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949字
  • 2015-12-16 17:45:54

論。若言體類至別相云何。縱釋征也

論此二體類至顯其別相答也

論。非由上下至有上下故。此重難也

論。由是應知至一心相應。總結難也

論。若爾云何至具足五支有部難經部也

論。具五支言至故無有過。經部答也。正理論云若爾粗.細性相違故。不應尋.伺一心俱生。雖一心中二體可得用增時別故不相違。如水與酢等分和合。體雖平等而用有增。粗心品中尋用增故。伺用被損有而難覺。細心品中伺用增故。尋用被損有而難覺若謂酢用一切時增故非喻者。此言非理。我不定說以酢喻尋伺喻于水。但有用增者。即說如酢故若心品中尋.伺二法。隨用增者即說如酢。微便喻水。由是尋.伺雖 心中體俱可得。用時別故。而無一心即粗即細。如貪癡性雖并現行而得說心為有貪行。隨何心品有法用增。由此為門總標心品

論。如是已說至故名為慢。自此下釋慢.憍差別。此即慢相。正理論云。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德類勝.劣若實不實。心自舉恃陵蔑于他故名為慢

論。憍謂染著至無所顧性釋憍相也。正理論云。憍謂染著自法為先。令心傲逸無所顧性。于自勇健.財.位.戒.慧.族等法中。先起染著心生傲逸。于諸善本無所顧盻故名為憍。于諸善本無所顧者。謂由心傲于諸善業不欣修習。是謂憍.慢差別之相

論。有余師說至差別之相。自此已下敘異說也。如文可解 準上論文。慢謂方他。憍唯自傲。是謂慢.憍二相差別

論。如是已說至名義差別。自此已下有一頌。大文第四明心.心所眾名義也

論曰至故名識。就長行中有二。初唯釋心王眾名。后通釋心.心所眾名。此釋心王。以三義別立三種名 梵云質多此言心。是集起義。謂由心力引諸心所.及諸一切所作事業。如樹界之心集起皮膚及枝葉等 梵云末那此言意。是思量義。以心能思量故名為意也 梵云毗(毗必反) 若南此言識。是了別之義。謂心于境能了別故謂之為識

論。復有釋言至而體是一。述異說也。界是性義.因義。凈.不凈品緣境差別作種種因差別不同故名為心。如一樹心與大小枝葉種種不同而為界性。余文易了

論。如心意識至而體是一。類釋心所。于中有二。一結前引后。二釋心.心所眾名。此即初也

論。謂心.心所至等和合故者。第二釋眾名也。即心.心所五義。然心王三義別故立三種名依訓詞釋。心.心所五義亦訓詞釋。以托依根故名有所依等 又所依等三亦可說名就多財釋。相應一種唯訓詞釋。等和合故。名相應故。有所依.有所緣。如文可解。有行相者。即于所緣品類差別起行相故。準此論文即是能緣心法。于所緣境品類不同。行解心上起品類相。如鏡照物如其物類于鏡面上。有種種像差別之相。與其心法不即不離。非如像色與鏡不同 問諸心.心所名有行相者。何故十六行相中但言唯慧 答準正理有三解。一解意云諸心.心所名有行相者。不同十六行相亦以慧為體。但是心.心所。等于所緣品類相中。有能取義名有行相 又解諸心.心所亦是有慧行相。名有行相。若爾慧不自有。如何得說慧有行相 答此中行相亦以慧為體。而言諸心.心所者。與行相等。行相于所緣起必俱時。相從總名行相。猶如諸漏同時諸法。體非是漏。以同對治總得漏名。此亦如是 又解或依無間亦說有聲。如有所依。故無有過。謂如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意識相應諸心.所法。與所依識亦俱時生。識之所依唯無間滅。有行相理應知亦然 泰法師云。依婆沙影像相非蘊.處.界攝。亦非所緣緣然心.心所皆同取慧所現行相名同行相 瑜師又云不同行相違諸處文 詳泰法師云非蘊.界.處攝。恐非盡理。若非三科攝即是無法。不得言其同.異。若是有法不合不攝。既云是慧之相。理合攝入行蘊。若通諸心.心所。即合攝屬四蘊。如何說全不攝耶。故相應法名同行相。言行相者。行解之相名為行相。或名相應。等和合故

