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先生入都,馮文毅溥辟館相待,而李文定天馥留先生主其家。時應召者駢集,馮公大會城東萬柳堂,先生援筆作「萬柳堂賦」,推座客第一。及試,圣祖方幸霸州,攜諸卷親覽;翼日,下三相國公閱。上忽問曰:『媧皇補天事,信乎』?蓋先生卷中用此語也。眾未對,馮公奏:『「淮南子」有之』。上曰:『徙記事邪,則「楚詞」、「列子」早及之;何止「淮南」!第未知傳信何如耳』?馮公復奏:『賦主鋪張古籍,宜可用』!于是先生列上卷,授檢討;纂修「明史」,鬮題得宏、正兩朝「紀傳」,具草二百余篇。時圣祖精韻學,剖晰精嚴。關中李檢討因篤與吳門顧處士炎武竭終身之力講音韻,然卒狃于陸氏切韻二百八部之說;先生詘之。嘗與檢討飲文定宅,論韻不合;李公曰:『吾少讀箕子「麥秀歌」,惡其無韻;故凡遇論韻者,吾必曰:「能押是則言敢請」』。檢討未即對,先生曰:『「禾黍油油」者,尤也;「不與我好」,則蕭、肴、豪,尤之通也。好者,尤三聲也』。『有證乎』?曰:『有。「詩」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請益』!曰:『「易」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公曰:『善』!檢討笑曰:『韻有四聲,未聞三聲也』!先生曰:『四聲起于齊周顒,而沈約成之;古無有也。古人自為韻,而多以平、上、去三聲韻互相通押,謂之三聲。不讀「虞廷賡歌」有「股肱起,元首喜,百工熙」乎?不讀「蔓章」詩有「零露漙,清揚婉,適我愿」;「彤弓」詩有「受言藏,中心貺,一朝饗」』乎?公與檢討乃大服。先生著「古今通韻」十二卷進呈,上幸南海子,攜書行,覽之稱善;有旨宣付史館,并飭禮部知其事。其后,嶺南楊生進沈約「原韻」十六卷;上疑其偽,特命取皇史宬所藏「通韻」本付閣臣參校;以不合斥去。丹陛樂者,黃門鼓吹曲也;設筍簴于午門旁,太常典之。而其曲多誤,上命更定之;掌院陳公廷敬以列代樂章配音樂議屬先生,條上多所采用。先生于音律有神悟;二十三年,上諭群臣以徑一、圍三、隔八相生之法,先生遂極意搜討,作「圣諭樂本解說」、「皇言定聲錄」及「竟山樂錄」思進之,太常眾阻之。三十八年,上復南巡,先生進「樂本解說」刻本;詔傳先生至行在朝門獎勞,并敕改刻本訛字,宣付專行。時蠡吾李囗〈王恭〉走三千里受業凡三日,盡得其五音、二變、四清、七調、九聲、十二管并器色旋宮之法;先生大驚,遂盡出所著令校輯焉。時值北郊定配位,太常卿徐元珙謂『南郊南向,則三祖配位固宜以東設西向為一配、西設東向為二配,又東設西向為三配;其日月星辰諸配,亦皆始東設而次西設。何則?以崇左也。至北郊北向,則向所為左者、今在右矣。乃三祖配位一如南郊,始東設而次西設,其山林川澤亦如之;則在昭穆為顛倒而在左右為偏戾,于禮不合』。疏上,詔學士徐公干學、韓公英議覆。上實無改意,而翰林官多各持一議。李文定特召問先生;先生曰:『南部尚左,故南向而配先左,此東設者,南向之左也。北郊尚右,故北向而配先右,此東設者,北向之右也』。曰:『此亦有言之者矣。特以左右言,則一左、一右似乎有分;而以東西言,則一東也。天下有南北異向,而一東、一西可同偏之禮乎』?曰:『有之』。『在何經』?曰:『在「曲禮」。「禮」曰: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東向西向,以南方為上』。語未竟,李公撫掌曰:『有是哉!經之無所不備也。然則仍舊貫而已矣』。議遂定。先生尋乞病歸。越三年,圣祖南巡,謁禹陵;先生迎駕西陵渡。上遙見先生,遣侍衛勞問。比還送駕,上駐馬問所苦,復勞之去。及三巡江、淅,先生謁行在,年老矣;命起立勿跪,且賜御書一幅。時皇太子隨駕,亦賜書屏、聯各一。其蒙恩遇如此。

