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 清先正事略選
- 李元度
- 4986字
- 2015-12-17 12:17:26
胡先生承諾,字君信,號石莊;湖北天門人。明崇禎末,舉于鄉。入國朝,隱居不仕。臥天門、巾柘間,窮年誦讀,書無所不窺;而深自韜晦,足不出門戶。生平無講學名,而析理至精,論事尤極平實。著「譯志」六十一篇。繹志者,繹己所志也。凡圣賢、帝王、名臣、賢士與凡民之志業,莫不兼綜條貫;原本道德、切近人情,酌古而宜今,為有體、有用之學。其目曰志學、曰明道、曰立德、曰養心、曰修身、曰言行、曰成務、曰辨惑、曰圣王、曰睿學、曰至治、曰治本、曰任賢、曰去邪、曰大臣、曰名臣、曰諫諍、日功蹟、曰使治、曰選舉、曰朋黨、曰辨奸、曰教化、曰愛養、曰租稅、曰雜賦、曰導河、曰敕法、曰治盜、曰三禮、曰古制、曰建置、曰祲祥、曰兵略、曰軍政、曰武備、曰名將、曰興亡、曰凡事、曰立教、曰論交、曰人道、曰出處、曰取與、曰慎動、曰庸行、曰父兄、曰宗族、曰夫婦、曰祀先、曰奉身、曰養生、曰經學、曰史學、曰著述、曰文章、曰雜說、曰兼采、曰尚論、曰廣微、曰自敘,凡二十余萬言。先生自擬其書于徐干「中論」、顏之推「家訓」;然其精粹奧衍,非二書所及也。李君念慈序,稱先生『尚有「續書說一若干卷,與是書相表里』;又稱『有「菊佳軒詩」宏深博奧,不屑為新穎秀發以趨時尚』。今皆不傳。
楚北學者,后有陳大章、劉夢鵬。大章字仲夔,黃岡人。康熙二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土。深于「毛詩」,著「詩傳名物集覽」十二卷;征引既眾,可資博覽。夢鵬字云翼,蘄水人。乾隆十六年進士,官饒陽知縣。著「春秋義解」十二卷,大旨探本公、榖;謂『公、榖屬辭比事,義不詭于儒者』。其斥左氏也,持論甚辨。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五上。
李生光(附黨成、陶世征)
李先生諱生光,字闇章;山西絳州人。未冠,為諸生。聞辛聘君(復元)倡學河汾,遂往受業;質疑問難無虛日。生平篤于躬行,事親至孝;聘君深重之。甲申之變,先生北向痛哭,楚其青衿,自號「汾曲逸民」。構草堂,日夕燕處其中,讀書自得。諸弟子羅列其下,談經課藝外,訓以二南大義、程朱微言,所成就者眾。著有「儒教辨正」、「崇正黜邪編」,凡萬余言;衛道之力甚勇。又著「正氣猶存」、「西山閣筆」、「友于集」諸書,皆直寫胸肊,以淺近語寓覺世牖民之意。其處子吟曰:『東鄰有處子,夙明列女篇;字人尚未嫁,而乃失所天。痛茲生命薄,守貞期自全;毀容絕膏沐,矢志窮益堅。愛人貴以德,姑姊莫相憐;侃辭謝媒妁,何用日諓諓』!是可以見先生之志矣。
