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1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929字
  • 2015-12-16 17:45:54

分別根品第二之五

論。廣說因已緣后云何。此下大文第二辨四緣也 于中有二。初明四緣。第二重明等無間緣。此明四緣也

論曰至增上緣性。因無正文。緣有經說。如契經中說四緣性。謂因緣性乃至增上緣性

論。此中性者是緣種類 釋上性也 界性之名是種類別義。如十八界等。即顯四種類別立四緣也 正理釋云。此中緣性即是四緣。如四所居即所居性。為顯種類故說性言。意辨諸緣隨事差別有無量體。然括其義。無非攝入四種類中。謂一切緣無過此性

論。于六因內至是因緣性。自此已下釋四緣體性也。此文第一釋因緣體 若依婆沙。能作因中四大造色五因。亦因緣性。此中略也。唯說全因相攝。故婆沙一百七云。因緣者。如種子法。等無間緣者。如開避法。所緣緣者。如任杖法。增上緣者。如不障礙法 準此四義攝法不盡。如有力能作。非唯不障故。婆沙十六云。問為因攝緣。緣攝因耶。答互相攝。謂前五因是因緣。能作因是余三緣。有作是說。緣攝因。非因攝緣。謂前五因是因緣。能作因是增上緣。等無間緣.及所緣緣。非因所攝 然無評家。今詳二說不同意者 前師兼有作用為能作因。除五因外所有作用。皆能作因攝。由此開避.任杖之用亦能作因攝 后師取不障礙義為能作因。故即六因攝用不盡。由斯不障礙是增上緣義。非是開避及任杖義。今詳二說相攝為善 問若爾何故。顯宗論云。六因.四緣體雖無別而義有異。且等無間.及所緣緣既非因攝。故知余二義亦有殊。緣義等故與因皆別。故有總辨因.緣異言。因謂能生。緣能長養。猶如生.養二母差別。又緣攝助因方能生。生已相續緣力長養故。或有說因唯有一。緣乃眾多。猶如種子.糞.土等異。又因不共。共者是緣。如眼。如色。又作自事名因。若作他事名緣。如種.糞等。又能引起名因。能任持者名緣。如花。如蔕。又近名因。遠者名緣。如珠。如日。又因能生。緣者能辨。如酪出生蘇。人鉆器能辨。又正有義名因。能助顯發名緣。如字界字緣于義有差別。如斯等類差別眾多。是故因.緣別立名想。此總意顯因親.緣疏。故因親中親五.疏一。疏緣之中疏三.親一。已隨理.教略辨諸緣 論既此說何理證知相攝為善 答總說因之與緣非無有異。因是親稱。緣是疏名。六因之中五是親故以親名同。四緣之中三是疏故以疏名同。然因中有疏。謂能作因。緣中有親因緣也。不可以緣義疏故因緣疏能作。不可以因義親故能作親因緣。故顯宗云。六因.四緣體雖無別而義有異。又準婆沙云。我說作用以為因.果。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因.果故 準此故知。因緣以作用為體。作用既一故知無異 又顯宗云。且等無間.及所緣緣既非因攝。故知余二義亦有殊。緣義等故 今詳此說義有余也。以一師說因不攝二緣即謂因緣.及增上緣。因亦不攝。何不以因緣.增上是因攝故。二緣亦合攝在因中 又此二緣。婆沙兩師同許攝在因中。二緣。一師說攝。一說不攝。如何以一師偏義例破兩師之義 又一師說因不攝等無間緣.所緣緣者。有別意也。能作因有二義。一但不障。二兼有力。若但取不障即唯攝增上。若兼作用即攝三緣。由此二師說有差別 又顯宗引余處釋因.緣別義云。因如生母.種子等。緣如養母.糞土等者。此說親因為因。疏因名緣。如婆沙問四大造色為是因義。為是緣義。此以因緣為因義。增上為緣義。豈即因義是六因。緣義是四緣耶。又能作因中。親謂四大造色。根識依等。疏謂但不障礙。等無間緣.及所緣緣。若言疏故不攝入因。豈疏但不障礙若言親故不攝入因。豈得親于根識依等。故知說不攝者是有余說。諸論皆言除能作因所余五因是因緣性。性是體義。類義。此類之法是因緣體。又婆沙云。增上緣如不障法。解能作因亦云不障。故知同也。豈可因不障緣不障。二不同也。一種不障豈得有親有疏 有人于此全不開悟。自問答云。于二說中明其相攝。為約體說。為約用說。若約體說。應能作因攝彼四緣。增上一緣攝彼六因。體皆寬故。若約用說。六因.四緣作用各別。如何相攝。解云。夫六因.四緣展轉相攝有其二義。一約體以明。二據用相似。婆沙初師約體以明。因緣攝五。能作攝三。若據能作體寬實攝四緣。增上體寬能攝六因。所以但言能作攝三。增上攝一者。此師意說。六因.四緣相對明攝。且據一相攝體盡。即休故說因緣攝五。能作攝三。為能作因外有余五因。增上緣外有余三緣。明其相攝。故不別說能作攝四。增上攝六。問若據體性明相攝者。體性恒有。是即六因.四緣無別。如何相攝。故婆沙云。我說作用以為因果。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因果故 解云。據體無變。因與緣同。以體從用。故說差別。若婆沙第二師.及此論。據用相似以辨相攝。若論六因.四緣作用各別。互不相攝。然說因緣攝五因。增上攝能作因者。據用相似以明相攝也。其等無間.及所緣緣。不似因故。故因不攝 詳其此釋未得論意。一何諸德總無覺者。論既皆云五因是因緣性。如何說是以為似也。又不障之義是能作因。亦是增上緣義。因之不障。與緣不障。有何差別而言相似非即是也。又言相似故攝。及云且據一相攝體盡。即休者。憑何經.論。復有何例。又能作因體即四緣體。因緣何疏能作唯三緣。又增上緣即六因體。五因何疏。增上獨攝能作。準此解釋未為當理 問四大造色生等五因。為是因緣。為是增上 答準婆沙一百三十一云。大種與所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增上者謂不礙。及唯無障 解云。是釋發智文。此是約四緣作論。言因者是因緣也。婆沙一百二十七云。問造是何義。為是因義。為緣義耶。設爾何失。俱見其過。若是因義。此四大種于所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可言能造諸色。若是緣義。諸所造色各除自體余一切法。無不皆是此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應作是說。造是因義。問此于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因義。答雖同類等五因皆無。而別有余五種因義。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由此能造。有余師言。造是緣義。問諸所造色各除自體余法皆是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增上緣義有親。有疏。有近。有遠。有合。有不合。有在此生。有在余生。諸親近等說名為因。諸疏遠等說名為緣。由此義故。說諸大種與所造色為因.增上。亦無違理 又五事論亦敘兩說并無評文 今詳兩說。前師為正。所以知然。發智既約四緣問答。如何實是增上緣而答是因緣。更無此例故 若爾何故論說五因因緣。此非同類等五因。如何是因緣攝 答此與同類等五因。義不同故非五因攝。生果力用分同五因。不同余增上緣。故是因緣。由此本論說十因為因緣。一為增上 問若爾何不說十一因而但說六 答生等五因因義別故。若法為因果通三界四蘊.五蘊。此中說之。造色之因唯二界果一蘊少分。由斯不說。又若法為因通多蘊共果。此中說之。四大為因唯是一蘊少分共果。此中不說。由斯俱有因等五因之外。不別建立生等五因。故入能作因攝。由此造色力用。勝余三緣。故入因緣中攝。若開出生等五因。即有十因為因緣也。諸論并據全因相攝。故說五因為因緣也。應更思之

