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本紀七(3)
- 清史稿
- 趙爾巽 柯劭忞
- 4974字
- 2015-12-17 14:14:29
秋七月庚寅朔,以張英為禮部尚書,以董元卿為京口將軍。辛卯,噶爾丹入犯烏珠穆秦。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子胤禷副之,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為安遠大將軍,簡親王喇布、信郡王鄂紥副之,出喜峰口。內大臣佟國綱、索額圖、明珠、彭春等俱參軍事,阿密達、阿拉尼、阿南達俱會軍前。己亥,以陳廷敬為工部尚書,于成龍為左都御史。癸卯,上親征,發(fā)京師。己酉,上駐博洛和屯,有疾回鑾。
八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撫遠大將軍裕親王福全大敗噶爾丹于烏闌布通,噶爾丹以喇嘛濟隆來請和,福全未即進師。上切責之。乙丑,上還京。丙子,噶爾丹以誓書來獻。上曰:“此虜未足信也。其整師待之。”
九月癸巳,先是,烏闌布通之戰(zhàn),內大臣公佟國綱戰(zhàn)歿于陣。至是,喪還,命皇子率大臣迎之。凡陣亡官咸賜奠賜恤有差。戊申,停今年秋決。壬子,弛民間養(yǎng)馬之禁。
冬十月己未,上疾少愈,召大學士諸臣至乾清宮輪對。乙亥,以鄂倫岱為漢軍都統(tǒng)。辛巳,領翰林院學士張英失察編修楊瑄撰擬佟國綱祭文失當,削禮部尚書,楊瑄褫官戍邊入旗。
十一月己亥,以熊賜履為禮部尚書。甲辰,達賴喇嘛請上尊號。不許,并卻其貢。己酉,裕親王福全等至京聽勘。王大臣議上。上薄其罪,輕罰之。將士仍敘功。
十二月丁丑,上謁陵,行孝莊文皇后三年致祭禮。庚辰還京。
是歲,免直隸、江南、浙江、甘肅等省三十二州縣衛(wèi)災賦有差。朝鮮入貢。
三十年辛未春正月戊申,封阿祿科爾沁貝勒楚依為郡王,以與厄魯特力戰(zhàn)受傷被執(zhí)不屈而脫歸也。其十二旗陣亡臺吉俱贈一等臺吉,賜號達爾漢,子孫承襲。噶爾丹復掠喀爾喀。命瓦岱為定北將軍,駐張家口,郎談為安北將軍,駐大同,川陜總督會西安將軍駐兵寧夏備之。命在籍勇略將軍趙良棟參軍事。乙卯,以馬齊為兵部尚書。
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乙丑,上御經(jīng)筵。命步軍統(tǒng)領領巡捕三營,兼轄五城督捕。戊午,厄魯特策旺阿拉布坦使來,噶爾丹之侄也,厚賚其使,比旋,遣郎中桑額護其行。
三月戊子,翻譯通鑒綱目成,上制序文。己酉,賜戴有祺等一百四十八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戊午,左都御史徐乾學致私書于山東巡撫錢鈺,事發(fā),并褫職。丁卯,上以喀爾喀內附,躬蒞邊外撫綏。是日,啟鑾。
五月丙戌,上駐多羅諾爾。喀爾喀來朝。先是,喀爾喀土謝圖汗聽哲卜尊丹巴唆,殺其同族紥薩克圖汗得克得黑墨爾根阿海,內亂迭興,為厄魯特所乘。至是,遣大臣按其事。土謝圖汗、哲卜尊丹巴具疏請罪。上赦之。以紥薩克圖汗,七旗之長,飭其弟策旺紥布襲汗號,封為親王。丁亥,上御行幄,土謝圖汗、哲卜尊丹巴入覲,俯伏請罪。大臣宣赦,泣涕謝恩。賜茶賜宴賜坐,大合樂,九叩首而退。戊子,復召土謝圖汗、哲卜尊丹巴、策旺紥布、車臣汗及喀爾喀諸部濟農(nóng)、偉徵、諾顏、阿玉錫諸大臺吉三十五人賜宴。