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5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911字
  • 2015-12-16 17:45:54

分別世品第三之三

論。無明何義。自此已下大門第二釋十二支名義 就中有四。一釋無明。二釋名色。三釋觸支。四釋受支。自余八支指余文釋 就初有二。一正釋其名。二別證有體。就前文中先問后答此則問也

論。謂體非明。此則答也。答中有三。前二不正答。后一舉頌正答 就不正中有二。一以非明故名曰無明。二以明無故名曰無明。此是前答。所以名無明者。以非明故

論若爾無明應是眼等。難也。若體非明名曰無明。眼等六根。色等六境。除無漏明并體非明應名無明

論。既爾此義應謂明無。第二轉釋。以明無故名曰無明

論。若爾無明體應非有。破也。若明無故名曰無明。無明即應明無為性。無明若以明無為性。無明即應體非有也

論。為顯有體義不濫余。已下第三頌正釋也 為顯有體。異明無也 義不濫余。異非明也

論曰至非親友無。舉喻顯也就中有三。一舉親.非親喻。二舉實.非實喻。三舉等言等余非法等喻。此即是初親.非親也。此非親友唯取所對怨敵名非親友。非是體非親友。異親友故名非親友。不是親友無故名非親友

論。諦語名實至亦非實無。舉第二也

論。等言為顯至非異非無。舉第三也

非法。謂不善法 非義。謂不善義 非事。謂不善事等 是彼法.義.事敵對故不是異法等法無等也

論。如是無明至非異非無。此合釋無明也

論。云何知然。問也 自此已下第二別證有體。所以知體非異于明。及是明無

論。說行緣故。答也。答中有二。一略答。二廣答。此略答也。說行緣故既是行緣。明知非是異明余一切法。亦非無體是明無也

論。復有誠證。此下一行頌廣釋也

論曰至說名無明。釋頌文也。就中有三。一證非是異明無。二證非是惡慧攝。三證不是非見慧。此文初也。無明既是九結中一結。三縛中一縛。十隨眠中一隨眠攝。三漏中一漏。四軛.四瀑流等中是一軛.一瀑流。故知非是異明眼等余法。亦非全無猶如菟角。而可說為結等事故。故有別法說名無明

論。如惡妻子至應名無明。此第二證非惡慧也。先問后答。此則問也

論。彼非無明至故非無明。答也。惡慧之中有一分慧是五見故。既非九結等有見結.無明結等別。故知是見不是無明

論。若爾非見慧應許是無明。此第三也。就中。先問.后答。此即問也

論。不爾無明至共相應故。答也。答中有二。一以無明見相應故。二以無明能染慧故。此是初也

論。又說無明至異慧能染。此第二也。貪能染心貪既非心。故知無明染慧非即慧也

論。如何不許至何理相違。經部救也。經言無明染慧非定相應。諸染污慧間雜善慧令不清凈名之為染。何理相違。如貪染心令不能解脫。豈必現起與心相應方說能染。貪既不定。故知無明亦非相應間雜善慧故名染慧也

論。雖復能遮至此說為善。論主評取有部義也 準此。論主不定執一宗。理長即取

論。又執煩惱皆是無明。述異計也。此師意說。一切煩惱皆不了境并是無明

論。此亦應同至無明染心。準前遮遣者。若諸煩惱皆是無明者。一結.縛.隨眠.漏.軛等中不應別說無明結等。二亦不應與見.貪.嗔等相應。見等即是無明。不應自相應故。三或亦應說無明染心

論。若謂此中就差別說。牒外救也。外救一切煩惱總名無明。別名為貪.嗔.慢等。經說貪染心不說無明能染心者。說差別名不說總也

論。應于染慧不說總名。反難也 難云。若貪染心說差別名云貪染心。因何染慧即說總名云無明染慧

論。既許無明至其相云何。外人問也

論。謂不了知諦寶業果。論主答也

論。未測何相至如無明說。外人出過

論。此謂了知所治別法。論主答也

論。此復難測其相是何。外人未了問也

論。此類法爾至唯可辨用。論主重釋

論。大德法救至恃我類性。述異說也。此大德說無明既即是余經所說恃我類性

論。異于我慢類體是何。論主問大德也。恃我慢類即是九慢類。此即我慢之差別也。異于我慢類.性是何

論。經言我今至異于我慢。引經例釋 如是知已如是見已。此是佛自說言如是知四諦已。如是見四諦已。即是三無漏中已知根也?;蚓咧≈T所有愛(謂一切貪也)。諸所有見(謂五見也)。諸所有類性(謂無明也)。諸我我所執(正理論云。以過重故故重說也)。我慢執(正理論云。攝一切慢)。隨眠(正理論云。此攝疑.嗔二隨眠)。斷遍知故(得一切結盡遍知)。無影(謂無煩惱得也。如空行影故)。寂滅(得有余涅槃也。佛未無余涅槃故也)。故知類性異于我慢(已與我慢別說故也)

