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而一切諸菩薩(或有本云諸佛菩薩至)亦不可思議
釋曰。第二約人明不思議。文別有二。初明菩薩無境而行。亦不思議。后明諸佛如幻境中。行化眾生。亦不思議。或先結后文佛菩薩藏。后結前文佛藏不思議
經。善男子(至)如海一滴
釋曰。自下第二挍量嘆勝。釋上不可度量。謂王所說般若功德。如大海水。灌頂菩薩。說其功德。如海一滴。故知般若功德。不可思議。問灌頂菩薩。其位勝王。如何說德不及月光。解云。就位而論。王即不及菩薩。今佛加護。王勝菩薩
經。我今略述(至)一切眾生
釋曰。自下第三。釋上唯佛能知。文有三節。初明今佛說法般若分義功德。次亦為下。明諸佛同說。后三賢下。明十三開士共說功德。言分義者。說王功德不可盡故。名為分義。或可三賢十圣。顯所贊也。謂即述可月光王。嘆三賢十圣無量功德
經。善男子(至)亦復如是
釋曰。第二嘆用勸修。于中有三。初正嘆勸修。次何以故者。大王反征。后一切佛下。廣釋。前中二。初正嘆勸修。后若一切下。顯無異路。此即初也。謂善男子。如是十四法門。一切眾生。三乘諸佛。乃至未來諸佛之所修習
經。若一切諸佛(至)無有是處
釋曰。第二顯無異路。如文可知
經。何以故
釋曰。第二大王反征
經。一切佛(至)無異路故
釋曰。第三廣釋。文別有三。初標正路。次是故下。示其正路。后是人超過下。舉果嘆勝。此即初也。唯有此門。更無異路
經。是故一切(至)圓覺忍者
釋曰。第二示其正路。謂無異路故。應依上十四忍門。應當修學
經。此人超過(至)現身得報
釋曰。第三舉果嘆勝。有二利益。一超諸苦難。二現身得報。謂得圣果等
經。時諸眾中(至)十四正行
釋曰。自下第三大眾供養。文別有三。初菩薩香華供養大眾。說十四正行。次十八梵天下。諸天供養。受持讀誦。后無量鬼神下。明鬼神修行般若。文顯可知
經。佛告大王(至)眾生相可化
釋曰。自下第二。答第三問。無倒化生。文別有三。初牒前問。次佛正答。后時諸無量下。時眾得益。此即初也。謂佛牒前第三問。假實門中。何相眾生可化
經。若以(至)真行化眾生
釋曰。第二如來正答。文別有二。初略答。后廣釋。此即初也。謂以如幻之身者。是能化菩薩。見幻化者。是所化如幻。此如幻者。自有兩釋。一云。能化所化。皆是依他。而非實故。說之如幻。如阿毗達磨經。八喻顯依化。一云。無故如幻。因緣所生法。皆是空故。說之如幻。如諸般若下。答文中。皆準此釋
經。眾生后(至)異木石
釋曰。自下第二廣中有二。初明所化如幻。后大王若菩薩下。明能化如幻。就所化中。文別有二。先釋。后一切幻化下。總結如幻。就正釋中。釋七種假。即分為七。言七假者。一法假。二受假。三名假。四相續假。五相待假。六緣成假。七因生假。此即第一明法假。文別有二。初正明法假。后大王凡夫下。凡圣取境。勝劣差別。前中有二。初明本識能生色心。后后眾生根本下。色心成陰界等。前中有三。一明受生識。二生得善下。明善惡種子識。三初一念下。約時明成眾生色心。此即初也。言眾生識者。總標諸識。自有兩釋。一真諦三藏。總立九識。一阿摩羅識。真如本覺為性。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法身。阿摩羅識。此云無垢識。如九識章。余之八識。大同諸師。二慈恩三藏。但立八識。無第九識。而言阿摩羅者。第八識中凈分第八。然諸教立識不定。有處但說六識。不說七八。如諸般若。或說八識。如金光明等。而諸般若。所說六識。自有三品。謂上中下。上品細者。名為賴邪。中末那。下名六識。如是三品。從意根生。故名意識。言初一念識。異木石者。隨生何處。受生剎那。初一念識。名正受生識。唯是異熟。自性分別。異于木石。無強分別
經。若生得善識本
