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104字
- 2015-12-16 17:45:54
論。釋此名者至故稱對法。此第二釋對法名。于中有三。一釋法名。二釋對義。三總結成 持自相故名為法者。釋法名也 將釋能對先釋所對。法有二種。一持自相。謂一切法。皆持自體相故。二法式軌則法。謂七眾律儀等法。此法非此所明 若依大乘。軌.持二義俱通一切。皆能持自相。軌生解故。此中唯取持自相義釋一切法。虛空.非擇滅。雖持自相。非勝義對法所緣境故。此中不說。由此但言若法相法通四圣諦。法相法中。是善是常名勝義法。亦名涅槃。是極圓寂勝義善故。又持自相常無改變 此能對向或能對觀者。第二正釋對法名也 此者。此阿毗達磨無漏般若 能對向者。謂無漏慧對向涅槃。及能對觀者。謂觀四諦。望法相法唯有對觀。望勝義法具有對觀.及對向義 真諦法師。以無漏慧望其涅槃。觀.向不同。以為四句無間道趣解脫道名為趣向至得對。趣解脫道中得擇滅故名為至得。慧心緣滅理名如實相知對。諸道不同以為四句 有是趣向至得對非如實相知對者。謂無漏惠觀三諦無間道時 有如實相知對非趣向至得對。謂緣滅諦加行.勝進.解脫道時 有是如實相知對亦是趣向至得對。謂緣滅諦無間道時 俱非者謂緣三諦余三道時 婆沙有惠證身不證。有身證慧不證。有一剎那四句。有多剎那四句 一剎那四句者。謂以滅智得一來果時一剎那頃。有慧證身不證者。謂欲界后三品滅。滅智觀故是慧證。非第二果故身不證 有身證非慧證者。謂色無色見道所斷諸滅。非法智境故非慧證。第二果故是身證 俱者。謂欲界修斷前六品滅。及欲見所斷一切滅。法智境故是慧證。第二果故是身證俱非者。謂上二界修斷惑滅 多剎那四句者。慧證身不證者。謂于見道緣滅諦無間道時 身證慧不證者。謂緣三諦解脫道時 俱者謂緣滅諦解脫道時 俱非者謂緣三諦無間道時 既慧對觀四諦對向涅槃。名為對法。如何涅槃是對法耶 故稱對法者。第三總結成也 言對法者。法之對故名為對法也。依士釋也 古師立有五種對法。一自性。謂無漏慧。二共有。即隨行。三方便。謂諸慧.四名字。謂傳生教。五境界謂四諦 有人非古師說數多法少。更自立有四種對法。謂理.教.行.果.理謂四諦。教謂諸論。行謂能觀。果謂涅槃。立數雖少攝法多也。古師兼取境界為一失。有人又加涅槃為二失也。傳習時久人多費耳。若不廣述固執難回。今出所對法為失。總有八過。若釋三藏之中對法藏有其六失。若釋經中對法有其二失 言六失者。一無文立義失。二違論出體失。三違論釋名失。四違二藏例失。五妄釋論文失。六釋名違論失 一無文立義失者。夫立義法。須有圣教及不違文。古師所立五種對法。前四名體同此論。第五無文 有人。更立理.教.行.果四種對法。理.果名體俱違論說既違圣教復無文證。豈堪傳習 二違論出體失者。一切諸論出對法體。皆云勝義唯無漏慧。若兼隨行通五蘊性世俗對法謂諸慧.及論。今取境果豈不違文 三違論釋名失者。大小乘論略有三十六種。釋對法名。并不取境果。婆沙有十二論師二十四釋。分別功德論有二釋。雜心論有二釋。世親攝論有四義釋。無性攝論有二義。此釋論二釋。總無取境.果以為對法。此論二釋。即是婆沙世友六釋之中。第三.第五釋對法也。第三釋云。復次能現觀四圣諦法故名對法。第五釋云。復次能證涅槃故名對法四違二藏例 失者。依增上心論道。說素呾纜。不取所觀境。依增上戒論道說毗奈耶。不取所防。因何依增上慧論道說阿毗達磨。即取所對 五妄釋論文失者。有人為成所對以為對法。釋此論云。頌中雖取能對。長行兼取所對。惑之甚也。一長行釋頌。豈出對法體數與頌相乖反耶。若必有異釋。