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 仁王經疏
  • 圓測
  • 4284字
  • 2015-12-17 14:15:18

經。灌頂菩薩四禪王

釋曰。第三一偈半。釋灌頂位。文別有三。初標名配位。次化土寬狹。后顯地別行。此即初也。言灌頂者。華嚴經第二十七云。譬如輪王太子。成就王相。取四大海水。灌子頂上。即名為灌頂大王。菩薩亦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是名菩薩入大智慧職地

經。于億恒土化群生

釋曰。第二化土寬狹。如文可知

經。始入金剛(至)常湛然

釋曰。第三顯地別行。文有四節。一明勝用。謂金剛一念。斷障已了。或可照境已了。二辨度生。謂三十生中。一生未盡。三顯品數。位在下忍。四辨入位。謂解脫道。即成妙覺

經。等慧(至)一切盡

釋曰。第二一偈。斷惑分齊。于上等觀慧光灌頂三品。除前緣心。無明習盡。謂無間道現在前時。無明習相故煩惱等。一切皆盡

經。圓智無相(至)無極悲

釋曰。第三有兩偈半。明妙覺位。文別有二。初正贊三德。后第一義下。重贊其德。前中有四。一標名配位。謂圓滿智。緣無相故。名為無相。或可智用離能所緣故。名為無相。二盡生分位。謂三十生盡。于一切境。齊等而覺。名等大覺。此上二句。贊智德也。三證大無為。謂有余無余二種圓寂。不可破壞。如金剛藏。此之一句。贊斷德也。四具大慈悲。謂盡生死。具無極悲。此顯恩德。窮未來際。故言無極

經。第一義諦(至)妙智存

釋曰。第二有一偈半。重贊其德。文有三節。初之二句。就境贊智。次有二句。就位贊德。后有二句。約時贊德。此即初也。謂內證真諦。非分別所動。故言常安隱。窮生死俗源。盡涅槃真性。成妙覺智。故妙智存

經。三賢十圣(至)居凈土

釋曰。第二就位贊德。謂始從三賢。至灌頂位。有漏未盡。言住果報。唯佛一人。生死報盡。無有漏法。故居凈土

經。一切眾生(至)居凈土

釋曰。第三約時贊德。謂一切眾生。雖無有始。而有盡時。名暫住報。唯佛一人。有始無終。名居凈土

經。如來三業(至)禮三寶

釋曰。自下第三贊佛三業。文別有五。一初二句。總贊三業。二有一偈。別贊三業。三有半偈。贊說無畏。四有半偈。贊能動地。五有半偈。贊佛快說。就總贊中。初之一句。總贊三業。后有一句。顯已歸禮。言三業德無極者。如前所說。身業堅固。意業寂靜。口業能說。皆無窮盡。故言無極。由斯我今敬禮三寶

經。法王無上(至)無緣照

釋曰。自下第二有一偈。別贊三業。于中有三。初有二句。別贊身業。譬如大樹覆蓋人眾。如來身力覆蓋亦然。次有一句。別贊口業。稱理說法。非無義利。后有一句。別贊意業。其心寂靜。無緣大悲普照有情

經。人中師子(至)散金華

釋曰。第三贊說無畏。文有兩即。初之一句。贊說無畏。后有一句。歡喜供養

經。百億萬土(至)受妙報

釋曰。第四有半偈。贊能動地。文有兩節。初贊佛動地。后眾受妙報

經。天尊快說(至)略難佛

釋曰。第五有半偈。嘆佛快說。文有兩節。初句贊佛快說。諸王后句。申已贊說之意

經。時諸大眾(至)無量功德藏

釋曰。自下第三。辨眾得益。若依本記。有七種益。即分為七。此即第一得開慧益

經。得大法利

釋曰。第二得思慧益。以已思慧。勝于聞慧。名大法利

經。即于座中(至)無生忍

釋曰。第三得修慧益。言三趣者。是三惡趣。問如何惡趣能得修慧益。薩婆多宗。不許惡趣能得修慧。今大乘宗。亦得修慧。故大云經。諸畜生等。得定律儀

經。八部(至)天上受道

釋曰。第四現在安樂住。言八部阿修羅者。四天王住下。有四阿修羅王。一羅睺阿修羅。二毗摩質多羅。三波利。四毗樓阇。須彌山下。又有四大阿修羅。一陀[少/兔]。二富樓魔。三波羅訶。四兜牟樓

