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斷三界色煩惱縛
釋曰。第二明除障也。然此除障。諸教不同。就實正理。如成唯識第十卷說。謂一切障。二障所攝。煩惱障中。見所斷種。于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已上能頓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八地已上。畢竟不行。所知障中。見所斷種。于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斷種。于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彼障現起。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斷盡。八地已上。六識俱者。不復現行。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第七俱者。猶可現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轉識。設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雖于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斷滅煩惱障種。而彼粗重。熏漸斷滅。由斯故說。二障粗重。一一皆有三住斷義。雖諸住中皆斷粗重。而三位顯。是故偏說。然此經文。且依此品。地前伏忍。而伏非斷。信忍三地。說斷三界色煩惱縛。順忍三地。能斷三界心等煩惱。無生忍地。亦釋三界心色等習。至寂滅忍。佛菩薩斷三界心習。即此下文受持品說。初地斷貪。二地斷嗔。三地斷癡。四地斷見。五地斷疑。六地斷三界集因集果。七地斷三界習因業果。八地觀心心寂滅。九地滅心心相。十地證一切法解脫。住金剛臺者。為顯諸地勝劣差別。就障粗重。說貪嗔等。非就實義。所以者何。就實正理。如前所說。煩惱障中。見所斷種。見位永斷。修所斷種。要至金剛一剎那中。方能頓斷。若所知障。地地別斷。故知煩惱障中。位位斷者。就粗重說。然此所說色心煩惱。自有兩釋。一云從境得名。若緣色者。名色煩惱。若緣心者。名心煩惱。或可從喻得名。色心相望。色粗心細。是故粗惑。名色煩惱。其細惑者。名心煩惱。色心習者。就習氣中。若粗習氣。但言色心煩惱。若微細者。名色心習。問習氣以何為體。解云。舊相傳說。二障種子若粗易斷。名為正使。細而難斷。名為習氣。慈恩三藏。依瑜伽等說。習氣無堪任性。亦名粗重。謂由二障種子力故。所引有漏五蘊上有無堪任性。與所依蘊。非一非異。無別體性。故言非異。斷不斷別。故言非一。然此粗重。無體性故。不能別得擇滅法無為。而斷位者。且加煩惱障中。見所斷種。唯有一品。所引習氣。有無量品。若依二乘。從七方便。漸斷習氣。乃至羅漢。入無余依隨所依舍。若回心者。至菩薩見道無間道時。斷見所斷種。所引習氣。解脫道時。方能斷盡修所斷種。乃至菩薩金剛心時。方能斷盡所引習氣。至妙覺位。解脫道中。方能斷盡。若廣分別。如成唯識記。問若爾如何此經等云。于諸地中。斷貪嗔等。又菩薩地。說二障種。有三位斷。如何會釋。解云。如上所引。成唯識論第十卷說。由此道理。本業瓔珞上卷所說。三賢菩薩。伏三界煩惱粗業道。粗相續果。亦不起粗。是見道。喜忍伏三道業道。離忍伏人中業道。明忍伏六天業道。焰忍伏諸見業道。勝忍伏疑見業道。光忍伏心因業道。無生忍伏果業道。不動忍伏色因業道。光忍伏心因業道。寂滅忍伏心色二習業道。無垢忍伏習果道。習前已斷。而果不敗亡。是故佛子三賢。名為伏斷。喜忍已上。亦伏亦斷一切煩惱。覺忍現時。法界中一切無明。頓斷無余。亦顯諸位勝劣異故。擬宜而說。非實正理。設有余教異此說。亦應準此。若廣分別。具如別章
經。能化(至)無量功德
釋曰。第三攝化分齊。謂初地百佛國。二地千佛國。三地萬佛國。所現化身。三地差別。準上應知。又現神通。無量功德差別。謂初地神通。動百佛國。二地千佛國。三地萬佛國土也
經。常以十五心為首
釋曰。第四明發行種子。文別有三。初總標。以十五心為首。次列十五心。后總結。此即總標。十五心為發行本種
經。四攝法(至)三解脫門
釋曰。第二列十五心。謂四攝等四門功德。便成十五心功德也。言弘愿。如瓔珞經說。愿一切眾生。度苦斷集。證滅修道。名四弘愿。具說如彼