論。依何義故名等和合。問等和合義

論。有五義故至皆平等故。釋和合義。可知 論事平等者至各各亦爾逐難釋也 有人云。一所依平等。謂必同所依根。意識.及相應法有一種依。謂無間滅意根。五識.及相應法各有二依。一同時依止根。二無間滅意根。隨應皆是所依平等。此文欲攝二種所依。故不別言同一所依。諸論中說心.心所法同一依者且據別依。故說六識.及相應法名同一依 又解所依平等此顯六識.及相應法 各同一依。故解相應因中云。此中同言顯所依一。雖復五識亦依意根。此文且據同時依說。二所緣平等。謂必同所緣。于所緣中或時緣一。或復緣多。隨應皆是所緣平等。諸論中說心.心所法同一緣者。且據別緣一法說也。若不爾者。如無我觀除自相應.俱有通緣一切。此豈同一所緣 又解所緣平等此顯六識.及相應法各同一緣。故諸論中說心.心所法同一所緣。雖復亦有緣多境者。此文且據緣一境說。三行相平等。心.心所法其體明凈。隨緣何境各起行相或緣一法各一行相。或緣多法各多行相。若一.若多。行相皆別。隨應皆是行相平等。以多現時各有多相故不言同一行相。諸論中說心.心所法同一行相者。且據緣一境相似義同。理實皆別 又解行相平等。此顯心.心所法同緣一境名同一行相。故諸論說心.心所法同一行相。雖復行相各別不同。據相似同故言同一行相。雖復亦有緣多境時多行相現。各互相望而不相似。此中且約緣一境說 詳其此釋同一所依。同一所緣。同一行相。不得論意。論言同一所依者。非謂所依唯一根故名同一所依。是心.心所法雖多不同。共一所依名同一所依。若一.若二。皆名同一。如何得說所依雖二且據一說。同一所緣者。謂心.心所雖復不同。若想緣青。受等亦緣青等。由此故說同一所緣。即心.心所法共緣無量百千多法。雖復不同。所緣共故。皆名同一所緣。如何將無我觀難一所緣。即自解云且據一說。同一行相者心王起一青行相時。諸心所等亦同起此相。如心王緣多境時起多行相。心所亦爾。名同一行相。如何得言且據一說

論。已說心.心所至何者是耶。自下大文第二有十四頌。明非色非心不相應行。初一頌列不相應總別名。后十三頌一一牒釋。此文初也

論曰至不相應行 如是諸法者。總舉不相應法。心不相應者。簡心.心所 非色等性行蘊所攝者。簡色.及無為法 是故名心不相應行。略結名也 廣應言非色非心不相應行。今但言不相應行亦得簡諸法盡 言不相應簡一切心.心所 言行。行是行蘊。簡色.無為。由此諸論多存略名 有人自釋頌云。等謂等取句身.文身。類謂流類即是得等。今案此論。心不相應但有十四。若依正理加和合性。故正理云。等者等取句身.文身.及和合性 詳光師以二說不同廣為問答。此論雖不別說和合亦不述無。正理釋此論頌言等和合。故知不是兩論相違。若謂不說即是無者。此論頌中不說怖等應無其怖。怖等既不定無。和合寧知非有 今詳此論只是略而不論。非是所明之外更無心所。心所既爾和合應同。不依論文信自胸襟問答往還徒煩紙墨 自云品類足論不說非得。說有十三同俱舍論 又云。彼論云復有所余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法蘊足論第十同品類足 彼論既言所余如是類法。焉知唯有非得。此論不說更無。正理不彈俱舍。六足言有所余。正理說有和合。余文皆通兩解。正理更無異端。教既分明。理須依釋。故知十四之外更有不相應行。婆沙說言類者。顯是余師所計度法。正理云類者。顯余所計度法即前種類。謂有計度離得等有蘊得等性。與婆沙少同也

論于中且辨得非得相。自下有十三頌。別釋不相應也。前五頌明得.非得。就中。前一頌明得.非得自性。后四頌明得.非得差別。此文初也

論曰至與此相違此明得.非得相。然此得名有總。有別。總名得者。得.及成就皆名為得。非得亦爾。舍.及不成皆名非得 別名得者。曾來未得及得已失。將成就法得至生相。初獲名得。二者得已不失。得至現在名為成就。即是先不屬己。初獲屬己名之為得。此謂生時決定屬己故名之為得。未在身故不名成就。成就謂得現在于身 舍.及不成亦準于得。若望同類。即唯初剎那生相名得。最后剎那滅相名舍。爾時非得至生相故。于其中間雖后后念至其生相。然此類法恒名成就。非今獲故。此類之得現在身故。若別望剎那三相前后者。生相定獲此時名得。至住.異相時總名成就。至滅相位方名為舍。落謝過去名不成就。于諸論中依總類說。不約剎那。故婆沙.正理四通行等。皆約初剎那生相名得非于后念。若就諸法具得.成就。及舍.不成。四種差別即有不同。如非想見惑。唯有成就.及舍.不成。無有得也。以無始來恒成就故。后雖容斷必無退故。若利根無學諸無漏法。有得.成就.及不成就。在凡位時名不成就。金剛心時名之為得。盡智已去名為成就。無其舍也。至無學位更無退故。涅槃舍時無非得故。若有得.舍定有成就.不成就。所以最初得至生時不名成就。以彼身中成就非得故。最初非得生時不名不成。以彼身中成彼法故。于生位中正得.舍故名為得.舍。正理論云。得.獲.成就。義雖是一而依門異說差別名。得有二種。謂先未得。及先已得。先未得得說名為獲。先已得得說名成就。應知非得與此相違。謂先未得.及得已失。未得非得說名不獲。已失非得名不成就。故說異生性名不獲圣法 今詳正理。文雖少異其義亦同。先未得說名為獲者有二種。一曾來未得如無漏道等。二得已失如生上地生下地等。先未得得說名為獲者。即是于二位初得至生相時。先已得得說名成就者有二。一無始已來恒成就者。二初得已后第二念去皆名先已得得 應知非得與此相違者。非得有二種。一無始已來曾未得者名為不獲通其前后名為不獲。二謂已得后舍。于初念生相名為不獲。第二念去名不成就