同州黨先生成,字憲公,號冰壑。其學以朱子為宗,以明理去私為本。生平不求人知,人即知而樂道之,終非其志也。州守前后表宅里,士大夫公舉純孝、舉實學,州守貰其租庸;先生皆若罔聞知。魏敏果公屢遺書商學業、說士品,太守袁公禮幣式閭敦請開講,范彪西先生曾揚之于觀察張公、郡守梁公;先生聞之,皆遜謝,意甚不懌。時以古狷者推之。其辨朱、陸異同,謂『論者多以陸為「尊德性」、朱為「道問學」,此言殊未然。蓋朱子之「道問學」,實以「尊德性」也。陸氏則自錮其德性矣,何尊之可云!陸子嘗曰:「不求本根,馳心外物」;理豈在于外乎?此告子義之學也。朱子曰:「本心物理,原無內外」;以外物為外者,是告子義外之學也。即此數語,可以見二家之異同矣。若粗論其同,二家皆欲扶世教,皆欲崇天理、去私欲;其秉心似無大異者。而實究其學宗,則博文約禮者,孔、顏之家法,屢見于「論語」;朱子得其正矣。陸氏乃言「「六經」皆我注腳」,又言「不識一字,管取堂堂作大丈夫」;豈不偏哉』!先生之語氣和平而辯論精當,類如此。
又陶先生世征字視庵,亦絳州人;與李闇章、黨冰壑兩先生同學。平生愿學孔子;嘗言一部「論語」皆神命脈之所存。久之,覺夫子之真面目躍然欲出,恍若親承提命者然;可謂極羹墻之慕矣。
——見原書卷二十九(名儒)頁一上。
朱用純(附顧培、潘天成、湯之錡、金敞、王哲生)
朱先生用純,字致一;江蘇崑山人。父集璜,明季諸生,貢太學。大兵下江東,城陷,不屈死。
先生慕王裒攀柏之義,自號曰柏廬。隱居味道,以諸生老其學;確守程、朱「知行」并進,而一以「主敬」為程。長洲徐昭法與先生友,屢以書問學,辨析甚至。居平精神純謐,動止有常。晨起謁家廟,退即莊誦「孝經」;數手書其文教學者。置義田,修墓祭。友愛諸弟,白首無間。遇事變,嶄然不撓;自言看得天理熟,當機立應,如離弦之矢;更不疑義、更不矜張,行所無事。
康熙十七年,或欲以鴻博薦,固辭乃免。其后有司欲舉為鄉飲賓,亦弗應。有來學者,必先授以「小學近思錄」,繼進之以「四子書」。每歲孟春,率諸弟子行釋奠先師禮;禮畢,講「四子書」。進止肅恭,誠意激發,興起者甚眾。已又患學者空言無實得,復作「輟講語」,反躬自責,言尤痛切。其論學,未嘗爭持異同;曰:『知所當知、行所當行可矣,他非所暇也』。
二十年,卒;七十有二。前歾之三日,設先人位,強起拜于堂;曰:『吾可告無罪于先人矣』!顧弟子曰:『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勉之哉』!有「愧訥集」及「大學中庸講義」行于世。所著「治家格言」,尤膾炙人口云。
同時有顧滋畇者,名培;無錫人也。少善病,母憂其不壽,命習長生家言;頗得導引術。
年二十五,從宜興湯先生之錡問業,始幡然有志于學。湯先生歾,有弟子曰金敞,先生筑其學山居以延敞,昕夕講習;遵高子靜坐法,以整齊嚴肅為入德之方,默識未發之中。久之,遂篤信「性善」之旨;動靜語默,無非學矣。晚歲,四方來學者益眾。春秋大會山居,行復七舊規;有請益者,教以默識未大原實體諸倫物。七日期畢,釋奠于先師,習禮歌詩;歲以為常。張清恪撫吳時,詣東林講學,頗疑靜坐之說;先生往復千言,暢高子之旨。其言甚辨,清恪不能難也。
年七十有九,卒。
又,潘先生天成,字錫疇,號鐵廬;溧陽人。寄食桐城,為安慶府學生。
幼,與父母避仇相失。年十五,乞食尋親,往來徽、寧萬山中,行且哭。每至一村,持囗〈鼓上兆下〉大呼,作鄉語,觀者輒笑。至江西界,母金氏聞聲,自巷中出;遂相持哭。迎父母歸,傭販以養,備極艱苦。亦從湯先生之錡游,稱高座弟子;亦請業于梅征君文鼎,遂為績學之儒。
