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 仁王經疏
  • 圓測
  • 3934字
  • 2015-12-17 14:15:18

二諦品第四

將釋此品。略有二義。一釋品名。二正釋文。釋品名者。諦有二種。一者世諦。謂有為法。從緣而生。假而非實。故名世諦。二者真諦。實相真如。本生清凈。實而非假。故名真諦。或言世俗。及勝義諦。世謂隱[雨/復]。俗謂粗顯。謂色心等。粗顯現法。隱[雨/復]勝義。世即是俗。故名世俗。是持業釋。勝謂勝智。義即境義。謂真如理。是勝智之境義。故名勝義。是依主釋。皆名諦者。如瑜伽說。諦有二義。一如所說相。不舍離義。二由觀此故。到究竟處。故名為諦。如是總名二諦品者。此帶數釋。于此品中。辨二諦義。故名二諦品

經。爾時(至)有世諦不

釋曰。第二依文正釋。就內護中。文別有三。初觀空品。明自利行。次教化品。明利他行。后二諦品。明二護所依。上來已釋前二行訖。即此第三二護所依。若依本記。于一品內。大分為三。一問答分別。二諦不二。二白佛言下。問答分別說法不二。三白佛言下。問答法門不二。今解即分為五。初三同前。第四大王七佛下。贊經功德。第五大王此經下。贊名勸持。就初門中。先問后答。問中有三。初兩征。次雙難。后總結。此即初也。謂王兩征。謂第一義諦中為有世諦耶。為無世諦耶(不者無也)將欲設難。故作兩征

經。若言無者(至)智不應一

釋曰。第二雙難有無。先無后有。然此二難諸說不同。依本記云。若言無者。凡夫智不應二謂真及俗。若言有者。圣人智即不應一。謂第一義諦智。據理論之。不一不二。若定唯一。凡夫見俗。亦見真故。即應成圣。若依本業經佛母品。有其二問。一問一二。二問有無。答有四重。彼云。二諦法性。為一為二。為有為無。下佛答云。佛子二諦者。世諦有故不空。無諦空故不有。二常爾故不一。圣照空故不二。有佛無佛。法界不變。法常清凈故不二。諸佛還為凡夫故不空。無無故不有。空實故不一。本際不生故不二。不壞假名諸法相故不空。諸法即非諸法故不有。法非法故不二。非非法故不一。具說如彼

經。一二之義其事云何

釋曰。第三總結可知

經。佛告大王(至)一義二義

釋曰。第二世尊正答。文別有二。初世尊略答。后七佛下。廣釋前難。略中有三。初贊問有因。次略示義端。后勸發三慧。此即初也。謂王曾問過去七佛。故今能問一二之義。言過去七佛者。一毗婆尸佛前更說一佛。如次第二毗婆尸。第三式佛。第四尸棄。第五毗舍。第六拘那含。第七迦葉(勘)。又解。毗婆尸第一。釋迦文第七。從多為論。故云過去七佛。據實釋迦一佛。即是現在

經。汝今無(至)一義二義

釋曰。第二略示義端。謂汝今無聽。我今無說。謂本記云。有聽有說。即是不一。無聽無說。即云不一。即是二諦。一真二俗。不二即是第一義諦。非真非俗。故名第一義諦。一云不一。即是二諦差別義。不二即是二諦無差別義。非謂二諦之外。更立第三諦。雖有兩說。后說為正。不爾應言三諦品也。有作是難。有說有聽。即為二義。便違上說。二諦為二。聽說皆是俗諦義故。今解不爾。欲遮定執真俗一異。故今分別。隨凡情取二諦定異。隨圣智辨非有差別。非謂聽說別配二諦

