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8章

乃病臟。今始見于色者。尚在氣也。故曰治未病。未病者。病未及于臟也。)心熱病者。顏先赤。(五色篇曰。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心合火而位居南方。故顏先赤。顏、額也。)脾熱病者。鼻先赤。(土位中央。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肺屬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腮下謂之頤。腎屬水而位居北方。故頤先赤。此后天之卦象也。)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臟氣熱于內。必先見于色。病雖未發者。謂雖病而未與外熱交爭也。見其色而即刺之。名曰刺未病。言臟氣病而形未應者。當先刺之。勿使榮交而為難治也。)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此復申明五臟之熱。先見于色者易愈也。部、面部也。從部所起者。如肝熱病左頰先赤。至甲乙大汗而病已矣。此病在五臟之本氣。而不與外熱交爭。故至期而愈。如小便先黃。腹痛身熱。是涉于有形之形層。將與外熱交爭。而有反逆之危險矣。)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反者。謂反逆為順也。言不能治其未病。以致外內交爭。其氣反逆于內者。急當以刺取之。至三日而后已。如再不急治。使外內陰陽之熱。重逆于內則死矣。按伯高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三刺者。三周也。九日者。病久而外內交爭也。)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此言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當自大汗而病已也。勝日、謂本氣勝旺之日。如肝之甲乙。心之丙丁。)諸治熱病。

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諸熱者。謂表之三陽。里之五臟。外內之熱交爭也。飲之寒水。里之使寒也。寒衣寒處。表之使寒也。以刺取之。必俟其身寒而后止。)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此言外因之熱。病在三陽者。各有刺取之法也。先胸脅痛者。病發于少陽也。足少陽主筋。熱甚則筋急。故手足躁擾。靈樞經曰。熱病手足躁。取之筋間。故當刺足少陽。以瀉陽分之熱。補足太陰。以御外入之邪。蓋邪在少陽。三陽為晝。太陰當受邪也。)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病甚者。陽熱甚而及于內也。水熱穴論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云門、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帝曰。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何也。伯曰。夫寒甚則生熱也。此言凡傷于寒。則為病熱。熱甚于表陽。而入于內者。當為五十九刺也。又按。孔穴圓經無 骨穴。有肩 穴。又腰俞穴。一名髓空。)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身半以上。手太陰陽明皆主之。熱病始于手臂者。病在上而發于陽也。故當刺手陽明太陰。手太陰之主表也。)熱病始于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始于頭首者。太陽之為病也。刺項者。刺風池風府也。太陽為諸陽主氣。

其脈連于風府。故刺之而汗出乃止。)熱病始于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熱病始于足脛者。

發于陽而始于下也。故當刺足陽明以取汗。)熱病身先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此病發于陰而為熱病者。當取足少陰也。腎主骨而為生氣之原。氣傷故身重。腎開竅于耳。故耳聾。少陰病但欲寐。故好瞑也。病甚者。亦當為五十九刺。靈樞熱病篇曰。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蓋足少陰主骨。

故取之骨也。五十九刺骨者。取骨空之穴也。夫少陽少陰主樞。熱在少陽者。可入于里陰。熱在少陰者。可樞轉而外出。

故在陰分陽分之病甚者。皆當為五十九刺也。張兆璜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少陰之上。熱氣治之。故病在少陽少陰。

而皆為熱甚。)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此言少陰少陽之二氣相通也。夫陰陽出入。皆從樞轉。熱病先眩冒而熱。病發于少陽也。胸脅滿。將入于里陰矣。故當刺足少陰少陽。從樞轉而外出。按以上三節。用十六先字。

蓋言有先于內者。有先于外者。有先從氣分者。有先見于色者。皆當先治之。勿使其外內之交爭也。張兆璜曰。首節論熱甚于少陽。上節論熱甚于少陰。此論少陰與少陽相合。蓋君火與相火之相合也。)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此言外病六氣之熱。內有五臟之熱。始在氣分。而未及于經榮者。當急取汗而解。勿使外內相交。而成不救也。傷寒論曰。太陽之為病。脈浮。見太陽之脈者。乃六氣之病。

