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分別根品二之一

分別根品者.勝用增上故名為根。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所以界品后次明根品者。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依體起用。故次明根 釋此品頌文分三段。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諸法。三明六因四緣 就第一明二十二根中。復分為五。一釋根義。二明根廢立。三明根體。四辨諸門。五雜分別。初釋根義者。就中有二。一述薩婆多宗。二述異部。且初述薩婆多宗者。論云如是因界已列諸根。即于此中根是何義(問根義也)最勝自在。光顯是故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答根義也。根體勝故。名為最勝。根用勝故。名為自在也。根體用雙勝名為光顯。由有最勝自在光顯。名為增上。將增上義以釋根也)。此增上義。誰望于誰(誰二十二根。望誰增上)。頌曰。

傳說五于四  四根于二種

五八染凈中  各別為增上

釋曰。傳說五于四者。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為增上。一莊嚴身。二導養身。三生識等。四不共事。且眼耳根。莊嚴身者。謂若盲聾身丑陋故。導養身者。眼見耳聞避險難故 生識等者。發眼耳二識及相應心所(等考等取心所也) 不共事者。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用各別故 鼻舌身根莊嚴身者。如眼耳說 導養身者。謂鼻臭香。舌嘗味。身覺觸。香味觸三。是段食性。能受用故 生識等者。謂發三識及相應故 不共事者。謂臭嘗覺香味觸三用各別故 四根于二種者。女男命意。此于二事。能為增上。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異。二分別異。有情異者。由此二根。令諸有情。女男類別。分別異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別(男形大。女形小。男言雄。女言細。男乳房小。女乳房大)。命根二者。一能續過去眾同分。二能持現在眾同分 意根二者。一能續后有。二自在隨行 言后有者。是生有也。由中有位起愛恚心。便續生有。論引經云。時健達縛。于二心中。隨一現行。謂或愛俱。或恚俱等(健達縛。此云尋香。中有名也。男中有。于母起愛。于父起恚。女中有。于父起愛。于母起嗔也)。自在隨行者經云。心能導世間(自在義也)。心能遍攝受(隨行義也)。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隨行。五八染凈中者。五謂樂等五受。八謂信等五三無漏根。于染凈中。如次增上。樂等五受。染增上者。貪等隨眠。所隨增故。謂喜樂受順貪也。憂苦受順嗔也。舍受順癡也。信等八根。凈增上者。謂清凈法隨生長故。

從此第二敘異說者。頌曰。

了自境增上  總立于六根

從身立二根  女男性增上

于同住雜染  清凈增上故

應知命五受  信等立為根

未當知已知  具知根亦爾

于得后后道  涅槃等增上

釋曰。了自境增上者。謂六識身。能了境故。眼等六根。能發六識。于了自境有增上用。故眼等六。總立為根。從身立二根者。女男二根。于女男性中。有增上故 女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差別。名為女性。作業者。縫衣等也。志樂者樂脂粉也 男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差別。名為男性。作業者。書寫等業也。志樂者樂弓馬也。二性差別。由男女根故。說女男根于二性增上。于同住雜染清凈增上故者。取下兩句。釋此二句。應知命根。于眾同分住。有增上用 應知五受。于雜染法。有增上用。故經云于樂受貪隨增。于苦受嗔隨增。于舍受癡隨增 應知信等。于清凈法。有增上用。由信等五。分于暖頂位。伏諸煩惱。引圣道故 言應知者。勸許一一。各能為根 三無漏根。于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上者。言亦爾者。類顯一一。各能為根 謂未知當知根。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未知根是見道。已知根是修道。見道引修道故。于已知根。增上也 已知根。于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謂已知根。是修道。具知根。是無學道 謂從修道。引無學道故。已知根。于具知根。有增上用也。具知根。于得涅槃。有增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脫。心若解脫。方證涅槃。故于涅槃。有增上用。故論云。非心未解脫。能得涅槃故 頌曰后后者。已知根是未知根后。具知根是已知根后。故言后后。等言復顯更有異說 有說未知當知根。于見所斷煩惱滅中。有增上用 已知根。于修所斷煩惱滅中。有增上用。具知根。于現法樂住。有增上用。由此具知根。能領受解脫身中。喜樂事業故。

從此大文第二。明根廢立。于中有二。一述自宗。二敘異說。且初述自宗者。將明問起。論云。若增上故。立為根者。無明等性。應立為根。無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別。有增上用故(此約自宗為難。十二因緣。互相引發。有增上用。應立為根)又語具等。應立為根。語具手足大小便處。于語執行棄樂事中。如其次第。有增上故。解云。此約外道數論宗為難。彼宗立五根。語具是肉舌。于語有增上用。手于執有增上用。足于行步。有增上用。大便處于棄穢有增上用。小便處起淫樂。有增上用。應立為根 如是等事。不應立根。由所許根。有如是相。頌曰。

