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先與骨氣相絕。是外邪不及于里陰。而獨發(fā)于陽也。熱傷氣。故少氣。心惡熱。故煩冤。手足為諸陽之本。故手足熱。

經(jīng)云。諸嘔吐酸。皆屬于熱。此溫瘧之不復寒者。名曰癉瘧。癉、單也。謂單發(fā)于陽而病熱也。盧子繇曰。癉瘧有二因。

此其一也。)帝曰。夫經(jīng)言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余。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

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聞其說。岐伯曰。經(jīng)言無刺 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其為病逆。未可刺也。( 音稿漉音鹿。陽熱為有余。陰寒為不足。經(jīng)言。引靈樞順逆篇而言。 、熱甚貌。渾渾、邪盛而脈亂也。漉漉、汗大出也。言當此之時。邪病甚而正氣逆。故未可刺也。)夫瘧之始發(fā)也。陽氣并于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栗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并于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此言寒熱始盛之時。乃陰陽之氣交并。正氣錯亂未分。故未可刺。張兆璜曰。此言熱為陽實而有余。寒為無氣而不足。所謂有余不足者。陽氣邪氣也。)夫瘧氣者。并于陽則陽勝。并于陰則陰勝。

陰勝則寒。陽勝則熱。(上節(jié)論陽氣虛實之寒熱。此論陰陽勝并之寒熱。皆屬陰陽未和。而邪氣方盛。俱未可刺。)瘧者。

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至。(此復論在天陰陽之邪而為寒熱也。風者陽邪也。寒者陰邪也。風寒之氣。變幻不常。如病風而為熱。極則陰邪之寒氣復至。病寒而為寒。極則風邪之陽熱復至。當如寒熱虛實之有三因也。)病之發(fā)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jīng)言曰。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上節(jié)論陰陽交并。正氣未分。故未可刺。此承上文而言。邪氣方盛。未可刺也。邪氣之發(fā)。如火之烈。如風雨之不可當。故經(jīng)言方其盛時而取之。必毀傷其正氣。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兵法云。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避其來銳。擊其惰歸。倪沖之曰。

如火之烈。陽熱盛也。如風雨不可當。陰寒盛也。)夫瘧之未發(fā)也。陰未并陽。陽未并陰。因而調(diào)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fā)。為其氣逆也。(邪氣未發(fā)。則正氣未亂。因而調(diào)之。真氣得安。邪氣乃去。所謂治未病也。若待其已發(fā)。雖良工弗能為。為其氣逆故也。上節(jié)論治其已衰。此先治其未發(fā)。)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早者。

謂病之未發(fā)。晏者。謂病之已衰。)岐伯曰。瘧之且發(fā)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

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此申明治未病之法也。且者。未定之辭。言瘧之將發(fā)。陰陽之將移。必從四末始。蓋三陰三陽之氣。從手足之井滎而更移也。如病在陽而陽已傷。則陰經(jīng)將從而受之。故當先其未發(fā)之時。堅束其四末。令邪在此經(jīng)者。不得入于彼經(jīng)。彼經(jīng)之經(jīng)氣。不得出而并于此經(jīng)。審其證而候其脈。見其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而去之。此陰陽真氣。往來和平。而未得交并者也。倪仲宣曰。瘧氣舍于皮膚肌腠之間。故病見于孫絡。)帝曰。瘧不發(fā)。其應何如。(言瘧病未發(fā)之時。其脈候證候。何如而應。)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言瘧氣者。有陰陽更并之盛虛。皆當氣之所在也。如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欲知脈與病之相應。但審證之寒熱。脈之躁靜。則知病之在陰在陽矣。)極則陰陽俱衰。衛(wèi)氣相離。故病得休。衛(wèi)氣集則復病也。(言陰陽之所以更盛更虛者。衛(wèi)氣行之也。

衛(wèi)氣者。行陰而行陽者也。是以衛(wèi)氣相離。其病得休。衛(wèi)氣集則復病也。)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shù)日發(fā)。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wèi)氣客于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shù)日乃作也。(六腑者。謂六腑之募原也。六腑之膜原者。連于腸胃之脂膜也。相失者。不與衛(wèi)氣相遇也。蓋六腑之募原。其道更遠。氣有所不到。故有時相失。不能相得其邪。故或間二日。或數(shù)日乃作也。倪沖之曰。藏之膜原而間日發(fā)者。乃胸中之膈膜。其道近。六腑之膜原。更下而遠。故有間二日。或至于數(shù)日也。張介賓曰。按本經(jīng)言瘧之間二日。及數(shù)日發(fā)者。以邪氣深客于六腑之間。時與衛(wèi)氣相失。其理甚明。丹溪以作于子午卯酉日者。為少陰瘧。作于寅申巳亥日者。為厥陰瘧。作于辰戌丑未日者。為太陰瘧。此不過以六氣司天之義為言。然子午雖曰少陰。而卯酉則陽明矣。巳亥雖曰厥陰。而寅申則少陽矣。

