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俱舍論頌疏論本
  • 圓暉
  • 4524字
  • 2015-12-16 17:33:57

釋曰。此之四句。正明序分。就此序分。復分兩段。一歸敬序。二發起序。即前三句。是歸敬序。第四句是發起序。就前三句。初兩句明佛三德。第三句指德歸敬 初諸字明所歸敬。次十三字明佛三德。諸者謂諸佛。故論云。諸言所表。謂佛世尊。后十三字中。前有六字。明自利德。后七字明利他德。一切種諸冥滅者。自利德也。冥有二種。一者一切種冥。二者諸冥。一切種冥名不染無知。諸冥是染污無知。此二無知。能覆實義。及障真見。故說為冥(外境名實義內心名真見)一切種者。不染無知。種類無邊。名一切種。障一切法。不能悟解。是不染無知。故種類多也 不染無知。劣慧為體。三性門中。善無記攝。體非煩惱。故名不染。于境不悟。稱曰無知。無知即不染。名不染無知持業釋也。亦名習氣。數習煩惱。所成氣分。習之氣故。名為習氣。唯佛永斷。二乘猶有。故論云聲聞獨覺。雖滅諸冥。以染無智畢竟斷故。非一切種。所以者何。由于佛法極遠時處。及諸義類。無邊差別。不染無知。猶未斷故 解云。佛法者。佛所知法。即極遠時等是也。八萬劫外。名極遠時。三千界外。名極遠處也 諸冥者是染污無知。諸謂諸境。即四諦修道。五部境也。五部非一。故名諸境。冥者即是見修所斷。一切煩惱。以此煩惱覆障諸境。故說為冥。染污無知。無明為體。煩惱不凈。名為染污。于境不悟。故曰無知。無知即染污。名染污無知。持業釋也 頌言滅者。滅有二滅。一擇滅。二非擇滅 一切種冥滅。是非擇滅。由佛世尊斷一切種冥。證不生法。故名非擇滅。此言證者。是不染無知。勝緣闕位。得非擇滅。名為證也。由斷此冥。獲一切智。能知一切種類法。故智德圓滿 諸冥滅者。即是擇滅。由佛世尊斷煩惱冥。證不生法。名為擇滅。斷德圓滿故。頌滅字通二滅也。智德是佛身中。智慧為體。斷德是佛所證。擇滅為體。滅名為斷。由斷顯故 拔眾生出生死泥者。嘆利他德也。一切眾生。于生死泥。淪沒無救。世尊哀愍。隨授所應正法教手。拔濟令出。此是恩德。大悲為體 言眾生者。有眾多生死故也。言泥者。有漏業。煩惱異熟果為體。煩惱如水。業異熟如土。由此相參。成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者。指德歸敬。稽首接足。故稱敬禮。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云如是。即如是者。指前三德也 如理師者顯利他德。益物為勝。故別標敬 由佛世尊能方便說如理正教。拔濟眾生。名如理師。上來歸敬序竟。

對法藏論我當說者。是發起序。為發起論端故也 教誡學徒。故稱為論。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誡是誡勖。令人斷惡。斷惡修善故名教誡。其對法藏。鄰次當辨。我當說者。五蘊假者。目之為我。當說之言簡已正說。