心所依此別  此住此雜染

此資糧此凈  由此量立根

釋曰。心所依者。謂眼等六根。此內六處。是有情本也。此別者。此六根相差別。由女男根也。此住者。復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也。此雜染者。此六根成雜染。由五受根也。此資糧者。此六根能與無漏凈法。作資糧由信等五也。此凈者。此六根成無漏凈。由后三根也 由此立根。事皆究竟。是故不應許無明等。及語具等。亦立為根。彼無此中增上用故。

從此已下。第二敘異說。是識見宗。論云。復有余師。別說根相。頌曰。

或流轉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還滅后亦然

釋曰。或言顯此是余師意。約流轉還滅。立二十二根。言流轉者。以識為體。于生死中。流轉故也。流轉有四。一流轉所依 謂眼等六根。二流轉生。由女男根。從彼生故。三流轉住。謂由命根。依彼住故。四流轉受用。由五受根。能領納故。上來約四義。立前十四根。思可知也 言還滅者。生死止息。名為還滅。取涅槃得。為還滅體。還滅位中。同前四義。立后八根。一還滅所依。謂信等五根。一切善法。生之本故。二還滅生。由未知當知根。正定聚中。此初生故。三還滅得住。由已知根。令涅槃得。相續起故。四還滅得受用。由具知根。受用現法樂住故 又論結云。根量由此。無滅無增。即由此緣。經立次第(由此者。此流轉還滅也。二十二根。更不可增減)。

從此大文第三。明根體。于中眼等六根。女男二根。此之八根。界品已說。命根及信等五根。此六下文當辨 唯有樂等五受。三無漏根。更無轉辨處。故今應釋。頌曰。

身不悅名苦  即此悅名樂

及三定心悅  余處此名喜

心不悅名憂  中舍二無別

見修無學道  依九立三根

釋曰。身不悅名苦者。身謂身受。即五識相應受也。身謂所依。受依身起。名為身受。身之受故。依主釋也。言不悅者。是損惱義。于身受內能損惱者。名為苦根 即此悅名樂者。即前身受。名為即此悅也 于身受中。能攝益者。名為樂根。及三定心悅者。心謂第六意識 此第三定。心相應受。能攝益者。亦名樂根。謂第三禪。五識無故。無身受樂。唯心悅名樂也 余處此名喜者。除第三禪。于下三地。名為余處(下三地者。欲界初二禪也)。此者。此第六識心也。謂此心悅。于下三地。名為喜根。第三靜慮。心悅安靜。離喜貪故。唯名樂根。下三地中。心悅粗動。有喜貪故。唯名喜根 心不悅名憂者。意識相應。能損惱受。是心不悅。此名憂根 中舍二無別者。中謂非悅非不悅。即是不苦不樂受。此處中受。名為舍根。二者謂身心二也。身即五識。心是意識。舍在身心。同無分別。任運而生。故雖通二立一舍根 又論云。在心苦樂。多分別生。在身不然。隨境力故。阿羅漢等。亦如是生。故此立根。身心各別。解云。在心苦樂者。意地受也。苦樂在心。分別起故。苦名為憂。樂名為喜。樂受在第三禪。即無分別。為簡此故。故言多分別生也。苦樂二受。在五識身。無分別故。名為不然。謂五識身。隨境力故。名無分別。阿羅漢等。舉圣同凡 故此苦樂。在五識身。名苦名樂。在第六識。名喜名憂也 見修無學道依九立三根者。九謂意喜樂舍信等五根。若在見道。依此九根。立未知當知根。若在修道。依此九根。立已知根。在無學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

論云。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謂在見道。有未曾知。當知行轉。故說彼名未知當知 解云。見道有十五心。謂八忍七智。此十五心。于四諦境。有未曾知。當知行相轉。如苦法忍。與疑得俱生。未知苦諦。名未曾知。后至智位。必當知故。名為當知。如苦忍既爾。諸余七忍。亦復如是。故忍總名未知當知。中間七智。雖能正知。良由知諦未遍中間起故。亦名未知當知。故說彼有見道行者。名未知當知也。又論云。若在修道。無未曾知。但為斷除余隨眠故。即于彼境。復數了知。是故說彼。名為已知。解云。從道類智。已去乃至金剛喻定。總名修道。若在修道。上下八諦。總已知竟。無未曾知。但為斷除迷事煩惱。貪嗔癡慢。四隨眠故。于四諦境。數起智知。名為已知。是故說彼有修道行者。名為已知。已知而知故 又論云。在無學道。知己已知。故名為知(此釋知也。謂盡智無生智。作知己已知之解。故名為知也)。有此知者。名為具知(此釋具義也。有此者成就義也)。或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為具知(此第二約習釋具也)。謂得盡智無生智故。如實自知我遍知苦。不復遍知。乃至廣說(釋知體也。謂盡無生。是具知體。如實自知。我遍知苦。是盡智行相不復遍知。是無生智行相。我已斷集是盡智。不復更斷。是無生智。我已證滅是盡智。不復更證是無生智。我已修道是盡智 不復更修。是無生智。含此義故。故言乃至廣說也)。廣彼所有根。名為未知當知根等。解云。此釋名也。彼者。彼未知當知。等行者。彼屬人也。根屬法也。彼未知當知等。行者人身中。有此根故。名未知當知等根。未知當知之根。名未知當知根等。依主釋也。上來所明。第三根體竟。

