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9章

手陽明之商陽。蓋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宗脈出于陽明。而合于手太陰。故刺之立聞。如不已。刺中指心主之中沖。蓋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心主脈而開竅于耳也。其不時有聞者。乃內傷之聾證。非邪客于絡。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耳鳴之如風生也。此邪在于絡。從外竅而欲出。故刺之亦如此數。)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生死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 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此言邪痹于肌腠之氣分者。亦當以繆取也。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邪隨氣轉。謂之行痹。故當于分肉間。隨其痛處而取之。夫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邪客于手厥陰心主之血分。客于肌腠分肉之衛分。皆當以月生死盈虧而加減之。)邪客于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

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左刺右。右刺左。(此言經脈之有互交者。亦當以繆取也。經、謂陽明之經脈也。

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 中。上入齒中。環繞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漿。故邪客陽明之經而令人鼽衄上齒寒者。亦當以繆刺也。足陽明之脈。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故當取中指間之內庭。大指次指間之厲兌。各一。而繆刺之。此言臟腑之經脈。如左右互交而為病于相交之上者。亦當左取右而右取左也。)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

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足少陽之絡。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一呼一吸曰息。

肺所司也。足少陽厥陰之脈。并循于脅。厥陰之脈。上主肺。循喉嚨。邪客于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者。陽邪而走于陰。絡病而及于脈。蓋陰陽經脈之相通也。足少陽所生病者汗出。上逆于肺則咳也。當刺足小指次指之竅陰穴。蓋此穴在四指五指之間。故各刺一 。其不得息。汗出立已。咳者。邪干肺也。故宜溫衣。及溫暖飲食。若形寒飲冷。是為重傷矣。)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 。凡六刺。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內葉訥賁音奔。此邪客于絡而并于經者。亦當以繆取也。足少陰之絡。其別者。并經上走于心包下。其經脈貫肝膈。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邪客于絡而并入于經。迫其心火上炎。故令人嗌痛。不可內食。上逆于肝膈。則無故善怒也。賁者。

胃之賁門。腎氣上通于胃。故氣上走賁上。宜刺足下中央之涌泉。左右各三 。凡六刺。立已。如甚至嗌中腫而唾亦不能出內者。此君相之火并熾也。當刺然谷前之絡脈。出血立已。此邪客于絡而并于經。經脈上絡于心。絡脈上走于心包下。先見經證。故先刺經脈之涌泉。后并見絡證。故復刺然谷前之絡脈。蓋大絡乃經脈之別。血氣之相通者也。)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 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后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王冰曰。足太陰之絡。從髀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厥陰少陽。結于下 。而循尻骨。內入腹。故邪客之。令人腰痛。引少腹控肋 也。絡循于腹。

故不可以仰息。腰尻骨間曰解。挾脊之肉曰胂。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也。以日生死為 數。發針立已。蓋脾主肌肉。肌腠之間。乃衛氣之出入。故以月為 數。)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

挾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 。立已。(此邪客于絡而入于經者。即當取之經也。夫筋攣背急。引脅而痛。足太陽之經證也。故刺之當從項之大椎始。數脊椎而下。挾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即于脊骨之旁。刺之三 。立已。蓋十五大絡。乃十二經脈之別。交相貫通者也。故邪客于絡而為絡病者。則繆取之。如邪客于絡。轉入于經而為經病者。即隨經脈之痛處而取之也。)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留于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此言邪留其處而為痛者。亦當隨其痛處而取之也。樞中、髀樞之中。兩髀厭分中。即環跳二穴。毫針取法于毫毛。

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之在絡者。故當以毫針刺樞中。寒則久留針以待陽熱之氣。至以月生死為數。立已。按邪舍于絡。有隨絡氣而留行者。則繆取之。有客于絡而轉入于經者。有客于絡而留其處者。皆隨其痛處而刺之。蓋邪氣之無經常也。少陽主初生之氣。故亦以月生死為 數。)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此復申明治諸經者。亦有繆刺之法也。經、經別也。足太陽之正。別入 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于肛。屬于胱胱。散之腎。足少陰之正。至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于少陽。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屬胃。散之脾。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手少陰之正。別入淵腋兩筋之間。屬于心。上走喉嚨。出于面。合目內。手太陽之正。指天別于巔。下走三焦。散于胸中。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手陽明之正。

從手循膺乳。下走大腸。屬于肺。上循喉嚨。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復合陽明。此十二經之別脈。亦陽走陰而陰走陽者也。故治在諸經者巨刺之。如邪在所過者不病。是邪盛于左而病反在右。邪在于右而病反在左。或邪在于陽之經。而移易于陰經者。或在陰之經。而移易于陽經者。又當左取右而右取左也。按以上十二經別。亦皆系于五臟。是以下文論邪客于五臟之間。引脈而痛者。當繆取之也。)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此言經別之與經脈相通也。夫十二經正。乃十二經脈之別。道路雖分。其源流通貫。故刺經不已。當復刺其脈焉。通脈出于耳前者。謂手陽明之脈。上出于耳前。循禾 迎香。而通于足陽明胃脈者。耳聾刺手陽明者。承上文而言邪客于手陽明之經而病耳聾者。則當治其經。如不已。此邪入于脈。即取耳前之脈以刺之。則其病立已矣。)齒齲。

