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章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此亦承上章而復問也。)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氣者。風寒暑濕之邪。精氣者。榮衛之氣也。蓋邪氣有微盛。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奪、失也。或為邪所奪也。)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伯言虛實者。皆從物類始。如肺主氣。

其類金。五行之氣。先虛于外。而后內傷五臟。蓋邪從表入里。在外之氣血骨肉。先為邪病所虛。是以骨肉滑利。則邪不內侵。而里亦實。表氣虛則內傷五臟。而里亦虛。此表里之虛實也。如氣逆于上。則下虛而足寒。此上下之虛實也。

如值其生旺之時。則生。當其勝克之時則死。此四時之虛實也。)余臟皆如此。(夫肝主筋。其類木。心主血。其類火。

脾主肉。其類土。肺主氣。其類金。腎主骨。其類水。蓋五臟之氣。外合于五行。五行之氣。歲應于四時。故皆有生旺克勝之氣。而各有死生之分。)帝曰。何謂重實。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重平聲。

大熱者。邪氣盛也。氣為陽。血脈為陰。邪盛而氣血皆傷。故為重實。此論血氣之陰陽虛實也。徐公遐曰。重實則其中有重虛。故上文曰。虛實何如。下文曰。夫虛實者。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此論經絡之陰陽虛實也。夫膚腠氣分為陽。經絡血分為陰。然經絡又有深淺陰陽之別。所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邪盛于經。則寸口脈急。緩為內熱。熱在于絡。則尺脈緩也。皆當以針取之。此以寸尺而候血脈之陰陽也。)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滑主氣血皆盛。故為從。澀主血氣皆少。故為逆。朱圣公曰。故曰者。為陰陽血氣邪正而言也。)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五行者。天地之陰陽也。五臟者。人之陰陽也。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皮肉筋骨。五臟之外合也。金木水火土。五臟之外類也。夫邪之中人。始于皮膚。次于肌肉。留而不去。則入于經脈。以及于筋骨。故邪之中人。先從其物類始。是以壯者之血氣盛。其肌肉滑。氣道通。

榮衛之行。不失其常。可以長久其天命。如五臟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

亂而相引。故不壽而盡也。徐公遐曰。邪氣實則正氣虛。故曰。夫虛實者。朱圣公曰。此復結首章之義。張兆璜曰。此篇論邪實者。先從外而內。正虛者。亦先外而內。如木敗者先葉落而后枝枯。故用診尺之法。診尺之法。先從外而內也。)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余。何如。(不足者。精氣奪。有余者。邪氣盛。此邪去絡而入于經也。)岐伯曰。絡氣不足。

經氣有余者。脈口熱而尺寒也。(此論經絡之氣虛實也。寒熱者。尺寸之膚寒熱。而應于經絡也。絡脈外連皮膚為陽主外。

經脈內連臟腑為陰主內。經云。榮出中焦。衛出下焦。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經脈之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故以尺膚候絡。而以寸候經。)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夫邪氣之從外而內。猶藉正氣之從內而外以 御。使邪仍從膚表而出。秋冬之氣降沉。不能使邪外散。故為逆。春夏之氣生浮。故為從也。邪病在經。當從其經而取之。此論外因之虛實也。)帝曰。經虛絡滿何如。(此論內因之虛實也。)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脈滿。脈口寒澀也。(尺脈熱滿。故主絡滿。脈口寒澀。故主經虛。)此春夏死。秋冬生也。(春夏之氣。

生長于外。氣惟外弛。而根本虛脫。故死。秋冬之氣。收藏于內。故生。蓋外因之病。宜神機外運。內因之病。宜根本實堅。)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絡為陽。經為陰。刺者瀉其盛滿之氣。灸者啟其陷下之陽。蓋不足者病。而太過者亦為病也。)帝曰。何謂重虛。(此論脈氣皆虛也。上節論經絡之實。

即可類推于虛。此篇論氣分之虛。亦可類推于實。)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血者。神氣也。榮氣宗氣。

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故曰脈氣。蓋以氣口之脈。可以候血。而可以候氣也。上虛者。寸口之脈氣虛也。尺虛者。

脈氣虛于下也。上下皆虛。故曰重虛。朱永年曰。氣逆于上而足寒者。上實下虛也。此上下皆虛。故謂重虛。)帝曰。何以治之。(謂何以補其虛也。)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 然。( 音匡。氣者。謂陽明所生之榮衛宗氣也。經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榮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嚨以司呼吸。是陽氣者。陽明之所生也。言無常者。宗氣虛而語言無接續也。針經曰。

盡瀉三陽之氣。令病患 然。 、虛怯也。謂陽明之氣虛于上。則言語無常。陽明之氣虛于下。則令人行步 然。蓋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故曰。身半以上。手太陰陽明皆主之。身半以下。足太陰陽明皆主之。按帝問何以治之。而伯答以所病之因。蓋知陽氣生始之原。則知所以治矣。此論后天之主氣也。針經曰。用針之類。在于調氣。氣積于胃。以通榮衛。各經其道。宗氣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手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徐公遐曰。此注當與九候論之地以候胸中之氣注合參。)脈虛者。不象陰也。(氣為陽。血脈為陰。陽明之生氣為陽。少陰之精氣為陰。蓋言以寸尺之脈。以候陽明之生氣。而不效象其陰之虛也。朱圣公問曰。

