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釋曰。同類因相似者。謂善五蘊。與善五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言展轉者。如色蘊與色為因。與余四蘊為因。余四蘊等。望色等皆得名為因也)。染污與染污。無記與無記。五蘊相望應知亦爾。言亦爾者。同前善五蘊。亦展轉為因也。自部地前生者。言自部者。于相似中。唯取自部。為同類因。非一切相似皆同類因也。部謂五部。即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 此中見苦。唯與見苦所斷為同類因乃至修所斷。唯與修所斷為同類因。言自地者。簡自部中他地也。于自部中。唯取自地。為同類因非他地也。地謂九地。謂欲界四禪四無色也。如欲界見苦。唯與欲界為同類因。乃至有頂。唯與有頂。為同類因。以有漏法部系皆定。異地相望皆無因義也。前生者。于自地中。唯取前生為同類因。過去望現未名前生。現在望未來名前生。故前生字唯通過現。若過去世。與現未為同類因。若現在世。與未來為同類因也。道展轉九地者。前言自地。依有漏說 若無漏道九地相望。皆互為同類因。言九地者。謂未至。中間。四靜慮。三無色也。依此九地。起無漏道。一一皆與九地為因。依未至地。起無漏道。能與九地道諦為因。乃至無所有處。起無漏道。亦與九地。為同類因。論云。此于諸地。皆如客住。不墮界攝。非諸地愛攝為已有。是故九地道。雖不同而展轉為因。由同類故。解云。無漏非界系。雖起于諸地。如客人住也。有漏愛攝。故墮界攝。若無漏法。非九地愛攝為已有。故無漏道。不墮界攝也 唯等勝為果者。簡差別也。然唯得與等勝為因。非為劣因。為無漏道謂加行生故。豈設勤勞。劣法為果。故與等勝為同類因。且如已生苦法智忍。還與未來苦法智忍。為同類因。是為等因 若苦法忍。與苦法智乃至無生智。為同類因。是名為勝 智勝忍故。廣說乃至諸無生智。唯與等類為同類因。更無有法勝無生智故。又諸已生見道修道。及無學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解云。見道與三為因。見修無學也。修道與二為因。除見道也。無學道與一為因。除見修道也。又于此中。諸鈍根道。與鈍及利。為同類因。諸利根道為利道為因。如隨信行。及信勝解。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六四二。為同類因。解云。見道二圣。一鈍。二利。鈍謂隨信行。利謂隨法行 修道有二圣。一鈍。二利。鈍謂信勝解。利謂見至。無學道有二圣。一鈍。二利。鈍謂時解脫。利謂不時解脫。此約三道。總有六圣。今隨信行與六為因。信勝解。與四為因。除見道二圣也。時解脫道。與二為因。除見修四圣也。若隨法行。及見至不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解云。隨法行。與三為因。謂隨法。見至。不時也。見至。與二為因。除隨法也。不時與一為因。除隨法及見至也。論云。諸上地道。為下地因。云何名為或等或勝。解云。此難九地道互為因。上地勝。下地劣。與下為因。是則與劣為因。非等勝也。論云。由因增長。及由根故。謂見道等。下下品等。后后位中。因轉增長。解云。答前難也。不由地有上下。令道等有勝劣。雖依下地。望上地道。有二種因。得名為勝。一由因增長。第二及由根故。由因增長者。謂見道等下。釋因增長也。等取修道。及無學道。后后位中。因轉增勝。謂修無學道。在見道后。無學道在修道后。名為后后。又見道等。各有下下品等九品道也。此九品等位。后后位中。因亦轉勝。如上地起見道。與下地修道等為因。及上地下下品等。道與下地上中品等道。為因。以后后位因增長也。第二由根者。上地鈍根道。與下地利根道為因。論文不釋根者。謂易解故。又論云。雖一相續無容可得隨信隨法二道現起。而已生者為未來因。解云。此文釋伏難。伏難意者。難前及由根故。如一身中。已起鈍根隨信行道。不可更起利根隨法行道如何可說上地鈍根道。與下地利根道為因。故言雖一相續身無容二道起。而上地已起。隨信行道。與下地未來。隨法行為因。理無妨矣 加行生亦然者。此明有漏加行生法。同前無漏。唯與等勝。為同類因。故言亦然 聞思所成等者。正明加行善體也。謂聞思所成等者。等取修所成。因聞思修。所成功德。名彼所成。此之三慧。加功用行。方得發生。名加行善。聞所成法。與聞所成慧。為同類因。是名為等。聞所成法。與思修慧。為同類因。是名為勝。思與思修為同類因。除聞所成以聞劣故。修唯與修。為同類因。除聞思二。以二劣故 欲界無修。是散地故。上二界無思。舉心思時。便入定故。無色無聞無耳根故。論文約三界明因。讀可解也 此加行善束成九品。若下下品。為九品因。下中品。與八為因。乃至上上品。唯與上上品為因。除前劣故。生得善法。九品相望。展轉為因。染污亦然。謂生得善。或從下品。生中上品。或從上品生中下品。容一一后皆現前故。故得九品展轉為因。染污亦爾者。準生得說也。無覆無記。總有四種。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變化心。俱隨其次第。與四三二一為因。解云。后勝前故也。

