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應作四句至第二句。答也。準前第三句是從等無間緣生。亦心無間。此第一句。是從心等無間生。非定無間初剎那定.及心位。皆從心等無間生非次定后起故。是今第一句也。前第四是不從心等無間緣生。亦非心無間。二定第二剎那.及出定心上四相。此皆非心等無間。是次定后起故。是今第二句
論。即前第一至第四句 前第一句者。是定第二等剎那等.及出定心 此從心等無間生。亦次定后起故。為今第三句 前第二句者。謂初剎那定上四相。及有心位心。心所上四相 此非心等無間生非次定后起。故為今第四句
論。從二定出至等無間耶。問也
論。中間不隔心心所故。答也 言。無間者。不隔心.心所故非謂不隔二定 婆沙一百一十一云。問何故不說無想異熟耶 有多答。一說云 若由心力無間引起不雜亂者。可名為心等無間法。無想異熟是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非入彼心勢力所引。故不名心等無間法。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亦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應不名心等無間法。答自類相引有勝勢力不同彼故。俱是相應有所依等說名自類。問何故二無心定是心等無間法。而非心等無間緣耶。答彼由心加行功用勤勞所引得故。名心等無間法。與心相違遮斷心故。非心等無間緣。又說。彼由心勢力所引起故。名等無間法。不相應。無所依。無行相。無所緣故。非心等無間緣。問何故二無心定。前后相似無亂續生。而前非后等無間緣。答由入定心勢力所引不由前念力所引生。故前非后等無間緣。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由異熟因勢力引起任運而轉。前應非后等無間緣。答心.心所法是相應。有所依有行相有所緣故。前念于后有勝勢力引發開避。故皆是后等無間緣。不相應行與此相違。不可為例 又一百九十六解等無間緣中云。此中有說。若前法未至已生位然不與后法作等無間緣。若至便作。若爾者有心位可爾。無心位云何可爾。答此中說有心位不說余位。有說。設依無心位說亦無有過。謂入定心現在前時。頓取諸定.及出定心果。亦與最初剎那定果。后諸剎那.及出定心生時。與果非取先已取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與果。若此時取果即此時與果故 準此評家。入二定心過去取果。若不爾者。第二剎那二定.及出定心。未至正生如何取果。若爾即正理與婆沙相違。正理論云。諸作是說。入二定心滅入過去。方能漸取第二念等定.及出心。彼入定心應非過去。夫取果者是牽果名。諸牽果能是行作用。依行作用立三世別。若有作用非現在者。豈不便壞世別所依 準此論與婆沙正義相違。今詳。正理所說不及婆沙。處處文說等無間緣。若取果已決定果生。無能回者。若等無間緣唯現取果者。若取果已果決定生 如有期心聞鐘聲而出定者。本期心出定唯至齋時。后遇別緣遂不聲鐘。其定即經多時不出 當入定心現在前時。為取多時定。為取少時定。若取多時定即不應少時出。無量剎那定不生故。若取少時定即不應多時不出。無量剎那定先不取故 故知婆沙理長。取果名現在者。據因緣等說不據等無間緣等
論。如是已釋至隨其所應。第三釋所緣緣。此出法體
論。謂如眼識至為所緣緣。指事釋也
論。若法與彼法至其相一故。明一切法為所緣也
論。譬如薪等至相無異故。舉喻顯也
論。心.心所法至如是決定耶。此明三定。問也。于所緣有三定。于所依亦有三定耶