諭曰:“朕欲熟識爾等,故復饗宴。”賜之冠服。策旺紥布年幼,以皇子衣帽數(shù)珠賜之。以車臣汗之叔紥薩克濟農(nóng)納穆紥爾前勸車臣汗領十萬眾歸順,身為之倡,請照四十九旗一例,殊為可嘉,許照舊紥薩克,去其濟農(nóng)之號,封為郡王。馀各封爵有差。傳諭喀爾喀曰:“爾等困窮至極,互相偷奪,朕已拯救愛養(yǎng)。今與四十九旗一體編設各處紥薩克,管轄稽察,其各遵守。如再妄行,則國法治之矣。”己丑,上御甲胄乘馬,遍閱各部。下馬親射,十矢九中。次大閱滿洲兵、漢軍兵、古北口兵,列陣鳴角,鳥槍齊發(fā),聲動山谷。眾喀爾喀環(huán)矚駭嘆曰:“真神威也!”科爾沁喀爾喀各蒙古王貝勒請上尊號。不許。庚寅,上按閱喀爾喀營寨,賚牛羊及其窮困者。辛卯,遣官往編喀爾喀佐領,予之游牧。烏珠穆秦臺吉車根等以降附厄魯特,按實罪之。壬辰,上回鑾。癸卯,還京。辛亥,分會試中卷南左、南右、北左、北右、中左、中右,從御史江蘩之言也。壬子,群臣請上尊號。不許。
六月乙卯,以李天馥為吏部尚書,陳廷敬為刑部尚書,高爾位為工部尚書。
秋七月甲申,西安將軍尼雅翰奉詔督兵遷巴圖爾額爾克濟農(nóng)于察哈爾,濟農(nóng)憚行遁去,尼雅翰追之不及,按問論死。命總督葛思泰追討之。朝鮮使人以買一統(tǒng)志發(fā)其國論罪。致仕大學士杜立德卒,予祭葬,謚文端。
閏七月丙辰,葛思泰疏報濟農(nóng)之弟博濟在昌寧湖,經(jīng)總兵柯彩派兵剿敗,生擒博濟及前禁之格隆等,均斬之。乙亥,上巡幸邊外。
九月辛酉,上回鑾,道遵化,謁孝莊山陵,謁孝陵。乙丑,還京。庚午,以公阿靈阿為蒙古都統(tǒng)。甲戌,命侍郎博濟、李光地、徐廷璽偕靳輔視河。
冬十月庚寅,謝爾素番盜殺參將朱震,西寧總兵官李芳述擒盜首華木爾加誅之。癸巳,以巴德渾為滿洲都統(tǒng),杭奕祿為荊州將軍。丁未,甘肅提督孫思克討阿奇羅卜藏,斬之。先是,使于厄魯特之侍讀學士達虎還及嘉峪關,為阿奇羅卜藏所害,命思克討之。至是,捷聞。
十一月丁巳,以索諾和、李振裕為工部尚書,以伊勒慎為滿洲都統(tǒng)。己未,詔曰:“朕崇尚德教,蠲滌煩苛,大小諸臣,咸被恩禮。即因事罷退,仍令曲全鄉(xiāng)里。近來交爭私怨,糾結不已,頗有黨同伐異之習,豈欲釀明季門戶之禍耶?其各蠲私忿,共矢公忠。有怙終者,朕必窮治之。”是時徐元文、徐乾學、王鴻緒既罷,而傅臘塔等抉摘瑣隱,鉤連興獄,故特詔儆飭焉。甲戌,詔曰:“欽天監(jiān)奏來歲正月朔日食。天象示儆,朕甚懼焉。其罷元日筵宴諸禮。諸臣宜精白供職,助朕修省。”
十二月甲申,詔曰:“朕撫馭區(qū)宇,惟以愛養(yǎng)蒼生,俾臻安阜為念。比歲地丁額賦,迭經(jīng)蠲免,而歲運漕米,尚在輸將,時切軫念。除河南已經(jīng)蠲免外,其湖廣、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漕米,以次各免一年,用紓民力。”丁亥,移旗莊壯丁赴古北口外達爾河墾田。遣侍郎阿山、德珠等往陜西監(jiān)賑。壬辰,諭督、撫、提、鎮(zhèn)保舉武職堪任用及曾立功者,在內八旗旗員,令都統(tǒng)等舉之。
是歲,免直隸、江南、江西、河南、山東、陜西、湖廣、云南等省一百八十八州縣災賦有差。朝鮮、安南、琉球入貢。
三十一年壬申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免朝賀。甲寅,上御乾清門,出示太極圖、五音八聲八風圖,因言:“律呂新書徑一圍三之法,用之不合。徑一尺圍當三尺一寸四分一釐,積至百丈,所差至十四丈外矣。寧可用邪?惟隔八相生之說,試之悉合。”又論河道閘口流水,晝夜多寡,可以數(shù)計。又出示測日晷表,畫示正午日影至處,驗之不差。諸臣皆服。庚午,上幸南苑行圍。