年七十四,竟窮餓以死。遺書「鐵廬集」五卷。其門人荊溪許重炎傳其學,謀葬之;且刻其集,得征入「四庫」。錫疇之學,源出姚江;以養心為體,以經世為用。出自寒門,天性真摯,品最高潔;而精神堅苦,足以維風俗而勵人心。「四庫書提要」稱為義理文章,莫大乎是。卒,祀郡邑忠孝祠。
之錡,字世調。至性純篤;居親喪,一循古禮,就地寢苫。事諸父如父。于儒先書無不讀,而以周子「主靜」之說為宗,以子臣弟友為教。當事延主東林、延陵諸講席,不就。有詢朱、陸異同者;則曰:『顧力行何如耳,多辯論何益』!其卒也,整襟危坐而逝。
金敞字廓明,靖明(?)人。好高、顧遺書,以圣人為必可學。師事湯世調;長世調三歲,執禮甚恭。后居無錫,與同志靜坐讀書;興起者甚眾。
王哲生字醇叔,崑山人;柏廬先生弟子也。康熙壬戌進士,官編修。授職七月,告養歸;絕意仕進,讀書敦行,檢望日重。兩任邑中清丈田畝事,先后為巡撫湯公斌、宋公犖所推重。表章前哲、扶持桑梓,皆不遺余力。著「懿言日錄」;張清恪稱其精深博大,比之「抑戒」云。
——見原書卷二十九(名儒)頁一上。
劉原淥(附姜國霖、法坤宏)
劉先生名原淥,字崑石,號直齋;山東安邱人。生五歲,問身所從來;父奇之。十四歲而孤,事母至孝;遇難,負母而逃,卒免禍。明末盜賊蜂起,先生與其仲兄率鄉人壘而守,閉婦女一室中;約戰敗,則火之。及賊薄壘,鄉人多被創死,仲兄身中九矢,斗益力。先生從之,發數十矢;矢盡,仲兄麾之去,先生大呼曰:『離兄一步,非死所也』!卒斬首二、獲馬六。賊遁,一鄉得全。亂定,經營土疆,力耕致富。已而盡推膏腴與仲兄,分其余為長兄立后、贍其亡姊家;大購經史,閉關讀書。
初閱養生家言,喜之;既讀宋儒語錄,乃篤信朱子之學,反覆推究四十余年,于明學薛文清、于本朝學陸清獻,其余不以為是也。常曰:『學者「居敬」、「窮理」二者,皆法文王而已矣。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居敬之功也;不識不知、順天之則,窮理之功也』。又曰:『讀書乃身上之用,而人以為紙上之用;居官乃辛苦之時,而人以為快樂之時。衰年正勤學之日,而人以為養安之日;科第本消退之根,而人以為長進之根:皆可嘆也』。每五更,起謁祠堂;退居一室,與諸弟子講論,常至夜分。月為講會,興起者甚眾。請于有司,建朱子祠東郊,春秋祀焉。以喪祭禮廢、俗日偷,乃酌古今之宜,定為品式;祭必嚴,齋戒蒞事極虔。仲兄疾,吁天祈以身代。兄卒,七日中止三食。久之,一邑皆化于禮。又為鄉人置義倉,煮粥以食饑人。常言:『人與我,一天而已;何畛域之有焉』!年八十二,有疾;當祭朱子,強起拜于庭,悶絕良久,始蘇。
康熙三十九年,卒。撰「讀書日記」六卷、「近思續錄」四卷、「冷語」三卷。其「冷語」中詆劉安世為僉壬,等于章惇、邢恕,則以其與伊川不協之故;而未讀「宋史」、「盡言集」也。繼先生而起者,有濰縣姜云一、膠州法鏡野等;皆以學行稱。
云一,名國霖。少有至性。父游京師病,云一往省,則已歾。無錢市棺,以敝衣一襲裹父尸,身負之,乞食而還;族人醵金以葬。母善怒,怒則致疾;云一百計解之。一日怒甚,云一跪膝前,作小兒嬉戲狀,持母手撻其面;母笑而罷自是不復怒。時云一年五十矣。