從此大文第四。諸門分別。于中有六。一有漏無漏門。二是異熟非異熟門。三有異熟無異熟門。四三性門。五界系門。六三斷門 且初第一有漏無漏門者。論云。此二十二根中。幾有漏幾無漏。頌曰。

唯無漏后三  有色命憂苦

當知唯有漏  通二余九根

釋曰。唯無漏后三者。謂未知當知。已知具知根。此之三根。最居后故。名為后三。體唯無漏 有色命憂苦當知唯有漏者。言有色者。謂七色根。眼等五根。及女根男根。此之七根。是色蘊攝。名為有色。七有色根。及命憂苦。一向有漏 通二余九根者。通有漏無漏二門。謂意喜樂舍信等五根。此九皆通有漏無漏。

從此第二。是異熟非異熟門者。論云。如是已說有漏無漏。二十二根中。幾是異熟。幾非異熟。頌曰。

命唯是異熟  憂及后八非

色意余四受  一一皆通二

釋曰。命唯是異熟者。唯一命根。定是異熟。業所招故。憂及后八非者。憂根及后信等八根。是非異熟。憂通善惡。信等八根。唯是善性。是有記故。故非異熟 色意余四受。一一皆通二者色謂七色。及意根余四受(除憂)此十二根。一一皆是。通是異熟非異熟門。謂七色根。業所招者。即是異熟。若長養者便非異熟。意及四受。業所招者。即是異熟。若善惡性。又無記中。威儀工巧。及通果者。非是異熟。故十二根。通二門也。

從此第三。有異熟無異熟門。論云。如是已說是異熟等。二十二根中。幾有異熟。幾無異熟。頌曰。

憂定有異熟  前八后三無

意余受信等  一一皆通二

釋曰。憂定有異熟者。憂根當知。定有異熟。依唯越義。頌說定聲。唯者謂顯憂根。唯有異熟也。越者具二義故。越根次第。先說憂根也。言二義者。一憂非無記。強思起故。二非無漏。唯散地故。由此越次第。先說憂根定有異熟 前八后三無者。前八謂眼等前八根。后三者。三無漏根。此十一根。定無異熟 謂眼等八。無記性故。最后三根。是無漏故。不能招果。故無異熟 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者。意根所余四受(除憂)信等五根。此之十根。一一皆通有異熟無異熟二也。謂意樂喜舍。若善惡性。及有漏者。即有異熟 若無記性。及無漏者。便無異熟 苦根若善惡性。即有異熟 若無記性。便無異熟 信等五根。若有漏者。名有異熟 若無漏者。即無異熟 故此十通二類也。

從此第四。三性門。論云。如是已說有異熟等。二十二根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唯善后八根  憂通善不善

意余受三種  前八唯無記

釋曰。唯善后八根者。謂信等八。名后八根。唯是善性 憂通善不善者。憂非無記。強思起故。通善惡性 意余受三種者。意根余四受(除憂) 此五通三性 前八唯無記者。眼等前八。唯無記性。眼等五根。及男女命。名八根也。

從此第五。界系門。論云。如是已說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頌曰。

欲色無色界  如次除后三

兼女男憂苦  并余色喜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清丰县| 卓尼县| 阜阳市| 阜平县| 托克逊县| 通道| 仁布县| 北流市| 铜山县| 崇信县| 工布江达县| 通州区| 沁阳市| 富民县| 开化县| 将乐县| 原平市| 房产| 海安县| 宝鸡市| 郸城县| 潜江市| 阳江市| 买车| 潼关县| 双牌县| 屯门区| 驻马店市| 镇平县| 当涂县| 鄂尔多斯市| 汕头市| 同仁县| 赤城县| 平乐县| 开化县| 安塞县| 年辖:市辖区| 扎鲁特旗| 巴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