從此第二。隨難別解。此復分三。一釋對法。二釋藏。三明說意說人。且初第一。釋對法者。頌曰。

凈慧隨行名對法  及能得此諸慧論

釋曰。凈慧隨行名對法者。明勝義對法也。凈慧者。謂無漏慧。離縛名凈。簡擇稱慧。凈慧眷屬。名曰隨行。慧相應心。及受想等。諸心所法。四相及得。道共無表。此等諸法。是慧眷屬。隨慧行故。名曰隨行。如是凈慧。及與隨行。通攝五蘊。名為勝義阿毗達磨。此五蘊中。言色蘊者。道共戒也。受想蘊者。隨行中受想心所也。行蘊者。除受想外諸余心所。四相及得也。識蘊者。慧相應心也 言勝義者。無漏名勝。實體稱義。勝即是義。名為勝義。勝義即對法。名勝義對法。持業釋也 及能得此諸慧論者。此明世俗對法。頌文諸字。通在兩處。一則諸慧。二則諸論。慧論非一。故名為諸。此諸慧論是有漏法。名為世俗。此者無漏凈慧也由彼諸慧諸論。方能得此無漏凈慧。名能得此也。非但凈慧隨行。名為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亦名對法。故云及也。言諸慧者慧有四種。一者生得慧。生便得故。二者聞慧。聞教成故。三者思慧。因思起故。四者修慧。從定生故。定名為修。熏修于心。令成功德。無過于定。故獨名修 言諸論者謂六足論等。一舍利子。造集異門足論。二大目犍連造法蘊足論。三迦多演那。造施設足論。已上三論。佛在世造 佛涅槃后。一百年中。提婆設磨。造識身足論。至三百年初。尊者世友。造品類足論。又造界身足論。至三百年末。迦多演尼子。造發智論。前六足論。義門稍少。發智一論。法門最廣。后代論師。說六為足。發智為身。后代論師。多宗發智。大毗婆娑依之而造。無漏凈慧。是真對法。有漏慧論。非真對法 言對法者。謂為無漏作資糧故。亦名對法。故論云。此諸慧論。是彼資糧故。亦得名阿毗達磨。言資糧者。先因論教。次有生得。從生得后方有聞慧。從聞慧后次起思慧。從思慧后始生修慧。從修慧后起無漏慧。故諸慧論。是凈慧資糧也 釋此法名者。能持自性。故名為法。且如色法。變礙為性。能持此性。故名色法。略舉此一。余法例然。法有二種。一勝義法。二法相法。勝義法者。謂是涅槃。是善是常。故名為勝。有實體故。復名為義。即勝名義。即勝義名法。故名勝義法。持業釋也。二法相法者。通四圣諦。相者性也。狀也。望自體邊名性。望他緣邊名相。此四諦法。是法相故。故名法相法。法相即法持業釋也。對有二義。一則對向。謂無漏慧。對向涅槃。二則對觀。謂無漏慧。對觀四諦。前言對向。以因對果。因即凈慧。果即涅槃 后言對觀。以心對境。心即凈慧。境即四諦 無漏凈慧。但是其對。是能對故。而非是法。非所對故 言對法者。是法之對故。依主釋也。光法師云。能對對勝。且與對名。理實而言。亦名為法。持自性故 所對法勝。且立法名。理實而言。亦名為對。是所對故。由此對法。俱通能所 總有六種。一自性對法。謂凈慧也。二隨行對法。謂凈慧眷屬也。三方便對法。謂有漏四慧也。四資糧對法。謂論教也。五境界對法。謂四諦也。六果對法。謂涅槃也。前四能對。名對法。后二所對名對法也 此能所對。各有三釋。且能對法。有三釋者。一能對名對。所對名法。法之對故。名為對法。依主釋也。二能對非對法。所對名對法。能對名對法者。有對法故。名為對法。有財釋也。三能對名對。是能對故 亦名為法。持自性故。對即是法。名為對法。持業釋也。所對法中。亦有三釋。準能對說。依寶法師。唯說能對。名為對法。釋對法名。唯依主釋也。此解甚佳。妙符論矣。

從此第二釋藏名。論云已釋對法。何謂此論名對法藏。頌曰。

攝彼勝義依彼故  此立對法俱舍名

釋曰上句釋藏。下句釋名。攝彼勝義依彼故者。以二義釋藏也。一攝彼勝義故。二依彼故 攝彼勝義者。包含名藏。謂此俱舍。攝彼對法。發智論等。諸勝義言。故名為藏。對法之藏。名對法藏。依主釋也。依彼者。所依名藏。謂此俱舍。依彼對法發智論等。從彼引生。彼是所依故名為藏。發智論等。是對法藏。今此俱舍。有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有財釋也。此立對法俱舍名者。結成也。

從此第三。明說意說人。論云。何因說彼阿毗達磨(問說意也)。誰復先說阿毗達磨(問說人也)。頌曰。

若離擇法定無余  能滅諸惑勝方便

由惑世間漂有海  因此傳佛說對法

釋曰從若離擇法。乃至第四句。因此。傳說對法者。明說論意也。傳佛說對法者。明說論人也。故第四句。說對法三字。通兩處也。擇法者慧也。慧能滅惑。為勝方便。若離于慧。定無有余能滅諸惑勝方便也 由煩惱惑。令有情世間漂在三有生死海中。故說對法。以對法中詮慧故也。論雖明戒定兼非正也 傳佛說對法者。然佛世尊。處處散說阿毗達磨。迦多演尼子等。結集安置。猶如大德法救。所集無常品等。鄔陀南頌(已上論文也)鄔陀南者。此言集施。或云集散。集所說義。散施有情。名鄔陀南。言法救者。以法救人故也。法救大德。佛說無常義。集為無常頌。乃至無我義集。為無我頌。上來明序分竟。