從此第四。明相應因。論云。如是已說同類因相。第四相應因相云何。頌曰。

相應因決定  心心所同依

釋曰。相應因者。心心所法。要須同依。方名相應。故言決定。謂同依言。即顯必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五義具足。名為相應。論云。此中同言顯所依一。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為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解云。心與心所。所依不異。名為一也。

從此第五。明遍行因。論云。如是已說相應因相。第五遍行因相云何。頌曰。

遍行謂前遍  為同地染因

釋曰。遍行者。謂十一遍使。及相應俱有法也。十一遍使者。謂苦諦有七。五見。疑。無明也。集諦有四。邪見。見取。疑。無明也。此等諸法遍與五部染法為因。名為遍行。遍行即因。持業釋也。謂前遍者。唯取前生。遍行諸法為因。此之前生。簡未來世。唯通過現。為同地者。不與異地染法為因也。論云。此與染法為通因故。同類因外更別建立。亦為余部此與染法。為通因故。由此勢力。余部染法。及彼眷屬。亦生長故。解云。為遍行因。取五部果。名為通因。若同類因。唯自部果。非通因也。言眷屬者。謂與煩惱。相應俱有法也。

為此第六。明異熟因者。論云。如是已說遍行因相。第六異熟因相云何。頌曰。

異熟因不善  及善唯有漏

釋曰。唯諸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異熟法故。問何緣無記。不招異熟 答由力劣故。如朽敗種 問何緣無漏。不招異熟。答無愛潤故。如貞實種無水潤沃。又非系地。如何能招系地異熟。余法具二。是故能招。如貞實種。水所沃潤。言異熟者。依薩婆多宗。因是善惡。果是無記。異類而熟。名為異熟。俱有等四。因。唯同類熟 謂因與果。俱性同故 能作一因。兼同異熟 謂有同性果。有異性果。故 今異熟因。唯異類熟。故唯此一名異熟因。