二月辛巳,以靳輔為河道總督。乙酉,以陜西旱災,發(fā)山西帑銀、襄陽米石賑之。丁亥,上巡幸畿甸。辛卯,陜西巡撫薩弼以賑災不實褫職。戊戌,上還京。己亥,上御經(jīng)筵。乙巳,以馬齊為戶部尚書。
三月丙辰,遣內大臣阿爾迪、理藩院尚書班迪赴邊外設立蒙古驛站。乙丑,命府丞徐廷璽協(xié)理河工。加甘肅提督孫思克太子少保,予世職。致仕大學士馮溥卒,予祭葬,謚文敏。以阿席坦為滿洲都統(tǒng)。置云南永北鎮(zhèn)。
夏四月庚辰朔,以希福為滿洲都統(tǒng),護巴為蒙古都統(tǒng)。己丑,發(fā)帑銀百萬賑陜西,尚書王騭、沙穆哈往視加賑。戊戌,上幸瀛臺,召近臣觀稻田及種竹。河道總督靳輔請建新莊、仲家淺各一閘,下部議行。
五月庚寅,諭戶部,山西平陽豐收,可遣官購買備荒。命王維珍董其事。癸卯,定喀爾喀部為三路,土謝圖為北路,車臣為東路,紥薩克圖為西路,屬部各從其分地畫為左右翼。
六月庚辰,以宋犖為江寧巡撫。乙未,蒙古科爾沁進獻錫伯、卦爾察、打虎爾一萬馀戶,給銀酬之。
秋七月乙亥,上巡幸塞外。
八月己丑,以翁叔元為刑部尚書,以博濟為西安將軍,李林隆為固原提督,李芳述為貴州提督。
九月戊申,噶爾丹屬人執(zhí)我使臣馬迪戕之。庚戌,上還次湯泉。己未,還京。丁卯,上御經(jīng)筵。壬申,上大閱于玉泉山。
冬十月己卯,詔曰:“秦省比歲兇荒,加以疾疫,多方賑濟,未甦積困。所有明年地丁稅糧,悉予蠲免。從前逋欠,一概豁除。用稱朕子惠元元至意。”庚辰,以李天馥為大學士。壬午,上謁陵。曲赦陜西,非十惡及軍前獲譴者,皆免死減一等。以佛倫為川陜總督,宗室董額為滿洲都統(tǒng)。庚寅,上還京。癸巳,以熊賜履為吏部尚書,張英為禮部尚書。庚子,停直省進鮮茶暨賚送表箋。
十一月庚戌,以阿靈阿為滿洲都統(tǒng)。甲寅,命熊賜履勘察淮、揚濱河涸田。丙寅,加孫思克振武將軍。以覺羅席特庫為蒙古都統(tǒng)。
十二月壬午,河道總督靳輔卒,予祭葬,謚文襄。以于成龍為河道總督,董訥為左都御史。壬辰,以郎化麟為漢軍都統(tǒng)。辛丑,以西安饑,運襄陽米平糶。加希福建威將軍,移戍右衛(wèi)。召科爾沁蒙古王沙津入京,面授機宜,使誘噶爾丹。
是歲,免陜西、江南、四川等省十三州縣災賦有差。朝鮮入貢。
三十二年癸酉春正月甲子,詔朝鮮歲貢黃金木棉永行停止。
二月乙亥朔,發(fā)帑金,招商販米西安平市價。丙子,遣內大臣坡爾盆等往督歸化城三路屯田。詔修南河周橋堤工,往年靳輔與陳潢所經(jīng)度者,至是閱河大臣繪圖進呈,特詔修之。策旺阿拉布坦遣使入貢,報告使臣馬迪被害及噶爾丹密事,以纟采緞賚之。癸未,上御經(jīng)筵。改宣府六廳十衛(wèi)為一府八縣。戊子,命郎談為昭武將軍,偕阿南達、碩鼐帥師赴寧夏,將軍博濟、孫思克參軍事。庚寅,上巡幸畿甸,閱霸州苑家口堤工,諭巡撫郭世隆修之。庚子,上還京。貴州巡撫衛(wèi)既齊疏報剿辦土司失實,奪職戍黑龍江。
三月丙午,遣皇子胤禷祭華山。丁未,移饒州府駐景德鎮(zhèn)。乙卯,置廣東運司、潮州運同。庚午,詔趙良棟系舊臣,可暫領寧夏總兵。
夏四月丙戌,喀爾喀臺吉車凌紥布自鄂羅斯來歸,賚之袍服,賜克魯倫游牧。癸巳,命檢直省解送物料共九十九項,減去四十項免解。丁酉,以心裕為蒙古都統(tǒng)。
五月庚戌,命內大臣伯費揚古為安北將軍,駐歸化城。