論。寧知類性即是無明。論主征也。雖知別說不是我慢。寧知類性即是無明也

論。不可說為余煩惱故。貪慢見等經雖已別說.疑.?;蟮葟头鞘穷?。已說在彼隨眠之中。十隨眠中唯有無明未說只可說為無明。不可說為余煩惱故

論。豈不可說至故應且止。論主難也。貪.見.我慢以經別說。不可說為貪.見.我慢。余慢.疑.恚經既不說。寧知不是余慢等也 等謂等取疑.恚二惑。此是異師意也。論主敘而為難。所以得知。正理論云。有說余慢是類性攝。彼說不然。諸言流至我慢中故。我慢執言攝諸慢盡(此意諸言流至我慢。即言諸慢。既言諸慢故知攝盡)。應如愛等各盡無遺(諸言流至愛等中故)然于此中勝者別說。我我所執。是諸見根。故于見中別顯二種(此諸言流至見中。理合攝一切見盡。以我我所見諸見根本勝故重說之)。為攝疑.恚說隨眠言(疑.恚雖不名顯隨眠中攝)。勝煩惱中無明未說。為別顯彼說類性言。遍與惑俱(隨種種惑相不同故名之為類)。遍往諸趣故名類性。類是行義。是類之體得類性名 今評正理此釋自是一家之別無決定證。如說隨眠如何即知定攝疑.恚不攝無明。言諸遍流即謂我慢攝余六慢。若謂我慢攝余慢者應但言慢。經不應以我慢標別。如說其愛。若謂以我慢勝利標別我名。故知說我不攝余慢。如我我所見此見言下不攝四見。進退推尋不能通釋論主之難

論。名色何義至今應辨名。已下一句。第二釋名。行.識二支如別處說。故今越次釋名色也

論曰至何故稱名。問也。何故四蘊實非是名而稱名也

論。隨所立名至故說為名。答也 答中有二。先總答。后別釋。此總答也 隨所立名于義轉變故說為名者。正舉名也 隨根.境勢力于義轉變故說為名者。四蘊似名故稱名也。正理論云。佛說無色四蘊名名。何故名名。能表召故。謂能表召種種所緣。若爾不應全攝無色。不相應法無所緣故。不爾表召唯在無色。如釋色名所說無過。佛說變礙故名為色。去.來.無表.及諸極微。雖無變礙而得名色。以無色中無變礙故變礙名色非不極成 準正理論亦以四蘊表召同名故標名稱。此論以四蘊轉變而緣。同名轉變詮表故標名稱

論。云何隨名至色味等名。別釋名也

論。此復何緣至轉變而緣。此釋無色四蘊轉變同故標名稱也

論。又類似名。與名同無色聚故。婆沙十五云。所以四蘊名名。答佛于有為總分二分。謂色.非色。色是色蘊。非色即是受等四蘊。非色聚中有能顯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總說為名

論。隨名顯故。四蘊微細難知。隨名顯也。婆沙云。色法粗顯即說名色。非色微隱由名顯故說之為名

論。有余師說至故標名稱。述異釋也。正理論云。又于一切界.地.趣.生能遍趣求故立名稱。非無漏無色不得名名。雖非此所明而似此故。又于無色隨說者情總說為名。不勞征詰

論。觸何為義。此下第三明觸支也。六處如前已說故此不明。越次明觸。此中有三。一明六觸。二明二觸。三明八觸。此下第一明六觸也

論曰至乃至意觸。此就所依根分六觸也

論。此復是何。問也。此觸是何為體

論。三和所生至有別觸生。答也。觸體難辨寄因以說

論。且五觸生至如何和合。難也。俱在現在可說和合。三世各異如何和合

論。此即名和合至同順生觸故。答也。即意在過去。法在未來。識現在緣。此名和合。一以因果義故。二以同一果故。謂根.境.識三同順生一觸。此是因果義。成同一果也。此因果義成同一果義名為和合。婆沙一百九十七云。答此和合有二種。一俱起不相離名和合。二不相違同辨一事名為和合。五識相應觸由二和合故名和合(已上論文) 言不相離者。即以同世為不相離。非謂同聚。以眼.耳等見色聞聲不同處故

論。諸師于此覺慧不同。維經部師說。即三和合名觸。薩婆多部別有觸生

論。有說三和至說名為觸。述經部計。彼以經說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說名為觸不說別生。故知三外無別觸也

論。有說別法至故觸別有。述有部計。彼以六六經中說六根.六境外別說六觸。故知六觸不是根.境。別有觸也

論。說即三和至非法處攝。述經部師通有部引六六經也。勿以說六根.境已更別說六觸。即謂六觸別有實體。勿受.及愛。說法處已更別說有六愛.六處。即謂受.愛非法處攝別有體也

論。無如是失至差別而說。有部救也。無有如是重說法處之失。法處有多種故。有是受.愛.及觸。復更有余不相應等眾多法處。經說六外處者。說余法處。經說六受說受。經說六愛說愛。經說六觸說觸。由此說法處已。更說六受.六愛.六觸汝宗離觸無別有三??捎|及三差別而說