從此大文。第三明世攝。頌曰。

遍行與同類  二世三世三

釋曰。二世者。遍行同類。唯通過現二世也。三世三者。謂異熟相應俱有三因。通三世也。頌既不說能作因所居。義準應知。道三世非世。非世者無為也。

從此大文第二。明因得果。于中有四。一總標果體。二對因配果。三別顯果相。四因取與時 且初第一。總標果體者。論云。已說六因相別世定。何等為果。對彼成因。頌曰。

果有為離系  無為無因果

釋曰。上句出體。下句釋妨 果有為離系者。釋體也。果有二種。一者有為。謂士用。增上。等流。異熟。此為六因。所引生故。名之為果。二者離系。擇滅為體。由道所證。擇滅名果 道為證因。非為生因。故此證因非六因攝 無為無因果者。釋疑也。論云。若爾無為。許是果故。則應有因。要對彼因。乃可得說此為果故。又此無為。許是因故。則應有果。要對彼果。乃可得說此為因故。解云。無為是離系果。應名有因。無為是能作因。應名有果也。為遣此疑。故有斯頌。無為無因者。無六因故。謂無為法。體雖是果。是所證果。非是六因所引生果。故名無因。無為無果者。無五果故。謂無為法。于生不障。立能作因。非能證故。無離系果。無取與用。無有為果。是故擇滅。是因無果。是果無因。余二無為。是因非果。故三無為。皆無因果。舊譯無為非因果者。此翻謬矣。無為是能作因。不可言非因。無為是離系果。不可言非果。非即非其自體。無即乃是無他。故得言無。不可言非也。論云。何緣不許諸無間道。與離系果。為能作因(難合有因)。于生不障。立能作因。無為無生。道何所作(答前難也)。若爾誰果。果義如何(解云。此有兩句問。一道既非因。未知誰果。二無因是果。果義如何也)。謂是道果。道力得故(言道果者。答誰果也。道力得者。答果義也)。若爾道果。應唯是得。道于得有能。非擇滅故(解云。得者。離系得也。由道引故 應有功能)。不爾。于得于擇滅中。道之功能有差別故(答也)。云何于得。道有功能(征也)。謂能生故(答也)。得是有為。道能生故 云何于滅道有功能(征也)。謂能證故(答由道證擇滅也)。由此理故。道雖非滅因。而可得說擇滅。為道果(結成也)。

從此第二。明對因配果。論云。總說已竟。于諸果中。應說何果何因所得。頌曰。

后因果異熟  前因增上果

同類遍等流  俱相應士用

釋曰。后因者。謂異熟因。于六因中。最后說故。初異熟果。此因所得 言前因者。謂能作因。于六因中。最初說故。后增上果。此因所得。由能作因有增上力所引得果。名為增上。增上之果。依主釋也。謂能作因。于法不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勝力。如十處界于五識身。諸有情業。于器世間。言十處者。五根五境。親生五識也。又耳等根。對于眼識生等。亦有展轉增上生力。聞已便生欣見欲故。謂因耳聞。便欣見色。遂發眼識是則耳根。有增上力。能生眼識也 同類遍等流者。此二種因。得等流果 俱相應士用者。俱有相應。得士用果 言士用果者。因有作用。如世士夫。營農等用。因名士用。果從因生。名士用果。士用之果。依主釋也。如世間說鴉足藥草。醉象將軍。藥草似鴉足。名鴉足也。將軍破賊。如醉象。名醉象也。從譬為名。士用亦爾。論云。為唯此二。有士用果為余亦有(問也) 有說余因亦有此果。唯除異熟。由士用果。與因俱生。或無間生。異熟不爾(此師立俱生無間。二士用果故除異熟也)有余師說。此異熟因。亦有隔越遠士用果。譬如農夫。所收果實(此師更立隔越士用果。故通異熟。春種秋收。隔越士用也)。

從此第三。明果相。論云。異熟等果。其相云何。頌曰。

異熟無記法  有情有記生

等流似自因  離系由慧盡

若因彼力生  是果名士用

除前有為法  有為增上果

釋曰。異熟無記法者。唯于無覆無記。有異熟果。言有情者。謂異熟果。不通非情也。有記生者。謂異熟果。善惡業感。名有記生。既異熟果。唯有記生。明知不通等流長養。以等流果及所長養通三性生。故不通也。此上是異熟果相 等流似自因者。謂等流果。皆似自因。謂似同類遍行因故 離系由慧盡者。盡者滅也。慧者擇也。謂此擇滅離系所顯。故將擇滅釋離系果。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者。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名士用果。如因下地加行心力。上地有漏.無漏定生。及因清凈靜慮心力。生變化無記心。此等名士用果。擇滅名不生士用果。謂因道力。證得亦得士用果名。除前有為法有為增上果者。有為法生。余法不障。是增上果。故增上果唯有為法 除前者。謂前已生。有為諸法。非增上果。謂果望因。或俱或后。必無果前因后。故言除前也。重言有為者。是除前外諸余有為。此余有為。或與因俱。或在因后。名增上果。論云。言增上果者。顯依主釋也。增上之果。問士用增上。二果何殊。答士用果名唯對作者。增上果稱。通對此余。如匠所成對能成匠。俱得士用增上果名。對余非匠。唯增上果。解云。謂匠造屋。屋對匠人。是士用果。亦增上果。屋對非匠。唯增上果。以非匠不造屋。屋望非匠非士用果也。