從此已下。明論正宗。就中有二。一總標綱要。二別釋體性。且初標綱要者。論云何法。名為彼所簡擇。因此傳佛說對法耶。頌曰。

有漏無漏法  除道余有為

于彼漏隨增  故說名有漏

無漏謂道諦  及三種無為

謂虛空二滅  此中空無礙

擇滅謂離系  隨系事各別

畢竟礙當生  別得非擇滅

釋曰初一句總標。后十一句別釋。就別釋中。前三句別。釋有漏法。后八句別釋無漏法。有漏無漏法者。標也。謂一切法。不過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除道余有為者。明有漏體也。除道者除道諦也。諦有四種。苦集滅道。苦集道三。是有為法。道雖有為。是無漏法。今明有漏。故除道也。余有為者。即苦集諦。道諦外故。稱之為余。故余有為。即苦集諦。于彼漏隨增者。解有漏義。于彼者。彼前苦集。漏謂煩惱。泄過無窮。煩惱名漏。諸漏于彼苦集諦中。等隨順增長故。苦集諦名為有漏。有彼漏故。故論云。諸漏于中。等隨增故(漏于苦集相應法中所緣法中。互相隨順。互相增長。相望力齊故名等) 又論云。緣滅道諦。諸漏雖生。而不隨增。故非有漏。不隨增義。隨眠品中。自當廣釋。故說名有漏者。結也。無漏謂道諦及三種無為者。別釋無漏也。道諦者。有為無漏也。三種無為者。無為無漏也。謂虛空二滅者。列三無為也。二滅者。擇滅非擇滅也。此中空無礙者。釋虛空體。此中者。于略所說三無為中。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于中行 擇滅謂離系者。出擇滅體。擇滅以離系為性。系者。縛也。縛有二種。一相應縛。二所緣縛。然此二縛。隨眠品明。此略不釋。斷此二縛。證得無為。名為擇滅。擇者慧也。由慧簡擇四圣諦故。滅者涅槃。不生名滅。擇力所得滅。名為擇滅。如牛所駕車名曰牛車。略去中言。故作是說。隨系事各別者。明擇滅數量。謂擇滅隨所系事。體各別故 且如三界九地。地地有九品煩惱。九九八十一品。斷一品惑。證一品擇滅。乃至斷八十一品。證得八十一品擇滅。故體各別也。又論云。依何義。說滅無同類(問也。擇滅體多。應有同類。依何義說擇滅無同類耶)。依滅自無同類因義。亦不與他。故作是說。非無同類(答也。依滅自無同類因義者。顯擇滅不從同類因生也。亦不與他者。擇滅亦不與他作同類因也。故作是說者。經依無同類因義。故作是說。滅無同類也。非無同類者。顯擇滅有多體同類也)。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者。釋非擇滅。言當生者。當來生法。此當生法。緣會則生。緣闕不生。于不生時。得非擇滅。此非擇滅。礙當生法。令永不起。名畢竟礙。言別得者。謂非擇滅。有實體性。緣闕位中。起別得得。故非擇滅。得不因擇。但由緣闕名非擇滅。論云。如眼與意專一色時。余色聲香味觸等謝。緣彼境界。五識身等。住未來世。畢竟不生。由彼不能緣過去境。緣不具故。得非擇滅(解云如眼與意識專一色時。所余不見聞等。色聲香味觸落謝過去也。于專一色時。合有一類五識。緣彼已謝五境。緣正專一色故。余五識不得起。此未起五識。畢竟不生。謂五境已謝故。五識唯緣現在。不合緣過去境故。未來五識得非擇滅。言觸等等取法界中。有與能緣同時為所緣境。謂他心智。所緣心所也。五識等等取意識中。亦有緣同時境。謂他心智也。以他心智。唯緣現在 緣心。不緣心所。緣心所不緣心。正緣心時。緣心所他心智。得非擇滅。正緣心所時。緣心他心智。得非擇滅此約同時。合緣者說也) 亦論云于法得滅。應作四句。或于諸法。唯得擇滅。謂諸有漏。過現生法。以有漏故。唯得擇滅。以過現生法故。不得非擇滅。或于諸法。唯得非擇滅。謂不生法。無漏有為。以不生故。得非擇滅 以無漏故。不得擇滅 或于諸法。俱得二滅。謂彼不生。諸有漏法。以不生故。得非擇滅。以有漏故。亦得擇滅 或于諸法。不得二滅。謂諸無漏。過現生法 以無漏故。不得擇滅。以過現生。故亦不得非擇滅。

從此第二。別釋諸法體。于中有二。一辨諸法異名。二明諸法體。就辨異名中分二。一明有為異名。二明有漏異名。且初明有為異名者論云。前言除道余有為法是名有漏何謂有為。頌曰。

又諸有為法  謂色等五蘊

亦世路言依  有離有事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峻县| 维西| 扶沟县| 吴江市| 富顺县| 延长县| 澳门| 游戏| 四子王旗| 甘洛县| 英吉沙县| 阿荣旗| 法库县| 庐江县| 奉新县| 安庆市| 兴和县| 英吉沙县| 沙坪坝区| 游戏| 宜宾市| 册亨县| 竹溪县| 镇赉县| 紫云| 毕节市| 龙川县| 泰来县| 文安县| 奎屯市| 遂平县| 特克斯县| 海伦市| 汨罗市| 崇阳县| 扶绥县| 抚顺市| 长沙市| 淮安市| 湘阴县| 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