經。王今諦聽(至)如法修行

釋曰。第三勸發三慧。準上應知

經。七佛偈如是

釋曰。自下第二廣釋前難。文別有二。初引七佛偈。以釋一異。后長行中。申今佛說。以通前難。前中有二。初長行發起。后正引頌文。此即初也

經。無相第一義(至)無自無他作

釋曰。正引偈文。有八偈半。大分為三。初有三偈。正申二諦。次有三偈。釋一異義。正釋王難。后二偈半。辨世諦虛。結成上義。前中有三。且依本記。初有一偈。明其二諦體俱本有。次一偈文。以三假義。辨二諦有無。后一偈文。遣有無相。以辨二諦。釋初偈中。上半明真本有。謂無相真如。本來自有。無自者。顯人空。無他者。顯法空。又釋無自者無我。無他者無我所。一云。無自者。不從自生。無他者。不從他生。若具應言不共不無因。為存略故。說初二句。雖有三釋。意存初說。下半明俗有。謂因緣法。有佛無佛。本來有之。無自者。有為法上人空理。無他者。有為法上法空理。更有二釋。準上應知

經。法性本無相(至)三伽集假有

釋曰。第二有一行偈。以三假義。立二諦有無。由三假故。無名相中。作名相說。于中三。初之二句。明真無義。次有一句。明有義。后有一句。雙結二諦。皆是假有。言法性本無相者。諸法實性。本來無相。是真無義。第一義空如者。異名重釋。亦名第一義空。亦名真如。諸有本有法者。此明俗諦有義。謂諸有為蘊等諸法。因緣故有。三假集假有者。雙結二諦皆是假立。言三假者。本記云。名相依他。二種假故。立俗諦有。無相無生。一種假故。立真無義。有說一頌。上半明真。下半明俗。言三假者。法受名假。義如上說

經。無無諦實無(至)有無義如是

釋曰。第三有一偈。明亡即不二。存即不一。文別有三。初之二句。明真無義。次有一句。顯俗有義。后有一句。雙結有無。言無無諦者。遣名相之有。即是無義。得無名相之有。亦是無義。雙牒兩無。故名無無諦。即此二無。實是無也。故言實無。寂滅第一空者。遣前二無。謂前二無。對有之無。即安立諦。非究竟理。第二句明非安立諦。斷惑證滅。故言寂滅。體即一味真如。故言第一義空。諸法因緣有者。釋俗有義。第四一句。雙結可知。然此三偈。諸說不同。有云。上來三行。初一人空。次一法空。第三雙牒二無。故言無無。有說。初偈出二諦體。次偈釋二諦義。后偈雙結二諦有無義。一云。顯其二諦有其三門。一無相因緣二諦門。次偈實假二諦門。后一偈有無二諦門

經。有無本是二(至)二諦常不即

釋曰。自下第二有三偈。明一二義。正通王難。文別有三。初之一偈。理智相對。顯非一二。次有一偈。智理相對。遣一異執。后有一偈。智理相對。贊入真義。此即初也。于中上半。舉喻顯法。謂真俗境。本自恒有。如牛兩角。下半明非一二。圣達諸法不離真故。隨相立理。有無并故

經。解心見不二(至)非二何可得

釋曰。第二智理相對。遣二一執。謂無分別智。唯證真故。不可執為二。所立道理。有無別故。不可執為一

經。于解常自一(至)真入第一義

釋曰。第三智理相對。贊入真義。此無二者。一牒上于解常一義。謂無分別智。證一如來。外無別俗諦。故言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經。世諦幻化起(至)因緣故誑有

釋曰。自下第三有兩偈半。辨世諦虛。結成上義。于中有三。初之一偈。總顯世虛。次有一偈。顯能所化虛。后有半偈。結觀歸人。就初偈中。初之一句。顯世諦法。虛如幻起。后有三句。舉喻顯法。喻有三種。一者空華。二者樹影。三者第三手(或有本云三首者謬之也)然釋此喻。諸說不同。有說。空華有相無體。喻分別性。樹影托質而起。喻依他性。第三手。相性并無。譬真實性。是安立故。遂是世諦。由因緣故。妄執為有。一云。三喻喻一切法空。故大品等。顯十喻。以說諸法無不皆空。一云。三喻顯所執空。故解深密云。由所執性。立三無性。會般若云。一切諸法無自性者。依相無自性性說。故知不遣依他亦是空。具如別章

經。幻化見幻化(至)諦實則皆無

釋曰。第二顯能所化虛。謂幻化見幻化者。皆非實有。故維摩云。其說法者。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諸說不同。準上應知

