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3437字
- 2015-12-16 17:45:54
論。不應語具。已下彈斥外道立十一根。有與釋同。有與釋別。與前同者不破。與異者即破之 言。不應語具至語方成故者。如能見色不待學成。若舌于語有增上用。應自能語不待學成。正理云。又語具等亦不名根。不定.雜亂.太過失故。不定失者。何等語具立為語根。能發言音名為語具。此即是舌。若爾則應尋.伺等法.及能引起語業諸風。亦立為根。能發語故 又尋.伺等于發言音是勝因故。若謂了色亦由言故。不應獨立眼為根者。理必不然。諸生盲人雖聞說色。不了青等差別相故
論。手.足不應至建立為根。破手.足也 異處。謂運動 異相。謂申.屈 余文可了 已上不定.雜亂失也
論。出大便處至起此樂故。前難有雜亂失。后難無別增上
論。又諸喉齒至不應立根。此是太過失也。正理云。太過失者彼所立根應無限量等 問七十五法何故色唯五根。心王全。通中唯取受.念.定慧四。善中唯取信.勤二法。不相應中唯取命根。不取余法 答若依余師。此十三法于流轉.還滅有勝用故建立為根。余用非勝不立根也。若依曇無德。即此十三法是心所依。此別。此住。此雜染。此資糧。此凈故立為根。余法不爾不立為根。正理問云。諸法相望各各別有增上用故。應并名根。答云此極增上別說義成。如師子王.及村邑主 如前已引此文 問此中將勝能作因對增上果當立為根 豈能親于因緣對果而反不立根耶
論。此中眼等至亦當廣辨。上來六頌建立二十二根。下兩頌第二釋根體相。于中有二。先指當余根。后釋五受.及三無漏。此即初也
論。樂等五受至依九立三根者。后釋五受.及三無漏根。受有三種。一攝益。二損惱。三非損非益 又有二種。一身受。謂五識相應。二心受。謂意識相應 身受攝益。及第三禪心受攝益名樂受。身受損惱名苦受 心受第二禪已下攝益名喜受。損惱名憂受 通在身.心非損非益名舍受
論曰至名為苦根。釋苦受也
論。所言悅者至心悅名樂釋樂受也
論。即此心悅至名為喜根。釋喜受也
論。第三靜慮至唯名喜根。此釋三禪名樂。下地名喜所以
論。意識相應至名曰憂根。釋憂受也
論。中謂非悅至應言通二釋舍受也
論。何因此二總立一根。問也。何因悅與不悅。在身.在心。受名各別。非悅非不悅。在心.在身。合為舍受
論。此受在身心至身心合一。釋妨難也
論。又苦樂受至故總立根。更重釋也
論。意樂喜舍至立具知根。此釋三無漏根 于中有二。先以九根。于其三道立為三根。后釋三根得名所由。此即初也
論。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自此已下釋三根名。先問后答 問云因何名未知當知根等
論。謂在見道至名未知當知。此釋初無漏根名也。智名為知。忍非知故。在見道中苦法智忍位。有八諦未知當知行轉。至苦法智位有七未知當知行。乃至道類忍位有色.無色道諦未知當知行故。故十五心皆名未知當知根也
論。若在修道至名為已知。此釋第二無漏根名也。至道類智已知諦周盡。無未曾知圣諦之境為求知故起于圣道。但為斷除修道惑故。于四諦境復數數了。是故說彼名為已知。婆沙一百四十三云。第十六心頃應如七智。何故獨說為已知根。非已知而知故。答此亦從多分說。謂初剎那雖與七智相似。后諸剎那皆與彼異。從多分說悉名已知根。一類性故 準此論文前七智唯一剎那。道類智二乘必有多念 或聲聞.眾出必有多念
準此。重知名已知也 有說此后更無未已知道所陵所覆。不以下著上令不得自在。必當爾故。于知言已知。如去時名已去。彼亦如是 準此論文。未已知道為下。已知道為上。忍為其下。智為其上。前為其下。后為其上。雖前七即于知說已知。亦得名為已知。后道類忍名為未知。故名以下著上。八智雖皆得名已知。七智上有下故不名已知。第八上無下故名為已知。雖道類智不能自知。至第二念方被智知。如須彌一塵。大海一渧。又就諦作法非就剎那 問修道中觀諦為斷煩惱。及為練根法樂等。因何但言為斷煩惱 答初果道后必起勝果道。其勝果道即是斷惑之加行也。又練根等恐煩惱退。為現法樂亦是斷惑之勝進道故。但言斷惑義即攝余。由斯論師唯說斷惑
論。在無學道至乃至廣說。此釋具知根名?!≈阂阎摺Nㄕf盡智。即是鈍根。謂得盡智知我已知苦.知集等?;虻帽M智知我已知苦.斷集等 或習此知已成性者。謂得盡智.無生智也。此即利根得其二智。我已知苦是盡不復更知是無生智 乃至廣說者。謂我已斷集不復更斷等。正理論云。第三具知根體知己已知故名為知。習知成性故?;蚰茏o知故 抄釋云。謂無學道云苦我已知等名知己已知。此名知習已成性。是初得謂盡智?;蚰茏o知。是后位即無生智。成而能護故名為具。俱舍亦云以初為有知。后為習成性。此能有.能習者名為具知。具知家根名具知根 案此二論意有差別。若此論以三道慧名未知欲知等。即彼是根。就同依釋。是即彼是根義但唯是慧 若俱舍意彼之三名目能成行者。就依士釋。彼所有根名為彼根。即具攝九法 正理論云九根相應合成此事。故意等八亦得此名 婆沙歷七十五法廢立。恐煩不述。然不過此前建立門。無前義者不立為根
