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3514字
- 2015-12-16 17:45:54
論。素怛纜言至是謂差別。答說異所以也
論。契經何故唯說有情。已下第四下半頌明說有情意也
論曰至唯在有情。明說唯有情所以也。佛為遣他三際愚惑。三際愚惑謂我過去是有.非有等。此之疑惑唯在有情。故就有情說緣起也
論。如何有情前際疑惑。問
論。謂于前際至云何我曾有。引經明前際愚惑也 我于過去世為曾有非有者。疑我有.無。即是疑其自性 何等我曾有者。疑我類也。既知我有后疑我類。謂為色我。為受我。即蘊.離蘊等我類也 云何我曾有者。疑云何我為常.無常等也
論。如何有情后際疑惑。問后際也
論。謂于后際至云何我當有。后際疑惑準過去釋
論。如何有情中際疑惑。問現在也
論。謂于中際至我當有唯。答也。中際現在故不疑我有.無但疑我類。為色是我。為受是我等。為常.無常
我誰所有。疑過去因 我當有誰。疑未來果。身在現在故過去不疑果。亦非未來故不疑因。現在是過果。及未來因故。知過為現在因。即知過去有因。即知未來為現在果。即知未來有果。故過去.未來不疑因.果
論。為除如是至并識至有。結上說意
論。所以者何。問所以知經為除三際愚也
論。以契經說至有非有等。答也。以契經說 于諸緣起緣已生法者。十二緣起 以正慧觀者。觀緣起理也 彼必不應三際愚等者。以觀十二緣起故除三際愚惑也。唯見緣起知過去是無明.行。未來是生.老死。現在八支即無疑惑.及計我也
論。有余師說至后際因故。述異說也。正理破云。彼亦應說。識.乃至受亦為除他前際愚惑。此五皆是前際果故。則無中際便違契經。或彼應申差別所以。然不能說故前為勝
論。又應知此至其義云何。此下第五一頌束為三.二
論曰至所依事故。束為三也。無明.愛.取是煩惱性。行.有是業性。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是事性。以是煩惱.業所依事故
論。如是七事至為自性故。又束為二。識.名色.六處.觸.受是過去果。生.老死是現在果。惑.業性者皆是其因。業為生因。惑為緣因
論。何緣中際至惑唯一故。問廣.略也。何緣中際果開為五。惑分為二。后際果合為二。前際惑唯為一
論。由中際廣至說便無用。答也。正理論云。何緣現在諸煩惱位偏說于愛非余煩惱。于愛易了愛味過患。余煩惱中此相難了。愛是能感后有勝因。世尊偏說令知過患。云何當令勤求治道。故唯說愛剎那相續二位差別非余煩惱。有余師說。一切煩惱初緣境時說名為愛。后增廣位說名為取。故佛雖說業因于愛愛因無明。而實業因通一切煩惱。一切煩惱皆無明為因。故知愛聲通說諸惑。欲令因此總知過患。故以愛聲說諸煩惱。非余煩惱招生劣故。有說愛聲唯說愛體。多現行故。由此于愛分別剎那相續差別(剎那名愛。相續名取)雖非無此理。然前說為勝 準此論文。評取前二釋也
論。若緣起支至成無窮失。難也。難云。若緣起支唯有十二。老死無果故。離修對治道生死應有終。無明無因故。應同彌沙塞部。生死應有始。或應更立余緣支起。余復有余成無窮故。正理更加一過云。又佛圣教應成缺減。然不應許
論。不應更立至由義已顯。答也。不更立余緣起支。即說十二已顯無明有因。老死有果
論。云何以顯。問也。此一頌明惑等相生
論曰至其理唯此。答前難也 從惑生惑者。即愛.取.俱是煩惱。愛緣于取是從惑生惑。此有一 從惑生業者。謂無明緣行。取緣有也。取與無明同是惑也。即現在取過去名無明也。行與有同是業。即現在有過去名行。此有二也 從業生事謂行生識及有生生。即行緣識。有緣生也。生之與識俱是事故。此亦有二 從事生事者。謂從識支生于名色。乃至觸生于受。乃從生支生.老死支
論。已顯老死至此言何用。明老死有果。無明有因。豈假更立余緣起支。故經言如是純大苦蘊集。正理論云。經言如是純大苦蘊集。是前.后二際更相顯發義。是故無有老死.無明。無果.無因。有終.始過。于是定攝因果義周。無更立支成無窮失
論。有余釋言至此契經中。有余釋老死果無明因也。非理作意與無明為因。無明復生非理作意。非理作意亦取支攝。故不別立無明因支
論。此非理作意如何取支攝。論主問攝所以
論。若言由此至亦應彼攝。以愛.無明例非理作意不許攝也
論。設許彼攝至為無明因。縱攝而遮因也
論。若但彼攝至為緣起支。縱攝為因例愛.無明應不別立
論。余復釋云至說在觸時。第二余師釋。正理論云。是上座釋
論。故余經說至必引無明。無明觸位有非理作意生受位無明也
論。故余經言至無明為緣。引余經證。如文可知
論。由此無明至從癡生故。結對前難。非理作意從無明生。無明復因非理起故。展轉為果非無因也
