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8章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繆刺者。謂病在左而取之右。病在右而取之左。如紕繆也。)岐伯對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此先言邪氣循序而入于經者。則當治其經也。夫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脈外見于皮部。經脈內連于臟腑。邪之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則傳入于孫絡。蓋從孫而絡。絡而經也。陰陽俱感者。謂皮毛氣分為陽。經絡血分為陰。言五臟之血氣。外充于形身。有陰而有陽也。夫十二經脈。三陰者屬臟絡腑。三陽者屬腑絡臟。而云內連五臟。散于腸胃者。謂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臟。三陰三陽之六氣。亦由五行之所生。故凡論經脈。以五臟五行之氣為主。而六腑為其合也。極、至也。次、處也。此言邪入于經。而至于五臟之次者。不繆刺也。)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此言邪入于大絡者。當繆刺也。孫絡者。孫脈也。孫絡之脈別經者。亦三百六十五脈。并注于大絡。大絡者。臟腑之經隧也。靈樞經曰。胃之所出血氣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閉塞不通者。絡脈不通也。絡脈閉塞。則皮膚孫絡之邪。不得入于經而流溢于大絡矣。奇病者。謂病氣在左而證見于右。病氣在右而證見于左。蓋大絡乃經脈之別。陽走陰而陰走陽者也。按此論乃大絡與皮膚孫絡相通。胃腑所出之氣血。從胃絡而注于臟腑之大絡。從大絡而先行皮膚。先充絡脈。從絡脈而復入于經。以養五臟氣。此胃氣之所由出也。至于水谷所生之津液。以資養五臟之精者。由脾臟之轉輸也。是津液氣血。皆由水谷之所生。胃腑之所出。

而各有其道。故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以溢奇邪。以通榮衛。又曰。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大氣者。宗氣也。是胃腑之宗氣血氣。有由經隧而先行于皮膚孫絡之間。與榮衛交會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左注右而右注左者。因大絡之左右互交。

邪隨絡氣而流注也。經、經隧也。言臟腑之大絡。與胃之經隧相通。而布于四末。蓋四肢乃為諸陽之本。陽明胃氣之所生也。其氣無常處者。布于四末。而散于脈外。不入于經俞。故命曰繆刺。經脈篇曰。手太陰之別。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手少陰之別。循經入于心中。蓋大絡俱并經而行。故曰與經相干。)帝曰。愿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

其與巨刺。何以別之。(繆刺巨刺之病。皆左右相注。故問何以別之。)岐伯曰。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

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此言邪客于經者。當巨刺也。巨、大也。謂當以長針取之。亦左取右而右取左也。夫大絡之邪。由孫絡之流注。

故可淺刺絡脈。以取大絡之氣。如邪在經者。當巨刺以取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之比也。經謂十二經之別。即靈樞經別篇之所謂足太陽之正。與足少陰之正為一合。足少陽之正。與足厥陰之正為二合。足陽明之正。與足太陰之正為三合。

手太陽之正。與手少陰之正為四合。手少陽之正。與手厥陰之正為五合。手陽明之正。與手太陰之正為六合是也。此亦陰陽相貫。左右相交。是以左病則右盛。右病則左盛。亦有移易者。謂有病在陽經。而移入于陰經者。有病在陰經。而移入于陽經者。故左病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絡脈者。大絡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按此節分別大絡與經脈。各走其道。不相交通。然為病皆左注右而右注左。俱宜繆刺者也。

故以巨刺之法。少分別之。故曰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再按靈樞經有經脈篇。論臟腑之十二經脈者也。

有經別篇。即巨刺之經也。有十五大絡。即繆刺之絡也。在十二經脈。則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在十五大絡。十二經別。未論其繆刺巨刺之法。故補論于諸刺篇之后。名曰繆刺論。

當知靈素二經。皆黃帝之典墳。而素問多有補靈樞之未盡者。圣人救世之婆心也。愚謂血氣之生始。經脈之貫通。乃醫學之根本。學人當合參靈樞。

細心體會。不可以其刺而忽之。張兆璜曰。上古之法。首重針砭。次齊藥食。故有譏丹溪為一代名流。不按針刺。針刺之道。醫者不可不知。)帝曰。愿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