師事昌樂周先生士宏;士宏有高致,常與云一至莒,樂其山水,家焉。死,即葬于莒;云一筑室其側。家極貧,七十外,猶躬耕。年饑,率二日一食,貌轉腴;莒人恐其餓死,聞于官而遺之粟。居常肅衣冠,謹言語;竟日危坐無頹容。人或非毀之至面誚,夷然不為動。昌樂閻懷庭問云一喜讀何書?曰:『「論語」二十篇,終身味之不盡也』。自言年四十,始能不以貧富攖其心;五十,始能不以死生動其心云。
鏡野姓法氏,名坤宏。曾祖若直,康熙己未舉鴻博,官布政使。
先生性恬靜,不諧俗;遂自號迂齋。少讀先儒書,未厭也。既得「傳習錄」,大喜;以為如己意所出。故其學以陽明為宗,以不自欺為本。閻懷庭常辨之,鏡野曰:『此無事口談也;譬之飲食,得其甘者果其腹、飫其精者澤其體,徒諜諜然為他人辨是非,所謂舍靈龜、觀朵頤也』。乾隆六年舉人,觀大理評事。卒,年八十有七。著「春秋取義測」及「綱目要略」。
同時,齊、魯間學者又有濰縣劉君以貴、德州梁君鴻翥、安邱張君貞、益都李君文藻、壽光王君允中,彬彬乎稱盛焉。
——見原書卷二十九(名儒)頁一下。
汪佑
汪先生佑,字啟我,號星溪;安徽休寧人。十歲,讀「四子書」至「孔子作「春秋」、孟子閑圣道」章,夜屢夢天日晦冥,舉手捫之。覺而詢諸師,師曰:『此皆圣道之榛莽,楊、墨之流禍;汝今所讀,正人心、息邪說,孟子良謂此也』。稍長,慕劉因氏所評周、程、張、邵、朱、呂之說,謂『幸生朱子之鄉』!遂愿私淑以終身焉。篤好「小學近思錄」;遵朱子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法。
明崇禎末,寇事棘,先生憂之;著「平寇十六策」,思效伊川詣闕上書故事,以時不可為,不果上。遂隱居事親,學日進。友人楊景陶邀赴還古書院會講,先生見所講多雜陸、王之說,乃與同人發明程、朱正學。會汪君覺斯倡復天泉書院講會,先生見汪君所學甚正,遂授以陳清瀾「學蔀通辨」,互相考究。嘗曰:『有善無惡,性之體;有善有惡,情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為良能;擴而充之,盡其才窮理盡性至于命,斯為大中至正、斯為至誠旡妄。乃陽明宗旨反以無善無惡為心之體,何耶?顧端文有言:「釋氏「三藏」十三部五千四百八十卷,一言以蔽之,曰無善無惡」;其害可勝言哉!紫陽書院,正吾黨講學明道壇坫之地』。乃與汪正叔、江衛道、汪月巖、胡匏更、吳敬庵、汪石樵、吳慎先、汪括齋、朱濟臣、陳書四、謝兼善諸君振興紫陽大會,訂六邑同人歲以朱子生日行釋菜禮。學三日講一,遵白鹿洞遺規;嚴斥歧趨,循正規。此外,若休城四孟會、白岳圣誕會、各邑塾月講會,皆不憚遠涉,應期必赴。蓋先生自遯世以后,視富貴如浮云、避勢利如蛇蝎,格格不諧于俗者四十年;而一時同人皆知崇尚正學,則為功多矣。所著有「詩傳闡要」、「易傳闡要」、「禮記問答」、「禮記訂訛」、「大樂嘉成」、「四書闡要」、「四書講錄」、「五子近思錄」、「四子近思翼」、「明儒崇正錄」、「明儒通考」、「明儒性理匯編」、「史筆記」、「星溪文集」、「日記」、「家訓」諸書。而尤邃者「明儒通考」一書,讀擇精而語詳;高匯旃先生千里借鈔,以為得見此書,雖暝目而無憾云。
子監,安貧讀書,能嗣其家學。
——見原書卷二十九(名儒)頁四上。
萬斯大(附子經、猶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