經。三生(至)得入正位

釋曰。第五正位

經。證圣人性

釋曰。第六凈眼位。證圣人性。四字是二乘所得

經。得一切無量報

釋曰。第七未來樂住。既聞圣教。得生報后報無量果也。又云。就得益中。文別有二。初明總益。謂眾聞法。后即于下。顯其別益。謂諸天鬼神。乃至人畜地獄。得初地無生法忍。余文大同前說。雖有兩說。且依前說。地獄能得初地無生。不應理故

經。佛告諸行得道(至)大師子吼

釋曰。自下第三如來述成領解。文別有二。初贊王能說。后善男子下。贊所說法。前中有二。初贊王能說。后世尊述贊。二能說中。文有二節。初標所告眾。后對眾正贊。此即初也。謂聽眾中。天眾最勝。或得圣果。是實非化。故名得道果。實天眾言。善男子等者。第二對眾正贊。敘今勝古。成師子吼。謂于過去龍光佛邊。為第四炎慧開士。我為第八等觀開士。我今成佛。汝來第九地。作師子吼

經。如是如是乃至知斯事

釋曰。第二如來述成。文有兩節。初贊教稱理。后顯所詮理。此即初也。王所說教。稱所詮理。教理相應。是故重言如是如是。言不思議等者。非三賢境。名不思議。龍樹釋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世親等云。心言路絕。其義一也。非十地境。名不可度量。此即校量難勝功德。是故唯佛與佛。乃知斯事

經。善男子(至)不可思議

釋曰。第二贊所說法。文別有三。初正贊所說。次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下。贊用勸修。后時諸眾中下。大眾供養。就正贊中。文別有三。初釋不可思議。次善男子下。釋不可度量。后我今下。釋唯佛乃知。就不思議中。文復有三。初標宗略說。次外人征詰。后世尊廣釋。前中有四。一總標其數。謂十四般若。二別敘屬當。謂地前三忍。地地三品。成三十忍。三二藏分別。謂一切行藏者。前十三忍。一切佛藏者。上寂滅忍。由此二種攝諸功德。名之為藏。四結不思議。如是二藏。名不可思議

經。何以故

釋曰。第二外人征詰。依何義故。行藏佛藏。皆不思議

經。一切諸佛(至)是中化

釋曰。自下第三。依宗廣釋。文別有二。初唯就佛藏。明不思議。次一切眾生下。合釋二藏。明不思議。此即初也。然此文。自有兩說。一云。是中生。是中滅。是中化者。法身無像。為物故形。以王宮現生。雙林托滅。隨感應故。所以化也。無生無滅無化者。其用彌寂。故體無生滅化也。無自他者。彼己兩亡第一無二者。境智俱絕。非化非不化者。談其大寂非化。據其大用非不化。非無無相者。有無相對。若有有可有無。若有無可有有。今明有無俱無。故言非無無相。無來去者。明去來相絕。故中論云。已來亦無來。未來亦無來。離已來未來。來相不可得。已去亦無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相不可得。今釋此文。于中有二。初就化身。即相無相。明不思議。后逐難重釋。前中復二。初立三相。后遣三相。此即初也。是中生者。明智德。是中滅者。辨斷德。是中化者。顯恩德。此約化身。作如是釋。或可通依受用法身。釋上生等。如理應思

經。而無生無滅無化

釋曰。第二遣生等三相。約相無自性。故說無生等三相

經。無自他(至)無去來

釋曰。第二逐難重釋。雖云無化。其相難知。故重釋之。于中有二。先法后喻。法有五義。展轉相釋。一無自他者。釋上無化。既無自他。如何有化。二第一無二者。釋無自他。第一義中。無自他二故。三非化非不化者。釋上無二。謂化是能化。不化是所化。能所俱非。故第一義。無有二也。四非無者。遣無。前已遣有。便撥為無。同惡取空。故言非無。五無相無來去者。雙遣有無。所言相者。是有無相。來者有相。去者無相。今此般若。雙遣有無。故言無相。無來去也