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齲音區。齒齲、齒痛也。此言邪客于手陽明之經別。而為齒痛者。則當取之經。

如不已。此邪入于脈。即刺其入齒中之脈。舉一經而十二經可類推矣。然獨提手陽明者何也。手陽明之脈。交人中而左之右。右之左。如病在耳而取之耳。痛在齒而取之齒。是隨其病之所在而取之。若病在上而取之下。又當以繆刺者也。

上章論大絡與經脈相通。此論經別與經脈相通。上章論邪客于足陽明之經。下節論繆傳引上齒痛。皆病在上而取之下。

所當繆刺。此論邪在于手陽明之脈。病在上而取之上者。不必繆刺。蓋手足陽明之經。皆左右相交于人中承漿之間。言繆刺之證。不則大絡之奇病。如十二經別。足陽蹺之脈。及手足陽明二經。皆有繆刺之證。當知繆刺者。因經脈之左右互交而取之也。)邪客于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

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此邪客于五臟之間。而病及于經別也。蓋十二經別。內散通于五臟。外交絡于形身。故邪在五臟之間。其為病也。引脈而痛者。當取手足之井穴。隨其所病之經而繆刺之。時來時止者。邪隨氣而或出或入也。

視其脈者。視其皮部有血絡者。即瀉出之。間日一刺者。邪客之深也。五刺已者。五臟之氣平也。張兆璜曰。以其時來時止。始知邪客于五臟之間。)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 立已。左取右。右取左。(繆傳者。謂手陽明之邪。繆傳于足陽明之脈也。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還出夾足。左右相交于承漿。此邪客于手陽明之經別。而繆傳于足陽明之脈。致引入上齒而使齒唇寒痛。當先視其手背之脈。

有留血者去之。以瀉手陽明經別之邪。取足陽明中指之內庭。以瀉上齒之痛。再刺手大指之少商。手次指之商陽。以瀉手陽明經別之本病。此左右相交于承漿。而取刺在下。故當繆刺者也。此章論十二經別。與十二經脈相通。而手之陽明。

又可通于足陽明者也。)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

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后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后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似竹管吹其兩耳。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此申明諸脈生始出入之原。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所謂宗脈者。百脈之宗也。百脈皆始于足少陰腎。生于足陽明胃。輸于足太陰脾。主于手少陰心。朝于手太陰肺。是以五脈之氣。皆會于耳中。絡左角者。肝主血而居左。其氣直上于巔頂也。五絡俱竭。則榮衛不行。故令人身脈振振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

或曰尸厥。蓋人之所以生動者。藉氣 而血濡。血氣不行。則其形若尸矣。刺足大指足太陰之隱白。刺足心足少陰之涌泉。刺足中指足陽明之厲兌。刺手大指手太陰之少商。刺手心主手少陰之神門。使血氣疏通。其厥立已。如不已。用竹管吹其兩耳。以通宗脈之氣。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蓋發者。血所生也。充膚熱肉。生毛發之血。肝所主也。肝居左。故 其左角之發以通榮血。酒者熱谷之悍液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故飲酒者。隨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故飲以美酒一杯。以通衛氣。榮衛營運。則其人立疏矣。此節復結大絡之氣。先行于皮膚。先充絡脈。是以皮膚孫絡之邪。不入于經。則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按神農本經。發者血之余。服之仍自還神化。蓋血者神氣也。中焦之汁。奉心神化赤而為血。故服之有仍歸于神化之妙。曰方寸者。言其心所主也。灌者。欲其灌溉于四旁也。夫醫者意也。以意逆之。思過半矣。)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此總結治法。又當先治其經脈也。數、幾也。言凡刺之有幾。而各有所取也。經脈者。臟腑之十二經脈。如江河之徑道也。絡脈者。如江河之支流。孫絡者。如支流之更有支流也。經者。經別也。如江河之別道。江從此而通于河。河從此而通于江。此陰陽相合之道路。故又曰經正。絡者。大絡也。如江河之外。別有江河。而外與經脈之孫絡相通。然而總歸出于海。海之所以行云氣于天下者。從大絡而充于皮膚。海之潮汐。從經脈而流溢于支絡。是以始受之邪。從皮膚而入于孫絡。從孫絡而入于絡脈。從絡脈而入于經脈。極于五臟。散于腸胃。故當先治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以經刺之。如身有痛而經脈不病者。此流溢于大絡。所當繆刺者也。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王芳侯曰。邪氣從外而入。

正氣從內而出。知其所出之道路。后能知邪入之淺深。故為根本之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胜县| 随州市| 西昌市| 彰化市| 成武县| 景泰县| 阿拉善右旗| 阳城县| 昌平区| 潞城市| 南岸区| 合川市| 天等县| 勐海县| 庐江县| 凤翔县| 永年县| 苏尼特右旗| 盖州市| 沙雅县| 三明市| 葫芦岛市| 介休市| 綦江县| 饶河县| 旬邑县| 兰溪市| 鸡泽县| 冷水江市| 启东市| 余庆县| 铁岭市| 桂林市| 开鲁县| 台湾省| 泾阳县| 鸡泽县| 吉林省| 梧州市| 永靖县|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