經。是菩薩從善地(或有本云。從善覺地至)根本種子
釋曰。第三總結。應知
經。又順忍菩薩(至)現法
釋曰。第三順忍。文別有三。初標名配位。次明除障。后顯攝化分齊。此即初也。順無生忍觀。名為順忍。言見勝現法者配位。見謂炎慧。即第四地。得道品見。故名為見。勝即難勝。是第五地。難有二義。一勸難化眾生。心無垢難。二所化不從。心無垢難。能退二難。于難得勝。名難勝地。言現法者。即是第六現前地十二緣觀。恒現在前。名現前地
經。能斷(至)煩惱縛
釋曰。第二明其除障。謂此位中。斷緣心煩惱系縛。名心煩惱縛。或望前位色煩惱粗顯。此位中心煩惱細。故喻于心。所言等者。等心所也
經。故現一身(至)化眾生
釋曰。第三攝化分齊。謂現一實身。于十方佛國中。現無量通化眾生。或可于十方國。各現一化身化眾生。故言一身。問何故信忍現百身等。此順忍中。但言一身。解云。信忍明其化身。故說多身。此說實身。故說一也。問菩薩身。一時到十方不。答有兩說。一云能到。不思議故。一云不到。實身不可在多處故。雖有兩釋。且依后說
經。又無生忍(至)觀慧
釋曰。第四明無生忍。文別有三。初標名配位。次明除障。后明攝化分齊。言無生忍者。諸說不同。有說名遍計所執。名為無生。無自體故。或說遍計所執。及圓成實。皆名無生。如解深密瑜伽論。或說三性皆名無生。謂本性無生。自然無生。惑苦無生。如成唯識等言。所謂遠不動慧者。配位。七地名遠行。至功用心最后邊故。八地名不動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九地名觀慧。四無礙解。化有情故
經。亦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
釋曰。第二明除障也。謂于前位。已斷色心煩惱。今此位中所斷微細。名心色等習
經。現不可說(至)神通
釋曰。第三攝化分齊。如經可知
經。復次寂滅忍
釋曰。第五辨寂滅忍。文別有四。一標名配位。二辨其除障。三約諦辨異。四無緣下。所化分齊。前中有三。初標名。次贊用。后配位。此即標名。若依本記。寂是定。滅是慧。依定發慧。滅諸漏故。名寂滅忍。一云。離諸法相。究竟真如。名為寂滅。緣彼境智。名寂滅忍
經。佛與菩薩(至)入金剛三昧
釋曰。第二贊用。言金剛者。自有二義。一能斷智。名為金剛。能斷一切諸煩惱故。今此經。依此而說。二所斷惑。名為金剛。性強難斷。似金剛故。故新翻般若。名為能斷金剛。惑可金剛。亦屬能斷。由此義故。佛與菩薩。同用此忍
經。下忍行中行(至)薩般若
釋曰。第三配位。薩婆若。此云一切智
經。共觀第一義諦
釋曰。第二辨其除障。文別有三。初明觀境。次辨除障。后顯二道差別之相。此即初也。謂佛菩薩。同觀真如第一義諦。問此位同觀。有勝劣不。若有勝劣。本業經中。何名等覺。若無勝劣。如何瑜伽。八復次釋勝劣差別。答云。諸說不同。一云。緣真即無勝劣。若緣俗境。勝劣不同。故經與論。互不相違。一云。據實勝劣不同。故涅槃云。十地菩薩。聞見佛性。于如來地。眼見佛性。具說如。彼又瑜伽論十四五曰。所見月光喻二位。故知二位定有勝劣。而言等者。等斷一障。故說為等。慈恩三藏。意從后釋
經。斷三界心習
釋曰。第二正辨除障。于前位中。已斷色心二種粗習。今此位中。亦斷色心二種細習。為顯所斷最微細故。但名心習
經。無明盡相(至)為薩婆若
釋曰。第三正辨二道差別相。然釋此文。諸說不同。一云。無明盡相為金剛盡相者。顯無間道相。據實一切煩惱皆盡。就根本說。是故但言無明盡相。即用此相。為金剛盡相。解脫道中。已過無明盡相。故言無相為薩婆若。若依本記。無明盡相為金剛者。顯無間道相。謂于此位。有涉相盡。就根本說。故言無明盡相為金剛盡相。無相為薩婆若者。顯解脫道。言盡相等者。無間道時。惑相雖盡。猶有境智異相。故不言無相。于此位中。盡無明相。亦無境智異相。故盡相無相為薩婆若。雖有兩釋。且依后釋
經。超度世諦(至)等法性
釋曰。第三約諦辨異。三賢多住世諦。十地多住真諦。度三賢故。超世諦。度十地故。超第一義諦。超世諦故非有。超第一義諦故非無。故為第十一地。薩云若覺。自有兩說。一云。薩婆若名一切智。薩云若名一切種智。若依本記。皆翻一切智。言湛然清凈。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者。重釋薩云若。常住之相。諸說不同。一云。即準此文。如來常住無生無滅。一云。為相續常。故說常住。具如三身章