經。如虛空故

釋曰。第二舉法同喻

經。一切眾生(至)行空故

釋曰。自下第二合釋二藏。明不思議。文別有二。先釋。后結。釋中有二。初人法相對。辨不思議。后境智相對。辨不思議。前中有二。初明人空。后明法空。此即初也。文有兩節。初以三義。辨我相空。后煩惱下。就我眾名。以辨人空。此即三義以辨空相。言三義者。一無生無滅。二無縛無解。三非因非果。非不因果。言無生無滅者。諸說不同。一云。無生無滅。即是總句。謂一切眾生。皆有生死。名為生滅。雙遣死生。故言無生無滅。一云。無生者遣常見。彼計我生而不滅故。無滅者遣斷見。彼計我滅而不續故。言無縛無解者。自下別釋。既無眾生。說誰名為有縛有解。故智論五十一縛脫品云。五眾無縛無脫。若畢竟空。無有作者。誰縛解。凡夫人法。虛誑不可得故非縛。圣人法。畢竟空不可得故非解。乃至云菩薩住是道中。諸煩惱不牽墮凡夫中。故言不縛。不以諸無漏法破煩惱。故言不解。具說如彼。真諦解云。人空真如。非煩惱所縛。亦非智慧所了。空無所得故。言非因非果者。雙遣。衛世師外道。計我為作者。說名為因。僧佉外道。計我為受者。名為果。故言非因非果。言非不因果者。依俗理。非無因果。言煩惱下。就我眾名。以辨人空。于中有二。初煩惱者。出能執法。所謂我見煩惱。我人等惱亂行者。故名煩惱。后我人等者。辨所執我。有眾多名。于中有二。初辨我五名。一我。二人。三知者。四見者。五受者。后我所等者。辨我所空。謂前五種我。皆有我所。謂第一我所。乃至第五受者所。總標五種。故言我所空。所遣法體。通攝三受。所謂苦受名苦苦。樂受名壞苦。舍受名行苦。是故三受。通名苦受。即此三受。皆有為行。同是我所遣法。故言一切苦受行苦故也

經。一切法集(至)寂然空故

釋曰。第二明法空也。有其五句。一一切法集者。標名辨假。謂一切法集故名假。二幻化五陰者。舉喻出體。如幻五陰非人故。名為法假。三無合無散者。顯法別相。諸說不同。一云。五陰成身。名為合。后離散時。名為散。雙遣二相。故言無合無散。由無分別智。不住于生死。故名無合。常起大悲。故不入于涅槃。故言不散。五法同法性者。攝妄歸真門。一切諸法。皆用如為性

經。法境界空(至)如虛空故

釋曰。第二境智相對。辨不思議。于中有二。初辨境空。后釋智空。前中有二。先法。后喻。法中有二。初法境界空者。明總空相。謂一切境。無不空者。后空無相不轉等者。釋其別空。文有三節。初明法空。次無三寶者。通于人法二空。后無圣人六道者。明人空也。初言空者。空三昧境。言無相者。無相三昧境。無十相故。言不轉者。是無愿三昧境。以苦集染。不可轉為無漏凈故。如上三境。皆非顛倒。非如幻化。是虛妄故。次言無三寶者。雙顯人法二空。后言無圣人者。明能化空。言六道者。辨所化空。言如虛空故者。第二舉喻。喻法空相

經。般若無知(至)照相故行道

釋曰。第二智空。于中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二。初遣知等六相。比度名智。推求言見。歷境稱行。籌慮名緣。招果名因。領納名受。如是六相。悉皆是空。后釋遣所由。故言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

經。斯行道相如虛空故

釋曰。第二舉法同喻

經。法相如是(至)無心得

釋曰。第三總合。法相如是者。合上六種空相。言何可有心得。無心得者。有心是分別。無心是無分別心。如何有心得。無心得。或可何可有心得者。遮有心得。其境皆空。如何有心得無境也。無心得者。許無心得。謂以境空故。無分別心。能得空也

經。是以般若(至)行而行

釋曰。第二結上四義。文有四節。一人中行不可得。以生空故。二法中行不可得。以法空故。三境中行不可得。所緣空故。四解中行不可得。能緣空故

經。是故般若(至)不可思議

釋曰。第三雙結二藏不可思議。文別有二。初依智總結。后就人別結。此即初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乡市| 天长市| 富锦市| 延安市| 锡林浩特市| 额尔古纳市| 增城市| 甘孜| 安塞县| 杭锦旗| 寿宁县| 鞍山市| 新野县| 文水县| 南木林县| 积石山| 务川| 永城市| 甘肃省| 抚州市| 博爱县| 珲春市| 青河县| 巴彦淖尔市| 连江县| 威宁| 静宁县| 丰县| 赫章县| 外汇| 本溪| 中卫市| 武定县| 云安县| 陆川县| 赫章县| 桐庐县| 徐闻县| 新郑市| 伊吾县| 霍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