釋曰。第二明善惡種子識。就種子識。若具分別。具三熏習。一名言熏習。二有支熏習。三我見熏習。初一通三性。以為因緣。能生果法。次有支熏習。唯善惡性生。善惡趣后。我見唯是染污。此后二種。于所生果。作增上緣。然第八識。自有三相。一者因相。是種子識。二者果相。謂受生識。三者自相。合說二種。以為自相。據實種子具有三性。就勝說故。不說無記。如是善惡。皆有二種。一者生得。二者方便。初受生時。但得生得。而非方便。或可此中且說生得。不說方便。若依本記。生得善惡者。由有如來藏故。有避苦求樂之心。此心從本性而有。不由外緣。故言生得。背理成妄。妄故興惡。惡亦生得。不由化也
經。初一念(至)眾生色心
釋曰。第三約時辨成眾生色心。謂由種子。從初一念。至于金剛。于中生不可說異熟識為本。成眾生色心。問成眾生具三聚。謂色心及不相應。如何不說不相應法。解云。依色心上。假立諸不相應。是假非實。就實說故但說心。又解。大乘諸教不同。如梁朝攝大乘云。諸有為法。不出色心(勘密嚴經。百法論。引經說不相應)。問諸眾生有本際不。若言有者。如何經說眾生本際不可知。若言無者。此經所說。復如何通(勘不增不減經等)解云。即依此義。總約諸宗。所說不同。有其四句。一有始無終。謂彌沙塞部中。立有時頭眾生。隨緣而有。如真諦部執記中說。而彼宗中。雖無成文。義說無般涅槃性。及佛果不滅者。得成初句。二無始有終。謂如薩婆多宗。及經部。及大乘中定性二乘。三有始有終。如彌沙塞部宗中。二乘圣者。入無余位。四無始無終者。無涅槃性。不定種性。及菩薩種性。如瑜伽等。余師所說。不可具陳。若依本記。有二義。一依理論。不可說煩惱在前在后。二依教化門。且約受生等。說之為初
經。眾生根本(至)身名積聚
釋曰。第二色心成陰界等。文別有二。初明成陰。后大王下。成十二處等。此即初也。文別有二。初別釋五陰。后釋蓋名義。謂眾生根本色。名色蓋。亦名色陰。如后當釋。心名識蓋等。此即開心。以為四陰。謂受想等。所言蓋者。釋陰名義。舊翻為蓋。陰覆為義。慈恩三藏。翻之為蘊。蘊是積聚義。于一一蘊。多法集成。故名為蘊。言身名積聚者。釋身名義。謂五蘊法。皆名為身是蘊義
經。大王(至)生無量色
釋曰。自下第二明色心成十二處等。文別有三。初總明一色生無量色。次眼所得下。別明所生諸色。后如是一色下。總結能生色心。此即初也。謂一色法。能生五塵等色。若具應言此一心法。生一心法。或無量心。今總略故。但說生識
經。眼所得為色(至)身得為觸
釋曰。第二釋所生多色。文別有二。初明生五境。后明生五根。境中有二。初明所造五境。后釋能造四大。此釋五境。若具應言法處所攝色。或可此經不明法處所攝色。是故不說
經。堅持名地(至)輕動名風
釋曰。第二能造四大。如文可知
經。生五識處名根
釋曰。第二明生五根。謂四大所造眼等五根。能生五識。故名五根
經。如是一色一心(至)色心
釋曰。第三總結。一色生十種色。謂五根五境。略而不說法處色也。一心于十二處。能生意根。于十八界。能生六識及與意界。而釋中不說者。為存略故
經。大王凡夫(至)無量假色法
釋曰。自下第二凡圣取境。勝劣差別。文別有二。初明凡境。得假非實。后明圣境。得實非假。此即初也
經。圣人六識(至)一切實法
釋曰。第二圣境得實非假。然此文義意難了。諸說不同。若依本記。凡夫六識。總相取法。故言得假。圣人分明取四微等。故言得實。又解。凡夫俗。虛妄六識。故得世諦假名之法。今解色等五境。皆有二相。一者自相。即是實有。二者共相。即是假有。異生五識。同時意識。皆得自相。是現量故。后念意識。但得共相。是比量故。圣人取境。亦復如是。今此經意。約粗細門。凡夫所得。粗乃現量故。但得假境。圣人現量。以極細故。但言得實。此即假說
經。眾生者世諦之名也
釋曰。自下第二明受假。四門分別。即分為四。一二諦分別門。二有無門。三六趣門。四四姓門。此即第一二諦門也。如上所說。能成五蘊。名為法假。所成之人。名為受假。如是受假。二諦門中。是假法。世諦之名也
