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所說四句至所立三際。破望滿也。望滿前四句中。未來法非緣已生此即違經。經說云何緣已生法。謂無明.行乃至生.老死。生.老死既在未來名緣已生。故望滿說違其經意 或可。不許二支未來。此即壞前所立三際應說有二
論。有說緣起是無為法。破異計也。婆沙二十三云分別說部。宗輪論云大眾部也。以經說緣起法性常住故謂無為
論。以契經說法至理則不然。論主審定大眾部意
論云何如是意至及不可然。大眾部反問論主也
論。謂若意說至理即不然。論主答也
論。所以者何。大眾部征理不可然等所以也
論。生起俱是至可應正理。論主答理不可然所以也。于中有數重破。此是第一重也。為與無為相不同故。不可無為與有為相
論。又起必應至為彼緣起。此第二重破也。緣起無常。無為常法。如何常法為無常依
論。又名緣起至無相應理。第三破也。能詮所詮相乖反故
論。此中緣起是何句義。大眾部問
論。缽剌底至轉變成緣。此釋緣也。準正理云。經主此中釋差別義。缽剌底是至義 乃至 如是所釋越彼所宗 乃至 經主自立此句義已后自假立如是征難。如是句義理不應然。所以者何。依一作者有二作用 準此等文。故知論主依經部宗釋也 西方字法有字界.字緣。略如此方字有形有聲。如一形上聲助不同目種種法。如水形上若以可助即目其河。若以每助即目海也。若以也助即目其池若以白助即目泉也。若以甚助即目其湛。若以主助即目其注。水之一形有種種義。由助字異。注.湛不同。河.海有異。水是濕義。由可助故目河也 若以可為木助即目其柯。梵字亦爾。缽剌底是至義。翳底界是行義。由先翳底界行義助缽剌底至義轉變成緣
論。三是和合義至轉變成起。此釋起也。此是界一助二合界目起。即如此方木是其一由目助成相。以相助心以為想也
論。由此有法至是緣起義。此合釋也。此是論主依俗字法作如是釋
論。如是句義理不應然。論主假作聲論師非前釋也
論。所以者何。征也
論。依一作者至可有作用。出理不應然所以也 就中有二。一長行。二頌結。此是長行。意云。于一法上明前后二用。于先用上可言其己。如有一人浴已方食。既法起先無有小行法在起先有。即正起時方有行法。如何釋言由此有法至于緣已和合升起是緣起義。論主取經部義意假作聲論師破也
論。故說頌言至彼應先說故。第二頌。此進退破。至緣若起先行法非有不應理。法既非有如何至緣 若俱便壞已者。若至緣時即是起時。則不應言由此有法至于緣已。言已者必應合在先說不合俱時 此是敘聲論師破也
論。無如是過。總非聲論師也
論。且應反詰至為在未來。反詰聲論師也
論。設爾何失。聲論師答。設在現在。或在未來。此有何失
論。起若現在至便致無窮。出起現在失也
論。起若未來至何有作用。出起未來失也
論。故于起位即亦至緣。論主結來自釋。是聲論不得我意妄為難也
論。起位者何。聲論師問
論。謂未來世至亦說至緣。論主取經部義答也。正理破云。非如是言能釋前難。以正起位許屬未來。彼宗未來猶未有體至緣及起依何得成。故前所難無少行法有在起前先至于緣后時方起。非無作者可有用言仍未通釋
論。又聲論師至于俗無謬。破聲論作者作用別也。聲論師作者如勝論實句。作用如德句。其法別也。離其作者無別作用。如刀能割豈有別耶。我立用不離體于俗無謬
論。此緣起義至釋緣起義。結歸同十二緣起也。先長行釋。后頌結。此長行也
論。故說頌言至若后眠應閉。頌結 言。如非有而起至緣應亦然者。此兩句論主標宗也。如先非有而有名起。至緣亦與起同時故言至緣應亦然也 生已起無窮或先有非有者。頌上反詰破聲論師也 生已起無窮。頌上破起若現在也 或先有非有者。頌上破起在未來也。或先未來有起爾時非有如何有起 下一行頌上三句釋難。下一句反征 就三句中上一句云。俱亦有言已者。正答難也。難云若起至緣二同時者。如何言至緣已方升起也。答云俱亦有言已 下兩句喻顯。謂如說闇至已燈滅。闇至與燈滅同時亦有。說言闇至已滅。故知同時亦得言已 及開口已眠眠與開口同時。亦說開口已眠。同時言已。聲論師不信開口與眠同時 第四句反難云。若未眠開口后眠應閉。以言開口已后眠故
論。有執更以至是緣起義。述經部中上坐師釋。字界.字緣以如前釋。此師意說。種種緣聚集同處共成緣起
論。如是所釋至聚集豈成。論主破也。種種聚集于此十二緣起可然。如眼在此色在遠方。如是亦是緣起豈是聚集。所以諸釋不同。依聲明一一字皆有十義。取意不同釋各異也
論。何故世尊至此生故彼生。已下釋經中二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也。先問后答。此是問也