應分明標別。二若長行中取所對為體。應于出體中說。何故于釋名中說。此是長行中。欲釋能對名對法故。先舉二種法以釋法名。后將無漏慧對此法故。名為對法。此是先釋所對法也 六釋名違論失者。有人數十翻釋名。并非諸論釋名。多是自意穿鑿妄通境.果以釋論名。言義繁理不堪述也。若言是釋經中對法有二失者。一違經失。二違論失 違經失者。婆沙引八經釋對法。一引藥叉經。二引筏縒經。若依此二經唯無漏慧。三引西彌迦經。以空.無我.及如實覺為性。準此經文通一切法。四引鄔陀夷經。以滅定退為體。此即唯以非得為體。五引阿難陀經。以因緣性.及如實覺為性。此經若取親因緣或十二因緣。即唯有為。若通取六因。即一切法。六又引經取因緣性及彼寂滅并如實覺為性。準此經云。因緣性即是十二因緣性及彼寂滅即是擇滅。若言寂滅通非擇滅。此之寂滅即通非諦。非擇體非諦攝故。并如實覺。即是覺緣起智。非攝一切智也。此是經中種種異說。非是三藏之中阿毗達磨 七引阿難陀經。謂諸見取及如實覺為性。此即唯以苦集道一分。不通滅諦 八又引經。一切諸法.及以如實覺為體。此即通一切法。今立理對法謂四圣諦。果對法謂涅槃。行對法謂能觀。此即不攝虛空非擇滅也。此立對法。八經之中為依何經。皆有增減失。無有一經。唯除虛空及非擇滅立對法故。此即第一違經失也 二違論失者。婆沙第一引八經釋對法已。論自釋云。雖此等經中各隨意趣作種種異說。然阿毗達磨勝義自性。唯無漏慧根。乃至兼取世俗對法。論既不取異說對法。今既釋論文。因何違論取異說耶
論。已釋對法至名對法藏。此下第二。半頌釋今論名。文中有三。初結引。次頌答。后釋頌。此文初也
頌曰至俱舍名。次頌答中上句明二釋名。下句結藏名。也俱舍梵音。此翻為藏
論曰至此得藏名。后釋頌也。文中有三。一述屬主釋。二述多財釋。三總結藏名。此文初也 正理云。此就依主及多財釋。藏謂堅實猶如樹藏。對法論中諸堅實義。皆入此攝。是彼藏故。名對法藏準此論文。西方釋藏有二義。一堅實義。猶如樹藏。即樹心堅實名藏。喻對法論中勝義是堅實義。即此勝義名對法藏。如將樹藏更造諸器。即此諸器名為樹藏。樹之藏故。喻將對法藏中勝義之藏用造此論。此論亦名對法藏也。即是對法藏之勝義也
論。或此依彼至故亦名藏。第二多財釋也 正理云。藏或所依。猶如刀藏。謂彼對法是此所依。引彼義言造此論故。此論以彼對法為藏。名對法藏。即是對法為所依義 西方第二義引所依名藏。猶如刀所依故名為刀藏。亦如絹布所依名絹布藏 此論依對法故。其對法論。是此論之藏。名對法藏。對法即藏持業釋也 此論依對法藏故名對法藏。即是有對法藏故。全取對法藏名名多財釋 正理云。藏或所依。猶如刀藏等者。此喻所依名藏。未辨多財 正理云。此論以彼對法為藏名對法藏。此辨多財釋也。有人多不得此意。謂言刀藏即是多財。或說刀是所依。藏能依也。皆是誤耳。應細看文。今阿毗達磨.及藏。皆是本論之名。本論是阿毗達磨即藏。名阿毗達磨藏。持業釋也。末論名阿毗達磨藏。是多財釋。多財釋者。即是全取本論之名。然此末論無持業釋者。由后代造論。皆取本論堅實義故。及引彼義言造此論故。所有文義皆依古論。非自穿鑿故 有人云亦應有持業釋。論主不欲自取。推功歸本者。不得意也
論。是故此論名對法藏。第三結藏名也
論。何因說彼至恭敬解釋。此下一頌。第三明說對法意。及先說人。文中有三。此即初文。頌前問起
頌曰說對法。舉頌答。頌有四句。前三句全。第四句因此兩字。答說意也。傳佛兩字答先說人。說對法三字雙答兩問
論曰至能滅諸惑。一釋頌文。此釋滅惑必由對法
論。諸惑能令至生死大海。此釋諸惑過必須斷也
論。因此傳佛說彼對法。結上諸惑過盡。明其能斷。因此事故佛說對法。即是佛先說 因此。標文答