論。除阿羅漢至等無間緣性。第二釋等無間緣也。此文是出等無間緣體也 謂一切已生即是過去.現在心.心所法。唯除羅漢臨涅槃心。雖是已生非等無間。無后心故

論。此緣生法至等無間名。釋等無間緣名

論由此色等至不等生故。廢立緣體。謂心.心所前后體一名之為等。中無間隔名為無間。等而無間名等無間。色.不相應即不如是。雖無間生體不一故。雜亂而生非等無間。正理引婆沙說云。心.及心所所依.所緣.行相有礙。由斯故立等無間緣。色.不相應無如是事。故不立彼為此緣體下自釋云 謂一所依.所緣.行相。定無有二識等并生。故必由前與處方起。若前為礙后不得生。由此證知。唯心.心所前能為后等無間緣 又云 然約開避。及據牽生立此緣體。故極微等雖前避后而非此緣。心等相生有定.不定。故知亦據有力牽生。現見一心前后相續。雖前避后其理皆同。而生.不生有定.不定。且生定者。謂世第一法心之無間。生苦法智忍 乃至廣說 問曰若前.后體一中無間隔。前與后處后方得生。及后定生。此證有力能牽引者。命根相生亦前后體一。中無間隔。前與后處。后方得生。亦是定生。此命即是有力牽生。何故不立等無間緣 正理釋云。此例不然。命與生體俱先行力所引生故。謂此命根。非無間滅命力所引。要是先位所作行業力所引生。既爾命根應一念頃一切頓起。一切同依一念行業力所引故。先業所引心.心所法起。應不藉等無間緣。且諸命根無頓起失。即由業力生次定故。因果法爾一剎那業引多剎那異熟令起。又無用故命不頓生。謂為任持眾同分故引命根起。一命相續足能任持。多便無用。心.心所法雖先業引。而非不待等無間緣。托諸根.境而得生故。既托根.境和合故生。設多并生亦非無用。然無第二等無間緣。故同類中無二俱起。又心.心所非唯先業力所引生。異熟.及余雜亂起故。若不更托等無間緣。應一剎那有多俱起。謂命根體唯是異熟。唯由先業力所引生。可言同類定次而起。心.心所法無如是事。異熟滅已有等流生。等流無間有剎那起。或起異熟非定同類。故心.心所雖有異熟生。而亦不可言與命根等。是故唯等常無間生名等無間。以此與此為緣故說 準上論文。等無間緣總有多義以簡諸法。一有開避與處后方得生。不開避后后即不生 二有牽引后力 三體等 四有生無間隔與后作緣。簡命根等。由此唯心.心所立等無間緣也 正理論云。譬喻論師說諸色法如心.心所法有等無間緣。見乳.醅種.花。生酪.酢.芽.果。如心.心所前滅后生。故知諸色有此緣義。又無經說唯心.心所。能為此緣故立此緣。定非色者是虛妄執 正理論中廣破此執。今此論明色非等無間緣。亦是破譬喻師執