論。雖有根境至便成無用。此破外救也。經部救云。根之與境若發識時名為三和。不發識時名為六根.六境。遮彼云。雖有根.境不發于識可三和外別說根.境。識若起時定托根.境。若有識起即是三和。如何說三和外更說六觸

論。有余救言至總立為觸。有余經部救也。此師意說。根.境有不生識即非識因。識有不托根.境非根.境果 今詳此釋。若未來實有此義可然。若法現在即無斯理。雖復有處無識。無有識不依處。識生必托根.境起故。此以是未來.彼同分。不生與根合識也。是不正義

論。說離三和至出現樂等。此有部通經也。有兩釋。第一釋云。我部所誦經文異此。不言三法聚集和合名為觸也。第二云。三法聚集和合是生觸因。令說此名觸。是因取果名。如說諸佛出世能生樂故名樂

論。如是展轉至說有別觸。結前有部也

論。即前六觸復合為二。已下第二明二觸也

論曰至就所緣立。此釋二觸也。有對觸名從所依立。以所依根是有對故。增語觸名從所緣立。所緣境中異于五識不唯緣義。意兼緣名故名為增語。增語謂名。五不緣名。意增名故名為長境。此從所緣長境為名 了是青者。了青名也。即是意識遍緣名.義

論。有說意識至就相應立。述異說也。此師說。意識緣境因語為增上故方能緣境。此即意識名為增語。觸與增語相應故名增語。此從相應名增語觸

論。即前六觸至復成八種。已下第三明八觸也 就中有三。一明等相應觸。二愛.恚相應觸。三受相應觸

論曰至無覆無記。此明第一明.無明.非二相應三觸也

論。無明觸中至共相應故。此明第二愛.恚觸也。一切染觸名無明觸。一切染中愛.恚數行。故于染中別標此二

論??倲z一切至不樂受觸。此明第三順受觸

論此三能引至名為順受。釋順受也 此有三釋。一能引受故。因于觸境若違.順故。二以是樂等受所領故。三以能為受行相依故。受起行相依于觸故

論。如何觸為受所領行相依。重問后二

論。行相極似觸依觸而生故。答也 行相極似觸。釋上樂等受所領故 依觸而生故。釋上能為受行相依

論。如是合成十六種觸。總結上也

論。受何為義。已下第四釋受支也。于中有三。一正釋受支。二明意近行。三義門分別。此下第一正釋受也

論曰至但依心故。此從六觸分六受也。復就所依合其六受為二受也

論。受生與觸為后為俱。經部問也

論。毗婆沙師至俱有因故。有部答也

論。云何二法至義可成立。經部責也。生既同時于俱有法如何有力。受若未生。觸亦未有。如何生受。觸若已生。受亦已生。已生之法有何功能觸生于受

論。如何不立。有部反問經部師也

論。無功能故。經部師出不立因也

論。于已生法至重說何用。有部責經部因與宗同也。如說聲是無常。以生滅故。生滅。無常。義意無別。如何非因證無常宗。汝言二法俱時而生。宗即是二法相望無功能義。我今問汝不立所因。還重答言無功能故。與前何別。重說無用

論。若爾便有互相生失。經部轉破也。二法同時而生如何互為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不應道理

論。許故非失至亦互為果。有部答也。我宗許二互為因果 今詳。此答與本文不順。本諍觸生受義。此即不是二互相生。與俱有因。義意有別。何因有部作此釋耶。今釋此疑。雖本問觸生受義。而今我便別諍同時因果。有部許有。經部不許。故有部以俱有因答

論。仁雖許爾至受所生觸。自此已下經部出過。一違教失。二違理失。此即是初違教失也

論。又此義非理至先意后識等。此第二出違理失也

論。先后因果至有所造色。有部救也。因果有二。有同時。有異時。如所引教理即是異時因果。我宗亦許有極成同時因果。如眼根.色境.與識同時。而根.境生識。非識生根.境。四大.造色如影與芽豈非俱有。而芽.大種生影.造色。非影.造色生芽.大種。此亦有教理也 今詳。此釋與本文相順也

論。此中亦許至何理能遮。經部通也。四大造色。五識依根。亦許前后何理能遮

論。如影與芽豈非俱有。有部不能遮前教理引出同時因果法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州市| 隆德县| 松阳县| 拜泉县| 隆德县| 曲阳县| 灵川县| 嘉峪关市| 哈尔滨市| 吉安县| 渝中区| 拜城县| 清苑县| 东城区| 汾阳市| 化德县| 合肥市| 大城县| 长兴县| 弋阳县| 南召县| 于都县| 抚顺县| 井陉县| 城固县| 洪雅县| 花垣县| 浏阳市| 宣城市| 方山县| 延边| 固原市| 濮阳市| 牙克石市| 天等县| 洮南市| 巫溪县| 庆安县| 永川市| 阿坝|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