論。為于緣起知決定故。論主總答。欲顯緣起因果決定相系屬義此總釋也
論。如余處說至可有諸行。別釋決定相也。就中有四。此即初明也。此明十二支各各相屬相待決定
論。又為顯示至余支得生。此第二顯決定相明生.有。決定相屬相待
論。又為顯示至后際得生。此第三明三世相待相屬決定相也
論。又為顯示親傳二緣至諸行方生。第四明親傳二緣相待決定。已上并是論主釋也
論。有余師釋至諸行得生。此述經部異釋。即正理論牒破云上坐也。此師意者此有故彼有。破無因也。此生故彼生。破常因也。生非常故也
論。若爾至無因常因故。論主破也。但言此生故彼生。即具顯有因及因無常。何用前句此有彼有也
論。然或有執至純大苦蘊集。論主正釋。然或有外道執。有我為依行等得有。由無明等因分生故行等得生。此執因之與果俱依于我。然由因分生故果得生也。世尊為除彼執。果分有由生因有故不依我。若此生因生故彼果生。即依此生因有后果。非謂果有別我為余依因 謂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蘊集者。即顯十二支是純苦蘊集聚無別我雜聚集
論。軌范諸師至皆應廣說。論主述自承習經部師也。此有故彼有。顯諸行不斷。此生故彼生。顯相待生。由此不破
論。有釋為顯至果分亦生。此述經部異師。此有故彼有者。是因相續有果相續有。此顯住也。因分生故果分亦生。此顯生也
論。此欲辨生至而后說生。經主破也。有二破。一與此經意不同。經說緣生本欲辦生如何說住。二破次第失應合先說其生然后說住。如何破其次第。先說其住而后說生。故知經意不爾
論。復有釋言至非謂無因。此述經部室利羅多解也。正理呼為上坐。此師意由果有故因有滅無
論。經義若然至非此經義。有二破。一既由果有故因滅無者。經應言此有故彼無。何故經言此有彼有 二破云。應先言因生故果生已后乃可說此有故因滅無。如是次第方名善說。若異此者欲辨緣起依何次第先說因滅。故知所釋非此經義
論。復次至生緣老死。自下述經部十二緣義寄問生起
論。我今略顯至無明緣行。經部述。不知唯行即是無明。福.非福.不動行是行也
論。由引業力至名行緣識。此釋行緣識也。經部同大乘中有識支攝
論。若作此釋至通于六識。若中有識支攝中有具六識故。即順契經識支通于六識。若依有部唯一剎那結生名識支。此即唯意識不攝中有。不通五也
論。識為先故至遍一期生。此釋識緣名色 言。遍一期生者。此經部名色從初生后乃至死有皆名名色。于名色上更立余支
論。于大因緣至如是說故。引教證也
論。如是名色至說為六處。此釋名色緣六處也
論。次與境合便有識生。釋六處緣觸也
論。三和故至樂等三受。釋觸緣受
論。從此三受至生無色愛。此釋從受生于愛也。三界受不同故愛三界異
論。從欣受愛起欲等取。此明愛緣取也 言等者。等戒見.我語取也。經部宗不同有部。于一境上愛增為取。即以四取以為取支體也
論。此中欲者謂五妙欲。已下別釋四取 欲者即色等五妙欲境。皆能生欲故名欲也。或是所欲故名欲。于五妙境起貪名為欲取
論。見謂六十二見如梵網經廣說。此釋見取。亦如婆沙一百九十九.二百廣釋
論。戒謂遠離惡戒。戒即是內法戒也。遠離不律儀等惡戒
論。禁謂狗牛等禁者。是外道持狗.牛等禁。此不能離惡戒故不名戒
論。如諸離系至無義苦行。已下指人法也 離系者。即是露形外道。離衣等系故名離系。此外道受持種種露形拔發等禁 婆羅門外道受持手執杖行披烏鹿皮等 播輸缽多外道此云牛主。謂事天主。摩醯首羅天乘牛而行故云牛主。此外道學彼天法從彼為名故名牛主。此外道持受頂上持一髻子身體涂灰 般利伐羅句伽外道此云遍出。此是出家外道。此持執三杖行擬護凈安衣服.瓶.缽等并剪須發無義苦行 等。等取自余無義五熱灸身等也。外道受此等法皆名禁也
論。我語謂內身依之說我故。釋我語取。即此內身實非我語。依之起我語故名我語。此是有財釋也
論。有余師說至名為我語。述異釋也。此師以我見.我慢名為我語
論。云何此二至說名我語。釋二名我語所以也。但有其語無所詮故。引經證可解
論。于前四種至所謂欲貪。正釋取體前四取是所取。貪是能取。故引經說取是欲貪。此謂于四取上起貪欲也。非謂唯欲界貪。又此中意唯取欲貪。不同有部兼同時蘊
論。由取為緣至說名為有。釋取緣有。引經可解
論。有為緣故至說名為生。釋有緣生。此說生支通其五蘊亦并六識
論。已生為緣故至廣說如經。釋生緣老死也。辨十二支廣如經說。已上依經部釋十二支也。已下依論釋經純大苦蘊集
論。如是純言顯唯有行無我我所。大苦蘊言顯苦無初無后故名大也。集言為顯諸苦蘊生。集是生義也。此釋經中云純大苦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