論。謂欲界色至等無間緣。指事釋也 或欲界后生欲界.色界二無表色者。謂身在欲界入有漏六禪也 或欲界.無漏二無表色。謂無漏六禪也。道.定二戒不并起故。無欲界后起三種無表

論。尊者世友至等無間緣。敘異說也。由一身中先有一長養色相續不斷。后有第二長養色生不相違害故。不立等無間緣。此師釋意。闕開避義。及雜亂不等故。不立等無間緣

論。大德復言至多所蔭映。此大德以前.后.多.少不等故。非等無間緣

論。豈不心所至三摩地等難也。色以前后不等非是等無間緣。心所亦前后不等。如何是等無間緣

論。此于異類至無非等過。釋也 言其等者據自類說。非不同類

論。豈唯自類至等無間緣。難也。豈是唯自類為等無間緣。因何等義唯約自說

論。不爾云何至以說等義。答也

論。唯執同類至為緣故起。敘異執也。彼相似同類為等無間緣。非異類也

論。彼說非善至而得生故。破異執也。無始已來未曾起無漏心。初無漏心應闕等無間緣

論。不相應行至俱現前故。明不相應雜亂故非等無間緣

論。何緣不許至無前后故。明未來世無等無間緣也

論。如何世尊至此法應生。外難。未來既無前后。如何佛知次第而生

論。比過現法而現知故。此有部略答也

論。傳說世尊至而非比智。雖比過.現而知未來。而非比知。是現證也

論。由佛比類至故非比智。釋也。雖比過去知其未來。是現證知。非如見煙知火而不見。火如見其煙尋煙見火

論。若爾世尊至應不能知。論主破也

論。有余復言至靜慮通慧。又敘異說

論。若爾至非為現證。論主破也

論。故如經部至此說為善。論主破有部二說。評取經部義也

論。如世尊說至不可思議。未來之法無其前后。佛知前后。不可思議。如芥子納須彌。毛孔納江海。因何小不得容大。是不可思議不可解釋。此亦如是。法無前后而知前后。是不可思議。亦不可解釋

論。若于未來至不生余法。外難。若爾未來世無前后者。因何未來如是次第

論。若此法生至等無間緣。釋也。謂法雖無前后有相系屬。金剛喻定盡智等法。相系屬故次后而起。如世第一法與苦法忍位。已前是事相定。非剎那定。有多苦法忍未定前后。至增上忍方剎那定。此顯世第一法定在一切苦法忍前。以至生相。世第一法決定在前故

論。諸阿羅漢至非等無間緣。問也

論。無余心等續此起故。答也

論。豈不如是至應不名意難也

論。意是依所顯至等無間緣。通也

論。若法與心至心無間耶。已下兩重四句分別。此文是四句家問。若法與心為等無間者。是從心等無間緣生也 彼法亦是心無間耶者。續心后起中間無余物隔也

論。應作四句至二定剎那答也。此是心等無間緣生非心無間。出二定心隔二定故 言第二等。等取第三位等。乃至百千剎那。此由隔初剎那等定故非心無間也

論。第二句者。至生住異滅。此是心無間非心等無間緣生也。四相不從無間緣生故。初剎那定.及心位四相與心無間隔故。是心無間非心等無間也

論。第三句者至心.心所法。此是心等無間緣生。是心.心所故。是心無間從心生中間無隔故

論。第四句者至生住異滅。此非心等無間是不相應故。非心無間中間隔二定故

論。若法與心至為無間耶。第二四句問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谢通门县| 呼玛县| 竹山县| 长沙县| 临安市| 临桂县| 威远县| 陆良县| 交城县| 周至县| 江津市| 玛纳斯县| 拜城县| 桃源县| 迁西县| 台东县| 聂拉木县| 九龙县| 西林县| 高唐县| 内乡县| 万全县| 锡林浩特市| 泰和县| 扶沟县| 饶河县| 陕西省| 轮台县| 搜索| 连云港市| 靖西县| 姜堰市| 比如县| 清丰县| 潜山县| 禹州市| 卓尼县| 金沙县| 桃园市| 金华市|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