六月乙亥,廣八旗鄉(xiāng)、會中額。
八月甲戌,免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四省明年地丁稅糧。癸未,上巡幸塞外行圍。蒙古科爾沁諸部朝行在,賜冠服銀幣。
九月丁未,修盛京城。丙寅,琉球來貢,遣其質子還國。丁卯,上還京。
冬十月壬申,詔曰:“給事中彭鵬奏劾順天考官,請朕親訊,是大臣皆不可信矣。治天下當崇大體,若朕事事躬親,則庶務何由畢理乎?”壬辰,上大閱于玉泉山。丁酉,鄂羅斯察漢汗來貢。上諭大學士曰:“外藩朝貢,固屬盛事,傳至后世,未必不因而生事。惟中國安寧,則外患不生,當培養(yǎng)元氣為根本耳。”
十一月辛丑,上奉皇太后謁孝莊山陵、孝陵。庚申,還宮。甲子,詔免順天、河間、保定、永平四府明年稅糧。
十二月辛未,以宗室公楊岱為蒙古都統(tǒng)。丁亥,上幸南苑行圍。諭:“滿洲官兵近來不及從前之精銳,故比年親加校閱,間以行圍。頃見諸士卒行列整齊,進退嫻熟,該軍校等賞給一個月錢糧,該管官賞給緞疋,以激戎行。”丁酉,祫祭太廟。
是歲,免直隸、江南、江西、浙江、山西、湖廣等省六十九州縣災賦有差。朝鮮、琉球入貢。
三十三年甲戌春正月乙卯,盛京歉收,命馬齊馳往,以倉穣支給兵丁,海運山東倉穣濟民食。丙辰,召見河道總督于成龍,問曰:“爾前言減水壩不宜開,靳輔糜費錢糧,今竟何如?”成龍曰:“臣前誠妄言。今所辦皆照靳輔而行。”上曰:“然則爾所言之非,靳輔所行之是,何以不明白陳奏,尚留待排陷耶?”因諭大學士曰:“于成龍前奏靳輔未曾種柳河堤,朕南巡時,指河干之柳問之,無辭以對。又奏靳輔放水淹民田,朕復至其地觀之,斷不至淹害麥田。而王騭、董訥等亦附和于成龍言之。”下部議,將于成龍革職枷責。上曰:“伊經(jīng)手之工未完,應革職留任。”王騭休致,董訥革職。
二月辛未,上御經(jīng)筵。癸酉,大學士請間三四日一御門聽政。上曰:“昨諭六十以上大臣間日奏事,乃優(yōu)禮老臣耳。若朕躬豈敢暇逸,其每日聽政如常。”丁丑,以諾穆圖為漢軍都統(tǒng)。庚辰,上巡幸畿甸。敕修通州至西沽兩岸堤工。
三月辛丑,上還京。禮部尚書沙穆哈以議皇太子祀奉先殿儀注不敬免官。辛酉,賜胡任輿等一百六十八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以范承勛為左都御史。
夏四月庚午,理藩院奏編審外藩蒙古四十九旗人丁二十二萬六千七百有奇。辛巳,以查木揚為杭州將軍。
五月戊寅,步軍統(tǒng)領凱音布奏天壇新修之路,勿令行人來往。上曰:“修路以為民也。若不許行,修之何益。后若毀壞,令步兵隨時葺治。”順天學政李光地丁母憂,令在京守制。甲辰,命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jiān)日輪四員入直南書房。辛亥,以紀爾他布為滿洲都統(tǒng),噶爾瑪為蒙古都統(tǒng)。甲寅,詔修類函。丁巳,上巡幸畿甸,閱視河堤,諭扈從衛(wèi)士魚貫而行,勿踐田禾。戊午,上閱龍?zhí)犊凇<何矗喕铱凇ⅫS須口、八百戶口、王家甫口、筐兒港口、白駒場口,薄弱之處,咸令增修。庚申,閱桃花口、永安口、李家口、信艾口、柳灘口等處新堤。上曰:“觀新堤甚屬堅固,百姓可免數(shù)年水患矣。”壬戌,上還京。
閏五月庚午,上試翰林出身官于豐澤園。
六月辛丑,加湖廣提督徐治都鎮(zhèn)平將軍。丙辰,以范承勛為江南江西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