經。若有若無(至)幻化故有
釋曰。第二有無分別門。謂于俗諦門中。有假者故。名之為有。非實性故。亦說為無。如是受假。世諦假。誑幻故有。而非實有
經。乃至六道幻化眾生見幻化
釋曰。第三六趣門。謂受假三界四生。乃至六道。所成受假。皆幻化眾生。見幻化。非實眾生
經。幻化見幻化(至)名為幻諦
釋曰。第四四姓分別門。然釋此文。自有兩釋。一云。幻化見幻化者。總標能化所化。皆是幻化。婆羅門乃至名為幻諦者。雙顯能化所化。皆具四姓。神我有情。具足色心。皆名幻諦。一云。言幻化者。標能化人。見幻化等。乃至名為幻諦。皆是所化
經。幻諦法(至)無義名
釋曰。第三釋名假。文別有二。初明佛前無名。后大王下。明如來立名。前中有三。初明世諦無名義名。次明幻法無名無體。后明三界六道皆無名字。此即初也。謂幻諦法者。即世諦也。言無佛出世前等者。佛未出時。無能說名字。亦無所說義名字
經。幻法幻化(至)無體相
釋曰。第二明幻法無名無體。謂幻法有幻化用。如是體用。皆無名字。亦無體相。如空化等
經。無三界(至)六道名字
釋曰。第三釋三界六道。皆無名字。如文可知
經。大王是故(至)六道名字
釋曰。第三如來立名。文別有三。初世尊立名。次結名非一。后指事重釋。此即初也。謂佛未出。無諸名字。是故世尊。為諸眾生。說諸名字
經。是名無量名字
釋曰。第二結名非一。如文可知
經。如空法(至)色法
釋曰。第三指事重釋。謂無量名字者。如說成眾生身。有其七名。一者空法。是空界色。二明四大。即分為四。三明心法。謂六識心。及心所有法。四色法。謂五根五境。法處所攝色。如是名字。其類非一
經。相續假法非一非異
釋曰。自下第四明相續假法。文別有三。一標宗。二反釋。三順結。此即初也。如本記云。一是常見。前后是一。無滅義故。異是斷見。前后各異。無續義故。故說其相非一非異
經。一亦不續。異亦不續
釋曰。第二反釋一異之失。一亦不續。無續義故。異亦不續。條然別體。無續義故
經。非一非異。故名續諦
釋曰。第三順結可知
經。相待假。名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
釋曰。第五釋相待假。文別有二。初標二種。一者相避相待。或名決定相待。如一切法。展轉相待。二相奪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一尺物。或長或短。所望別故。言長奪短。言短奪長。故本記云。一切相待。即是相避相待。一法待一切故。不定相待。即相奪相待。如丈尺等。有云。正相待者。如說有無等。或色對眼。聲對耳等。不定相待者。傍相待。如五境展轉相待等
經。如五色等法。有無一切等法
釋曰。第二指事辨正相待也
經。一切法皆緣成假成眾生
釋曰。第六釋緣成假。謂五陰為緣成假眾生。或可五陰為緣。成假眾生。故名緣成假問若爾。受假有何別耶。解云。緣成攝受假。受假不能攝緣成假
經。俱時因果(至)三世善惡
釋曰。第七因生假。謂同時因果。如說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等。即是俱時因果。種子自類相生等。即是前后因果門
經。一切幻化。是幻諦眾生
釋曰。就所化中。文別有二。先釋。后結。上來已釋所化如幻訖。此即第二結成所化如幻也
經。大王(至)為若此
釋曰。此即第二結成能化皆幻化
經。時有無量(至)不可說德行
釋曰。第三明時眾得益。文別有三。初明得伏忍。謂即三賢。次得空無生忍者。得二種忍。所謂空及無生忍。一一皆通在于十地。后乃至等者得地門。謂聞教力。能得初地乃至十地所有德行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