論。于何法中有得非得。自此已下明得所依。于中有二。先問后答。此即問也

論。于自相續至決定如是。此即答也。總明得等所依有二。一有為法謂自相續。二無為法謂即二滅。此即初也。若成他身即趣雜亂。若成非情即共成有為過。及無情不定過。壞法性故

論。無為法中至有得非得。此釋無為得所依也

論。一切有情至謂一切有情。此以一切有情無始已來必有無邊闕緣不生法故。故引對法中云。誰成無漏法。謂一切有情者即是非擇滅也

論。除初剎那至皆成擇滅。釋定成擇滅 除初剎那者。謂苦法忍 具縛圣者。簡先離染 及余一切具縛異生者。簡具縛異生未成擇滅。未斷惑故 諸余有情者。舉成擇滅人也。已斷惑故

論。決定無有至相翻而立故。此釋虛空無得.非得。非是礙法不生故。非是道力引故

論。諸有得者至故不別釋準釋非得可知

論。何緣知有別物名得。自下經部破薩婆多得實有也。此文即是經部師問也

論。契經說故至乃至廣說。有部引經答也 十無學法。謂八道支.及正解脫.正智 五支五順上分結 成就十無學法。明有得也 已斷五支。明舍得也

論。若爾非情至乃至廣說經部難也。于輪寶等無情之物。于馬寶等他相續中。應亦有得。經說成就七寶故。故知成就是假非實

論。此中自在至隨樂轉故。有部答也

論。此既自在至知有別物。經部征

論。許有別物有何非理。有部反問

論。如是非理至是為非理。經部責無如色.聲等為其眼.耳現量可知。如貪.嗔等他心智知。如眼.耳等比量可知。以有見.聞用故。故知別有體性。其得既無現量可知。復無用故比量可知。故無體也。既無二量可知是為非理

論。若謂此得至理不成立。經部縱計為生因破。若得是法生因名為有用。無為無生。應無有得。又所得法未得。及已舍。及界地轉易。及離染。彼皆無有法前之得。如何后法得生 又縱計云。若以俱得為生因者。大生.小生復何所作。得能生故。又無情法無俱生得。應定不生。又具縛者下.中.上惑煩惱現起差別應無。得用無別故。若謂由余境界同類因等有差別者。即應由彼余因諸法得生。得復何用。故彼言得作法生因。理不成立

論。誰言此得作法生因。有部反拒。誰言此得作法生因。汝輒為斯難也

論。若爾此得有何作用。經部征也

論。謂于諸法至建立差別。有部反難答也

論。豈不煩惱至應有差別。經部釋也

論。若執無得至離未離故。有部反難

論。此由所依至未斷義成。此經部總釋也 所依。謂身。所依身中種子。斷.未斷別分其凡.圣。不由其得

論。謂諸圣者至但假非實。下別釋也。謂諸圣者見修道力。令所依身種子能生之力。轉變無力異本現起。乃至如是二種但假非實。如文可解

論。善法有二至亦假非實。經部敘自宗也。此明成就.不成就也。此當大乘若生得善種子成就亦名不成就。若加行善自在現行名自在成就。并假非實。生得善種被邪見損。善不得生名不成就。不畢竟斷種子成就。此當大乘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 要由功力修得者。即加行善 彼法已起生彼功能自在無損說名成就。此當大乘自在成就。余文可解

論。故所依中至無有別物。總結可知

論。此中何法名為種子。有部問

論。謂名與色至轉變差別。經部答也。此即經部有二師執。一色持種。二心持種。此中合說色.心持種

論。何名轉變。有部問也

論。謂相續中前后異性。經部答也。此是將生果時前色.心上力用起也

論。何名相續。有部征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力市| 和静县| 布拖县| 镇安县| 封开县| 阳原县| 哈密市| 盐亭县| 大丰市| 文山县| 大兴区| 万山特区| 南溪县| 台南县| 乌兰察布市| 嘉定区| 普格县| 肥城市| 兴化市| 如东县| 林口县| 玉环县| 西贡区| 聊城市| 岳阳县| 湄潭县| 龙陵县| 扶风县| 邹城市| 乌兰浩特市| 龙里县| 舟曲县| 凤台县| 郁南县| 彭山县| 台东市| 伊金霍洛旗| 富顺县| 高安市| 天津市|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