經。無緣大悲來化三界
釋曰。第四攝化分齊。文別有二。初標宗略釋。后依宗廣釋。此即初也。謂一切有情。能化所化。皆不離三界。大悲是能化之具。眾生是所化之境。薩婆若是能化之體。大悲有三。一眾生緣。二法緣。三無緣。初通外道。次通二乘。后唯佛及菩薩。若廣分別。如智度論二十三。及佛地論第五等。今佛世尊。以大悲力。化一切眾生。乘一切智。來化三界
經。善男子(至)亦不出三界
釋曰。自下第二依宗廣釋。文別有三。初申正理。次三界外下。破異師說。后大王我言下。引古證今。此即初也。若依本記。此有四義。一煩惱用。由惑發業。生三界報故。二生死果。謂所感果。體屬三界。二十二根中。三無漏根雖非三界。依三界身。故言不出。三智慧體。謂佛三身所有智慧。名智慧體化三界處。故言不出四智慧用。反顯界內有所化生。意明佛智化三界用。雖名相中有此四義。皆是虛妄。若出三界系縛。即見第一義。如理不復見有能化所化也。今解此文。有其三義。初煩惱及果。體屬三界。在三界處。故言不出。次辨二十二根。謂三無漏根。在三界處。眼等五根。及五受根。男女意命。體屬三界。信等五根。有屬有在。后佛三身。雖非三界。亦在三界。故言不出。或可三無漏根。亦后三界九根中起。故說在界
經。三界外(至)非七佛之所說
釋曰。第二破異師說。文有兩節。初牒彼外計。后指同外道。謂外疑云。豈不二乘圣者出三界外。若言三界外無眾生。佛二乘教。何所化耶。由斯計云。三界外所化眾生。是故世尊破云。三界外有一眾生界者。吠世史迦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說。言大有者。彼說六句義。一實。二德。三業。四大有。五同異。六和合句義。彼說大有。名大有經。問豈不三界外有變易生死。云何此經說三界外無眾生耶。答真諦三藏自有兩釋。一恒解者。據實界外變易生。而此經中。未明此義。亦無有過。依佛教中。如聲聞藏四阿笈摩。但說佛身是無常法。未明佛性常住身義。說佛無常。亦無過失。此亦如是。依佛教故。二依理釋。隨分別心。計有三界。及三界外有變易生。皆不稱理。由此斷所計。界外生死。據實還是不出三界。故大品云。從三界中出。至薩婆若。以不動故。唯此等經。無別有情出三界外。即依此意。釋經可知。慈恩三藏。作如是釋。變易生死。無別業果。即依三界所有業果。由邊際定。轉勝轉妙。故名變易。三界門中。隨本業果。即彼界攝。故此經云。出三界外。無別有情。而諸圣教。互不相違。若廣分別。義如別章
經。大王我常語(至)覺薩云若性
釋曰。第三引古證今。若依本記。斷三界者。謂除六識。名為業諦。斷煩惱者。阿陀那即第七識。說煩惱凈果報盡者。除阿賴耶。是第八識。說為果凈。如是三凈。名之為佛。自性清凈。名薩云若性。此意說云。一切眾生。三種凈者。即名為佛。由此應知。設得佛果。不出三界
經。眾生本業。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
釋曰。第三釋已總結。文別有二。初總結五忍。后辨位長短。此即總結。如經可知
經。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釋曰。第二對十四忍。辨位長短。謂五忍對十四忍。展轉相攝。尋即可知
經。白佛言(至)化眾生
釋曰。自下第二正答利他。兼釋自利。于中有二。先問后答。此即問也
經。佛言從一地(至)一切知見故
釋曰。此即第二如來正答。于中有二。先略。后廣。此即略答。文有三節。初明業所依地。謂從極喜。乃至法云。問此文何故但說十地。答地前三賢。賢而非圣。妙覺一地。已超菩薩。故因位中。隨勝而答。次簡別二行。一自所行處。謂十地自所行境。二佛所行境處謂妙覺地所行境界。前之十地。但了自行所行處。后金剛一念。通行二處。故下經云。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如佛境界。乃至廣說。又如瓔珞經云。佛子。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乃至過十地解。與佛同坐。具如彼說。后言一切知見故者。釋成清凈。謂十地行。本業清凈。皆由知見力所生故。一云。從初地乃至后佛地。余如前說
經。本業者
釋曰。第二廣答本業。文別有三。初牒。次釋。后是故下結。此即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