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俱舍論頌疏論本
- 圓暉
- 4896字
- 2015-12-16 17:33:57
粵燭天下之幽者。其惟赫日乎。鼓萬物而成者。其惟颽風乎。匡大教而濟時者。其惟菩薩乎。爰有大士。厥號世親。弘道于五天。制論于千部。光我師之正躅。解外道之邪紛。功無得而詳也 千部之內。俱舍論是其一焉。斯乃包括六足。吞納八蘊。義雖諸部。宗唯以正。故得西域學徒。號為聰明論也 至如七支無表之說。作傳律之丹青。三科蘊界之談。與弘經為潤色。光光佛日。寔在茲焉 有正議大夫。晉洲刺史賈曾。惟公特稟異氣。別授精靈。文蓋云間。聲雄日下。器宇沖邈。容止清閑。蓋縉紳龜鏡之士也 公前任禮部侍郎。省司多暇。歸心正法。乃相命談義。遂請造略釋 有大圣善寺。懷遠律師者。清以戒珠。涼以風儀。既勤勤于法門。亦孜孜以勸誘。志存兼濟。故有請焉 在圓暉多幸。遭茲像化。咀以真詮。狎以蘭室。喜朝聞于夕殞。荷嚴命以斯臨。課以庸虛。聊為頌釋。刪其枝葉。采以精華。文于廣本有繁。略敘關節。義于經律有要。必盡根源。頌則再牒而方釋。論乃有引而具注。木石以銷。質而不文也。冀味道君子。義學精人。披之而不惑。尋之而易悟。其猶執鸞鏡而鑒像。持龍泉以斷物。蓋述之志矣。愚見不敏。何必當乎。庶通鑒之士詳而正焉 將啟論端。六門分別。
第一明論緣起。二釋論宗旨。三明藏所攝。四翻譯不同。五略解品題。六廣釋文義。
初明論緣起者有二。一明本緣起。二明別造意。本緣起者。自迦葉遁形于雞足。末田乞地于龍宮。雖大義少乖。而微言尚有。洎乎尊者鞠多。道不繼于三圣。摩訶提婆。亂真言于五緣。二部分宗。諍興于摩揭提國。五百羅漢。飛來于迦濕彌羅。一切有宗興茲國矣 佛涅槃后。四百年初。健馱羅國。有王名迦膩色迦。其王敬信尊重佛經。味道忘疲。傳燈是務。有日請僧入宮供養。王因問道。僧說莫同。王甚怪焉。問脅尊者曰。佛教同源。理無異趣。諸德宣唱。奚有異乎 尊者答曰。自五夢不祥。雙林現滅。百有余載。諸部肇興。雖復萬途。津梁一揆。是故大圣。喻折金杖。況以爭衣。爭衣則衣終不破。斫金則金體無殊。是故依之修行。無不皆成圣果 王聞此語。因為問曰。諸部立范孰最善乎。我欲修行。愿尊者說。尊者答曰。諸部懿典。莫越有宗。王欲修行。宜遵此矣 王曰。向承嘉旨。示以有宗。此部三藏。今應結集。須召有德。共詳議之。于是萬里星馳。四方云集。英賢畢萃。凡圣極眾。既多煩亂。不可總集為遂簡凡僧。唯留圣眾。圣眾尚繁。簡去有學。唯留無學。無學復多。不可總集。于無學內。定滿六通。智圓四辯。內閑三藏。外達五明。方堪結集。故以簡留。所簡圣眾。四百九十有九。王曰。此國暑濕。不堪結集。應往王舍城中。迦葉結集之處。不亦宜乎。脅尊者曰。王舍城中。多諸外道。酬答無暇。何功造論。迦濕彌羅國。林木郁茂。泉石清閑。圣賢所居。靈仙游止。復山有四面。城唯一門。極堅固矣。可結集矣。于是國王。及諸圣眾。自彼而至迦濕彌羅。到彼國已。緣少一人未滿五百。欲召世友。然世友識雖明敏。未成無學。眾欲不取。世友顧圣眾曰。我見羅漢。視之如唾。久舍不取。汝何尊此。而棄我乎。我欲證之。須臾便獲。遂于僧眾。便立誓言。我擲縷至空。縷下至地。愿我便證阿羅漢果。縷未下空。諸天接住。語世友曰。大士方期佛果。次補彌勒。三界特尊。四生攸賴。一何為此小緣。而欲舍斯大事。于是圣眾。聞此空言。頂禮世友。推為上座。于是五百圣眾。初集十萬頌。釋素怛纜藏。次造十萬頌。釋毗奈耶藏。后造十萬頌。釋阿毗達磨藏。即大毗婆沙是也。世友商確。馬鳴采翰。備釋三藏。懸諸千古。法云重。布于遐方。佛日再暉于沙界。傳燈之盛。斯之謂焉。五百羅漢。既結集已。刻石立誓。唯聽自國。不許外方。敕藥叉神。守護城門。不令散出 然世親尊者。舊習有宗。后學經部。將為當理。于有宗義。懷取舍心。欲定是非。恐畏彼師情懷忌憚。潛名重往。時經四載。屢以自宗。頻破他部。時有羅漢。被詰莫通。即眾賢師。悟入是也。悟入怪異。遂入定觀知是世親。私告之曰。此部眾中。未離欲者。知長老破。必相致害。長老可速歸還本國。于時世親至本國已。講毗婆沙。若一日講便造一偈。攝一日中所講之義。刻赤銅葉。書寫此偈。如是次第。成六百頌。攝大婆沙。其義周盡 標頌香象。擊鼓宣令云。誰能破者。吾當謝之。竟無一人能破斯偈。將此偈頌。使人赍往迦濕彌羅。時彼國王。及諸僧眾。聞皆歡喜。嚴幢幢蓋。出境來迎。標頌香象。至國尋讀。謂弘己宗。悟入知非。告眾人曰。此頌非是專弘我宗。頌置傳說之言。似相調耳。如其不信。請釋即知 于是國王。及諸僧眾。發使往請。奉百斤金。以申敬請。論主受請。為釋本文。凡八千頌。寄往果如悟入所言。此是第一明本緣起也。
