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次消滅而死矣。兆璜曰。如外感風邪者。值此少壯之年。更易愈矣。此因于內損。故名曰膈偏枯。)肺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血衄、血出于鼻也。脈搏擊而血衄者。經熱盛而迫血妄行。血脫。故身熱也。脈來懸鉤者。心之脈也。浮者。肺之脈也。心主血脈。肺主皮膚。而開竅在鼻。心脈來盛。上乘于肺而致衄者。此血衄之常脈也。
夫因外感風寒。表陽盛而迫于經絡之衄者自愈。若心脈盛而迫于皮膚之血以致衄者。為常脈。此表里陰陽。外內出入。
而皆為衄病之常。若臟氣不守。經血沸騰。脈至而搏擊應手者。此熱盛而血流妄行。一絲不續(xù)。則穹壞判矣。玉師曰。
搏者陰陽相搏。血衄身熱者。血氣俱脫。故死。懸鉤浮脈。乃血衄之常脈。故不死。不死者。如奇恒之衄也。)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如喘者。脈來滑急也。此痰水上壅。故脈來急滑。名曰暴厥。暴厥者。一時昏厥。
而不能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夫有形之邪上乘。則脈至如喘。無形之氣上逆。則脈至數疾。邪薄心下。故發(fā)驚也。蓋心不受邪。至三四日。邪自下而驚厥之病自已。非比外淫卒厥之難愈也。)脈至浮合。浮合如數。
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此論臟腑經俞之氣不足。而各有死期也。浮合者。如浮波之合。來去之無根也。浮合如數。而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之不足也。微見此脈。至九日十日之交而死。蓋九者陽之終。十者陰之盡。此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之氣終也。予與同。夫五臟相通。移皆有次。臟腑之氣。各傳與之。如五臟有病而逆?zhèn)髌渌鶆僬咚馈H珥槀髌渌6芩c之氣不足者亦死。故曰氣予之不足也。又五臟各以其時而主于手太陰者。臟氣傳與之俞。俞氣傳與之經。脈氣與之絡。絡與之肌。此經脈之氣。受五臟所與之氣不足。故脈至如此虛數之極也。士宗曰。
微對顯言。微現此脈。期以九十日而死。若顯露之。不超時日矣。后之交漆。亦猶是也。兆璜曰。絡與之肌。肌絡之氣。外內相通。故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干而死。(如火薪然者。心氣不藏。虛炎之極也。精者。五臟主藏精。謂所與之氣。精氣也。曰奪曰虛曰不足者。謂奪其所與之精氣。
以致虛而不足也。草干冬令之時。當遇勝克之氣而死。所謂脈至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玉師曰。心脈如火薪。肝脈如散葉。胃脈如泥丸。太陽如涌泉。肌脈如頹土。皆以五行之氣效象形容。蓋此乃五臟虛敗之氣變見于脈。非五臟之病脈也。斯之謂奇恒之脈。應略曰。予者謂臟腑之氣傳與之脈也。)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散葉、飄零虛散之象。肝木之氣虛。故當至秋令之時而死。)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脈塞而鼓。謂脈始來充塞于指下。旋即鼓動而去。有如省問之客。方及門而即去也。懸、隔也。懸去棗華者。謂相隔于棗華之時而死也。張兆璜曰。臟腑之氣。外合五行之生克。而草木之榮枯。只以四時之氣候之。火土之氣。皆主于夏。故曰懸去棗華者。謂相去棗華之初夏。而死于土令之長夏也。應略曰。脈始于腎。故腎氣虛而脈至如省客。)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丸泥者。如泥丸而不滑也。胃為陽土。位居中央。其性柔。其體圓。故曰脈弱以滑。是有腎氣。蓋往來流利如珠曰滑。如丸泥者。無滑動之象。胃將死敗之征也。榆莢至春而落。木令之時也。臟腑之氣。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故曰精予不足。)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膽屬甲子。主一陽初生之氣。
膽氣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如橫格者。有如橫拒而不得上下。是膽氣虛而不能升也。靈樞經曰。其膽乃橫。是膽氣橫而脈亦見其橫格也。禾熟、秋深之時也。兆璜曰。人生于寅。天三生木。故在人臟腑陰陽之生死。應四時草木之榮枯。