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足少陰之絡。名曰大鐘。當踝后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于心包下。外貫腰脊。故邪客之。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無盛血之結也。當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當繆取之。新病者。刺五日病已。)邪客于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夫手少陽乃三焦相火主氣。注胸中而合。于心主包絡。故邪客之。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煩。脈循臂。故痛不能舉也。當刺中指心包絡之中沖。次指手少陽之關沖。去爪甲如韭葉許。各一 。壯者之氣盛。故立已。老者之氣衰。故有頃。此言手少陽三焦之主氣也。如不已者。乃左注右而右注左。當繆刺之。此為新病。當數日已。蓋言邪始客于皮毛孫絡。而流溢于大絡者。非久病也。

按靈樞經脈篇云。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

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是胃氣之行于經隧者。布于四末。行于皮膚。而諸井穴。乃經氣之所出。故皆取刺其井焉。)邪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足厥陰之絡。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莖上睪。結于莖。故邪客之。令人卒疝暴痛。以其絡上睪丸而結于陰莖也。當取足大指之大敦。在爪甲上與肉相交之處。左右各一 。男子之血盛。故立已。女子之生。

不足于血。故有頃。此言厥陰肝經之主血也。如不已。再繆取之。)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足太陽之絡。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足太陽為諸陽主氣。其氣上升于頭項。故邪客于絡。而致頭項肩痛也。當取足小指之至陰穴。左右各一 。如不已。取外踝下之絡脈三 。以繆刺之。)邪客于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

去端如韭葉。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手陽明之絡。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故邪客之。令人氣滿胸中喘息。及支 胸熱。蓋手太陰主氣。以司呼吸。而脈循于胸中也。故當取手大指之少商。次指之商陽。各一 。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其病即已。)邪客于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生死為數。

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臂掌之間。手厥陰之絡也。厥陰之絡。名曰內關。去腕二寸。

出于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系于心包絡。故當刺其腕踝之后。循臂而上。按其痛處乃刺之。以月生死為數。蓋手厥陰心主主血脈。是謂得時而調之也。月晦初生曰朔。故一日為月生。)邪客于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 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此言陽蹺之脈。亦左右互交。會于睛明。所當繆刺者也。陽蹺者。

足太陽之別。起于足外踝下太陽之申脈穴。當踝后繞跟。以仆參為本。上外踝三寸。以跗陽為 。循股脅。上肩 。上人迎。挾口吻。至目內 。會于足太陽之睛明穴。故邪客之。令人目痛。從內 始也。當刺外踝下之仆參申脈。左右各二。如痛在左目者取之右。痛在右目者取之左。蓋蹺脈挾口吻。左右互交。而上于目內 也。按靈樞寒熱篇曰。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入陽。交于目銳 。是陰蹺陽蹺。左右交轉于面。故病在上者。當繆取之下也。)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脹滿。不得前后。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 。見血立已。左刺右。

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此言墮傷者。亦當用繆刺之法也。惡血留內。則氣脈不通。是以腹中滿脹。肝主疏泄。

腎開竅于二陰。故不得前后也。先服利藥。以去惡血。所謂先治其標也。夫墮墜者。有傷筋骨。筋即為肝。骨即為腎。

是以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當刺足內踝下厥陰之中封。然谷前少陰之絡脈。血脈出血。以調其經。再刺足跗上陽明之動脈。以消腹脹。如不已。再刺三毛上肝經之大敦。蓋墮墜者。傷筋骨與血。肝主筋而主血也。如悲驚不樂者。

亦刺如前法。蓋墮傷血脈筋骨。傷五臟外合之有形。悲驚不樂。傷五臟內藏之神志。皆當以針調之。張兆璜曰。神有余不足。志有余不足。皆調之于經。蓋言用針之神妙。非則調之于有形也。)邪客于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手陽明之絡。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故邪客之。令人耳聾。時不聞音。謂有時聞而有時不聞也。蓋邪客于絡。絡脈閉塞。則有時而不聞。脈氣有時而通。則有時而聞矣。亦當取手太陰之少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长岭县| 古田县| 贵溪市| 珠海市| 陕西省| 南漳县| 海兴县| 龙州县| 镇宁| 上饶市| 西安市| 鲁山县| 阿勒泰市| 岑溪市| 崇仁县| 汪清县| 寿光市| 苏尼特右旗| 库伦旗| 黎城县| 汾西县| 新干县| 蓝山县| 石屏县| 长岭县| 攀枝花市| 自治县| 仙桃市| 临沧市| 怀仁县| 东平县| 开原市| 隆昌县| 汝城县| 雷波县| 石嘴山市| 靖宇县| 曲水县| 临清市|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