丑未雖曰太陰。而辰戌則太陽矣。如三日作者。猶可借此為言。若四五日者。又將何以辨之。殊屬牽強。倘按此施治。

未必無誤。學人不可執(zhí)以為訓。馬玄臺曰。本經(jīng)言間日數(shù)日發(fā)者。邪與衛(wèi)氣不相值。何丹溪乃以為三日一發(fā)者。受病一年半。間日一發(fā)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fā)者。受病一年。不知何據(jù)為然。董帷園曰。看書當參討經(jīng)義。庶不為前人所欺。)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言陰陽更勝。而有甚與不甚。故陽熱甚則渴。或不甚則不渴矣。)帝曰。論言夏傷于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言有不必夏傷于暑。而為病瘧者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伯言夏傷于暑。

秋必病瘧者。此應四時者也。應四時者。隨四時陰陽之氣。升降出入而為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反四時者。非留蓄之邪。乃感四時之氣而為病也。秋時陽氣下降。天氣新涼。故感秋涼之氣。而為病者寒甚。冬時陽氣伏藏于內(nèi)。即受時行之寒。得陽氣以化熱。故寒不甚。春時陽氣始出。天氣尚寒。故惡風。夏時陽氣外泄。腠理空疏。故多汗。此隨感四時之邪。而即為病瘧也。倪沖之曰。春傷于風。故惡風。夏傷于暑。故多汗。秋傷于濕。故寒甚。冬傷于寒。則為病熱。故寒不甚。蓋言風寒暑濕之邪。在四時而皆能病瘧也。)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于何臟。(此復問前節(jié)溫瘧之病因。是以帝問溫瘧與寒瘧。病皆安舍。而伯只答其溫瘧焉。蓋寒瘧之因。已諭悉于前矣。但前節(jié)以先傷于風。后傷于寒。為溫瘧。此論先出于陽。后入于陰。為先熱后寒。一論在天陰陽之邪。一論形身中之陰陽出入。文義雖殊。而理則合一)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

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fā)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于腎。其氣先從內(nèi)出后寒。名曰溫瘧。(藏真下于腎。

腎藏骨髓之氣也。冬氣通于腎。故邪藏于骨髓之中。而內(nèi)與腎氣相合。夫至春陽氣大發(fā)。而邪不能自出者。邪藏于骨髓之中。而氣行骨外故也。腦為精髓之海。腦髓爍者。暑氣盛而精髓爍熱也。肌肉消者。腠理開而肌肉消疏也。汗乃腎藏精髓之所化。或有所用力。則傷動其腎氣。是以所藏之邪。得與汗共并而出矣。夫骨氣與腎氣相合。故病氣藏于腎。其氣先從內(nèi)出之外也。從內(nèi)出外。則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氣從內(nèi)出之外。故病復反入之陰。張兆璜曰。故先熱而后寒者。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矣。故字宜著眼。)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于皮膚之內(nèi)。分肉之間而發(fā)。發(fā)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反于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nèi)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帝曰善。

(此復論癉瘧之有因于內(nèi)熱者也。肺主周身之氣。肺素有熱。故氣盛于身。其氣厥逆上沖。故不泄于外。而但實于中。

此外內(nèi)皆實者矣。氣止實于外。則邪不能外侵。故因有所用力。腠理開而后邪舍于皮膚之內(nèi)。中氣實則邪不能內(nèi)入。故其氣不及于陰。而單發(fā)于陽也。心主血脈之氣。氣內(nèi)藏于心者。謂邪藏于血脈之中。而氣內(nèi)通于心也。內(nèi)藏于血脈之里。

外舍于分肉之間。陽氣盛而無陰氣以和之。是以陽熱不衰。而令人消爍脫肉也。前節(jié)論外因之癉瘧。此論兼有內(nèi)因之癉瘧也。故金匱要略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fā)。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nèi)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是陰氣絕而陽氣獨發(fā)者。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亦名癉瘧。是癉瘧之有二證也。

張兆璜曰。邪舍于血脈之中。而氣內(nèi)藏于心。與邪藏于骨髓之中。而病藏于腎者同義。但腎為陰臟。故邪復反入之陰。

心為陽臟。故氣不及于陰。而單發(fā)于陽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新县| 上思县| 博客| 阿瓦提县| 谢通门县| 岳西县| 兰坪| 北碚区| 察哈| 沂水县| 宿迁市| 武鸣县| 东光县| 临桂县| 左云县| 新余市| 红桥区| 竹山县| 石台县| 宜兴市| 永平县| 桑植县| 犍为县| 梓潼县| 波密县| 响水县| 兰西县| 宜宾市| 建德市| 南阳市| 中卫市| 文化| 天镇县| 隆安县| 汪清县| 江源县| 宜兰市| 普宁市| 富裕县| 西乌|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