論。應言亦有至與所依相離。答也
論。有說在過去亦親附所依。述異釋也 正理論云。所緣緣性應說是何。謂心所緣。即一切法。離心.心所所緣境外決定更無余法可得。謂一切法是心.心所生所攀附故曰所緣。即此所緣是心.心所發生緣故名所緣緣 準此論即是以所緣為緣故。名所緣緣。除心.心所自余生法。皆不攀附所緣境生故無所緣 今應略釋三定之義 言處定者。謂眼等識唯緣色處不緣余處 言事定者。謂緣青.黃等別。此山.此樹等異 剎那定者。謂緣此事一一剎那心.心所法。皆悉決定。五識大意同也 識處定者。謂緣十二處意識各各不同。非唯望法處也。事定者。謂一一處中隨彼彼事各各有異。剎那定者.謂一一事中于其所緣念念各別 所依定者。謂五識身各依自根名為處定。言事定者。于一根中復有多類。謂有四性.男.女.非男女等。及六趣等根。修得.生得等。各各不同。剎那定者。謂依此事之根念念各別 意根處定者。謂唯依意不依余根。事定者。謂世第一法唯與苦法智忍為依。金剛喻定唯與盡智為依。剎那定者。謂多剎那。世第一法于忍位前無剎那定。至增上忍有剎那定
論。如是已釋至增上緣故。此出增上緣體準此論云即增上緣。故知緣即因也。若是相似何得言即
論。此緣體廣至增上緣故。此釋名也 正理論云。增上緣性即能作因。以能作因因義細故。無邊際故。攝一切法。若此于彼不礙令生。是能作因增上緣義 準此論文因.緣無別 對三緣義此類最多。所作寔繁故名增上。豈不增上攝法普周。寧復對三言 此增上非對三體立增上名。何者對三義用而立。諸緣義用互不相通。諸緣體性更互相雜。如增上緣。義類無量所作繁廣。余三不然。故此獨標增上緣稱 準上論文。能作因用即增上緣。又因緣唯據作用而立。體雖相雜其用各別。即六因用束作四緣。緣名雖疏非別因用。又說因.緣相攝不據體論。說用相攝亦非據似。皆言相即。及說是故不障礙生名能作因。即說不障為增上緣 有人兩釋。或云因緣相攝就體性證。但據攝盡。即休 全無憑據 及云。若用相攝據似而說 此亦非理。一種無障因.緣何別。而說不同據似相攝
論。既一切法至何獨體廣。問也
論。俱有諸法至為增上緣故。答也。如文可解
論。頗有法于法全非四緣不。此問答分別也
論。有謂至于無為。答也 自性于自性者。此無六因.四緣用也 于他性亦有謂有為于無為無為于無為者。四緣與生法為緣。無為無生。所以有為望無為。無為望無為。非四緣也 論。如是諸緣至而興作用。第二四緣果至何位而能興也。不明取果。準正理論意與果但是功能。此名作用者。即說功能為作用也
論曰至有作用故。釋因緣中二因也。俱有.相應于現在法能與果故。現在之法名為滅時。言令俱生法有作用故。即是令俱生果能取與果。雖說諸因是與果時。然此二因義得兼二。尋其理趣住.滅同時。住時取果名現在故。若住別時滅時非取果。應非是現在
論。所言三因至作用方興。釋因緣中三因也。此三種因于所生果至生相時。即能興故
論。已說因緣至方取境故。此釋等無間緣。及所緣緣作用時也。前二因于滅時。三因于生時 今等無間緣于生時。所緣緣于滅時。故言相違 生時滅時者。是果至生時.滅時也 言。作用者。是與果也
論。唯增上緣至一切無遮。釋增上緣也 增上緣。于果法滅時.生時皆與作用。故言一切無遮。由此頌中略而不說 或以于中有無果故所以不說
論。已說諸緣至由幾緣生。此下第三一頌辨法生具緣多少也
論曰至余一切法。明心.心所四緣生也 問所緣緣等。果至滅時方興作用。如何說有由四緣生 答婆沙一百三十六說心.心所法四緣生 此言生者。起.未已滅總名生故 正理論云。豈不一緣.二因作用非于彼法生時即有。如何心等四緣故生。如何因緣具五因性。雖法滅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時非無功力。離此彼法必不生故。以心.心所必杖所緣。及托二因方得生故。若法與彼法。為所緣或因無暫時非。本論說故