論。欲令世間得擇故。釋頌說意 令諸眾生得擇法者。謂得無漏慧簡擇四諦。斷煩惱也
論。離說對法至如理簡擇。此下釋伏難也。伏難有二。一難說意。二難說人。難說意者。欲令眾生得擇法故說對法者。說其二藏豈不能耶。答云離說對法說余二藏。弟子不能于諸法相如理簡擇
論。然佛世尊至傳如此釋第二先說人難。難云若是佛說。何故。云迦多衍尼子等造耶 婆沙第一有二釋。一云佛說。由迦多衍尼子等受持演說等名稱歸彼也。二云迦多衍尼子造。由經中散說。迦多衍尼子等采集安布。名稱歸彼。此論即是第二釋也 迦多衍尼子者。是佛滅度后三百年中。依說一切有部造發智論 等者。等取六足等論。如前已釋 迦多此云剪剃。衍此云種。尼是女聲。此人是剪剃種女生。從母姓為名。故名迦多衍尼子。即婆羅門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種。西方貴族。所以名剪剃種者。依婆羅門法。七歲已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受婆羅門法游方學問。至年四十恐家嗣斷絕歸娶妻室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昔劫初時有婆羅門。生二子已入山修道。二子覲問見父鬢發蓬亂。遂為剃除形容端正。諸仙見已皆欲剃除。弟性慈愍。來即為剃。兄心傲慢。非我父者我不能剃。諸仙嗔怒。咒愿弟言。乃至劫末是汝種族常大富貴。咒愿兄言。乃至劫末是汝種族常大貧窮剪剃自活。故今印度見有二類。其弟種族名剪剃種。從本為名。極大富貴而不作剪剃事。其兄種族極大貧窮剪剃自活。仙人咒力使之然也
法救梵名達磨多羅。仙涅槃后三百年出世 等者等取空無我等 鄔陀南者。此云自說。即十二部經中第五自說經也。無人問佛佛自說故。大德法救。佛說無常頌者。集為無常品。佛說空.無我頌者。集為空.無我品。乃至佛說梵志頌。立梵志品。印度現有梵本流行。若言唱陀南此云集散。集散說故 或云集施。集所說義施有情故 毗婆沙師傳說如此者。毗名為廣。或名為勝。或名為異 婆沙名說 謂彼論中分別義廣故名廣說。說義勝故名為勝說。五百阿羅漢各以異義解釋發智名為異說。具斯三義故存梵音 言傳說者。顯己不信 正理云。舍利子等諸大聲聞。亦無有能于諸法相如理簡擇。是故此論所依根本阿毗達磨。定是佛說。經主稱傳。顯己不信阿毗達磨是佛所說 何緣不信。傳聞尊者迦多衍尼子等造故。不說對法為所依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等從今當依經量。諸部對法義宗異故 此皆不然。諸大聲聞隨佛圣教而結集故。乃至廣說
論。何法名為至說對法耶。上來釋論名體.及說人等。皆是發起釋本頌也。自下大文第二明正宗分。有六百頌。于中。界品有四十四頌。初二十五頌總明漏.無漏法。后十九頌諸門分別 就二十五頌中。前三頌開一切法為漏.無漏。次二十二頌開為五蘊.十二處等 就前有三。一頌前結引。二舉頌答。三長行釋。此標問也。已后皆同。不繁更釋
頌曰至別得非擇滅。舉頌答也
論曰至謂有漏無漏長行釋也 文中有二。一開二章門。二依章別釋。此即初也
論有漏法云何至余有為法。第二依章別釋 文中有二。一釋有漏二釋無漏。此文初也 言有漏者。一切有為法中唯除道諦余有漏
論所以者何。征余有為法是有漏所以
論諸漏于中等隨增故。答也。余有為法名。為有漏者。以身見等諸漏于彼苦.集法中平等隨增故名有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