從此第四。明因取與果。論云。于上所說。六種因中。何位何因。取果與果。頌曰。

五取果唯現  二與果亦然

過現與二因  一與唯過去

釋曰。五取果唯現者。除能作因。五因取果。唯于現在。定非過去。彼已取故。亦非未來。彼無因故 二與果亦然者。謂相應俱有二因。與果唯于現在。同前五因。故云亦然。由此二因得俱生果。正取果時。亦與果故 過現與二因者。謂同類遍行。二因與果。通過現世 現在世與果者。謂此二因。有等流果無間生故 過去與果者。謂有隔念等流果也 一與唯過去者。一謂異熟因。此異熟因。唯過去與果。謂異熟果。不與因俱。及無間生故。此因與果。唯過去世問取果與果。其義如何。答能為彼種。故名取果。種者因義。現在為因。能取后果。故取果用。唯于現在。正與彼力。故名與果。謂果將生。因與力用。令入現在。故名與果。故取與用唯目因也。論云。善同類因。有時取果。而非與果。應作四句 第一句者。謂斷善根時。最后所舍得。解云。最后善得住現在世。已成因義。故名取果。無后善得果。至生相故。此現在因。不名與果。也 第二句者。謂續善根時。最初所得得。解云。續善根時。最初所得得者。謂得過去最后。所舍善得。此過去善得。名為與果。謂善得所引果。今時至生相故也。不名取果者。由已取故也。應言爾時。續者前得。解云。論主恐人不解前文所得得言。謂將通取過去諸得故。今解云。應說爾時續者。前得前得。是前最后。所舍善得也 第三句者。謂不斷善根。于所余諸位。解云。于一身中有所余諸善心位。能為因故。名為取果。有果生故。得名與果也 第四句者。謂除前相。解云。除前三句相。所余未來善等。皆非取與也。

從此第三。明法從因生。論云。說因果已。復應思擇。此中何法。幾因所生(問也)。法略有四。謂染污法。異熟生法。初無漏法。三所余法(總標諸法也)。余法者何(別問三所余法也)。謂余異熟。余無記法。除初無漏。諸余善法(余無記者。謂工巧等。三無記也。余善法者。除苦法忍。外諸余無漏。及一切有漏善。此等是前三法外。名三所余也)。如是四法云何。頌曰。

染污異熟生  余初圣如次

除異熟遍二  及同類余生

此謂心心所  余及除相應

釋曰。染污異熟生余初圣者。標四法也 如次者。言此四法除因門中。于下兩句。如次除之。除異熟遍二者。此除一字四度言之。除異熟者 初句染污法。除異熟因。余五因生 第二除遍者。謂初句異熟生法。除遍行因。余五因生 第三除二者。謂前第二句。三所余法。除前異熟遍行二因。從余四因生 第四及同類余生者。謂第二句。初無漏圣。非但除異熟遍行二因。及除同類因。從余三因生。故頌除字。及余生兩字。四度言也。此謂心心所者。此前所辨四法從因生者。唯是心心所法也。余及除相應者。此明色及不相應四法也。余謂色法。及不相應。是心心所外故。名為余故。余一字含此二法。謂色不相應也。此二法中各有四法。謂余染污等。且染污色。惡律儀是也。異熟色者。眼等五根是也。三所余色者。除初圣外所余無漏戒。及定共戒等。一切善色。兼工巧威儀。通果色也。初無漏色者。謂苦法忍上。道共戒也。不相應中。染污等四。思之可解。及除相應者。謂色不相應四法。如心心所。所除因外兼除相應。故言及也。且色及不相應染污法。除異熟因。及除相應因。余四因生。若色及不相應。異熟生法。除遍行因。及除相應因。余四因生。若色及不相應。三所余法。除異熟遍行二因。及除相應。余三因生。若色及不相應。初無漏法。除異熟遍行同類三因。及除相應。余二因生。一因生法。決定無有 此頌甚巧。應善思之。已上不同。總是第一。明因已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州市| 花垣县| 天全县| 江山市| 贵德县| 沐川县| 项城市| 乾安县| 瓦房店市| 黑水县| 抚宁县| 印江| 南投市| 方正县| 郓城县| 荣昌县| 荔浦县| 海宁市| 陕西省| 黑水县| 玉田县| 繁昌县| 衡南县| 鹤山市| 屯门区| 苏尼特左旗| 罗江县| 蓝田县| 城固县| 乳源| 绥棱县| 游戏| 顺昌县| 五河县| 海宁市| 乐安县| 云浮市| 前郭尔| 衡阳县| 五寨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