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3296字
  • 2015-12-16 17:45:54

論。敬禮如是。至名如理師。牒頌釋也 稽首接足故稱敬禮者。釋頌敬禮二字 稽之言至 首之謂頭。以已之首至佛之足。表敬禮敬。禮通三業。故攝論云。我以身.口.意頂禮世尊足 世親菩薩敬雖偏說身。必具三業。頌贊是語業。稽首是身業。起二是意業 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云如是者。釋頌第三。二字 如是。即是指前有德人也 如實無倒教授誡勖名如理師釋頌下三字也。言必契理名為如實。法應時機名為無倒。勸行有益名為教授。遮行無益名為誡勖。故婆沙十六云。遮無利益故名教誡。與有利益故名教授 言無倒者。倒有三種。一法倒。二人倒。三時倒。法倒則識機不識法。如知此人多貪為說慈悲觀。人倒則識法不識機。如知不凈觀。能治多貪。不識機故教多嗔者。時倒雖識機法。而說失時。或根未熟而說。或根已熟不說。逆時即無智慧。過時是無慈悲。如來說法離此三倒故名如理師

論。如理師言至與愿神通。上明所禮之師體具三德。下釋如理師名。從恩德也 如理師言顯利他者。總釋也 能方便說如理正教者。釋有巧便智 從生死泥拔眾生出者 悲拔苦也。由斯悲智恩德圓也。不由威力與愿神通者。簡凡.小也 不由威力。簡輪王以王威力令行十善等 不由與愿。簡父母天神。但有深愿。不能救也 不由神通。簡獨覺等。現通教化暫令生信。不能說法令出生死。此等皆非如理師也。不能拔眾生出生死泥故

論。禮如理師欲何所作。寄問生起

論。對法藏論我當說者。此下第五述歸敬意標頌答也

論。教誡學徒故稱為論。釋論名也 教。謂教授。令修擇法 誡。謂誡勖。令滅煩惱。此是對法功能故舉此釋論。故下文云。若離擇法。定無余能滅諸惑勝方便 故稱為論。結論名也 即是問答分別教誡學徒之義。名之為論

論。其論者何。已下。第二明發起序。舉論名體發起本頌一切法故 文中有四。一出昔論名體。二釋今論名。三明說論意四明先說人。此半頌第一出昔論名體。文中有三。初頌前問起。次舉頌答。后長行釋。此文初也

論。謂對法藏。釋論名也

論。何謂對法。問論體

頌曰至諸慧論舉頌答也。梵云伽陀。舊名為偈此訛略也。訛伽為偈又略其陀 曰者。詞也 頌中有兩句。上句出勝義對法體。下句出世俗對法體

論曰至阿毗達磨長行釋也 就中有二。一出對法體。二釋對法名 就出體中有二。一出勝義對法體。二出世俗對法體。此文出勝義也。文中有二。一自性。二眷屬 慧謂擇法者。出惠體也。惠能簡擇故名擇法。是即簡擇四圣諦故釋擇法名。此以擇法出慧體也 凈謂無漏者。釋凈名也。以無漏故名之為凈。無漏即是離垢為義。諸漏名垢。擇法能離故名凈慧 問何緣唯無漏慧名勝義對法。答由此現觀諸法相已不重迷故 問既諸心.心所總名對法。何故說慧為自性。受等隨行。不說受等為自性。慧等隨行。答慧于見等三現觀中皆有能故。生等.及色有事非余。受等唯通緣.事現觀 問受等各有領納等用。如慧能見。應與慧同。皆應得名自性對法。答受等如盲。豈得名為自性對法。不能簡擇四圣諦故。以于現觀苦等相中。其見現觀最為殊勝。于諸諦中簡擇轉故。受等雖與凈慧俱行。而慧力持趣彼彼境。故于現觀非為最勝 是故唯無漏慧得自性名非受等也 問何故不說忍智.及見。唯立慧名。答忍唯見道一分。智非忍故。智不遍見道。忍非智故。見不遍無學。盡.無生非見故 慧遍一切 對法亦爾。故以凈慧出對法體。凈簡有漏。故知。即是一切無漏慧名勝義對法 凈慧眷屬名曰隨行者。出隨行對法體也 正理論云。何謂隨行。謂慧隨轉色。受.想等諸心所法。生等。及心。名為隨轉 問隨轉行。為同為異。答隨即是隨行。故正理釋眷屬對法云。何謂隨行。謂慧隨轉 既以隨轉釋于隨行。明知二義亦無差別 問若爾即慧不應名轉但有隨轉。所以知然。釋俱有因中。正理.顯宗皆云四句。有轉非隨轉。謂心王 有隨轉非轉。謂心王上生等 有亦轉亦隨轉。謂心相應法 第四句可知 準此。慧非是王如何名轉。答若舉心為所隨。即唯心為轉。若舉慧為所隨。即唯慧為轉。俱有因中釋心為所隨故。唯心為轉。此中以慧為所隨故。唯慧為轉 問得為隨行不。答得非隨行。故正理出眷屬對法體中。不言得故。婆沙第三解得非世第一法中云。何與彼法不相隨行。又俱有因中云。以得或前或后。所以非俱有因 故知.雖有得起與法俱時。非隨行.隨轉也 有人云。隨轉有二。一俱有因故名隨轉。二相隨順故名隨轉 隨行亦有二。一俱有因故名隨行。二相隨順故名隨行。若諸論中說得為隨行.隨轉。據相隨順說。若諸論中說得非隨行隨轉。據非俱有因說 彈云。既不見文豈得斟酌。有何文證而為此釋。詳其言義得非隨行。亦非隨轉。隨轉。隨行皆是定俱起義。非不定偏俱起名曰隨行。如欲界心起時無隨轉色。起彼心時雖定有色。非心隨轉。得既或前或后非俱有因。有何文證云定是隨轉。雖許得與所得名為隨順。義亦無違。隨順非是行轉義也。無文說相隨順名隨行故 問隨行為攝慧不。答慧為自性。受等隨行。由此分其自性。眷屬。若謂受等與慧互相隨者。亦應展轉名為自性。自性既唯獨慧。故知隨行亦唯受等。故正理云。受等雖與凈慧俱行。而慧力持趣彼彼境 亦不可說慧隨慧行。準下文云。染心眷屬少。三蘊隨從故。善心眷屬多。四蘊隨從故 既心非心隨轉。心非心眷屬。故知慧不隨慧行。亦非慧眷屬 有人引婆沙八十一出喜無量體云。喜者以喜根為自性。若兼眷屬相應隨轉。欲界者四蘊為自性。色界者五蘊為自性 引此論文證慧為隨行。今詳此文。慧非隨行。何者。彼文以喜根為自性。如此論。對法以凈慧為自性若兼取相應隨轉。即四蘊五蘊性者。如此論。若兼隨轉即五蘊性。彼文出喜無量體。隨轉非喜根。準知。此論隨轉亦非取慧。又引正理.顯宗。三念住中相雜念住。皆攝于慧證慧為隨行者。彼論兩文名義不同。此云隨行能隨所隨別。彼云相雜互相雜也。因何將相雜文證隨行耶 有人雖有兩解。然自評取慧為隨行為勝。未知憑何理.教 如是總說無漏五蘊名為對法者。結隨行對法體也 此即勝義阿毗達磨者。結勝義對法體也 言勝義者。真實之異名