論。彼所有根至當知根等??偨Y前三根名
論。如是已釋至幾無漏。下第三有十四頌諸門分別 于中有二。初六頌有六門分別。后八頌別約諸義分別。初一頌漏.無漏分別 于中有三。一唯無漏。二唯有漏。三通有漏.無漏
論曰至名異體同。此明唯無漏
論。七有色根至色蘊攝故。此明有漏詳此釋義不盡。無漏無表亦色蘊攝是無漏故
論。意樂喜舍至有漏無漏。第三漏無漏也
論。有余師說至外異生品。此敘化地部計。則是應婆沙毗婆阇婆提。此云分別論師。彼引經證信等五根唯是無漏。以契經唯說圣所有故。謂說阿羅漢乃至預流向有此信等五根。故知無漏 又世尊說。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者。又下文全無五根住外異生品。故知無漏。雖引重文其義是一。圣有凡無
論。此非成證至外異生品。自下論主破有二。一通化地部引文證成無漏。二自引經文證通有漏。此即初也 此非成證??偡恰∫罒o漏根說此言故。釋所以信等五根通其二種。謂有漏.無漏。彼說圣有.凡無。依無漏根說不依有漏信等五根 云何知然者?;夭空?。云何知依無漏根說 言。先依無漏至說此言故。釋。論主釋依無漏信等五根所以也。夫建立圣人唯有為無漏非無為有漏。彼經既以信等五根建立圣人。故知唯依無漏根說。前說圣有依無漏根。既言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故知唯說無漏 或諸異生至外異生品。論主第二釋。如文可解
論。又契經說至亦通有漏。論主引經證信等五根通有漏也。佛未轉法輪時未有圣人。此時已說有情根上.中.下。故知說有漏信等五根
論。又世尊說至品類觀察。論主引第二經證通有漏。信等五根若唯無漏。如何實知是集.沒.味.過患。此之四行觀有漏故。集能招苦。沒沉沒處。味愛味處。過患是苦。出離是在滅。余文可解
論。故信等五根通有漏無漏??偨Y證也
論。如是已說至成非異熟。下一頌第二明是異熟.非異熟門
論曰唯一命根定是異熟。此定宗也。二十二根中。唯一命根定是異熟 唯遮更通余根 定遮通非異熟
論。若如是者至誰之異熟。外難。難云。若定是異熟者留多壽行。既由第四定等延此命根。即此命根是誰異熟
論。如本論說至壽異熟果。此有二意。一引本論證有留壽行。二引本論答前問也 言。留壽行誰之異熟者。引本論證。即是先感富等業之異熟 云何苾芻留多壽行者。問留法 謂阿羅漢。簡有學 成就神通。簡慧解脫 得心自在。簡時解脫 若于僧眾若于別人。簡余田 以諸命緣至隨分布施。簡余物 施已發愿。簡無愿 即入第四定等。簡余定 從定起已至則皆轉招壽異熟果者。由施.定力能轉招也。由施.定轉先不定富異熟業。令招今時壽異熟果 或由此施.定愿令延不定業也 問何以得知非是由今布施現招壽果。答有多文證。婆沙一百二十六云。問理無富異熟果可成壽異熟果。何故乃說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答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布施.邊際定力轉富異熟業招壽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 準此文。施為能轉不言正感 有余師說。有業先感壽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壽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 準此論文。施為能感。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壽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布施.邊際定力。令招壽業決定與果 準此論文。施為能決定也 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壽異熟。謂阿羅漢有余生中殘壽異熟。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 準此論文。亦由施.定引也 準上四解 第一解云。由布施.邊際定力轉富異熟業招壽異熟果。準此論文。于僧眾等施為轉業因。非自招命。然此初解即與本論相扶。言轉富業招壽果故 第二師云。有業先招壽異熟果。然有障故等。此亦容是不定業也 第三師云。有業先招壽異熟果。然不決定 第四師云。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壽異熟 上三師釋皆與本論相違 本論云。時彼能感富異熟業則皆轉招壽異熟果 此后三師皆不言轉富業。但言壽業有障。不定。殘果。故知非與本論相扶
論。復有欲令至引取受用。此是婆沙第四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