經。名為諸佛觀。菩薩觀亦然

釋曰。第三結觀歸人。如上所說。一二之義。是佛菩薩之所觀也

經。大王菩薩(至)化眾生

釋曰。自下第二申今佛說一二之義。文別有二。初明二義。后佛及下。釋其一義。此即二義。謂佛告大王。菩薩摩訶薩。于第一義中。為化眾生。常照二諦。由般若故。常照真諦。不著生死。異于凡夫。由大悲故。常照俗諦。不著涅槃。異于二乘。此即二義

經。佛及眾生(至)一而無二

釋曰。自下第二釋其一義。文別有三。一能所化以明一義。二一切法下。境智相對以明一義。后菩薩下。染凈相對以明一義。就能所中。復分為三。初標。次征。后釋。此即標宗。謂略答中。無聽無說。為一義也

經。何以故

釋曰。次征。能所既殊。如何言一

經。以眾生空故(至)得置眾生空

釋曰。第三釋成一義。隨能所化。俗相雖殊。而空理一。由斯所化。能化亦空。能所俱空。是其一義

經。以一切法空故空空

釋曰。第二境智相對。以明一義。文別有三。初標。次征后釋。此即標宗。且依一門。辨一切法。不出境智皆空。故言空空

經。何以故

釋曰。征。境智既殊。空應非一

經。般若無相。二諦虛空

釋曰。第三成一義。文別有二。初正釋一義。后般若下。逐難重釋。此即初也。謂般若對境。無能取所取相故空。二諦于第一義。無差別故空。是故般若二諦。一而無二

經。般若空(至)無他相故

釋曰。第二逐難重釋。所以者何。一切法空相。顯可知。般若空相。有何差別。是故偏說般若空相。文別有二。初依諸位。顯體空相。后依佛果。顯用空相。此即初也。謂般若空。從于生死十二緣生位。乃至涅槃一切智位。無人相故無自相。無法相故無他相。即以人法二空。而為體相

經。五眼成就時見無所見

釋曰。第二謂依佛果。顯用空相。文別有二。初明無見用。后明無受用。此即初也。五眼成就時者。總舉五眼。意取后三。肉天二眼。非般若故。三眼見時。無能見相。即是空義

經。行亦不受(至)一切法亦不受

釋曰。第二明無受用。言不受者。不執著義。不受有四。一行。謂著行。二不行。謂不著行。三非行非不行。即是無記行。四不受一切法。此明三眼。于四境中。皆不執著。無執著用。故說為空。此皆空故。亦是一義

經。菩薩未成佛時(至)以煩惱為菩提

釋曰。第三染凈相對。以釋一義。文別有三。初標。次征。后釋。此即初也。染謂煩惱。是生死根本。凈謂菩提。為涅槃本。如斯二種。用空為性。以未悟時。迷菩提性。故為煩惱。至已悟時。覺煩惱性即是菩提

經。何以故

釋曰。次征。謂染凈乖違。如何成一

經。于第一義(至)一切法如故

釋曰。第三釋成一義。有其二因。一遮。二表。謂第一義中。無染凈相。故言無二。一切諸法。皆悉如故。是一空義。依本記。有九種義。以釋不二。恐繁不述

經。白佛言(至)而行諸法相

釋曰。自下第二問答分別說法不二。于中有二。先問。后答。此即問也。此問意云。若一切法如如中無文字。云何諸佛。依于文字。行諸法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樊市| 武汉市| 翼城县| 虞城县| 北碚区| 涿州市| 广德县| 永登县| 囊谦县| 南投县| 甘孜县| 商洛市| 乌鲁木齐县| 长春市| 泰安市| 衢州市| 成武县| 晋江市| 顺义区| 隆林| 澎湖县| 焦作市| 余姚市| 阜南县| 临城县| 肥乡县| 涞源县| 江城| 隆安县| 读书| 大连市| 全南县| 平顶山市| 扎囊县| 六安市| 黄陵县| 榆中县| 亚东县| 尉犁县| 昌江|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