論。若說世俗至諸慧及論。舉頌出體。此實非對法。與真實對法為資糧假名對法。如業.異熟.漏等資糧(刀杖等為殺業資糧異熟受境為異熟資糧女人等境為漏資糧) 假名業等。所以得知。勝義.世俗是真.假之異名者。舊俱舍云。若假名阿毗達磨。謂能得此諸智及論。故知世俗對法即是假名。又應云真諦.俗諦。即是勝義。世俗諦之異名 故知。阿毗達磨有正。有俗。有真。有假。正謂凈慧有力持余趣彼彼故。具有三種現觀能故。假謂受等。隨他轉故。無見能故。凈慧隨行名真對法。對向涅槃對觀諦理不重迷故。有漏慧等無上能故。非是勝義阿毗達磨。是真因故假名對法 有人。云無漏故名勝義。有漏故名世俗 誤也。無漏.有漏皆通勝義.世俗。何得無漏是勝義因。有漏是世俗因。應言勝義者無漏。世俗者有漏

論。慧謂得此至慧及隨行。此出世俗對法體。即是釋頌第二句也。先近后遠。故先說修慧等。四種善根定唯修慧。總別想念處定是思修。五停心等通聞.思.修。非生得慧。受持十二分教唯生得慧 婆沙四十二云。評曰應作是說。若于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讀誦究竟流布。是生得慧。準此論文。聞慧.思慧。雖亦緣名及發身.語。然不能受持十二分教。用各別故 及隨行者。釋隨轉也。若是修慧。五蘊為性。若是思.聞.生得四蘊。為性。無隨轉色。雖聞.思.生得皆能發戒。然所等起非心隨轉。不名對法。非隨轉故 有人。云是隨轉者非也

論。論謂傳生無漏慧教者。即是六足.發智等論。因教起聞。因聞有思。因思有修。因修有勝義對法。故云傳生無漏慧教

論。此諸慧論至阿毗達磨。釋世俗對法得名所以。已上出二種對法體也 言諸論者。謂六足及發智等論 言六足者。舍利子造集異門足論。一萬二千頌。略本八千頌(舍利此云百舌鳥。子是唐言也) 大目健連。造法蘊足論。六千頌(目健連此云采菽氏。大是唐言。故法蘊足論云大采菽氏) 大迦多衍那。造施設足論。一萬八千頌(迦多此云剪剃衍此云種。那是男聲。婆羅門中第一姓也) 已上三論佛在世時造 佛涅槃后一百年中。提婆設摩。造識身足論。七千頌(此云賢寂) 至三百年初。伐蘇密多羅。造品類足論。六千頌(即是舊眾事分阿毗曇也) 又造界身足論。廣本六千頌。略本七百頌(伐蘇密多羅。此云世友也) 至三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發智論。二萬五千頌。后代誦者廣略不同。一本一萬八千頌。一本一萬六千頌。此本即是唐三藏所翻 前之六論義門稍小發智一論法門最廣。故后代論師。說六為足。發智為身。此上七論是諸論根本也。唐三藏。唯施設足論未翻。余之六論皆悉翻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江县| 上林县| 新乡县| 灵璧县| 布拖县| 湖北省| 龙胜| 法库县| 仙游县| 徐闻县| 德清县| 邢台县| 台中市| 开化县| 巴林左旗| 永安市| 南川市| 广安市| 芦溪县| 板桥市| 陈巴尔虎旗| 隆昌县| 若尔盖县| 花垣县| 信阳市| 石门县| 台江县| 富蕴县| 清徐县| 敦煌市| 黔江区| 林州市| 绥滨县| 亳州市| 周至县| 曲阜市| 洛隆县| 肇州县| 探索| 东宁县|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