論。滅盡無想至謂如前說。明此二定三緣生也 正理論云。豈不無想亦三緣生。是心.心所等無間故。亦應說為心等無間。但非心等加行引生。故于此中廢而不說
論。如是二定至非等無間緣。此明二定從心等無間生。礙心起故。不與心為等無間緣 正理論云。二定何緣是心等無間。而不說是心等無間緣。由心等力所引生故。如心.心所生必系屬前滅心故。非如色法可與余心俱時轉故。非如得等可有雜亂俱現前故。非如生等是余伴故。然心方便加行引生故。可說為心等無間。與心等起定相違害故。非心等等無間緣
論。余不相應至二緣所生。此明余色.不相應法
論。一切世間至一因所起。此結正非邪也。一切世間諸法。皆從如上所說六因.四緣所起 非如涂灰外道執自在天是作者等能生諸法 非如勝論外道執我是實能為作者.生者 非如數論執自性亦名勝性為諸法因 非如是等一因所生
論。此有何因。問也。此有何因知諸法從前諸因緣生。非自在等一因所起 下答有二因知諸法非一因生等
論。若一切成至一因生。論主答也。若一切法生許由六因.四緣生義若成。豈不便舍一切世間由自在等一因生
論。又諸世間至一因所起。第二因也。所以知諸法非一因生也 若許諸法一因而生。因既是一更無異因。其所生果應一時起非前后次第等 言次第等者。更等后過也
論。若執自在至差別生故。此是非一因難
論。或差別欲至無差別故。欲頓起難也
論。若欲差別至一法為因。即非一因違宗難也
論。或所待因至應無邊際。致無窮難也
論。若更不待至非次第生。欲生非次第難
論。若許諸因至因緣正理。違邪順正難也
論。若言自在至無差別故。欲位無別難也
論。又彼自在至得何義利。生法無益難也
論。若為發喜至應非自在。發喜非自在難也
論。于喜既爾至不可得故。于余例喜難也
論。或若自在至此自在為。生苦自在無用難也。既為發喜生諸世間地獄等趣。苦惱有情如何生喜
論。依彼頌言至故名魯達羅。已下引外道頌證為善說。自在苦惱有情發生自喜 由險利能燒者。彼外道說。有三阿素洛持三國土飛行空中。于自在天下過。其天不耐火箭射之。燒三國土一時俱盡。火箭險利能燒三國 可畏恒逼害者。以能貫人髑髏系其頭頂又以龍縛臂。殺象取皮。此是可畏恒逼害也 樂食血肉髓者。是所食也 故名魯達羅者。自在天千名中一名也。此名暴惡
論。又若信受至人功等事。此世間相違也
論。若言自在至不見別用故。余因世間見自在之力無人見也。但是明助自在之言
論。或彼自在至應非自在。若待余因能生諸法即非自在
論。若執初起至猶如自在。又破轉計也
論。我勝性等至應廣征遣。類破余也
論。故無有法至自在等因。總結成也
論。且止破邪至互為因緣。結前起后
論。前言余法。已下第四一行頌明大種造色為因多少也
論曰至同類因義。釋第一句。明四大于異類大具其二因 若自類大唯有一因。謂同類因。水望于水非俱有因故
論。大于所造至因之差別。此明大種與造色為因也。謂有五因。謂生.依.立.持.養。此即于能作因中分出五因。若合說唯能作因。若別說即有其五
論。從彼起故說為生因 正理論云。為生因者。從彼起故。如母生子
論。生已隨逐至說為依因。正理意同
論。能任持故至說為立因 正理論云。言立因者。能任持故。如地持物
論。不斷因故說為持因 正理論云。為持因者。由彼力持令不斷故。如食持命
論。增長因故說為養因 正理論云。言養因者。能長彼故。猶如樹根水所沃潤 欲知五因力用不同。應觀五喻。生因如母生子。依因如弟子依師。立因如地持物。持因如食持命。養因如水潤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