第二明造論意者。大意有三。一為眾生斷煩惱故。二欲令智者慧解深故。三弘持正法。令久住故。斷煩惱者。欲令眾生出三有故。有情沉淪。由惑未滅。欲求出離。須斷惑緣。斷惑正因所謂凈慧。論正詮慧。論主因之故制斯論。故下文云。何因說彼阿毗達磨。舉頌答曰。由惑世間飄有海。因此傳佛說對法故。知造論為斷煩惱 第二生慧解者。斯論乃四含幽鍵。六足玄關。法相川源。義門江海。文清清兮。玉潤理明明兮。月花啟學人之昧心。發智者之明慧。故下文云。我于方隅。已略說。為開智者慧毒門 如身少破。著少毒藥。須臾毒氣。遍滿身中。此論亦然。開少慧門。諸有智人。能深悟入。如似毒門。名慧毒門。聰明論名。因茲起也。
第三弘持正法者。自青蓮罷笑。白毫掩色。邪徒紛糾。正法陵遲。雨眾三德之談。米齋六句之說。殘我花苑。泊我清流。論主方欲掃彼邪云。光斯佛日。制論之意其在茲乎。故下文云。上來所說。種種法門。皆為弘持世尊教法 又三藏教興。皆有四意。故婆沙云。說素怛纜藏。依力等流。一為眾生得增上心。學論道故。二為眾生。種種雜說故。三令眾生種善根故。四為眾生未入正法。令入正法故。說毗奈耶藏。依悲等流。一為眾生得增上戒學論道故。二為眾生說諸學處故。三為眾生已種善根者。令相續成就故。四令已入正法者。受持正法故 說阿毗達磨藏。依無畏等流。一為眾生得增上慧學論道故。二為分別諸法自相共相故。三為已成就者令得正解脫故。四為已受持學處者。通達諸法真實相故 又依婆沙。有七意造論。一為饒益他故。為令有情于佛圣教。無倒受持。便得悟入甚深法性。譬如有人為饒益他。于黑闇處。燃大明燈。令有目者見種種色 二為破無明闇故。如燈破闇能發光明。造論亦爾。破無明闇。發智慧明 三為顯無我像故。譬如鏡面極善磨瑩種種相現。論亦如是。分別法相。令無我像分明顯現 四為度生死河故。如牢船筏百千眾生。依之無畏。度至彼岸論亦如是。佛及有情。依之無畏。到涅槃岸 五為照契經等故。如人執炬則見眾色。而無迷亂。論亦如是。照契經等義。而無迷亂故 六為觀察善等諸法故。如別寶人識金剛等寶。論亦如是。分別善等諸法故 七為顯諸大論師。不傾動故。如妙高山。踞金輪上。一切猛風不能傾動。諸大論師亦復如是。輕毀邪論。不能摧伏故。
第二明論宗旨者。自教跡區分。部成十八。所立宗旨。固非一家。如一說部大眾部.雞胤部.說出世部。此四奉宗。一切諸法。無非是假。但有言說 若經部宗。立一切法。少分實有。多分是假 若薩婆多宗。一切有法。為所奉宗。計有不同。總有四說。一類。二相。三位。四待。言類者。尊者法救。作如是說。由類不同。三世有異。謂從未來。至現在時。舍未來類。得現在類。若從現在。流至過去。舍現在類。得過去類。但類不同。非體有異。如破金器作余物時。形雖有殊金色無異。言相者。尊者妙音。說相不同。三世有異。謂法在過去。正與過去相。合而不名為離現未相。以過去相顯但名過去也。現在正與現在相。合而不名為離過未相。未來正與未來相。合而不名為離過現相。隨顯得名。準過去說。言位者。尊者世友。說位不同。三世有異。未作用位。名為未來。正作用位。名為現在。作用謝位。名為過去。至位位中。作異異說。如運一籌置在一位名一。置百位名百。置千位名千。歷位有別。籌體無異。言待者。尊者覺天說待不同。三世有異。待謂觀待。前觀于后。名為過去。后觀于前。名為未來。觀待前后。名為現在。如一女人。名女名母。觀母名女。觀女名母。論主評云。法救執法有轉變故。應置數論外道朋中。以數論宗。執法有轉變故也。妙音所立。世相雜亂。三世皆有三世相故。覺天所立。世還雜亂。一世法中。應有三世。謂過去世。有多剎那。前后剎那。應名去來。中名現在。未來現在。類亦應然。故此四中。第三世友。立世最善。依經部宗。過未無體。唯現世有 今詳世親著論宗旨。有其兩種。一者顯宗。即一切有。故下文云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既言依彼釋對法藏。故知此論。有部為宗。二者密宗。所謂經部。故下文云。經部所說。不違理故 此一部論。多將經部。破薩婆多。故知世親。密意所許。經部為宗。此上不同。第二明宗旨竟。