按宋史錢乙傳曰。一乳婦因悸而目張不得瞑。乙曰。此氣結而膽橫不下。用青郁李酒飲之而愈。)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弦縷者。精血虛而如縷之細也。胞精、胞絡之精氣也。胞絡者。系于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善言者。胞氣泄也。駟見而隕霜。九月之候也。九月萬物盡衰。則氣去陽而之陰。應收藏之氣。
而反泄于外。故死。胞主藏精血。故曰精予不足。)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見三十日死。(此承上文而言沖任之脈絕也。沖任起于胞中。循腹上行。為經血之海。胞精不足。沖任將絕矣。交、絞也。如絞漆之左右旁流。無中通一貫之象。是循中而上之沖任絕矣。精血為陰。故至三十日而死。三十日者。月之終也。兆璜曰。沖任為經脈之原。故亦曰微見。吳氏曰。微見。始見也。)脈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至如涌泉。
來盛而不返也。浮鼓肌中。無根外脫之象也。太陽者。巨陽也。為諸陽主氣。而生于膀胱之水中。是以標陽而本寒。夫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少氣味者。少陽之標本皆虛也。蓋言太陽之氣不足。而水府未虛。陽生于陰。尚有根而可復。如標本皆少。不免于死亡矣。韭乃肝之菜。至春而英。韭英之時。更疏泄其本氣則死矣。兆璜曰。太陽為諸陽主氣。故六氣之中。獨舉太陽。沖任為經血之海。皆起于胞中。故六腑之中。特提胞脈。膀胱者。胞之室也。)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fā)死。(頹土、傾頹之頑土也。脾主肌肉。如頹土而按之不得者。無來去上下之象。是肌氣受所予之不足也。土位中央。而分王于四季。當五色具見而先主黃。若五色之中而先見黑。是土敗而水氣乘之矣。馬氏曰。壘作 。葛之屬也。葛色白而發(fā)于春。白 發(fā)時。木氣旺而頹土之氣絕矣。)脈至如懸壅。懸壅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懸壅者。如懸癰也。揣、度也。先輕浮而度之。再重按而切之。其本益大。有如癰之頭小而本大。此臟腑十二俞。氣之不足也。夫經俞之氣。晝夜環(huán)轉。俞予之不足。是以脈壅滯而有如癰之象也。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壅滯之脈。再為凝泣。絕無生動之機矣。)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熱寒熱。獨并于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菀音郁。偃、仰也。脈如仰起之刀口。
利銳而背堅濃。是以浮之小急。而按之堅大也。夫五臟相通。精氣各循序而傳予之。腎為水臟。又獨受五臟之精而藏之。
是以傳與之外。而又有邪氣獨并于腎之奇病也。有如此之脈病者。其人當至立春而死。按靈樞經曰。腎是動病喝喝而喘。
坐而欲起。其人不得坐者。腎氣傷也。冬令閉藏。以奉春生之氣。腎氣已傷。再至春而泄之。腎氣絕矣。張兆璜曰。
菀熱、久郁之氣。寒熱、新積之邪。蓋久則寒亦化熱。故曰菀熱。按此與病能之義。大略相同。病能篇論五臟之邪氣。
循序相傳。此論五臟之寒熱。獨并于腎。蓋精氣之有傳有并。而邪亦隨之。此論氣予不足中。突提邪并一節(jié)。經義微妙。
學人大宜體會。張應略曰。因精氣之傳予。故邪亦從而傳之。因腎藏五臟之精。故寒熱亦獨并于腎。)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直值同。如丸滑而不值手者。圓活流利。似于無形。
故按之不可得也。大腸為肺之府而屬庚金。其脈宜 弱輕浮。氣予不足。故脈至若此。棗葉生于夏。火旺則金鑠矣。)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脈至如華者。如華之輕微也。小腸為心之府。而屬丙火。其脈當來盛。反如華者。氣予不足也。腑氣不足。則臟氣亦虛。神虛則恐懼自失。神志不寧。故坐臥不安也。小腸之脈。入耳中屬聽宮。常有所聽者。如耳作蟬鳴。或如鐘磬聲。皆虛證也。遇金水生旺之時而死。下經曰。
診合微之事。通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定五度之事。如此乃足以診。夫五中之情。決奇恒之病也。五度之事。度奇恒之脈也。本篇先論奇恒之病。后論奇恒之脈。與經常之脈證。大不相同。故曰大奇論。兆璜曰。大奇脈解二篇。皆無君臣問答之辭。而曰論曰解者。乃伯承上章解論奇恒之脈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