論。如契經說至染濁作意。引經證非理作意從無明生
論。余經雖有至應更須說。論主難也。雖緣起余經說非理作意從無明生。無明復生非理作意。然此緣起經中應更須說
論。不須更說。余師答也
論。如何證知。論主征也
論。由理證知。余師答也
論。何等為理。論主問也
論。非離無明至不生愛故。此證受位有無明也
論。又非無倒觸能為染受緣。證觸位有非理作意也
論。亦非離無明觸至非顛倒故。證觸時有無明故成顛倒
論。由如是理為證故知。結也
論若爾便應成至不成釋難。論主破也。豈由理證知即經不說。若爾十二緣起皆理可證。何為緣起經中唯說十二。不說無明之因老死之果
論。然上所言至理不圓滿。論主釋緣起經意
論。所以者何。外人問也
論。此經但欲至遣他愚惑。釋主釋經意也。如文可解
論。如世尊告至此二何異問。經中說緣起法。緣已生法。二說何異
論。且本論文至一切法故。引本論證二說同也
論。如何未來至說緣已生。難也。未來法未生如何說已生
論。云何未來至說名有為。反難問也。未來未已生不許說已生。未來未有作如何說有為
論。由能作思力所造故。答反難也。未來之法非能作已作思所造故名有為
論。若爾無漏如何有為。難也。若思異熟因力所造故名有為者。未來無漏既非異熟因所造如何名有為
論。彼亦善思力所造故。答也。彼亦以行者修善思力所造故也
論若爾就得涅槃應然。難也。修力得證涅槃。涅槃應亦是有為也
論。理實應言至所說無失。論主正釋。未來未已作位名有為者。已與過.現種類同故
論。然今正釋契經意者。已下半頌。論主正釋經意。說因分名緣起。果分名緣已生
論曰至因果性故。釋頌文也。此十二支能生后義名之為因。此因為緣能起后果故名緣起。從前生義名之為果。此果皆從緣所生故名緣已生。如是一切十二支皆有因果義。故緣起。緣已生。二義皆成
論若爾安立應不俱成。外難。為因之時不可為果。為果之時不可為因。如何二義俱得成也
論。不爾所觀至父子等名。答也。所觀有別。二義得成。由如父.子從他生義名子。生他義名父。因果亦爾
論。尊者望滿至諸無為法。述望滿釋經也。正理論云。今詳尊者所說義意。若從因已起名緣已生。若與余為因說名緣起。非無為法得緣起名。以為因相不圓滿故。因相者何。謂前已說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依此無彼無。此滅故彼滅。雖有無為諸法得起。而不可說此生故彼生。亦不可言此滅故彼滅。及不可說依此無彼無。無生滅故。體常有故。乃至無取.與力闕于因相 準此。望滿未來法名緣起者。以是有為后為因生法名緣起。羅漢后蘊從因生故名緣已生。不生后故不名緣起。余過.現法從緣生故名緣已生。能生后故名為緣起。諸無為法二義俱闕。雖為能作因生于諸法。因相不滿不名緣起
論。經部諸師至經義不然。已下經部破有部也。有部是本。經部是末。由此白也
論。所以者何。有部征也
論。且前所說至經義相違。經部答也。經言云何無明謂前際無知。經現唯說無知如何總取五蘊。此經是了義說。不可令成不了義。意說不是五蘊但是無明
論。非一切經至此亦應爾。有部引例證不了義。就勝說無明也。如象跡喻說。云何內地界謂發.毛等 發.毛等中非無色等。然說發.毛為地界者。以發.毛中地界勝故。故就勝說名地界也無明支中亦有五蘊。經就勝說以為無明
論。所引非證至無復有余。經部破所引經非成證也。經以發.毛分別地界者。經云。云何內地界。此問地界。謂發.毛等。此將發.毛分別地界內外別也。非是經說云何發.毛謂內地界。若以此言出發.毛體。可說發.毛實具四大四境就勝唯說地界。經將發.毛出地界體。地界不越發.毛故成具足說非從勝說
論。豈不地界至其體亦有。有部難也。汝說地界不越發.毛成了義說。洟涕.等中豈無地界。寧不越彼。故知此經非為了義
論。洟等皆亦至身中余物。經部釋也。彼經云何內地界謂發等及身中余物 洟等是余物等也
論。設復同彼至今應顯示。縱有部也。縱同象跡喻經發.毛外有此地大。如同彼說無明外有余無明。今應顯示何者是也
論。若引異類至此有何益。責有部也。經說無明兼引色等置無明中有何利益
論。雖于諸位至為彼法支。經部述不取余五蘊意也。雖無明位有色等蘊。然行但由無明而生不由色等。不由有色等故有其行支。色等不可立無明支。隨彼有無明因果故。行有唯由此無明故
論。或有五蘊至即如所說。經部引例證也。如或有羅漢無煩惱故即無有行。隨福行亦無。非福行亦無。不動行亦無。及結生識.愛.取.有等皆無。若不唯取此有彼有者。爾時亦具五蘊。何不名行乃至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