。薩婆多宗五取蘊是若諦。有漏因是集諦。彼擇滅是滅諦。學無學法是道諦。依經部宗。諸名色是苦諦。業煩惱是集諦。業煩惱盡是滅諦。止觀是道諦。依大乘宗亦同經部。故不繁述。廣如別章。言十二緣者。謂無明行乃至老死。三除中愚。于境不了。故名無明。福等三業遷流造作。名之為行。眼等八識。了別境界。故名為識。想等色等召表質礙。故曰名色。眼等六根。生長心等。名為六處。苦等三觸。觸對前境。故名為觸。苦等三受。領順違等。名之為受。自體等貪。貪染自境。故名為愛。欲等四取。執取境等。名之為取。行識等種。能招生等。故名為有。識等五法。本無今有。名之為生。即彼五法。衰變滅壞。故名老死。若具分別。義如別章

經。無量功德皆成就

釋曰。第四總結德也

經。復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

釋曰。第二辨緣覺眾。于中有三。初標數辨類。次贊其功德。后總結功德。此即初也。八百萬億者。舉其總數。大仙緣覺者。顯類差別。依本記云。自然朗悟。故名大仙。今解。仙者常樂寂靜。如居山者。故名大仙。是故瑜伽釋云。常樂寂靜。不欲雜居。無師獨悟故名獨覺。然彼仙人。有其三種。一佛。二獨覺。三五通。如大婆沙一百八十三。今對五通。故名大仙。問佛眾會中。有緣覺不。若言有者。大嚴經說如何會釋。彼第一云。一生補處菩薩。將欲下生。有天子下閻浮提。告辟支佛言。仁者應舍此土。何以故。十二年后。當有菩薩。降神入胎。是時五百辟支佛。聞天語已。從座而起。踴在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燒身。入于涅槃。若言無者。此經所說八百萬億大仙緣覺。復如何通。答諸說不同。一云。秘密即有。顯現即無。故智度論云。佛法二種。一者秘密。二者顯現。初轉法輪。有三乘人。各得其果。是秘密眾。今此經中。依秘密說。故言有也。大嚴所說。依顯現眾。故不相違。一云。獨覺自有二種。一者。本性獨出無俱。二者。先是聲聞。后成獨覺。如五百仙人一時出者。如舊婆沙四十二說。解云。二經各據一人。亦不相違。有說。獨覺自有二種。一麟角喻。獨出無二。當知如佛。二者部行。多人并出。此有二種。一是緣覺性。如五百仙人。二是聲聞種性。亦是五百仙人。故新婆沙第三十云。五百仙人者。多是聲聞種性解云。既說多言。故知此經八百萬億仙人者。或是聲聞種性。或是緣覺種性。而言出無佛世者。依多分說。又雜集論十三云。獨覺乘補特伽羅者。謂住獨覺法性若定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脫。乃至或未起順決擇分。或先已起。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無佛時也。唯內思惟圣觀現前。或如麟角。或復獨勝部行。若先未起。亦未得果。方成麟角。余名部行。廣如彼說

經。非斷非常。四諦十二緣皆成就

釋曰。第二別贊功德。非斷非常者。于四諦中。集諦是因。苦諦是果。十二緣生展轉相生。如是因果。皆離斷常。又解因果相續不絕。如成唯識。因滅故非常。果生故非斷。非斷非常即因果中道。四諦緣生。義如上說

經。無量功德皆成就

釋曰。第三總結德也

經。復有(至)摩訶薩

釋曰。第三顯菩薩眾。文別有四。一標數辨類。二略辨位地。三別贊功德。四總結功德。此即初也。然諸菩薩名有二種。一者通名。有十六種。一名菩薩。二名摩訶薩。乃至十六名為法師。二者別名。謂曼殊室利。及彌勒等。今言菩薩摩訶薩者。即十六名中。前二名也(此十六名。廣如瑜伽顯揚等論也)又此二名。若具梵音。應言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為存略故。但言菩薩摩訶薩也。菩提名覺。薩埵名有情。或精進義。故攝大乘無性釋云。言菩薩者。菩提薩埵為所緣境。故名菩薩。從境得名。如不凈觀等。或即彼心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薩。親光三釋。故佛地云。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復須說摩訶薩言。又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菩提。利有情故。又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廣釋菩薩。義如大品及大智度論等)

經。皆行阿羅漢

釋曰。第二略辨行位。釋阿羅漢義如上說。而諸菩薩名阿羅漢。有其三義。一者。阿羅漢回心向大。仍本名說阿羅漢。二者。十地諸菩薩眾。皆受應供。三者。佛果名阿羅漢。大地菩薩行阿羅漢。亦名阿羅漢。此義分別。如成唯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超| 监利县| 阳朔县| 聊城市| 斗六市| 东宁县| 扎囊县| 清水河县| 云霄县| 大庆市| 平江县| 无棣县| 兴隆县| 莲花县| 景宁| 平利县| 衡山县| 垣曲县| 山阴县| 江城| 威海市| 碌曲县| 洪泽县| 广东省| 杭锦后旗| 丰台区| 万荣县| 宣化县| 焦作市| 永和县| 大厂| 吉水县| 泰和县| 象山县| 都兰县| 东莞市| 嘉义市| 昂仁县| 临泽县| 四川省|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