第三明藏所攝者。藏有三種。一素怛纜藏。此翻為綖。或名為經。正詮于定。二毗奈耶藏。此稱調伏。正詮于戒。三阿毗達磨藏。此言對法。正詮于慧。于此三中。此論即是阿毗達磨藏攝 問為唯一藏攝。亦通余二。答順正理第一云。諸有素怛覽。及毗奈耶所有窮理問答。皆是此中阿毗達磨藏攝。
第四明翻譯不同者。此論翻譯。總有兩時。初即陳朝。后居唐代。陳朝三藏真諦法師有于嶺南。譯成二十二卷。大唐三藏。永徽年中。于慈恩寺。譯成三十卷。翻譯不同。非無所以。由前譯主未善方言。致使論文義在差舛。至如無為是因果。前譯言非。現法無非得。昔翻云有。大唐三藏音善兩方。譯義無差。綴文不謬。由使懷疑之客。得白玉于青山。佇決之賓。獲玄珠于赤水。由是此論。譯有兩時。
第五略釋品題者。阿毗此云對。達磨此云法。俱舍此云藏。謂無漏慧。名之為對。對有二義。一者對向。謂對向涅槃。二者對觀。謂對觀四諦。法有二種。一勝義法。謂是涅槃。二法相法。通四圣諦。釋法名者。一則軌生物解。二乃能持自性。故名為法 言對法者。謂無漏慧。名之為對。四諦涅槃。名之為法。此無漏慧。名對法者。法之對故。名為對法。是依主釋。依光法師對與法俱通能所。下文當釋 藏有二義。一者包含。二者所依。言包含者。猶如簣篋。此論包含發智論等諸勝義言。故名為藏。發智論等名為對法。俱舍名藏。而非對法。然今此論。名對法藏者。對法之藏故。名對法藏。依主釋也 言所依者。正理釋云。藏或所依。猶如刀藏。引彼義言。造此論故。以對法藏。名對法藏。光法師釋云。鞘名刀藏。刀所依故。言刀名藏。取鞘藏名。以有藏故。名為刀藏 彼發智等。是此所依。所以然者。謂引彼義言。造此論故 彼發智等。名為對法。此論所依故。亦即是藏 今俱舍論。名對法藏者。全取本論對法藏名。有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是有財釋。寶法師云。藏或所依。猶如刀藏。此正理文。但釋藏義。未辨有財。正理下文。以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此文方釋有財。光法師說刀名藏。作有財釋。謬之甚矣 釋對法藏中。無持業釋者。謂世親論主。不欲自取其功。推能于本故也。
第六廣釋文義者。就中有二。一別釋品名。二依文正解 就別釋品名。復分為二。一正釋品名。二明品先后。言正釋品名者。族義持義性義名界。此品廣明。故名分別 問此品亦明蘊處。何故以界標名。答此品廣。以二十二門。分別十八界故。以界標名。蘊處不爾。故不標也 二明品先后者。此頌上下。總有八品。一界品。二根品。三世間品。四業品。五隨眠品。六賢圣品。七智品。八定品。破我一品。無別正頌。故此不論。初二品總明有漏無漏。后六品別明有漏無漏。總是其本。所以先說。依總釋別。所以后說 就總明中。初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體是其本。所以先說。依體起用。故次明根 就別明六品中。初三品別明有漏。后三品別明無漏。有漏可厭。所以先說。厭已令欣無漏。所以后說 就別明有漏中。世品明果。業品明因。隨眠品明緣。果粗易厭。所以先明。果不孤起。必藉于因。故次明業。因不孤起。必待于緣所以后明隨眠 就別明無漏中。賢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緣。果相易欣。所以先說。果必藉因。故次明智。智必待緣。故后明定。
從此第二。依文正解者。將釋此頌。略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夫圣人造論。必有由致。故初明序分。序分既訖。當有所陳故。次明正宗。宗義已彰。勸物修學故。后有流通。初三行頌。是序分。次有六百行頌。是正宗。后四行頌。是流通分。就序分中。文分兩段。初有四句頌。正明序分。后有八句。隨難別解。且初正明序分。四句者。頌曰。
諸一切種諸冥滅 拔眾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 對法藏論我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