上節以尺膚而候絡脈之陰。此以寸尺之脈而候氣分之陽。豈以皮膚候血脈。而反以脈候氣耶。曰。經言善調尺者。不待于寸。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蓋陰陽虛實之氣。由臟腑而達于經脈。由經脈而出于膚表。以尺膚之緩急滑澀而候臟腑血氣之虛實者。是猶以色診也。上節以絡脈在皮之部。故以尺膚審之。此候脈氣之虛實。故以寸尺之脈診也。論疾診尺篇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是尺膚尺診。皆可以候氣候血也。診候之道。通變無窮。

不可執一而論。惟會心者明之。張兆璜曰。此節論榮衛宗氣之生于陽明。言氣虛之脈。不象陰虛之少精血。)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夫氣生于陽明。而發原在腎。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陰陽相搏。其脈則滑。搏則化水谷之精微而氣生矣。故主生。澀主少氣。生原已絕。故死。)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此承上文之意而復問也。蓋脈氣生于胃腑。而發原在于少陰。是以上節論生氣之原。此以下復論發原之始。夫腎臟主水。在氣為寒。寒氣暴上者。水寒之氣暴上。而滿于脈也。實而滑者。得陽明之氣相和。故生。逆者。少陰之生氣已絕。故死。蓋寒氣上乘。則真氣反下逆矣。平脈篇曰。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謂少陰之氣不生。而手足逆冷也。王子方曰。水寒之氣暴上。曰脈滿而實。少陰之氣暴上。而曰脈實滿。陰寒之氣。皆實滿于脈。而各有意存焉。

朱圣公曰。水寒之氣暴上。則少陰之真氣不升。故先論其寒氣。而后論其真氣。后又復論其水氣也。)帝曰。脈實滿。

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腎主生氣之原。膀胱為太陽之府。脈實滿者。少陰之寒氣充于外也。

手足寒者。少陰之生氣虛于內也。頭熱者。太陽之氣。發越于上也。腎與膀胱。陰陽并交。咸主生氣。若盛于外。則反虛于內矣。春時陽氣微上。陰氣微下。秋時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二氣。交相資生。故主生。冬時陰氣盡出于外。

夏時陽氣盡虛于內。故主死。言陰陽之根氣。不可虛脫者也。徐公遐曰。是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王芳侯曰。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化生榮衛。行于脈中。若真陰之氣。直溢于脈。則反虛其根矣。)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脈浮而澀。陰越于外而虛于內也。澀而身熱。陽脫于內而弛于外也。此復言陰陽之根氣脫者。皆為死證。

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上節論無形之水氣溢于脈中。故脈滿而實。下節論有形之水邪溢于脈外。故形盡滿。水氣溢者少精血。故宜脈滑。水邪溢者生氣衰。故宜手足溫。此論下焦之生氣外脫。)帝曰。其形盡滿何如。(腎為水臟。在氣為寒。上節論寒氣暴上。此復論其水體泛溢故其形盡滿也。形謂皮膚肌腠。蓋經脈之內。有有形之血。是以無形之氣乘之。肌腠之間。主無形之氣。是以有形之水乘之。而為腫脹也。)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諸急為寒。寒水充溢于形身。故脈急而堅大。水邪外溢。則少陰之正氣不升。故尺澀而不應也。靈樞經曰。脈堅大以澀者脹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夫少陰之氣。從下而上。合于陽明。戊癸合而化火。火土之氣。故有如是之證者。

得少陰之氣。仍從下而上者生。逆而下者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

手足寒也。(手足溫者。少陰之生氣復也。生氣復則火土之氣漸旺。水寒之邪漸消。手足寒者。少陰之生氣已絕。故死。

以上論生陽之氣。發原于下焦。如寒水之邪實。則真陰之氣虛。)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夫病熱者。

皆傷寒之類也。凡傷于寒。藉陽氣以化熱。熱雖盛不死。然陽氣生于精水之中。男子八歲。女子七歲。腎氣始實。乳子天癸未至。腎氣未盛。故帝復有此問焉。夫心主脈而資生于腎。心腎水火之氣。上下時交。腎氣不能上資于心。則心懸如病饑。而寸口之脈懸絕小者。腎氣未盛也。)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伯答乳子之生陽。藉后天之氣也。四肢皆稟氣于胃。故陽受氣于四末。是以手足溫者。胃氣尚盛。故生。寒則胃氣已絕。故死。夫水谷入于胃。津液各走其道。

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是先天之精。猶藉后天之所資益者也。又別出兩行榮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名曰宗氣。積于胸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是四肢之原俞。又受資于胃腑所生之榮衛宗氣。是以手足溫者生。寒者死。

朱永年曰。當知少陰陽明之氣。皆主手足之寒溫。醫者不可不審。)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阿尔山市| 珲春市| 常山县| 科技| 蓬溪县| 长兴县| 绥德县| 东宁县| 中江县| 嘉黎县| 普兰店市| 正宁县| 漳州市| 施秉县| 大埔县| 岗巴县| 荥经县| 惠来县| 同心县| 孟连| 神池县| 阿拉善右旗| 延津县| 肇庆市| 汨罗市| 伊金霍洛旗| 宜兴市| 广宗县| 海淀区| 鄂尔多斯市| 杭锦后旗| 大同县| 涞水县| 洛扎县| 公安县| 上饶市| 仙居县| 芷江| 沙坪坝区| 鹿邑县|