始在太陽之表陽。此外因之熱病也。榮、華也。謂赤色之榮于顴頰之間。乃五臟之熱。始病氣而見于色。此內因之熱病也。曰骨者。謂尚在內而隱見于皮膚之間。當此之時。五臟之榮色。尚未與表陽之氣相交。表陽之熱。尚未與五臟之榮氣相交。故良工曰。病在太陽者。可從表汗而解。熱在五臟者。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今且得汗。是可待時而已矣。若不急從汗解。則太陽之熱。與臟熱相交。而太陽與厥陰之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矣。按此節與玉機真藏論之所謂傳化。有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之義相同。蓋表陽之邪。始病太陽。六氣相傳。移皆有次。不以次入者。因五志內傷。而五臟內熱。太陽之脈與厥陰脈爭見者。是太陽之熱。與肝熱相交矣。

蓋太陽為陽之始。厥陰為陰之終。舉太陽與厥陰交爭。是表陽之邪。不以次入。而與五臟之熱。隨所乘傳。陽脈與陰脈爭見者。皆為死證。故不必備言五臟也。當知表陽之熱。先氣而經。經而臟。五臟之熱。亦先從氣而經。內而外也。外內之熱。交出于陽分者生。重逆于陰臟者死。首節論內熱與外熱交爭。此論外熱與內熱交爭。)其熱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此言表陽之熱。與臟熱交爭。不以次入。惟少陽與腎脈相連耳。本輸篇曰。少陽屬腎。蓋少陽之氣。發原于腎。故熱病內連腎者。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頰前、頤也。外見少陽之脈。少陽之熱病也。色榮頰前。腎臟之熱病也。)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此言刺未病者。當取之氣穴也。氣穴者。

瀉五臟氣分之熱。故曰三椎下間。四椎下間。乃溪谷之穴會。與五臟之俞穴不同也。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宮城。主胸中熱者。瀉肺熱也。膈中熱者。瀉心熱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熱在氣分。而不干于臟真也。)榮在 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此言五臟之熱。入于經榮者。當取之骨穴也。脊背之盡處曰 。謂如取榮穴。當在 而至項上之三椎。陷者中而取之。蓋氣為陽。榮血為陰。故取氣穴。在三椎至七椎之間。從上而下也。取榮俞之穴。在 骨之十四椎。

而上至項上之三椎。陷者中而取之也。靈樞經曰。窮骨者 骨也。張兆璜曰。此所謂刺之反者。)頰下逆顴為大瘕。

下牙車為腹滿。顴后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此復結內病五臟之熱。不重感于外邪者。無外內之交爭。而止于在內之臟腑。自相乘傳也。頰下為頤。如頰下之色。上逆于顴。是腎熱乘肝。當為大瘕泄。如下于牙車。是腎熱乘胃。當主腹滿。逆于顴后。是熱邪乘膽。當為脅痛。如逆于頰上者。是在膈上心肺之分也。蓋言五臟之熱。色見于面部。而有外邪之熱者。當治其未病交爭。勿使外內相合。而成不救之死證。如五臟之熱。見于面部而無外因之熱病者。亦當治未病乘傳。勿使其有瘕泄腹滿之病。張兆璜曰。此篇首言五臟之熱病。末結五臟之熱色。自相乘傳。蓋五臟之熱。有重感外邪者。必有外因之交爭。如止病在內。而不感于外邪者。只當于在內之臟腑中求之。張應略曰。有在外之熱病。有在內之熱病。有病在外而內不病者。有病在內而外不病者。不必定有外內之交爭。故復以此證明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大新县| 洞头县| 襄汾县| 潞西市| 元江| 林甸县| 寻乌县| 吉林省| 新龙县| 随州市| 达拉特旗| 轮台县| 沈阳市| 崇明县| 新津县| 贵定县| 甘泉县| 博白县| 即墨市| 潞城市| 时尚| 新龙县| 尚志市| 四川省| 海林市| 云龙县| 余姚市| 台中市| 营山县| 海宁市| 宝兴县| 永宁县| 凌源市| 林州市| 子长县| 临漳县| 永吉县| 梁山县| 安顺市| 吉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