先生嘗痛「易」學未明,太史占筮見之「大傳」及「春秋傳」者并失傳。而仲兄有「五易」之說,以移易為文王、孔子造卦象詞,為春秋史官立變解占所自始;遂推衍其義,作「仲氏易」三十卷、「推易始末」四卷、「春秋古筮書」三卷、「河洛原舛編」一卷、「太極圖說遺義」一卷、「易小帖」八卷、「易韻」四卷、「尚書廣聽錄」五卷、「舜典補亡」一卷、「古文尚書冤詞」八卷、「國風省篇」一卷、「毛詩寫官紀」四卷、「詩札」二卷、「詩傳詩說博義」五卷、「白鷺洲主客說詩」一卷、「婚禮辨正」一卷、「廟制折衷」二卷、「大小宗通繹」二卷、「辨定祭禮通俗譜」五卷、「喪禮吾說篇」十卷、「春秋毛詩傳」三十六卷、「春秋條貫篇」十一卷、「春秋屬辭比事記」十卷、「春秋簡書刊誤」二卷、「論語稽求篇」七卷、「大學證文」四卷、「大學知本圖說」一卷、「四書賸言」四卷、「圣朝樂本解說」二卷、「皇言定聲錄」八卷、「竟山樂錄」四卷、「大學問」一卷、「孝經問」一卷、「周禮問」二卷、「明堂問」一卷、「學校問」一卷、「郊社禘祫問」一卷、「經問」十八卷、「彤史拾遺」六卷、「武宗外紀」一卷、「后鑒錄」七卷、「蠻司合志」十五卷、「古今通韻」十二卷、「后觀石錄」二卷、「越語肯綮錄」二卷、「蕭山縣志刊誤」三卷、「湘湖水利志」三卷、「杭州志三詰三誤辨」一卷、「杭州治火議」一卷、「詩話」八卷、「詞話」三卷、「天問補注」一卷、「曾子問講義」四卷、「韻學要指」十一卷、「策問」三卷、「表」一卷、「雜說」十卷、「文」一百三十三卷、「詩」五十六卷,合四百九十有八卷。

先生少負奇才,說經長于辨駁,多與宋儒鑿柄,而雄辨足以濟之;晚益樂「易」。好獎借后進,或疑其歷詆古人,使氣難近;及親炙,乃爽然出意外。侍使曼殊艷而工詩,諸名士為文張之;晚歲悼亡,忽忽不自得。先生每作詩文,必陳書滿前;及伸紙疾書,或反不用一字。夫人陳氏心妒,以曼殊故,輒詈于人前曰:『公等以毛大可為博學耶?渠作七言八句,亦必獺祭乃成』。先生笑曰:『握筆一次、展卷一回,積久自能賅博;婦言不足聽也』!嘗僦居屋三間,左右庋圖史、寓眷屬,而中為客次。先生日著書其間,筆不停揮;請業者環坐,問隨答,井井無一誤。夫人在室中,時或詬詈,先生復還詬之;殆五官并用者。始寧女士徐昭華讀「灝中集」,感嘆愿受業,稱都講焉。琉球使者過杭州,以兼金購文集,且求見;先生其名動海外若此。自明以來,申明漢儒之學,使儒者不敢以空言說經,實先生開其先路。其文縱橫博辨,傲睨一世;與其經說相表里,自成一格,不可以繩尺求。然議論獨到處,卒不可廢。詩次于文,要亦我用我法,不屑隨人步趨者。

卒,年八十有五。以兄子遠宗后;康熙庚午進士。弟子陸邦烈、盛唐、王錫、章大來等,著錄者甚眾。

邦烈字又超,平湖人。嘗取先生經說所載,為「圣門釋非錄」五卷;謂圣門口語,未可盡非云。

——見原書卷三十二(經學)頁四上。

魏禧(附兄際瑞、弟禮)

寧都三魏,伯曰祥,字善伯,改名際瑞;季曰禮,字和公;而叔子先生禧尤著。先生字冰叔,號裕齋。父兆鳳,字天民;以孝聞,居喪哀毀如古禮。家故饒于財,好施與,急人之難逾于己。崇禎初,薦學、征辟,皆不就;學者稱之曰征君。

先生負異稟,年十一為諸生。甲申之變,愍帝死社稷,先生號慟,日哭臨縣庭,憤吒不欲生。謀從曾給事應遴倡義兵,不果;乃棄諸生服,隱居教授。先生形干修頎,負才略。善擘畫理勢,事前決成敗,懸策而后驗者十常八九。方流賊之熾也,承平久,人不知亂,且謂寇遠猝難及。先生獨憂甚,移家翠微峰。峰距寧都四十里,四面削起百余丈;中經坼,自山根至頂若斧劈然。緣坼鑿磴道,梯而登,因置閘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而彭士望(躬庵)、林時益(確齋)亦至,皆與先生立談定交,挈妻子來家翠微;世所稱易堂諸子也。其后數年,寧都被寇,翠微峰獨完。先生既謝諸生,益肆力古文辭;喜讀史,尤好左氏傳及蘇洵。其為文主識議,凌厲雄杰;遇忠孝節烈事,則益感慨,摹畫淋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海市| 璧山县| 会同县| 象州县| 兴安盟| 共和县| 磐石市| 长治县| 五台县| 金阳县| 宁陵县| 丰台区| 宁津县| 根河市| 剑川县| 文化| 山东省| 天长市| 辉县市| 江油市| 盐源县| 静安区| 阿尔山市| 女性| 深州市| 突泉县| 绥芬河市| 卫辉市| 襄城县| 松阳县| 互助| 湘乡市| 北京市| 台南县| 石家庄市| 邛崃市| 上栗县| 凤冈县| 扶余县| 石林|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